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老照片】钢琴骄子刘诗昆

 我的最爱洋芋 2024-12-13
 作者:李姮
图片

2023年底,已经年满84岁的刘诗昆,依然活跃在网络上,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一方面,是因为他虽然年事已高,嘴角已经有些歪斜、手还控制不住地颤抖,但是一旦坐到钢琴前,他手指下的音符仍然行云流水,依旧可以不依靠琴谱弹奏一整晚的钢琴独奏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突破人类生理极限”,与第三任妻子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而且据说还准备再生一个。难怪有人评论说,于音乐、于生活,刘诗昆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抵达的高峰。


图片
父亲的希望

1939年3月8日,刘诗昆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的名字是祖父给起的,按照宗谱规定,同辈分的第二个字应为“诗”字,而第三字则应属“山”字部中的一个字,据此他被命名为“诗崑”,后来是他自嫌这个山字头写起来太麻烦,就改成了“诗昆”。

刘诗昆的父亲刘啸东自幼喜爱音乐,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员和公务员,但一直难以割舍心中的音乐梦想,于是在24岁的年纪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主修男低音美声唱法,辅修钢琴。和他同年入学的有吴乐懿(钢琴)、周小燕(声乐)等。比他高两届的女高音郎毓秀曾说:“刘啸东是个很好的男低音。”

图片

父亲抱着幼时的刘诗昆

然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中国大地难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暑假返京的刘啸东,匆忙赶到天津,发现交通中断,已经没有办法回到上海继续读书,无奈之下只能滞留天津,改为经商并结婚。父亲的音乐梦彻底破碎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啸东的生意出乎意料地成功,分行遍布全国,还开到了东京和汉城。有了财力的支持,刘啸东在家里置办了钢琴、音响设备,订购了很多音乐书谱,光唱片就有一万多张,每天都在播放古典音乐。丁善德、周小燕、范继森等名家都是他家的常客。

在刘诗昆2岁的时候,有天父亲在家放女高音唱的一首《催眠曲》,没想到刘诗昆正玩着,“哇”地一声哭了起来。父亲以为他被什么弄伤,过来检查了一下,没什么事儿才放心。过了几天,父亲又放了这张唱片,结果刘诗昆又一次委屈地哭了。父亲关切地询问,他说:“这个妈妈摇小孩睡觉,要是有一天妈妈不在了,他该多可怜呀!”父亲这才发现刘诗昆对音乐十分敏感,欣喜若狂,决心好好地培养他。于是,父亲每天给他听唱片,还一遍遍讲解背后的故事,给他看作曲家的照片。2岁半时,当父亲朋友点出《第五交响曲》时,刘诗昆已经能够“非非非夫”地唱出第一乐章的那4个音的主题,真可谓天赋异禀。

一开始,父亲把刘诗昆抱在腿上学琴,等后面稍微长大一点,就坐在旁边教他弹琴。他拥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学琴不看谱,全凭听,听完还能完全正确地弹出来。但到了5岁的时候,父亲认为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得让他接受正规的教育,就请了当时天津最好的私人钢琴教师刘金定来教他。然而,刘金定和他家关系太熟,刘诗昆不喊她老师而是喊姑姑,到后来“刘姑姑”也没解决他识谱的问题。刘金定对这个学生评价很高:“他的耳朵好得惊人。”

图片

刘诗昆三岁生日

刘诗昆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5岁多的年纪。当时刘金定在天津维斯理教堂举办学生演奏会,作为最小的学生,刘诗昆第一个上台。刘金定把他领到台上抱上琴凳,她就走进后台。哪知刘诗昆不知所措,他又爬下凳子,一面喊叫“刘姑姑”,一面走向后台去找她。这滑稽的一幕,引得台下哄堂大笑。刘金定只好赶快出来,一面安慰他,一面又把他抱上琴凳,这才开始弹。这段经历,后来经过媒体的演绎,就成了“刘诗昆首次演出嫌琴音低不肯弹”的传奇故事。

1946年,刘啸东全家迁居上海。刘诗昆开始读小学,父亲让他随白俄钢琴家拉泽罗夫学琴。那时候拉泽罗夫年纪已经很大了,学生特别多,大部分是大学生,只有刘诗昆一个小孩。每次刘诗昆弹完之后,拉泽罗夫只说好,就让他弹下一首曲子。这让刘啸东心里直发毛,怀疑儿子到底能获益多少。

