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虞世南(558-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
2.王绩(约585-66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隐居东皋,号东皋子。诗歌创作标举“以会意为功”的原则,是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结合,言志述怀中夹杂着玄学思辨。《野望》和《秋夜喜遇王处士》两诗最负盛名,写田园景色和闲适生活,清新朴素。《野望》是早期出现的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为人传诵。著作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存于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
3.上官仪(约608-665),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生于江都。唐朝宰相、诗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他是初唐著名御用文人,常为皇帝起草诏书,并开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
4.卢照邻(约635-约685),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其诗取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和王、杨、骆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于当时可称一变。作品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等存世。
5.骆宾王(约640-约684),字观光,又称骆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等人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一生著作颇丰,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有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有《骆宾王文集》。
6.李峤(约645-约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他写的多为咏物诗,十分讲究格律,唐玄宗曾称赞他是“真才子”。与苏味道并称苏李。为诗富有才思,与“初唐四杰”之王勃、杨炯接踪。晚年被尊为文章宿老,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唐武后、唐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学者取法的对象。《旧唐书》誉其为“一代之雄”。著有文集五十卷,可惜大多散佚。
7.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8.张若虚(约647-约730),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著有作品《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等。
9.苏味道(648-705),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汉朝并州刺史苏章后代,宋朝文学家苏轼先祖。所作诗今存十五首,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对唐代律诗的定型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0.王勃(650-676或684),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清新流丽,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
11.杨炯(650-693),字令明,世称杨盈川,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12.刘希夷(约651-约680),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13.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济南市章丘市)人。崔融为文典丽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崔融的诗为律诗格式之奠定,当曾起重要作用。
14.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五古,善写五言排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唐代近体诗的完善和发展有较大贡献。有《宋之问集》。
15.沈佺期(约656-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律诗创作数量多、造诣高,当时学者以之为宗,对律诗的定型作出最重要的贡献。
16.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善草隶,草书用笔酣畅淋漓,当世称重,与张旭、怀素称“唐草三杰”;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十九首。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对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也具有示范意义,并对盛唐诗歌的繁荣产生了“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巨大效应,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7.陈子昂(约659-约702),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提出了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诗论主张,极力倡导“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其诗歌风格高昂清峻、雄浑苍凉、寓意深远,语言古朴苍劲,内容与表达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奠定了唐诗的壮阔景象,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陈子昂洞察国事,有远见卓识,其谏疏被《资治通鉴》引用达6处之多。著作有《陈伯玉集》10卷、诗128首、文110余篇,代表作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
18.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省)人。睿宗、玄宗朝官至宰相,封燕国公。张说敦气节,重然诺。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张说于诗文,倡风骨,重意蕴,诗文兼擅。有《张燕公集》。
19.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感遇》诗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有《曲江集》。
20.王之涣(688-742),字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王之涣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21.张旭(约685-约759),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22.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名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太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23.王翰(687-726),一作王瀚,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任过仙州别驾,后贬道州司马。任侠使酒,恃才不羁。王翰工诗善文,其诗词情壮丽,名重当时。《凉州词》二首慷慨悲壮,广为传诵;“葡萄美酒夜光杯”一首,被王世贞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24.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称“孟襄阳”。与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他的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有《孟浩然集》。
25.李颀(约690-约751),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人,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颀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称“李东川”。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多年。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有《李颀集》。
26.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寒山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景交融,“信手拈弄”,“机趣横溢”,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佛教中的白话诗人”。
27.崔曙(?-739),一名崔署,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其诗多写景摹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
28.綦毋潜(692-约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綦毋潜擅长写诗,才名盛于当时,与王维、李颀、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等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
