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带你读懂,黑格尔哲学思想

 小播读书 2024-12-12 发布于广东

本期内容是黑格尔哲学思想,特别加长版,为你深度解读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

黑格尔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黑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有很大影响。

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高,尤其是他的辩证法思想影响深远。

其实不仅如此,黑格尔的思想对后世的存在主义哲学、非理性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哲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它的哲学思想也是出了名的艰深晦涩。

本期内容,我用2万多字文稿内容,为你揭开黑格尔哲学的神秘面纱,内容分为11部分,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我尽量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为你解读,我们现在开始。

在展开介绍他的思想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他的一生。

1770年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

从小家境不算殷实,算一个典型的市民家庭或者中产家庭,父亲是名公务员,生性本分老实,但他的母亲很重视教育,甚至很鸡娃,黑格尔天资不错,还勤奋好学,绝对是妥妥的三好学生。

3岁被送到德语学校,5岁上拉丁语学校,10岁进入一所人文中学,接受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教育。

在学校,黑格尔接受了现代前沿思想的熏陶,学习了沃尔夫的思想,14岁就掌握了三段论的全部古典思维规则。

同时,黑格尔还学习了希腊语、希伯来语,甚至还参加了法语班,学习法语。

不仅如此,黑格尔不满足于学校课程内容,还自学了化学等课程,这为后来黑格尔广博的哲学思想打下了基础。

18岁黑格尔进入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第二年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是影响黑格尔一生的事件,大革命期间,图宾根市专门成立一个政治俱乐部。

大家在这里自由表达对欧洲形势和对德国命运的看法。

据说黑格尔是这里的活跃分子,他常常发表演讲,宣扬启蒙思想。

当时的德国年轻人非常崇拜法国,后来法国大革命成功的时候,黑格尔非常兴奋,据说以后每年到法国大革命的纪念日,黑格尔都会一个人喝一瓶红酒表示庆祝。

在大学黑格尔结识了荷尔德林和谢林,这两位后来分别成为了大诗人和大哲学家,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而谢林是比黑格尔小5岁的师弟,但后来成名比黑格尔还早。

1793年23岁的黑格尔毕业后,没有选择牧师的职业,而是在瑞士伯尔尼一个贵族家里担任家庭教师。

1801年,黑格尔继承了父亲的一部分遗产,并在当时已经很出名的师弟谢林的帮助下,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

在这里,他开始了学术上的黄金时期,并与谢林合办了《哲学评论》,1807年,他出版了《精神现象学》,并出任耶拿大学的教授之职。

但黑格尔经历了人生的短暂低谷,因为与房东太太的私生子等一系列事件,让让黑格尔事业陷入了低谷。

1808年,黑格尔转任纽伦堡中学校长,但在那里黑格尔重新找到了事业的起点,不仅在那里完成了《逻辑学》,而且收获了一位比自己小20多岁的贵族妻子。

1811年,41岁的黑格尔迎娶了不满 20 岁,青春、美貌和气质高贵的贵族小姐玛丽亚,黑格尔的婚后感情很好,婚姻生活也很幸福,并生育了多个子女。

和很多没有结婚,甚至都没有谈恋爱的哲学家相比,黑格尔对婚姻、爱情和家庭伦理的理解,大大高于他们,比如一辈子没有结婚的康德,只把婚姻看做是契约关系,是合法地使用对方“生殖器”的一种法权关系,这遭到了黑格尔的嘲笑。

黑格尔首先把婚姻视为一种爱情关系,是双方的相爱并自愿的结合,才带入婚姻的法律契约关系。

在黑格尔看来,婚姻还远不只是如此,婚姻还有财产关系和生儿育女的天职和义务。黑格尔把婚姻看得非常神圣,他说过,婚姻本质上是一种宗教关系。

家庭伦理遵循的乃是“神的律法”,高于国家中的“人的律法”。

可以说,婚姻的幸福带给黑格尔一生的好运。

婚后黑格尔的事业也迎来转机,1816年,黑格尔担任海德堡大学教授,随后于1818年被普鲁士政府聘任为柏林大学教授,并在那里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成为了当时哲学界的明星。

1830年,黑格尔成为柏林大学校长。

值得一提的是,1820年,叔本华成为柏林大学的编外讲师,在那里讲授哲学,本来想跟黑格尔一较高下,叔本华的课堂就在黑格尔的对面。

但每次黑格尔的课堂都是座无虚席,而叔本华的课堂只有寥寥三五个人,搞得叔本华非常郁闷,后来被迫离开了柏林大学,叔本华也在后来自己的著作中各种骂黑格尔。

但显然,当时黑格尔正如日中天,绝对是哲学界的顶流,并不没有太在意,还是无名小辈的叔本华。

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在柏林因感染霍乱去世,一代大师陨落。黑格尔去世后,学校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他被安葬在另外一位伟大哲学家费希特的旁边。

纵观黑格尔的一生,虽然比康德要丰富多彩很多,但也显得平淡和波澜不惊,他一生的兴趣就是追求哲学,哲学很枯燥,但是总有一些人愿意为了自己的追求,穷尽一生的时光,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个。

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来形容他的一生: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黑格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巅峰,也是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说是“集大成者”呢?

