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0559 孔子谈如何学习

 新用户7842qWV8 2024-12-12 发布于江苏

作为中国最早的“大众教育工作者”,孔子给了弟子很多学习方面的建议。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建议也依然有效。

【学者为己】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态度,他说过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意思是: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学问;今人(指孔子同时代的人)学习,更多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

在他看来,一个人应该是为自己主动学习,而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才去被动学习。结合今天的现实,我们完全可以加一句:学习也不是迫于老师、家长、或者别的什么人的压力。

爱学习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把学习当作一场比赛,总怕自己撵不上;撵上了,又怕再被落下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敲黑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孔子说的“学者为己”,可以理解为几个方面:

1、修己: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的知识、修养,从而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

2、洁己:通过学习,让自己的身心更纯粹,从而去影响、带动周边的人;

3、律己:通过学习,约束自己的言行,给周边的人和社会带来正向示范。

荀子进一步解释:君子学习是为了修身,小人学习是为了吃喝。(“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主动学习还不够,还要勤于动脑,学习、思考相结合才行,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迷惘”),思而不学则殆(“懈怠”)。

意思是:光学不思考,人会陷入迷茫,学傻了;反之,光想不学,人也会变得懈怠,只会做白日梦。

孔子自己也反思:我也曾整天不吃不喝,忙着思考人生,结果没啥收获,还不如认真学点儿啥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举一反三】

除了学习、思考,孔子还特别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了“逼”学生深入思考,孔子的做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如果学生还没到想弄明白还没弄明白的程度,就先不用启发他;如果还没到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程度,也先不用去开导他。

孔子曾对学生们说:我说了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联想到其它的几个方面才行;如果谁做不到,那我也懒得再教他了。(“举一隅(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敲黑板:“举一反三”,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反,类推)

这方面,颜回做的不错。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厉害?

子贡答: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他能“闻一知十”,我顶多能“闻一知二”。

孔子点点头:嗯,我也这么想的,你确实不如他。

这老师也是个“直性子”,有啥说啥呀!

(敲黑板:“闻一知十”,听到一点,能推知十点。形容很聪明,能够举一反三)

【学而时习之】

除了态度端正、勤于思考、举一反三这些基本要求,孔子也很重视复习环节。

《论语》的首篇、首章、首句,就是那句著名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知识,并且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大乐事吗?

注意:这句话,也是汉语“学习”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

虽然《礼记》也提到过“学习”(“鹰乃学习”),那指的是母鹰教导小鹰,还属于动物的本能。学而时习之”,则意味着人们主动学习。

《论语》中,与复习有关的另一句名言,就是“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通过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当人家老师了。新的知识、新的学问,都是在过去所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敲黑板:“温故知新”,原指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坚持学习】

光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经常复习还不够,学习是个苦差事,最怕半途而废。

孔子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他把学习比作用土堆小山和平整洼地

假如用土堆土山,哪怕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来,那也是自暴自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反之)假如用土平整土地,即使只填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填,也是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