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与句型” 写作法24例 作者:Ashida 本平台,不八卦,只推送写作干货。可能无趣,但一定能够学以致用。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文学就像炉中的 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因此,当取火、传火的人足够多,多到能填满一个民族、甚而一个国度,此时,它会成为另一位作家别林斯基所说的'把时代最真实、最本质、最具有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知识的总汇,立而弥坚,永垂不朽。” 正文如下: 一、动词——赋予画面灵动之魂 动词,乃文字世界里的活力精灵,它能让原本僵死的画面瞬间灵动起来,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试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一个“皱”字,宛如神来之笔,将春风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的微妙动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恰似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此句中的“存在”,虽为寻常动词,却精准地表明了幸福与生活、生活与劳动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让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依托。在写作时,我们应如敏锐的猎手捕捉猎物一般,精准地选用动词,避免使用那些苍白无力、表意模糊的词汇,如此方能使笔下的场景栩栩如生,人物跃然纸上,令读者的心灵与文字共舞。 运用动词时,除了追求生动,还需考量语境与情感基调。在描写激烈战斗场景,如“战士们冲锋陷阵,挥砍着手中利刃,鲜血四溅”,此中的动词“冲锋”“挥砍”“溅”,皆有力地烘托出战斗的残酷与热血,若换作较为轻柔的动词,则会破坏整个情境的营造。正如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时所说:“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这深刻地强调了精准动词选择的重要性与艰难性。 二、形容词——描绘事物细腻之彩 形容词恰似画家手中的调色盘,用它可以细腻地描绘出事物的色彩、形状、质地等特征,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比如“那娇艳欲滴的玫瑰,在晨曦的映照下,宛如一位盛装的佳人,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娇艳欲滴”生动地展现了玫瑰的艳丽与鲜嫩,“迷人”则强调了其芬芳的诱人魅力。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里的“宽阔”一词的层层递进,借助形容词的修饰,深刻地揭示了胸怀的广袤无垠,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迪。然而,形容词的运用应如烹饪中的调味,适量则可增添风味,过量则会破坏原味,切不可堆砌辞藻,使文章显得臃肿而华而不实。 形容词的运用,虽可使事物形象饱满,但需警惕过度修饰而致华而不实。如描写一位女子的美貌,“那女子有着如星子般闪烁的双眸,似雪般洁白的肌肤,像玫瑰般娇艳的双唇,如柳丝般柔顺的秀发”,初读似觉辞藻华丽,可细品却觉空洞无物,因形容词堆砌而缺乏对女子神韵与个性的深入刻画。而“她的眼睛清澈明亮,透着灵动与聪慧,笑起来时,脸颊上的酒窝似盛着浅浅的蜜意”,这样的描写则用适量且精准的形容词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 三、比喻——搭建意象沟通之桥 比喻,是在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巧妙搭建的一座心灵之桥,它能以新奇的联想让读者迅速理解作者的意图,并感受到文字的妙趣。就像“月光像轻纱一样,温柔地笼罩着大地”,将月光比作轻纱,那轻柔、朦胧的美感便扑面而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它以独特的创造力,赋予事物全新的形象与内涵。运用比喻时,需用心寻找本体与喻体之间那最为贴切、最为独特的关联点,如同寻找两颗心灵之间的共鸣弦,唯有如此,方能使比喻句成为文章中的璀璨明珠,吸引读者深入其中,领略文字的魅力。 比喻的构建,关键在于本体与喻体的契合度与创新性。若为了比喻而比喻,如“他的心情像天空”,这种宽泛且缺乏想象力的比喻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她的思念如荒原上的野草,在寂静的夜里疯狂生长,蔓延至心底的每一个角落”,将抽象的思念比作野草,新颖且生动地传达出思念的汹涌与难以遏制。 四、拟人——赋予万物情感之灵 拟人,这一神奇的手法能让无生命的事物拥有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从而使整个世界都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例如“古老的钟楼,静静地伫立在城市的中心,它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却从不言语”,把钟楼当作智者,赋予其“伫立”“见证”等人类的行为和情感,让钟楼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神秘的气息。