29.王湾(693-751),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先天年间进士。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
30.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年间进士。因担任过江宁丞和龙标尉的职位,后人也称他为“王江宁”或“王龙标”。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因善于写七言绝句,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有《王昌龄集》。
31.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 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有《崔颢诗集》。
32.祖咏(699-746),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3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早期的诗题材丰富,积极向上,体现出奋发进取的精神。晚年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不时流露出消极的情绪。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有《王右丞集》。
34.裴迪(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关中(今属陕西)人。曾与王维一同隐居终南山。其诗多描绘自然美景,风格与王维相近。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35.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大诗人,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李白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他的诗想象力丰富,语言流转自然,是屈原以来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
36.丘为(702-797),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丘为善写五言,诗风冲淡平和,内容多为田园风物,对唐前期五言格律诗的形成、成熟及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创立作出了贡献。
37.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安史之乱”后,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
38.储光羲(约707-约763),字号不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储光羲和王维是好友,擅长作山水田园诗,体裁多为五言古诗,格调高逸,意趣深远。其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39.常建(708-765),字少府,开元年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有《常建集》。
40.刘昚(shèn)虚(约714-约767),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刘眘虚在盛唐诗名颇盛。今存诗仅有15首,多为送别、赠友与写景之作,风格清淡幽远,同孟浩然的诗风较为接近。
4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坎坷,备尝艰辛,其诗真实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擅长各种诗体,尤其以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42.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 。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43.皇甫冉(716-769),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十岁能属文。年十五即以文词为张九龄所叹异,称其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诗歌多写离乱漂泊、宦游隐逸、山水风光。诗风清逸俊秀,深得高仲武赞赏。
44.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以写景居多,风格清丽,朴实自然。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以《枫桥夜泊》最为有名。有《张祠部诗集》。
45.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猗玗子、浪士、漫郎,河南鲁山(今属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元结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元结继承《诗经》、乐府传统,追求讽喻之道,主张作诗要“极帝王理乱之道”,其诗歌不但内容富有现实性,而且不写近体,主要的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
46.司空曙(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为人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有卢纶,钱起,韩翃等。他的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长于五律。
47.吉中孚(?-约789年),字号、生平均不详,楚州(今江苏淮安)人,曾久居鄱阳(今属江西)。约唐代宗大历年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歌,与卢纶、钱起等齐名。初为道士,后还俗。至长安,谒宰相。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历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事。吉中孚在文学方面颇负盛名,《唐才子传》称其“神骨清虚,吟咏高雅,若神仙中人”。著有诗集一卷,已佚。
48.苗发(生卒年不详),字号、生平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742年-756年)末年间前后在世,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工诗。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但诗篇传世颇少。
49.夏侯审(生卒年不详),字号、生平均不详,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约唐代宗大历末前后在世。夏侯审工诗歌,与当时诗人多有交往,韦应物有《春日郊居寄万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伟夏侯校书审》诗,韩翃有《送夏侯校书归上都》诗,李端有《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送夏中丞赴宁国任》诗等。《全唐诗》卷二九五存其《咏被中绣鞋》1首,虽为游戏之作,但也别有风致,其诗散佚太多,在当时的影响只能从朋友的交往诗中窥见。
50.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一作夜月)》、《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51.柳中庸(?-约775),本名淡,字中庸。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边塞诗人。大历时进士,曾任洪州户曹参军,与卢纶、李端等为诗友。《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
52.张谓(?-779年?),字正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间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张谓的诗多为五言、七言律诗,也善用对仗,宋人特别赞赏他的“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两句。
53.钱起(722-780),字仲文,又称钱考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为大历十才子之冠。钱起的诗多为五言、七言近体。五言善写自然景物,颇有佳作。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列钱诗为首,称他的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当时与郎士元共享盛名,并称“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形成了“自丞相已下,更出作牧,二公无诗祖饯,时论鄙之”的风气,王维晚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对他也有一定影响。
54.顾况(?-820),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官著作郎,因高刺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后携家隐居润州延陵茅山,于茅山受道箓,自号“华阳真逸”。善画山水,在诗歌创作上,注重其社会功能,严羽称其有盛唐风骨。曾以《诗经》四言体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仿效《诗经》小序,七古如《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等,以奇纵之气,化俚俗为奇险,于开合排宕中,极尽其意。
55.刘长卿(726-约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年间进士,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他的诗多表达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气韵流畅,音调谐美。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有“五言长城”的美誉。有《刘随州诗集》。