其实德国哲学,在康德之后,有三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分别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黑格尔虽然比谢林年长5岁,但是他成名比谢林要晚。

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谢林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黑格尔在他们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可能是哲学史上最宏伟,最全面的唯心主义思想,被誉为是“近代的亚里士多德”。

所以,在介绍黑格尔的思想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德国唯心主义的思想发展历史。

首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唯心主义”,这里的关键字是:“心”,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思维、意识、存在、理性的意思,虽然稍微有一些差别,但是总体上差不多。

所以,唯心主义,就是研究精神、意识或者思维的哲学,而且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或者意识才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质,世界是首先有意识,然后才有物质,物质是意识或者精神的表象。

比如柏拉图区分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认为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临摹,理念世界是先于现象世界的,理念是本质,现象是表象,柏拉图也是唯心主义的鼻祖。

再比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首先承受了思想的存在,然后才推导出了物质的存在,也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当然,唯心主义也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费希特的思想就是主观唯心思想,费希特比黑格尔年长,是康德的朋友,他的哲学也是在继承和批判康德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之前我们介绍康德哲学的时候说,知识有两个要素:直观+概念。

直观就是感性直观,就是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感受到的外界的直观信息。

但是费希特认为,人除了感性直观之外,还有“知性直观”,为什么呢?

因为,费希特认为,人之所以能感受到外界的“直观”,都是因为先有一个“自我”的存在,有了这个自我,才有了外界的万事万物存在的可能性。

反之,没有这个自我,外界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了,也根本没有认识的可能。

所以,费希特说:哲学的第一个原理就是纯粹的、先验的自我,或者说“绝对自我”。

这样,费希特把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拉回到了人类自身,也就是以“自我的存在”为基础,世界的存在是以先验自我、绝对自我为基础的,因此也把德国哲学,带入了主观唯心主义。那怎么去理解这个“绝对自我”呢?就是我们自己吗?

当然不是,费希特曾经对学生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想一个墙壁

第二句是:想那个,在想墙壁的人

第三句是:想那个,想那个在想墙壁的人

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其实是“自我意识”的无限倒推,你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事,如何知道的呢?

是因为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意识,在意识到你做这件事,这样无限倒推回去,那么就有一个“纯粹的自我意识”存在,他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其实这和后来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点类似。

另外费希特还有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人的本质是自由,后来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自由是人的本质。

这里的“自由”不仅仅是行动的自由,更强调是思想、意识、精神的自由。

费希特说,所有和自我一起出现的东西,都必须是自我本身运作出来的。

这句话什么意思?

我们每个人的意识都是自由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构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换句话说,除了自我之外,就没有另外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了,或者说:世界在我心中,这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好了,简单介绍了费希特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德国第二位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谢林虽然比黑格尔年轻5岁,但谢林是少年天才,很早就出名了,15岁进入大学,23岁就成为大学教授,在黑格尔落魄的时候,还曾经为黑格尔安排过工作。

那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讲了什么呢?

谢林哲学的核心是“绝对者”,谢林思想受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影响比较大,在费希特思想中,“绝对自我”是世界的起点,外在的世界是“绝对自我”的对象化,所以费希特的哲学主要关注自我或人的问题。

而相反,对自然、客观世界的重视,则成为了谢林早期哲学的起点。

谢林首先是认同费希特的观点,绝对自我是一切外在事物的基础,自我是唯一真正的存在,自我的本质是自由,这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特征。

但同时,谢林也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和否认自然界的存在,这个自然界不仅仅是自我的一种想象,它有某种内在的理性和目的,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

自然和自我都是具有同等地位的存在,而且他们两者都是在“绝对者”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谢林在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基础上。

更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包括自我和自然两种存在的一个更加本质的“绝对者”。

其实,每个人哲学家都是这样,他们都试图要超越前人,试图揭示这个世界更加底层、更加本质的东西。

简而言之,费希特哲学的最高本原是“绝对自我”,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外在的自然万物是绝对自我的对象化;而在谢林看来,而自然和精神两者同一的最高本原是:绝对者。

绝对者在谢林的哲学中有着双重含义:

一是认识论层面上的精神;

二是本体论层面上的自然,但它同样是也是精神性的。

可以看出谢林试图统一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本原,但是他的哲学最后指向了“上帝”,因而后来遭到了很大的质疑。

但是黑格尔将精神和物质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方式整合了起来,构建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

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再到精神哲学,黑格尔的思想似乎囊括了所有一切,而黑格尔哲学的顶点或者关键词,就是“绝对精神”,什么是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是打开黑格尔哲学的一把钥匙。

那什么是绝对精神呢?我们先分开来看。

首先,什么是绝对呢?

就是不容质疑的、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也是最基础的,它的对立面是“相对”,相对的就是可以质疑的、不确定的、变化的、本身没有存在的理由,有开始也有结束,比如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相对的。

人的生命有起点和终点,只存在于历史时间长河的一个相对时间里。如果说,所以相对是短暂的,有限的,那么“绝对”就是永恒的和无限的,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讲。

其次,这里的精神是什么呢?

精神和物质相对,但它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精神或者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一种呈现。

黑格尔说:“绝对者就是精神,这乃是绝对者的最高定义。发现这个定义并且理解这个定义的意义与内容,可以说是一切教化与哲学的绝对目标。一切宗教与科学都曾经渴望达到这一点;只有从这种渴望出发,世界的历史才可以被理解。”

宇宙的本质是什么?