“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的这句名言,通过拟人化的表述,深刻地揭示了大自然的两面性,使读者更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使用拟人手法时,要确保赋予事物的情感与行为符合其本身的特性,这样才能使读者在感受到亲切与趣味的同时,不会觉得突兀与牵强。 拟人手法要求所赋予事物的人性特征需符合其本质与情境逻辑。“那棵老槐树在风中摇晃着枝叶,像是在跳着时髦的迪斯科”,此拟人虽有创意,但老槐树与迪斯科的搭配略显突兀。而“古老的城堡静静地矗立在山巅,宛如一位威严的老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秘密”,则自然而贴切地将城堡拟人化,使城堡的形象更具情感温度。 五、化用典故——增添文章历史之韵 典故,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化用典故能够为文章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在诗中巧妙地化用了“闻笛赋”与“烂柯人”这两个典故,将自己对故友的思念以及人事全非的感慨表达得含蓄而深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名言,借助历史典故,阐述了借鉴历史与他人经验的重要性。化用典故时,要对典故的来源、含义有着透彻的理解,使其与文章的主旨紧密融合,如同榫卯结构般严丝合缝,切不可生搬硬套,导致文章晦涩难懂,让读者望而却步。 化用典故需避免生僻与牵强附会。若在一篇现代青春小说中突兀地插入“叶公好龙”典故且与情节毫无关联,只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而在一篇探讨文化传承的文章里,“在这个文化多元冲击的时代,我们不应成为'邯郸学步’之人,迷失了自己文化的根基”,这样的化用则能巧妙地融入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六、对比——凸显事物差异之美 对比,犹如一把双刃剑,能将事物之间的差异鲜明地展现出来,从而强化文章的表达效果。“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的这句诗,通过生与死、肉体与精神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价值的不同。“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简单的话语,却因对比而让人对虚心与骄傲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目了然。在写作中运用对比,要精准地选取对比的元素,使其形成鲜明的反差,如同黑夜中的白月光,引人注目,进而引发读者对主题的深入思考与感悟。 对比运用时,对比双方应具有可比性与典型性。“一朵小花与一座高山对比”,若只是简单罗列,难以突出深刻主题。而“有些人在困境中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却能在荆棘中砥砺前行,破茧成蝶”,通过两种不同人生态度的对比,有力地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七、排比——营造文章磅礴之势 排比,似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增强文章的气势与感染力。“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张晓风的这段排比,从不同的场景出发,多角度地展现了事物之间相互映衬所产生的独特魅力。“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如同一曲激昂的战歌,将对平等自由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运用排比时,要注意句式的整齐划一与逻辑的严密连贯,使文章在气势磅礴的同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如行军布阵般井然有序。 排比运用过程中,需防止句式的机械重复与逻辑松散。“我爱春天的花,我爱夏天的树,我爱秋天的果,我爱冬天的雪”,此排比虽形式整齐,但内容略显单薄。而“在奋斗的路上,勇气是披荆斩棘的利剑,勇气是冲破黑暗的曙光,勇气是战胜自我的魔杖,它让我们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在挫折中永不言败,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则在句式整齐的基础上,丰富了排比内容,强化了逻辑关联。 八、设问——激发读者思考之弦 设问,宛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层层涟漪,唤起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通过设问,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阐述了路的含义,鼓励人们勇于开拓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此问,巧妙地引发读者对知识获取与心灵净化源泉的思索。使用设问时,要精心设计问题,使其既能够紧扣文章主题,又能巧妙地引出后续的阐述与解答,如同设置悬念的故事,吸引读者一步步走进作者的思想世界。 设问要避免为问而问,问题应具有引导性与深度。“你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吗?这是个简单的问题。”这样的设问毫无意义。而“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在功名利禄中追逐,还是在精神世界里探寻?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望,还是为了奉献社会价值?”