分享

远见卓识溪水jOM:内蒙古自治区各市盟名称来历(一)

 戈壁风神 2024-12-11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春秋中期到战国末期,游牧民族建立匈奴联盟。秦国统一六国后,夺取河南地,灭亡后,匈奴夺回长城地带统治权。西汉时期匈奴被卫青驱出河套区,西晋时期刘渊在河套区建立汉赵帝国。隋朝突利在河套地区建立东突厥,在隋朝末年强大起来,并入侵关内,控制河套区,直至629年被唐朝所灭。682年,东突厥复国随后被回鹘取代,与唐朝以戈壁为界。之后漠南地区被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占据。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并在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1368年,明朝打败元朝,设三卫。16世纪中叶后,喀尔喀部向漠北迁移,形成漠北蒙古,留在原地的蒙古本部形成漠南蒙古。1636年漠北蒙古与移牧于青海的蒙古族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沙俄收买噶尔丹等对青海、漠北、漠南等蒙古发动侵袭,于1776年被乾隆平定。清朝灭亡之际,俄罗斯就开始暗中支持外蒙古独立,甚至也支持内蒙古独立。最终外蒙古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被确立独立。从此内外蒙古正式分家。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人民积极投身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于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次政区变革,于1975年形成了目前的政区范围。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分层级包括盟、旗、苏木等,与别的城市有所不同。

盟由会盟而来,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所以规定临近的各旗,每三年举行一次会盟,一经指定,这个地方就有了“盟”这个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延续盟的建制,相当于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在氏族制时期,只要出猎,不管有多少人,都要按氏族而行,每10个人为一个单位,各出一支箭,以一人为头目,这种组织叫“牛录”(满语)。后来,从努尔哈赤开始,把这种狩猎组织增大,改编为统辖300人。此后,他又增大为更大的单位,叫“固山”(满语),各有旗帜,颜色主要为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等8种。因为有旗帜的缘故,汉语就把固山译为“旗”。后来,清朝把归附它的蒙古族,也编为8个旗,叫“蒙古八旗兵”,旗色也是上述八种。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延续旗的建制,相当于今县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苏木
“苏木”,一般指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内蒙古县级行政区之下有乡、镇、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等。一般来说,镇是工业区,乡是农业区,苏木是牧业区,行政性质接近,只是生产方式有所差异。

一: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蒙古语:ᠬᠥᠬᠡᠬᠣᠲᠠ),别称“青城”,旧称“归绥”。春秋、战国时期,戎狄、林胡等北方民族在这里游牧。行政建置由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置云中郡开始。明万历三年(1575年),阿勒塔汗兴建的“库库和屯”城。明朝赐城名为“归化”,沿用至清末。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复名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之地。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中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寓意着亲切、质朴和希望,故名“青城”。呼和浩特之名源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塔汗兴建的“库库和屯”城,城郭建在草原上,所用砖瓦皆青色,蒙古语谓青色为“库库”,城为“和屯”。明朝赐城名为“归化”,民国时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改称归绥市。1954年,归绥市改称呼和浩特市。

二:包头市
包头市,古称“九原”“鹿城”。
原名,ᠪᠤᠭᠤᠲᠤ ᠬᠣᠲᠠ(蒙古语)
包头市历史悠久,其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以阿善文化为代表的先民在包头市境内以锄耕、家畜饲养、渔猎、采集为生。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今包头市境内建立了九原城,是为包头最早的行政建制。后经过历朝历代多次改置,1946年,当时的民国政府成立包头市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包头市人民政府,并沿用至今。包头市历史悠久,古代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草原文明积淀厚重。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蒙古语:ᠪᠤᠭᠤᠲᠤ ᠬᠣᠲᠠ)”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又称“鹿城”。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今包头市境内建立了九原城,故包头古称“九原”。

三:乌海市
战国时期,乌海一带为义渠、大荔等民族杂居地。1961年10月1日,成立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分别隶属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1976年1月10日,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
乌海其名取自原乌达市和原海勃湾市头置字“乌”和“海”;又因该地区盛产煤炭,煤炭素有“乌金”之誉称,故“乌海”又有“乌金之海”的意思。

本文摘自抖音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