万事万物是如何而来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的最后说:“自泰勒斯以来,西方哲学2500年艰苦的精神劳作是朝着一个目标的”,而黑格尔暗示说,这个目标就是:“绝对精神”。

如果把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个整体的能动性就来自于:绝对精神。

而人类所有的精神,意识也都是这个“绝对精神”的一个自我意识的呈现。

就像一个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一样。

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万物基本上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完整的、无限的精神在运作的过程。

这里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唯心主义强调的是,心与物是二元对立的,心是理性,也是思想。

世界是先有心,然后有物,心是第一性的,而物是第二性的。

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心或者思想的主体是精神,思想的运作是意识,思想的内容是观念。

所以像理性、心、思想、精神、意识、观念这些个词基本上可以通用,意思就算有点差异,基本上属于同一个范畴。

谈到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可能很多人一开始,都跟我一样,有点好奇,为什么精神是第一性质的吗?

精神怎么创造物质呢?

这其实非常违背我们的直觉,是现有精神,还是现有物质,这个问题,就好像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没有物质,精神从哪里来呢?没有精神,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呢?

而今天,在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的世界观里,是物质创造了精神,比如,我们的大脑可以创造思维,这是物质创造精神的一种典型表现。

所以,是现有了大脑,才有了思维,这是我们通常的认知。

但其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甚至可以无限追问,最开始的那个“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获得启发。

物质是有重力、有广延的,这是物质的本质,但是物质没有活力,没有意识,没有思想;而精神是有活力,有意识的,是能动的。

换句话说,物质不能创造出物质,而精神是有可能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其实,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也是符合我们的认知的,并非异想天开,至少在逻辑上其实更合理。

所以,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存在,是宇宙万物内在的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那绝对精神是如何驱动宇宙变化发展的呢?

黑格尔认为,精神由于自身包含着内在矛盾,使它不断地自我否定,从而向前进展,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经历三个大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第一个:逻辑学,是对事物存在和本质的根本逻辑的探讨,里面由分为三个层次或者阶段,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当然,每一个小阶段里面,还可以再分为三个部分,更多内容,后面会慢慢展开。

第二个:自然哲学,是逻辑学的外化过程,就像万物是人的精神的外化一样。里面又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力学、物理学、有机学。

第三个:精神哲学,是对自然哲学的否定,里面也分为三个层次: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当然,各个小层次里面,还有三个层次。

所以,绝对精神是宇宙的终点,也是哲学的归宿。这三个阶段,正是黑格尔关于世界的逻辑结构,世间万物都囊括其中,而这个逻辑结构当然不是任意发展的,它们遵循着内在的“辩证法”。

那什么是辩证法,这三个阶段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前面我们讲到,黑格尔认为,宇宙自身具有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宇宙“绝对精神”的呈现。

同样每个实体自身也具有能动性,也可以理解为自身有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实体自我发展,这股力量是怎么产生的呢?

是因为“矛盾”,而且这种用矛盾推动自身发展的方法,就是黑格尔著名的“辩证法”,或者也称之为“否定之否定”,也称之为“螺旋上升”

关于这种辩证法的表现,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一开始就举了一个例子,黑格尔说:

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的。

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

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花朵是从花蕾发展而来的,同时花朵也是对花蕾的一种否定;果实是从花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果实也是对花朵的一种否定。

从一朵花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树这个实体的生命历程。

一朵花是如此,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每个人成长,都是在不断否定中成长的;一个社会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否定前人中进步的;甚至哲学史的发展也是一样,哲学家也是在否定前人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新的思想体系,从而推动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

不管是一棵树,一朵花,还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是按照这种螺旋式,自下而上变化发展的,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它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

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矛盾”和“否定”之上的,黑格尔敏锐地洞察到了矛盾的价值,他在《精神现象学》中还说,人们通常把真理和错误的对立矛盾,视为固定的,要么认同,要么反对。

他们没有意识到真理和错误,都是真理的前进发展的一个过程,而最终的目的地才是“绝地真理”,黑格尔看到了通过矛盾,不断否定从而实现自身发展这个辩证统一逻辑。

就像瑞·达利欧在《原则》里面说的: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那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也就是著名的:正题、反题和合题,简称“正反合”。

也可以理解为:肯定、否认和对否定的再否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其实所谓:正反合,只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正题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最终二者都被扬弃而达到“统一”的合题,而新的合题,又会派生出它的独立面:反题,如此循环往复。

所以,辩证法就是绝对精神不断流动、展开的一个过程,它是动态的,其实,后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也是深受了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存在并非一个固定的存在者,而是存在者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存在。

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正反合”的最源头的定义,是起点,也是终点。

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也是对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综合,同时也弥补了演绎法和归纳法的不足。

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演绎法推理是重要的逻辑推理方法,所谓演绎法就是著名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前提是,人都有一死;小前提是,苏格拉底是人;结论就是,苏格拉苏也会死。

演绎逻辑得出的结论,看似坚不可摧,是因为它基于了一个普遍的公理或者真理,比如人都有一死,或者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但是恰恰正因为这个推理的基础成为了弱点,这个公理是绝对真理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如果无限往前倒推的话,只能找到一个上帝,作为这个第一真理,但显然这只能是一个假设。

再来看看,归纳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正好相反,也可以说是演绎法的“对立面”,演绎法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归纳法是从特殊到普遍的推理过程。

比如从我们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我们总结归纳出,天鹅就是白色的这个普遍的真理。

但是,归纳法也是有致命弱点的,因为,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个体,就像我们无法观察到全部的天鹅一样,所以,归纳法获得知识不具有普遍性。

