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堡(bǔ),俗称为“堡子里”,位于河北张家口市桥西区中部,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初建时为单纯屯兵军堡,是明代长城九边要冲宣府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称“明清建筑博物馆”,也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口堡平面为东西长590米、南北长330米的矩形,街区布局正中是“文昌阁”,文昌阁正北的北城墙高处是“玉皇阁”,清末民初时形成了张家口堡现有的十二街八巷格局,共有478个院落,其中极具历史价值的有93处。玉皇阁坐落在张家口堡的北城墙上,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它坐北朝南,高于地面14米,需登上52级石阶,是堡内最高的建筑,不仅为宗教祭祀场所,还兼具军事瞭望功能。玉皇阁形制保留完整,正殿内描金壁画是在原作的基础上修复的。历史上孙中山、詹天佑、冯玉祥、冰心等众多社会名流都曾到此参观游览。站在玉皇阁上,俯瞰整个张家口堡,向南沿正中线道路,可以看到对面的文昌阁。密密麻麻的古老院落和建筑星罗棋布,与远处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文昌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位于城中心,是堡内标志性建筑。文昌阁上供奉着文昌帝君,彰显边塞古城崇尚文风教化的理念,建筑设计融合了佛、道、儒文化和西方古拜占庭建筑艺术于一体,是张家口多元文化的结点,更是张家口交融文化的代表。穹顶中央突起的石板上写着“中央戊己”,“戊”主土,意为中央地土处,代表土地中心的位置。旁边为道教中的二十四山,代表二十四方位。最外圈为暗寓着佛教文化的倒莲花宝座。1905年,张家口虽还未通电,但已有路灯。这是国外进口的煤气灯,有专人每天负责加油、打气。在玉皇阁和文昌阁之间的中营署旧址,现在是张家口堡口皮博物馆。 张家口堡从开始的武城军堡向一个社会功能齐全完善的商业城市的过渡,前后共经历了近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正是由于历史的积淀,人气的凝聚,财富的积累,机遇的恩赐,张家口上下两堡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商业都市,成为商旅往来、百货灌输的贸易集散地,赢得了“内陆商埠”、“旱码头”的盛誉。 南茶北马,明代张家口成为长城沿线有名的茶马互市场所。清代,张库大道渐渐兴盛,皮毛产品大量聚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张家口“有皮毛加工作坊九十多家,日产裘革两千张”,成为名扬天下的皮都,享誉海内外。张家口皮毛,就是“口皮”。 这双辽代的鞋和我们现在的豆豆鞋真是如出一辙。这是用奶发酵,使动物皮由生皮变为熟皮,这种鞣制工艺为奶熟,优点是皮子韧性好、拉力强,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