1949年春天,刘诗昆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钢琴大赛,他弹的曲子是舒伯特的《降A大调即兴曲》和胡梅尔的《回旋曲》。结果他获得钢琴组的第一名,那时他正好是10岁,从此被视为钢琴神童。1951年,刘诗昆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从此他离开上海回到天津(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设在天津,1958年迁往北京)。对刘诗昆来说,“练琴”完全可以概括他的童年生活,黑白琴键就是他最熟悉的“玩具”。



图片
临战的突击

刘诗昆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如鱼得水,轻松自如,门门功课都是满分,是全校的佼佼者。几年过,刘诗昆长了个大高个儿,并且得天独厚有一双适合弹琴的大手。高年级同学说他特别像俄国钢琴家拉赫马尼诺夫——高个儿、大手。

1954年入学的小提琴专业学生盛中国,在全校也很有名。他的父亲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盛中国以考生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附中。二年级时他已经能演奏高难度的乐曲,他找到刘诗昆,请他为自己伴奏。从此,刘诗昆和盛中国开始合作,一架钢琴与一把小提琴的缘分持续了几十年。

第二年,苏联派到中国一批专家,中央音乐学院也来了几位专家。其中一位是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塔图良教授,在学校举办“专家班”,由翻译家刁蓓华担任音乐翻译和艺术助理。塔图良班上集中了当时全国最优秀、最有前途的青年钢琴家,包括周广仁、刘诗昆、顾圣婴、殷承宗、李民强等等,可谓高手如林。其中,刘诗昆和顾圣婴的成绩最为突出。塔图良偶然听到刘诗昆弹琴,就预言他将是“属于世界”的伟大天才。

图片
中央音乐学院“专家班”(中为塔图良,左一刘诗昆,左四周广仁,右一顾圣婴,右五殷承宗)

1956年,是李斯特逝世七十周年,匈牙利决定举办“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塔图良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极力推荐刘诗昆参加比赛。塔图良问他怕不怕参加世界性的比赛,他干脆地说:“我不怕,我觉得李斯特的作品好像就是为我写的。”

但当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准备的时间太紧张了,刘诗昆只有短短3个月时间进行训练,而且很多是他从没有练习过的曲目,甚至连听都没听过。更为关键的是,李斯特的作品本身就很高深,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攻克的。在塔图良的指导下,刘诗昆开展了紧张的“赛前磨枪”。后来回忆起那段经历,他说:“这次比赛完全是突击出来的,我只能玩命练,不玩命不行。你想想,这么多曲子,都得从识谱开始练起!”

这次比赛,共有来自20个国家的51名青年钢琴家参加。这一轮比赛中,刘诗昆取得了全场最高的25分,热情的观众要求他再次弹奏,为曲目中所表现出的浓厚匈牙利色彩所陶醉和折服,并且纷纷打听他是在哪儿拜师学艺的。当听说他一直在中国练习,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惊讶。

决赛的夜晚,音乐厅里变得从未有过的拥挤,厅里两边、楼上楼下都挤满了人,厅外还有很多没有买到票的群众在尝试着碰运气。决赛要求从李斯特的3部作品中选择一个,刘诗昆选的是《降E大调协奏曲》,虽然在他前面已经有4个人演奏了这个曲目,但当他演奏时,从听众们的脸部表情和其他反应看,没有丝毫的腻烦心理,反而是跟随着演奏而进行着情绪的波动,弹到动情处观众席还会传来唏嘘之声。比赛在刘诗昆的压轴演出中结束,大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不得不接连谢幕数十次之多。

虽然刘诗昆的实力应当是当之无愧的冠军,但综合权衡之下,苏联选手取得了冠军,匈牙利选手赢得亚军,而他只能屈居第三名。但评委会为了鼓励这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专门给他颁发了“匈牙利狂想曲特别奖”。他还获得了一个殊荣,就是在参观匈牙利国家博物馆时,当地官员当场打开玻璃柜子,取出了一缕李斯特的头发送给刘诗昆,这个待遇连冠亚军都没享受。这是一小撮金黄色的碎发渣,刘诗昆随手装在信封里带回了家,可惜后来因为“抄家”而遗失。


图片
图片
再次的殊荣

1958年4月,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办“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刘诗昆顺理成章代表中国参加这场顶级赛事。在当时这是被公认为水准最高、难度最大的钢琴大赛而刘诗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曲目不熟悉、时间太紧张。要知道,为了能在这次比赛中争光出彩,苏联选手早在两年前就进行了准备。