面对归纳法不具有普遍性,和演绎法不具有确定性的矛盾,辩证法可以说很好地结合了他们的优缺点,实现了整合。

演绎法和归纳法也传统的形式逻辑,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克服了传统形式逻辑的局限性。

同时,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在继承和批判康德的理性主义基础上提出的,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按照理性的分析各自成立,但是却相互矛盾的。

比如,康德提出了关于自由和必然的二律背反,正题是:世界上存在自由。

反题是:世界上不存在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康德通过理性的逻辑分析,两个矛盾的命题都可以在逻辑上自洽,但其实它们又是矛盾的,由此康德指出了理性的局限性。

但黑格尔认为,不是矛盾不可调和,而是康德的思维方法出了问题,黑格尔提出辩证法思维,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内部包含了对立和矛盾,这些对立和矛盾通过辩证过程得到最终统一。

当然,黑格尔是在非常抽象的维度上去使用辩证法的,比如用辩证法可以解释自由与必然、生命与死亡、国家和个人、历史发展等等大问题,比如黑格尔讨论了生命与死亡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生命在死亡中得以完成和实现,而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等等。

基于辩证法,黑格尔也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体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正反合”,它们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后来,恩格斯总结概括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提炼成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而这三个规律内部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

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任何事物,永远有向对立面运动变化的趋势和内在动力。

接下来,我们看看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

在黑格尔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成长,都可以找到它的对立面,或者对它加以否定,这样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如果事物只有纯粹的一面,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像黑格尔说的:绝对的光明,就如同绝对的黑暗。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也不可能孤立存在。

如果意识要对自身存在进行考察,它就必须基于某种对照。

也就是说,人必需要有一个“非我”作参照物,才能了解何谓“自我”。

自我意识绝不是一种简单的以个体为中心的意识而已。

在《自我的本质》这本书里面说的,自我都是通过环境而塑造的。自我不是我以为的我,也不是你以为的我,自我是我以为你以为的我。

黑格尔认为,人类只有以外物为参照,才可能了解自己,人最爱的是爱自己,但他必须须通过爱别人,或者恨别人的方法来展示自爱。

所以,所谓的“自我”,都是在通过外人对“自我”的评论中,获得着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这里有一个悖论:一方面,没有“非我”就没有“自我”;另一方面,没有“自我”也不会有“非我”。

于是,自我意识从诞生那天起,就被卡在了“我”与“世界”之间进退不得,无限摇摆。

关于辩证法与自我意识的认识,有点抽象,我们通过黑格尔的一个经典例子来理解。

黑格尔基于辩证法,提出了经典的主奴辩证关系,用来说明“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在一开始的主奴关系中,奴隶是依附于主人的,主人支配奴隶,并且奴隶的存在需要主人的承认。

奴隶在主人的支配下,被迫从事劳动并受到各种限制,但通过自我努力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奴隶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奴隶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主人的认可和承认,但随着奴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能力的解放,这种关系开始发生了反转,最终超越了主人的支配,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成为了真正的自我。

相反,主人因为过度依赖奴隶的劳动和服务逐渐失去了自由,陷入了一种对奴隶的依赖,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黑格尔通过主奴辩证关系,来阐述了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它们通过这种关系的转变,来解释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由的实现。

看起来“主人和奴隶”是矛盾对立的概念,但是在辩证法看来,它们具有同一性,会在更高的维度实现统一,基于辩证法思维,黑格尔说明了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最后的对立统一是关键。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矛盾的三对特性四大理论: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发展出了自己的唯物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辩证法是黑格尔提出是哲学思想,后来经由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被我们所熟知。

辩证法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黑格尔的更偏向于抽象理念的辩证法,而马克思的是唯物辩证法,还有教员的矛盾论,以及道家思想的自然辩证法等等,都具有辩证思维,但其实它们都不是完全一样。

可能我们经常听到辩证法或者辩证思维,但其实很多人对辩证思维有误解,把它变成了一种诡辩法、相对主义或者怀疑主义。

辩证思维不是相对主义,比如你跟同事抱怨,领导让你周末加班,同事说,这也挺好的,你又可以利用周末跟领导搞好关系,而且也周末还不用出去花钱了。你同事的说法就是相对主义,更准确地说是价值相对主义,同一件事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评估它的价值。

比如加班相较于个人时间来说是价值贬损的,但是加班相对于节约开销来说是有价值的。

我们经常会陷入这种相对主义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用这样的思维来模糊事情的本质和关键。

因为,你同事其实没有用辩证思维来深入分析“加班”的内在矛盾性,他只是在外面通过不同的视角切换,分析了这件事的不同视角下的相对价值。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这也对,那也对,于是就让相对主义变成了诡辩和怀疑论了,反而模糊了问题的焦点,这就是我们常说:存在即合理,凡是都可以分开来看。

比如我们都痛恨贪污腐败,这时候就有人说,凡事要分开来看,贪污腐败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比如贪污腐败的确不好,他们拿了自己不该拿的钱,但是正因为他们贪污腐败乱搞工程建设,也增加了很多就业岗位和GDP呀;再或者有人说,贪污腐败可能不对,但是他们过去也做了很多真实的业绩等等。

这样相对主义就很容易变成诡辩术,混淆是非,它好像成为了万能钥匙,可以化解任何矛盾,让所有事情看起来合理和自洽,这就印证了那句话:存在即合理。

把任何事情在伦理上进行合理化,把是说成非,颠倒是非黑白,这就不对了。

辩证法和诡辩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诡辩在于解释、合理化的现象,它更像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动机是引导我们相信他们的观点;而辩证法在于用整体、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为了回避、解释、扭曲问题。

或者说,诡辩的目的是证明自己,或者驳斥对方,而辩证法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客观、全面和动态地看待问题。

辩证法是从实际出发、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的;而诡辩是脱离实际、抱着混淆模糊问题而来的。

那在上面的例子中,应该怎么用辩证法呢?