这样的设问则能开启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 九、反问——强化情感表达之力 反问,恰似一把锐利的匕首,直刺读者的内心深处,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让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难道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好的家园被破坏而无动于衷吗?”这样的反问句,饱含着对环境保护的急切呼吁与深沉忧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以反问的形式,斩钉截铁地表明了自己不向权贵低头,坚守内心自由与尊严的高尚品格。运用反问时,要把握好反问的语气与情感强度,使其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契合,如同一记重锤,敲在读者心灵的鼓面上,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 反问的情感强度要与文章情境适配。“难道你不喜欢吃苹果吗?”这种反问在日常交流中或许合适,但在一篇探讨人性善恶的严肃文章里则显得轻佻。而“面对世间的苦难与不公,难道我们能心安理得地袖手旁观,让冷漠成为时代的底色吗?”则能与文章的凝重氛围相契合,增强情感感染力。 十、引用——彰显文化底蕴之厚 引用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犹如在文章中镶嵌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能瞬间提升文章的文化品味与思想深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的这句诗,描绘出一幅绝美的秋日江景图,若在描写秋景或表达壮阔意境的文章中引用,必能使文章增色不少。“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名言,在论述知识重要性的文章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引用时,要确保所引内容与文章的情境、主题高度契合,如同在恰当的位置插入合适的音符,方能奏响和谐美妙的乐章,切不可为了引用而引用,导致文不对题,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 引用需注重准确性与契合度。若在一篇科技论文中错误引用文学典故,或者引用名言警句与文章论述风马牛不相及,都会破坏文章的严谨性与连贯性。 十一、双关——表意含蓄委婉之妙 双关语,如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灵,以含蓄委婉的方式传达出多重含义,使文章富有韵味与情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借天气的变幻,含蓄地表达出少女微妙的情思,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双关的运用,要求作者对语言有着极高的驾驭能力,既要让读者能够轻易地领会到双关的多重含义,又不能过于直白,如同隔着一层薄纱看美人,朦胧中更显韵味,但要注意避免双关语义过于晦涩,否则会让读者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 双关要确保语义的清晰传达与巧妙性。“这苹果真'面’,让人想起家乡的那片'面’土地。”这里的“面”字双关,既形容苹果口感,又关联家乡土地的特质,若双关语义晦涩难懂,就会造成交流障碍。 十二、夸张——营造独特氛围之奇 夸张,是一种突破常规认知的艺术手法,它能创造出震撼人心、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氛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以极度夸张的笔触描绘出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那磅礴的气势仿佛能冲破纸张,扑面而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样是李白的诗句,通过夸张地形容蜀道的艰难,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其险峻与崎岖。运用夸张时,应以现实为根基,如同在现实的土壤上培育出奇异的花朵,虽夸张却不失真,不能脱离实际太远,否则就会变成毫无根据的荒诞之语,让读者难以信服。 夸张不可脱离实际太远而致荒诞。“我高兴得要飞到外太空去了。”这种夸张虽有表达喜悦之情,但过于脱离现实情境,而“他的呼噜声大得像打雷,能把屋顶掀翻”,虽夸张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对大声响的夸张认知。 十三、反复——强调核心重点之深 反复,犹如重锤敲击,能让重要的内容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强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先生通过连续的“盼望着”,将对春天的殷切期盼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也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份对美好事物即将到来的渴望。“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刘慈欣在小说中反复使用“前进”一词,强烈地凸显出人物坚定的信念与决绝的决心,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在困境中奋勇前行的身影。使用反复时,要注意节奏的把握与情感的递增,如同敲响的战鼓,一声比一声激昂,避免因机械重复而使读者产生厌烦之感。 反复的节奏与情感递进要合理安排。“等等,等等,时间在流逝;等等,等等,机会在消逝;等等,等等,我们在老去。”