比赛前,刘诗昆在苏联进行了4个月的集中训练,指导他的老师是莫斯科音乐院钢琴系教研组主任范因伯格。刘诗昆第一次登门拜访,范因伯格问他几个比赛曲目,结果发现他居然一个也没练习过,当场就发了火。教授毫不客气地问:“你是来旅游的,还是来参加比赛的,这么多曲目能弹得完吗?”说完就给他下了逐客令,并重重地甩上了门。

刘诗昆拿着参赛指定曲目,回到了宾馆。他曾经想过放弃,但依然心有不甘,决心拼命搏一把,于是每天玩命练,一练就是十六七个小时,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一周多后,刘诗昆再次找到范因伯格,对方开始还有些不屑,但听到他的弹奏后,简直难以置信。教授拿起他的手,才发现这个年轻人因为太拼命,好几个手指都磨破了。震惊和感动之下,教授对他进行悉心指导,让他受益颇多。

图片

刘诗昆1958年参加莫斯科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现场

经过名家指点,具有超强领悟力和顽强毅力的刘诗昆,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杀到了第三轮的决赛。他的表现,在莫斯科也引发了一场“旋风”。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在《苏联文学报》刊文,称赞他“是青年音乐家的凯旋,是天才和早熟的胜利”。

决赛场上,共有8名选手,他是最后一个登场的。当时正值美苏争霸,苏联领导人把这场比赛作为在国际上争光添彩的重要契机,赫鲁晓夫连续4天观看决赛。而范因伯格因为焦虑和紧张,都不敢到赛场去观战,而是留在家里,打开收音机听转播,躲在幕后关注刘诗昆的表现。

在莫斯科交响乐团的合作下,刘诗昆演奏了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表现惊艳、赢得了大赛评委会和同行们的热烈掌声。由于这段时间准备比赛太辛苦了,刘诗昆甚至没有等到宣布名次,就直接回宾馆,倒头就沉沉睡了起来。第二天中午,他被人砸门叫醒,才知道自己拿了亚军,要去参加颁奖典礼。这是当时我国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赢得的级别最高的奖项,刘诗昆也成为华人世界中获得最高奖的第一人,从此名扬天下。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亲自给刘诗昆颁奖,还给中国领导人发了贺电。

图片

赫鲁晓夫(前左)给刘诗昆颁奖

这次比赛还有一个插曲,就是获得冠军的是美国选手范·克莱本。原本比赛内定前四名都是苏联人,但这与实际表现不相符,苏联文化部的人拿不定主意,只能去请示赫鲁晓夫,他指示说必须把奖项给成绩最好的。范·克莱本赛后回国,美国总统委托纽约州长去机场接机,州长和他一起乘坐敞篷汽车,在车队簇拥下进入市区,当时纽约有上百万市民夹道欢迎。

作为亚军的刘诗昆,赢得了丰厚的奖金,在当时都能购买七八辆伏尔加牌的汽车,但回国后他全部上交,还按照统一安排,到北京郊区十三陵水库干了两个多月的重体力劳动。劳动结朿后,他成为了一个“又红又专”的典范。





图片
初恋的滋味

1959年初,刘诗昆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进行演奏,喜欢音乐并且精通中西乐器的叶剑英元帅专门前来欣赏,并在演奏结束后与他进行交流。刘诗昆的目光,被叶帅身边那个皮肤白皙、眼睛大而有神的姑娘所吸引,她就是叶向真,是叶帅的二女儿。他的心头如同小鹿一般乱撞,但转念一想,自己出身普通,根本攀不上高枝,一下子变得心灰意冷。没想到,几天后他收到了一封信,里面是写给他的一首诗,署名恰恰是“叶向真”。两人就这样开始了交往。

1960年,刘诗昆被送进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与此同时,叶向真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彼此之间对艺术、对生活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2年后,刘诗昆学成归国,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并与叶向真举行了婚礼。叶帅亲自主婚,陈毅、聂荣臻、罗瑞卿夫妇都前来道喜,周恩来总理也专门派人来祝贺,场面庄重而热闹。叶帅送给他一个刻有肖邦雕像的铜盘,上面有写给女儿女婿的诗歌。

婚后,刘诗昆搬进了叶帅的府邸。1964年1月,叶向真生下了儿子,取了个小名叫毛毛。由于叶向真还在读书,孩子断奶之后刘诗昆就送到了上海,请他爸妈代为照顾,夫妻俩一般到寒暑假才能前去探望。