我们可以用辩证法来分析“加班”的内在矛盾,它可能包括几个方面,比如加班中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的矛盾;加班中职业发展与家庭关系的矛盾,可能还有其他矛盾冲突;当我们意识到了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

你需要进一步反思,自己真正关注的是矛盾的哪一方面,你还可以分析矛盾的发展变化趋势。

比如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可能会经由量变到质变,让你的职业更上一个台阶;但同时,可能因为经常加班,你的家庭关系也可能量变到质变,导致你的家庭关系破裂等等。

这些都是可能的发展结果。

所以,运用辩证法思维,就不是要解释加班这个事情对不对,而是要分析它可能的变化发展趋势。

从作用上看,辩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决策最好的工具,而是让我们分析问题的好工具,它不会直接给你一个静态的“是非对错”的答案,而是让你从整体上,以动态和关联的方式来看问题。前面我们介绍了,辩证思维其实是对逻辑思维的一种超越。

逻辑思维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按照逻辑思维,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前面我们介绍了两种典型的逻辑:演绎法和归纳法。

我来举个例子,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不同,比如公司在讨论,要不要在市场上投放一个新产品?

我们应该如何分析呢?

如果用归纳法,我们调研了市场上类似的新产品都获得了成功,所以,基于经验归纳,我们可以投放这个新产品,如果经验可靠,那么这个分析是符合逻辑的。

其次我们也可以用演绎法,我们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市场上同类产品,性价比超过某个阈值销售量就很好。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可以投放这款新产品,演绎法的核心是大前提的确定性,大前提往往是一个确定的原则、假设或者规律,只要这个大前提正确,按照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也是可靠的,以上都是基于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它是倾向于静态的逻辑关系分析,比如基于过去的经验归纳,或者基于某个前提假设,展开逻辑推理。

逻辑思维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可以得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

不管是基于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可以得出一个可以宁人信服的结论。

那用辩证思维如何思考问题呢,辩证思维严格意义不是要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要分析事物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否要投放一款新产品,我们首先要找出这个事物内在的矛盾。

比如成本和收益的矛盾、风险和机遇的矛盾、产品功能和市场需求的矛盾、短期目标和长期战略的矛盾,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我们需要分析在这些矛盾中,我们关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比如这个产品可能会带来短期收益,但和公司的长期战略是冲突的,而我们更关注公司的长期战略,那么我们就可能会放弃这个产品的投放。

另外,从长期来看,过分注重短期收益,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等等。你看,用辩证思维去分析问题,我们考虑问题就不是静态的、局部的、孤立的结论、而是全面的、动态和关联的看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呢?

比如我们可以用主奴辩证思维来看待今天的职场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等等。

比如在职场关系中,看起来老板是主人,是主动的;雇员是打工人,是被动的,但是一些优秀的职场人,可以把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这样公司反而要依赖于他们,这种主奴的关系就实现了反转。

同样在亲子关系里面,现在我们经常说“孩奴”就是家庭亲子关系反转的表现。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角色都不是固定的,用辩证思维来看待,我们都可以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在关系中获得主导地位。

其次,我们也可以利用正反合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矛盾,比如大学生毕业了是选择就业工作,还是继续深造。

面对职场困境,是选择跳槽,还是继续呆着;在这些问题背后,我们需要识别出它们内在的矛盾,找到正题和反题,然后找到它们对立统一的可能性。

比如很多人会问:是从事自己擅长的,还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擅长和喜欢好像具有矛盾性,但其实,你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把擅长的工作做到某个领域的头部或专家,那么这种稀缺性和成就感,会让你喜欢自己的工作,所以,喜欢和擅长是可以统一的,它们并不是天然的矛盾。

意识到矛盾可以在更高的维度统一,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擅长的工作做到这个领域的头部。

其实现实中很多看起来矛盾冲突的问题,我们都只是静态的、局部地看到了问题的表象,我们都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重新思考。

辩证思维的运用非常广泛,它是一种整体的、发展的、关联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当然,辩证思维其实有很多不同类型,教员的矛盾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分析工具,道家思想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很好的思维工具,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

也称之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而这本《精神现象学》就是在第三个阶段“精神哲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又分为三个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其中,主观精神又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三个部分,所以,邓晓芒老师也把精神现象学分为五个部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为什么这本书叫“精神现象学”呢?