通过“等等”的反复,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与对时光匆匆的感慨,若节奏紊乱,如“等等,时间在流逝,等等,机会在消逝,我们在老去等等”,就会破坏这种情感的连贯性与递增性。 十四、顶真——连贯文章文意之巧 顶真,使语句首尾相连,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文章的文意紧密地串联起来,使文章逻辑连贯,读起来朗朗上口。“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中的顶真,巧妙地衔接了前后的情节,使叙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顶真手法的运用,能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层次更加分明,如同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顺利地从这一端走向另一端,毫无阻碍之感。 顶真的运用要使前后衔接自然流畅,不刻意为之。“月光洒在窗前,窗前映着树影,树影摇曳在风中。”自然的顶真让画面感层层递进,若“月光洒在窗前,窗前有只猫,猫爱吃鱼,鱼在水中游”,这种强行顶真则显得生硬牵强。 十五、回环——往复情感凝聚之韵 回环,能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情感氛围,使情感如漩涡般在文字间凝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情感深度。“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此句回环往复,深刻地阐述了相知与相疑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情感表达上更具张力与深度,让读者在反复品味中,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回环的运用,要求作者对情感的把握精准到位,如同编织一张情感的网,将读者紧紧地困在其中,使其沉浸在文章的情感世界里无法自拔。 回环要注重情感与语义的深度融合与循环强化。“信则立,立则信,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根本。”回环中深刻地阐述了信与立的关系以及诚信的重要性,若只是简单词语回环,缺乏深度内涵,如“好是好,好是好,这东西就是好”,则显得空洞无物。 十六、通感——移觉描绘妙境之新 通感,是一种神奇的文字魔法,它能打通不同感官之间的壁垒,让读者获得全新的、丰富的感官体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先生将嗅觉上的“清香”转化为听觉上的“歌声”,这种跨感官的描写,使原本单一的感官感受变得丰富而奇妙,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多维度感知世界的大门。通感的运用,需要作者对各种感官体验有着敏锐的捕捉与深刻的理解,如同一位音乐指挥家,将不同乐器的声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美妙的乐章,使描写更加细腻入微,独特新颖,让读者眼前一亮。 通感要基于读者能理解的感官联想。“那音乐的色彩是金色的,带着阳光的温度。”这样的通感能让读者感受到音乐的明亮与温暖,若“那文字的味道是三角形的,有蓝色的触感”,这种难以理解的通感则会让读者一头雾水。 十七、借代——以简驭繁表意之精 借代,能够以简洁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含义,使文章更加精炼含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以“樯橹”代指“战船”,用局部代替整体,形象地描绘出赤壁之战中曹军战船瞬间被摧毁的壮观场景,既简洁又生动。借代的运用,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特征鲜明且能被读者轻易理解的事物进行替代,如同用一个独特的符号代表一个复杂的概念,避免因替代物过于生僻或模糊而造成读者的误解,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借代要让替代物明确且能代表整体或相关特征。“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革履’,走进了那座'钢铁森林’。”“西装革履”代指穿着正式的人,“钢铁森林”代指城市高楼大厦,形象且易理解,若用过于生僻或不具代表性的事物借代,如“他带着那'蓝布袋子’,走进了'石头盒子’”,读者难以知晓所指何物。 十八、互文——见义丰富内涵之深 互文,能使语义相互补充,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精炼,内涵更加深厚。“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并非将军都战死,壮士都归来,而是说将军和壮士们历经多年征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互文手法的运用,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如同将多颗珍珠串成一条项链,每一颗珍珠都相互辉映,使整体更加璀璨夺目。在写作中运用互文,要对语句的理解准确无误,确保互文后的语义表达清晰完整,避免因错误运用而使文章语义混乱。 互文要避免理解歧义与错误解读。“烟笼寒水月笼沙”,若理解为烟雾只笼罩寒水,月光只笼罩沙,则大错特错,正确理解应是烟雾与月光笼罩着寒水与沙,体现出互文语义的完整性与互补性。 十九、正衬——烘托主体形象之优 正衬,通过对衬托之物的描写,能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同绿叶衬托红花,让红花更加娇艳动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以桃花潭水的深不见底,来衬托汪伦对自己情谊的深厚无比,使这份友情在对比中显得更加珍贵与难忘。