56.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与颜真卿等唱和往还,又与灵彻、陆羽等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诗多送别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扬佛教出世思想。情调闲适,语言简淡。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 堪称一代宗师。
57.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市金坛区)人。年少聪明好学,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同时戴叔伦也关注诗学理论与创作实践,著有《诗论》,今已失传。
58.韦应物(约737-约791),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曾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其所作五、七绝清韵秀朗,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有《韦苏州集》。
59.卢纶(739-799),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为送别和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有《卢纶诗集》。
60.李端(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61.李益(746-829),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以边塞诗作出名,诗风豪放明快,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62.于良史(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徐州张建封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多写景,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很有名的佳句。
63.刘湾(生卒年不详),约公元749年前后在世,字灵源,西蜀人,一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工诗。天宝进士。禄山之乱,以侍御史居衡阳,与元结相友善。湾所作诗,今存于全唐诗者,仅六首。
64.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寒苦之音,感伤自身遭遇,且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同为苦吟诗人,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有《孟东野诗集》。
65.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作。
66.王涯(764-835),字广津,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乌丸王氏,博学工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时,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为政刻急,始变法,益其税以济用度,民生益困。唐文宗太和九年(835),朝廷“甘露之变”发生,王涯被禁军抓获,腰斩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全家被诛灭,家产田宅被抄没。
67.王建(约765-830),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世称“王司马”。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形象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
68.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 ,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69.薛涛(768-832),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薛涛辩慧工诗,许多诗作托物言志,表达了其追求清俊高洁的情感特征。薛涛能诗善书,尤擅行书,受王羲之书风的影响,再加上她纯真自由的性格和女诗人的浪漫情怀,成就了她秀逸洒脱,笔势跌宕的书法风格。因嫌常用的纸张尺幅太大,指点工匠造出了便于携带和交流且带有个人特色的“薛涛笺”,这一发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70.张籍(约772-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元和诗坛代表诗人,中唐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乐府诗方面取得了成就,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或称“张王”。因张籍曾任官水部员外郎,所以人称“张水部”。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张藉的诗变革了诗坛旧习,他继承了杜甫之简丽诗风而成一家。给唐朝中期的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
71.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元和年间进士,武宗时做过宰相,唐穆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与李德裕、元稹号为“三俊”。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是唐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新题乐府”为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诗人。写诗追求通俗平易,《悯农》二首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7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主张诗歌为现实服务,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弊政。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诗风平易。《新乐府》、《秦中吟》等是体现他的诗歌主张的代表作,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现存有3000首,有《白氏长庆集》。
7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荥阳(今河南洛阳)人。他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重要人物,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后官至太子宾客。他的诗歌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十分注意向民歌学习,形成活泼明快的独特风格,被当时人称为“诗豪”。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有《刘宾客集》。
74.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曾与刘禹锡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调任柳州刺史,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他的诗大多数作于被贬之后。诗的风格淡雅,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有《柳河东集》。
75.姚合(777-843),陕州(今河南陕州区)人,宰相姚崇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他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岛略为平浅,世称“姚贾”。
76.元稹(779-831),字微之、威明,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鲜卑族。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稹的诗在当时颇负盛名。穆宗时,嫔御多歌元稹诗,宫中号为“元才子”。诗作传播也广,他与白居易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并开创了元和体,不仅使“诗到元和体变新”,且天下文人“递相仿效,竟作新词”。有《元氏长庆集》。
77.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西南)人,人称“诗奴”。早年为僧,法号无本,后来经韩愈相劝还俗。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著有《长江集》。
78.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宜阳)人,世称“李昌谷”,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不顺,又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对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感叹生不逢时和倾诉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也都有所反映。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称他的诗风称为“李长吉体”。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有《昌谷集》。
79.杜秋娘(约791-?),《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为“杜秋娘”,唐朝歌妓,杜秋娘出生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本名杜秋。15岁时成了李锜的侍妾。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后来李锜造反失败,杜秋被纳入宫中。后受到唐宪宗宠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后来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赐归故乡。代表作为《金缕衣》。