而不是直接叫“精神哲学”呢?“现象”是只有客观事物才具有的,黑格尔把精神和现象结合在一起,其实,也是在暗示,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

而且“精神现象学”的起点是“意识”,“精神现象学”,也可以理解为“意识的经验科学”,或者说,这本书研究的是:意识是如何一路走来的,意识是如何逐渐发展变化,最后抵达绝对精神的。

这是这本书的主线。

那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正是通过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辩证法,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演化的。

黑格尔说,我们通常习惯把真理和错误,看成两种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东西,但是这两者其实都是抵达绝对真理不可或缺的过程。

黑格尔说,整部《精神现象学》都是怀疑之路,就它本身来说,都是错误的。

但就它的整体来说,它显示出一条真理之路,怀疑之路正是不断地怀疑,才能不断接近真理。

我们常说,正是因为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才证明社会正在发展。

80后曾经是叛逆的,90后更叛逆,而00后当然也会超越90后,当然这里的“叛逆”是打引号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上一代的“否定”、或者“颠覆”。

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大的逻辑上,也是按照“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发展的,但这种颠覆,不是完全的推翻,而是建立在上一代基础上的,所以“辩证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并不是每次都推到重来。

人类社会如此,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也正是如此,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突破中进步,就像《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说的:痛苦+反思=进步。

而这里的痛苦,其实和这里的反思就是一种自我怀疑、自我颠覆的过程,成长过程中,每一次挫折都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其实说到怀疑,黑格尔的哲学和笛卡尔的哲学有类似的地方,都是从普遍怀疑开始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就是从普遍的怀疑,最后无法怀疑一切的时候,找到了那个正在怀疑的思维,也就是:“我思”,从而开启了笛卡尔的哲学之路。

但是黑格尔的怀疑比笛卡尔更高明一些,笛卡尔从“我思”出发,最终是为了证明“我思”的存在。

但是黑格尔是从“感性确定性”出发的,不过,他并不是为了证明“感性确定性”,而是为否定它,然后进入了黑格尔的螺旋式升上的辩证法。

换句话说,笛卡尔的怀疑只是为了确定他哲学起点和基础,但是黑格尔的把怀疑当成一个贯穿他哲学体系始终的手段,通过不断的怀疑,从而抵达最终的终点。

比如黑格尔先建立了“感性确定性”,然后又推翻,建立起了“知觉”,然后又推翻,建立起了“知性”,然后又把知性超越了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怀疑的过程,最后的目的,就是要把真正的真理确定性建立起来。《精神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确立这个,不可再被怀疑的真正真理,也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另外,黑格尔哲学和其他哲学体系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他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是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内核。

结果是按照过程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是由辩证法逻辑推演而来的,所以,如果你只看结果,忽视过程,你就无法完整理解这个结果。

黑格尔经常讲:“要回到事情本身”,其实也是要我们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就像黑格尔说的:事情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行,而且现实的整体也不仅是结论,而是结论连同形成过程。

我们介绍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主要框架,接下来,我们简要介绍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一句经典名言。

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里面的一句名言,很多人简化为:存在即合理。

这句话非常有解释力,世间万物都是有原因的,这给了我们解释现状的理由,但绝大多数人可能都理解错了,或者说把这句话用错了。

因为,其实这句话非常有误导性。

“存在即合理”,这个成了我们,接受任何现实、合理化现实的借口。

比如当我们遭遇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或者说现领导对自己有偏见等等,“存在即合理”的思想,让我们合理化目前的现状,为我自己的不努力、懒惰、不思进取找到合理的理由。

另外,当我们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道德或者不应该存在的现象的时候,“存在即合理”的思想,会让我们对现实妥协,为自己的懦弱、不反抗找到合理的借口,寻找自我安慰。

而实际上,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黑格尔这句话,并非是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解释“”过去和现在”的关系,而是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当下”和“未来”。

我们再来看看黑格尔这句话的原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这里的“合理”并非是道理上的合乎逻辑、也不是伦理上的合乎正当性,这里的“理”是理念,理念的最终目的地是“绝对精神”或者“绝对理念”。

黑格尔认为,所有现实都是是通往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过程,因此黑格尔要表达是所有的现实最终都会经由辩证法通向理念。

其次,这句话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一种体现,我们通常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辩证法绝对不是一种相对主义,不是没有原则的灵活性,不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我们经常会说“凡是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认为不合理的东西都有其合理性,这是对辩证法的一种严重误读,这不是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规律,很多人只看到了“对立统一”,而忽视了否定之否定和量变质变规律,辩证法本质上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第三,存在即合理,其实黑格尔并不是想承认当下的合理性,而正好相反,恩格斯说,黑格尔想表达的意思是“凡是现存的,就一定要走向灭亡”。

现实的一定会被否定和扬弃,它不是用来解释过去的,也不是用来肯定当下的,而是用来看待当下和未来的关系的,当下看似合理的现实的东西,未来都必将走向灭亡。

马克思《资本论》中也说过:“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所以,黑格尔认为,现实性绝不是某种社会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而恰恰相反,一切现存的动向,都必然走向灭亡,就像罗马共和国在当时是现实的。

但是把它推翻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君主制在法国大革命前是现实的,但是法国大革命也将它推翻了。

对辩证法更好的理解,不是“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而是“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变成不现实的,都是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

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替代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

正如黑格尔说,凡是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就是说,“不合理性”,不现实性才是事物的本质,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凡是在人们头脑中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就像我们对现实不满意,那么这种不满足就会驱动我们去追求更加满足的现实一样。

所以,恩格斯说,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存在即合理”这个命题,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凡是现存的,都一定会灭亡。

接下来,我们开始介绍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前面我们介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黑格尔是西方近代唯心主义的巅峰。

不仅如此,在美学思想上,黑格尔也是超过了此前哲学家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他的美学思想也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基础上的。

在黑格尔之前,其实席勒的美学思想中就充满了辩证关系,席勒美学思想试图统一感性和理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这种思想影响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黑格尔有一本专门的美学著作《美学》,里面很大一部分是讲他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

什么是美?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基本原则: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首先,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对美的定义,也是黑格尔全部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的美学实现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在西方有几种典型的美学观。