正衬的运用,要明确主次关系,如同舞台上的主角与配角,配角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角的魅力,让衬托之物恰到好处地服务于主体,切不可喧宾夺主。 二十、反衬——突出反差效果之强 反衬,以强烈的反差来强化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具张力与吸引力。“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以蝉噪、鸟鸣这些看似喧闹的元素,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邃,让幽静之感愈发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运用反衬时,要精准地把握反差的程度,如同在黑白之间找到最佳的对比度,使文章在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正衬与反衬都要把握好衬托的度与主次关系。正衬如“她的笑容如春日暖阳,身旁的花朵也似乎更加娇艳”,若对花朵描写过多过细,就会削弱对笑容的衬托。反衬如“喧嚣的集市中,那位老者的宁静独坐宛如一泓清泉”,若集市描写过于简略或老者形象不够突出,反衬效果就难以彰显。 二十一、短句——简洁明快表意之爽 短句,犹如一把锋利的匕首,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能够迅速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观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简短有力的语句,鲜明地表达出坚定的立场与强硬的态度。短句在表达强烈情感、强调重要观点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使文章的节奏如鼓点般明快,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干脆果断的力量,如一阵清风拂面,令人精神一振。 短句运用时,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与节奏感。“走,跑,跳。笑,哭,闹。人生百态,尽在其中。”短句虽简洁,但通过一定的排列组合,仍能传达出一种对人生丰富性的感悟,若短句杂乱无章,如“走跑跳哭笑闹人生”,则会使表达碎片化。 二十二、长句——表意缜密细腻之全 长句,则像一幅细腻的工笔画,能够对事物进行详尽的描述与深入的分析,使文章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在那遥远而又神秘的古老国度,有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探寻、敬仰与传承。”长句可以将复杂的概念、丰富的情感以及多层次的逻辑关系一一展现,如同编织一张细密的网,将众多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要注意避免句子结构过于复杂,导致读者阅读时如陷入迷宫,难以理解。 长句运用要避免冗长复杂而失却重心。“在那个充满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失望、欢笑与泪水、梦想与现实交织碰撞的时代里,人们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困境中挣扎前行,在成功中反思自我,在失败中汲取力量。”此长句虽有一定的表达丰富性,但稍显拖沓,可适当调整为“在那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时代,人们于迷茫中寻方向,困境里勇前行,成功时思自我,失败处汲力量。” 二十三、散句——自然流畅随性之美 散句,宛如山间的溪流,自由自在,洒脱随性,没有固定的格式与韵律的束缚,能自然地表达情感与场景。“我漫步在乡间小道,听着鸟儿的歌声,闻着泥土的芬芳,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心中满是惬意。”散句以其贴近生活的真实感与灵动性,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如同与朋友聊天般亲切自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仿佛置身于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散句虽自由,但也要有内在的情感与逻辑脉络。“云在飘,风在吹,思绪在飞。想起远方的家,那熟悉的小巷,门口的老狗,还有妈妈的唠叨。”看似松散的散句,实则围绕着思乡之情展开,若散句毫无关联,如“云飘风吹树摇吃饭睡觉”,则难以构成有意义的表达。 二十四、整句——整齐美观韵律之雅 整句,好似排列整齐的仪仗队,富有韵律美与形式美,给人以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一经典诗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雄浑壮阔。整句常用于诗歌、骈文等文体中,能使文章在形式上显得精致典雅,在音韵上和谐优美,增强语言的美感与表现力。在散文写作中,适当运用整句,可如在自由的舞蹈中加入一些规范的舞步,使文章在自然流畅的同时,增添一份节奏感与韵律美。 整句运用要与散句巧妙搭配,相得益彰。“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闲坐幽篁里,悠然见夕阳。”整句描绘出山水之美与闲适意境,若穿插适当散句如“于此,心渐宁,尘世纷扰皆可忘。”则可使文章在韵律美与自然美之间达成平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