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该纲领共十五条。第一条确定组织名称,第二条确定党的纲领,其他十几条都是确定组织原则。 俄文版一大纲领 中文版一大纲领 我们主要看第二条,“纲领”部分。因为纲领体现了组织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它能回答当时的中共对为什么建立这个组织和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看法。
这份《中国共产党纲领》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表达上有点奇怪,且不理它。我们先看纲领的结构: 纲领共四点,除第四点外,其它三点,后一条都是对前面一条的解释。第二点解释第一点提及的“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第三点解释第二点提及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个结构,越写越细,各点之间缺乏平衡,感觉像是会场讨论的记录。很难想象这是一群文化精英数日讨论的结果。 只能说,当时与会的代表们对无产阶级专政等名词不甚了了,共识度低。这也侧面说明了当时的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也许正是与会代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大后成立人民出版社,连续翻译了五本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 1921年9月《新青年》对人民出版社的广告 既然前三点是套娃结构,那么这三点其实就只是一点。加上第四点,一个纲领就两点内容,不免太少了点。只能说,这些代表对纲领的思考还不够深刻,思路不够清晰。 我们再具体分析下纲领的内容: 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所谓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指的就是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到底是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呢?估计不是。资产阶级在北洋政府的参与度并不高。二大的时候,北洋政府被重新定义为封建军阀。这个定义应该更准确。 如何实现目的呢?主要是依靠革命军队。革命军队如何来,纲领没有说。一大以后也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甚至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这个问题也没有想清楚。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的不利局面,多少与此有关。话说回来,一大十三个代表,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谈也谈不出什么所以然。 还有就是依靠无产阶级。通过援助的形式获得无产阶级的支持。这个他们已经在做了。一大后成立了劳工组合书记处,由组织委员张国焘负责,半夜校,建工会,搞罢工,工作还是有声有色的。 最后是联合第三国际。这里说的是联合,说明当时中共是希望与共产国际平起平坐的。我想这也是这份纲领写成这个样子的一个原因吧。马林的理论素养应该不仅如此。不过马林初来乍到,对中国的情况还不了解,说话估计还有所保留。但后来中共意识到他们的宏观认识、政治经验都严重不足,共产国际的指导还是非常需要的,于是在二大的时候加入了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标志 我们再看这份《中国共产党纲领》,十五条,十三条在谈组织原则,说明什么?说明发表这份纲领,主要目的在于确定党的组织关系。 为什么这么重视组织关系呢?因为明确了组织关系,马林与中共的对接才有对象,才能高效。而中共有了严密的组织,才有力量,才能快速发展。这大概也是马林积极推动建党工作,甚至不顾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无法前来的一个原因吧。 马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