比如以康德、叔本华、尼采、伯格森、克罗齐为代表的,他们认为,美只关乎感性,与逻辑是对立的;而黑格尔把理性提到了艺术的首要地位,感性美是美的初级阶段。

其次,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且强调内在的决定性作用。

内容或者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

康德强调纯粹的形式的美,是直接呈现的外在因素,美的东西是不带意蕴的,是纯粹而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概念和目的的。

而黑格尔认为,美在于形式背后的内容,或者形式背后的意蕴。

艺术作品的表现愈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深刻的内在真实。

第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其实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可以看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延续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在强调艺术中理念的核心地位。

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黑格尔区分了自然美和艺术美,而且认为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自然美是有限的,艺术美是无限和自由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要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他认为一切美只有涉及较高境界而且由这种较高境界产生出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美的。在对象中,精神作用显现愈多,单纯物质的作用就愈少,美的程度就愈高。

但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自然是对逻辑的否定,同时是通往精神的重要一环,因此它有不同程度的抽象的精神或者理念,因此也有一定程度的美。

自然事物的美有地到高,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中,从植物到动物,动物之中又从低级动物到上升到。

比如黑格尔认为,一堆石头在一起,增加或者减少几块并没有不同,因此它们缺少生命和灵魂,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观念性的统一,而单纯的物质组合一起,不能算是美的。

而比如一匹马的美就要高于一堆石头,因为它可以让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马是有生命的,生命让杂多成为整一。

生命就是观念性的统一,它让生气充满全体和每一个部分,因此每一个部分是统一不可缺少的。

因此,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只有有生命的有机物才可以是美的。

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生命,但是即便达到了这种顶峰,自然美还是有缺陷的,原因在于动物只是自在的存在,而不是自为的存在,还没有自己对自己有认识,按照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动物的生命还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动物的灵魂不是自为地成为这种观念性的统一,假如它是自为的,它就会把这种自为存在的自己显示给旁人看。

动物的美不是自觉美,还不能由自己创造美的形象给旁人看。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

相较于自然美,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才是美的更高级形式。

艺术美之所以是更高的美,因为艺术是心灵自为地把理念显现于感性形象,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通过人这种自为的存在,把理念呈现成为感性形象。

他说:艺术把每一个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者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崇尚理念,崇尚人内在的精神和灵魂,而轻视自然,也反对模仿自然。

他的艺术理想是古希腊古典艺术的理想,基本的精神是人本主义的,艺术创作要把自然中偶然的东西清洗,把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提炼出来,最重要的是艺术要体现人本身的活动、心灵和精神。

自然本身所表现的美,不是来自于自然本身,而是体现了人的活动和人的精神品质,这种美学观点后来成为了德国移情美学思想的基础,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最后,我们聊聊对黑格尔思想的一些批判。其中不乏大哲学家,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克尔凯郭尔、罗素、费尔巴克等等。

今天我们介绍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

费尔巴哈从早期的黑格尔哲学的捍卫者,最后演变为批判者。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理解的哲学是对常识的颠倒,常识认为超感世界是对可感世界的反映,但黑格尔却认为可感世界正是超感世界的逻辑展开,因此把握理念的形成发展史,便成为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

费尔巴哈早期也认为理性是世界的内在基础,概念则是事物的本质。

但很快他就不满于黑格尔为了调和哲学和宗教而对宗教作理性主义解释,他在承认黑格尔哲学是思辨的体系哲学顶峰的同时,对他的哲学展开了强烈的批判。

与黑格尔哲学从逻辑的开端开始,把逻辑的东西当成一切的基础和本质不同,费尔巴哈则明确指出哲学必须从直接的感性存在开始指出:

“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的实在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用我们的鲜血来打图章担保的真理。

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的现实界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就是自然(普遍意义的自然)。

最深奥的秘密就在最简单的自然物里面,这些自然物,渴望彼岸的幻想的思辨者是踏在脚底下的。只有回到自然,才是幸福的源泉。”

显然,费尔巴哈把哲学的主题从思辨的逻辑和理念拉回到了人和自然。

并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等等思想,是其人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可以说,费尔巴哈在当时最早使人们把对哲学的理解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所营造的思辨领域解放出来,把哲学的主题从思辨的逻辑和神学世界拉回到了人和自然。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批判和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如果说,费尔巴克对黑格尔的批判,是唯心主义内部的批判,那么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就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在追求对这个世界终极的解释,而这个问题,到了黑格尔这里似乎到达了顶峰。

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马克思说,黑格尔并不满足于讲述思想中的东西,他还试图描绘它们的生产活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过程的产物,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按照自身规律自行发展的过程,绝对精神在黑格尔哲学就是解释这个世界的终极答案。

和以往的哲学家不同,黑格尔是第一个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绘成为一个过程,一个在辩证法逻辑下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绝对精神的呈现和展开。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思辨哲学体系揭示了辩证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黑格尔把辩证发展的原则仅仅局限于精神领域,他所说的历史是指精神的历史而非现实的历史,现实的历史只被他看做是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在他看来,“不仅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整个历史变成了思想的历史”。

但马克思认为,离开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只能停留在自我意识领域或精神领域。

黑格尔所谓的“历史”,并不是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现实实践的历史,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对象的历史”,而只能是观念和范畴的历史,因而他们对人的解放的论述仅仅限于精神领域而对现实的改变不可能发生任何实质性作用。

因此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所以,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发展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同时批判和扬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学说。