80.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市)人。屡试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世称“许郢州”。许浑诗以抚迹寄慨的怀古之章最为传诵,成就最高。《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凌歊台》《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故洛城》皆为登临怀古的名篇。此外,宦游、寄酬、伤逝、纪行、送别和描写隐逸生活的作品,皆有佳构。其诗现存530多首,多为近体五言、七言律诗,讲究整练意工、属对精切的诗格。对南宋江湖诗派创作有一定影响。
81.张祜(792-854),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张祜出身于清河望族,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早期的作品多流连光景的诗篇,五言、七言宫体尤辞曲艳发,声调流美。中期多题名胜、咏史事、献将相、交诗友之作,多姿多彩,较有价值。晚期作品多为闲适诗,然豪气未消,时有不平之音。
82.马戴(约799-约869),字虞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屡试不第,直到武宗会昌四年才中进士。宣宗大中初年在太原幕中掌书记,因直言得罪,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后官太常博士。马戴与姚合、贾岛、殷尧藩、顾非熊诸诗人多有诗作唱酬。诗以五律为主,多投赠、应酬或写羁旅、山林之作。格调壮丽,含思蕴藉,饶有韵致。诗风与贾岛相近,严羽认为其律诗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有《会昌进士诗集》。
83.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有《樊川文集》。
84.薛逢(约806-约874),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武宗会昌元年进士。官宏文馆学士、尚书郎,后出为巴州、蓬州、绵州刺史,终秘书监。持论鲠切,以谋略高自标显。薛逢文辞俊拔,论议激切,自负经画之略,然颇恃才褊忿,动辄作诗讥讽朝宰、同辈,因而被时人所不齿,以至于晚年厄于宦途。薛逢古体诗沿袭白居易《新乐府》一路,其形式较为自由,语言平易浅近,又不避重复。其近体诗则呈现出“雄浑峻拔,宣朗豪逸”的风格。
85.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弟。
86.陈陶(约812-885),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于诗也颇有造诣。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曾漫游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宣宗大中年间避乱入洪州西山学神仙,后不知所终。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
87.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
88.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因为受到排挤,一生都很不得志。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有《李义山诗集》。
89.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浙江省建德市李家镇)人。李频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宣宗大中八年进士,历官秘书郎、南陵尉、武功令、侍御史,终建州刺史。李频工诗,与方干、薛能及“咸通十哲”友善,尤擅长近体,用心苦吟,工于雕琢,自言“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诗以写山水、别情为主要题材。
90.郑畋(tián)(约825-887),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武宗会昌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曾镇压过黄巢起义军。《全唐诗》录有其诗作14首。
91.韦庄(约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末五代诗人、词人,五代时期前蜀宰相。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对唐代诗人及其创作相当关注,形成了一定的文学观念。韦庄的诗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其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在中国古代叙事诗写作上具有标志意义。韦庄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作品有《菩萨蛮》《浣溪沙》等。
92.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运城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论诗,强调“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对此后严羽的“妙悟”说、王士祯的“神韵”说均有影响。又标举雄浑、冲淡等二十四种风格,著为《诗品》,对此后的风格论亦有影响。其诗多近体,绝句数量尤多。
93.聂夷中(837-?) ,卒年已不祥,大概是在后梁初年。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平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
94.皮日休(约838-约883),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他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有《皮日休集》。
95.韩偓(844-约914),字致尧(一作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安四贤”之一。韩偓聪敏好学,十岁能诗,得到姨父李商隐赞誉。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入长安,随昭宗奔凤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以不附朱全忠补贬斥,南依闽王王审知而卒。韩偓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辞藻华丽,人称“香奁体”。著有《玉山樵人集》。
96.杜荀鹤(约846-约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期,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97.崔涂(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江南人。光启年间进士。诗以怀乡、送别、旅愁等题材为主,情绪低沉,意境比较深刻委婉。《全唐诗》收其诗一卷。他写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除夜有怀》。
98.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进士。德宗时,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经中书舍人。诗词藻华丽,以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一首为最有名。据说当时有两个韩翃,都善诗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来,不知该授给哪一位,皇帝只好批曰:“与咏'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翃。”可见此诗知名度之高。
99.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因避黄巢之乱,在九华山隐居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100.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官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其诗皆是七言,以七律见长,构思奇巧,语言清雅,意境浑然,多有佳句,艺术成就很高。
101.西鄙人(生卒年不详),是指唐朝西北边地之人,生平姓名不详,开元天宝年间在世。因著有《哥舒歌》而留世。与无名氏不同,此处西鄙人是指《哥舒歌》的作者一人。
102.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大中以前在世。生平不详,大约为余杭(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却是好诗,广为流传。
103.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世,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进士。曾官秘书省校书郎。朱庆馀诗学张籍,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则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张洎序项斯诗云:'元和中,张水部为律格,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惟朱庆余一人亲受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蕃、陈标、章孝标、司空图等,咸及门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朱庆馀诗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177首,辑为2卷。
104.徐氏(生卒年不详),字号、生平均不详。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国色,能为诗,蜀王建纳之。姊为贤妃,娣为淑妃。王衍即位,册贤妃为顺圣太后,淑妃为翊圣太妃。咸康元年,衍奉太后太妃同祷青城山,凡游历之处,各赋诗刻于石。其诗不仅能点出所游历胜景的妙处,还跳出所咏实物的囿限,浮思联翩,虚实相生,令人不禁悠然神往,诚才女之作也。十六首诗中《题金华宫》、《玄都观》(一)、《三学山夜看圣灯》(一)等皆是佳作,尤以《三学山夜看圣灯》(一)为最善。“磬敲金地响,僧唱梵天声。若说无心法,此光如有情”将观圣灯之景有声有色地呈现于人前,写得十分高妙离俗。有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