刚才我们聊到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一些批判,今天我们再来聊聊罗素和一些哲学家对黑格尔逻辑学和辩证法的批判。

英国哲学家罗素,毫不隐晦地直接说:黑格尔的哲学几乎都是错的。

为什么罗素可以这么全面地否定黑格尔的思想呢,而其实罗素早年还是黑格尔思想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为什么后来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呢。

我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说起。

前面我们聊了,辩证法的核心是“正反合”,也就是“正题、反题和合题”,世界是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中不断螺旋上升发展的,这是一个“正反合”的三元运动过程。

在辩证法中,事物发展到后一个阶段,其实蕴涵前面所有的每一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消失,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会作为全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辩证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必需的,不可跨越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真理。

比如我们在认识上也是一个正反合的运动过程,认识最开始的阶段是感官知觉,感官知觉只是对客体的意识。接下来是感觉的质疑、思考和评判,此时的认识进入到主体的阶段。

最后过渡到认识的阶段,此时主体、客体不再有什么分别。最高的认识必须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

“绝对”意味着“全部”,由此在它之外就再没有别的任何事物需要认识了。

所以,自主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

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因为他用运动变化的辩证思维,解释了这个大自然、人类历史和人类认知的几乎所有领域,看似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但问题恰恰出在他们的基础逻辑上。

罗素在《西方哲学简史》里面是这么说的,他说黑格尔认为:跟其他别的事物相比,如果一个事物有一组别的事物都没有的性质,那么这个事物的定义就可以是“具有这样的性质的事物”。

如果仅仅是根据这些性质,单凭纯逻辑是推导不出有这些性质的其他事物的。

黑格尔又以为,对于一个事物,如果人们有了足以把它同其他所有事物分开的充足知识,那么这个事物的一切性质都能够借逻辑推导出来。

但黑格尔的这个见解是错误的。

也就是凭借这样一个错误的见解,黑格尔建立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不过,这个例子也说明了一个真理:逻辑越糟糕,由它得出的结论就越有趣。

罗素略带幽默地质疑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逻辑学”,这一段其实并不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来试图给大家解释一下。

其实稍微了解黑格尔哲学都能看到,黑格尔哲学里面“3”这个数字非常重要,一切事物似乎都以“3”出现,比如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分成3个大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逻辑阶段又分为三个阶段: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等等。

为什么黑格尔这么注重“3”呢而仅仅因为辩证法包含正题、反题、合题的3个阶段。于是,但凡需要对事物进行划分,黑格尔都会把它分为3份。

比如他的历史论述就只承认东方世界、希腊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人的世界,其余似乎根本不重要。

罗素说,为了对称,这样做当然也行,但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似乎就没有说服力了。

这样的逻辑有什么根本的问题呢?

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和否定之否定。

而核心是“对立统一”,因为黑格尔思想太注重“对立统一”了,或者说太注重事物的“矛盾”了,“矛盾”并不等于“不同”,比如“对和错”是相互对立的,但“对”和“没有错”,它们就并非是对立的,而只是“不同”。

在黑格尔看来,如果一个陈述为真,另一个就必然为假,那么这两个陈述就是矛盾的,反之亦然。

但两个相反的陈述完全可能均为假,尽管它们不可能都为真。

比如好人和坏人是二元对立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并非好人,也并非坏人,也就是说,除了好人和坏人之外,大部分人并非这两种绝对的对立,而是不好不坏的人,或者不坏也不好的人。

甚至可以说,在日常的事实世界里并没有绝对的矛盾。

罗素认为,无论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持什么看法,一个事实都不可能与另一个事实相矛盾。

比如贫穷与富裕并不矛盾,而只是不同。

黑格尔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而忽视了事物的多面性。

由于黑格尔对世界持一种精神的看法,所以他倾向于粗暴地对待这个重要区分。

此外,根据这个观点很容易看到,为什么辩证法不仅被用于知识论的工具,而且被直接用来描述世界。

所以,罗素说:“黑格尔以为,对于一个事物,如果人们有了足以把它同其他所有事物分开的充足知识,那么这个事物的一切性质都能够借逻辑推导出来。”

张三和李四性格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他们并不矛盾。

黑格尔认为,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了事物的辩证发展。

但哲学家克罗纳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过于强调对立和矛盾,而忽视了历史和现实中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他指出,事物内在并不一定存在矛盾,矛盾的双方并不是对立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矛盾可能仅仅是对事物不同属性的描述,矛盾不一定是对立,它们也不一定会相互否定,更不一定会对立统一。

但黑格尔不仅为他的辩证法赋予了认识论地位,而且还赋予了本体论地位,而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黑格尔辩证地解释了整个世界,建立了他庞大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用辩证法“精确地”解释了这个世界,理论体系看起来逻辑自洽,甚至非常完美,但世界并非完全合乎逻辑的,而是充满了混乱、无序和随机性。

更重要的是,看起来完美的,往往同时也意味着偏见、不全面或者忽视了细节,甚至脱离了现实,把哲学变成了一种逻辑思辨的游戏。

所以,后来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好了,黑格尔的哲学系列内容就到这里结束了,虽然后世对黑格尔思想有诸多批判。

但是这并不妨碍黑格尔作为哲学史的伟大哲学家之一,黑格尔极致的思辨能力,把哲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峰,后世不管是批判和继承黑格尔的哲学家,显然都从黑格尔的思想中得到了启发。

正如有人说,了解了康德,你就超越了康德;了解黑格尔就是看到,绝对不能再超越黑格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