那几年时间,刘诗昆的事业有了很大进步,担任了一些领导职务,还要经常参加劳动锻炼、为工农服务等活动,能够静下心来练琴的时间,比起少年时期少了很多。但刘诗昆乐在其中,每天都忙忙碌碌而又兴致勃勃。

图片

然而,刘诗昆牢牢地主宰了琴键,却主宰不了命运。一场“文革”劫难使他婚姻破裂,妻离子散,并且身陷囹圄。1967年初,他被羁押在中央音乐学院,红卫兵拿那种带铜扣的海军皮带抽得他手臂骨裂,如果再严重一点就可能再也无法弹琴。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下定决心与妻子离婚,这样才能不牵连岳父和儿子。4月5日晚上,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粮票和布票,黯然地离开了生活了5年的叶帅府。

一天晚上,刘诗昆特别想念妻儿,趁红卫兵没留意,偷偷从中央音乐学院翻墙跑回家去。叶向真看到遍体鳞伤的他,一头扎进他的怀里痛哭起来。毛毛那时才满3岁,见了刘诗昆就问:“爸爸你(被)斗啦?”他说:“斗了。”刘诗昆看着不懂事的儿子,感觉非常心酸。但很快他的行踪暴露,被关进了一个四周是玻璃的传达室,就是让他再也没机会偷溜。

几个月后,刘诗昆被移交给公安部,在辗转两个看押地点后,最终转到了秦城监狱。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活着出去!在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几度到了病危的状态,他经常轻轻哼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用音乐的力量鼓气,激励自己扛过去。

监狱里没有纸和笔,想和外界通信都没有机会。他通过从报纸上一个个抠字、用米饭黏在纸上的办法,艰难地写了一封信,叠成了一小块藏在手心里。1973年春,叶向真第一次获准探监,刘诗昆趁监视的人不注意,把信从桌子底下偷偷塞给她。她也非常机灵,立即抓住,然后揣进自己的口袋里。就是这封信把刘诗昆救了,没过几天他就被放了出来。

出狱之初,刘诗昆的身体十分虚弱,在医院里休养近半年才康复。虽然刘诗昆和叶向真彼此间还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两人在长期分离后已经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也都害怕重蹈覆辙,谁都没把复婚说出口,就此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后来,叶向真拍摄电影处女作《原野》,里面的音乐就是刘诗昆给配的。她在拍摄中结识了摄影师罗丹,后来两人举行婚礼时,刘诗昆还大度地送上了祝福,但也难以掩盖心中的惆怅。


图片
图片
钢琴的王国

1982年,刘诗昆在哈尔滨演出时,与女主持人盖燕结识。女孩眼中流露出的景仰再一次打动了他寂静的心,两人随后开始保持书信联系。但他心中的理智,却要掐灭这段感情。因为,一则他俩年龄相差十多岁;二则那时社会上有很多关于他的谣言,类似“高官女婿”“再次被捕”之类,让他不堪其扰。于是,刘诗昆给盖燕写信说:“让我们结束吧,像我这样罪大恶极的人是不配拥有感情的……”但盖燕却毫不在意,一直给他加油打气,到1985年干脆搬到北京,每天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一直坚持了4年时间,他们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由于当时谣言纷杂,刘诗昆很少出去演出,事业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为了给妻子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照顾在香港定居的年迈父母,1990年1月,他们带着300港币踏过罗湖桥,来到了香港。虽然当时港媒头条都是音乐家刘诗昆移居香港的消息,但刚落脚时他们生活却很拮据,因为香港消费比较高,房租和饮食都很贵,加之他们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能临时挤在一间很小的屋子里。这时,盖燕一遍遍鼓励他,说困难只是暂时的,他们一定能够挺得过去。

后来回忆这段50岁时从零开始打拼的历程,刘诗昆深有感触地说:“清高是艺术家的通病,只有放下架子、融入社会才能取得成功。到香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须要闯过这个经济关,在香港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社会体制中,你没有钱是寸步难移,必须有了钱,你的手脚才能伸展开。”

图片

刘诗昆和学琴的小朋友在一起

经过盖燕四处奔走、到处求人,终于有一家团体愿意协同刘诗昆举办“钢琴讲座”,免收场地费,收入进行分成。然而,刘诗昆没钱刊登广告,只能和盖燕一起拎着浆糊桶,满大街地在电线杆上贴广告。路过的人们看着这么寒酸的广告,都不敢相信这是享誉全球的音乐家。将信将疑之间,有些人走进音乐厅,就被他精湛的艺术表演所打动。很快,他的演奏会变得一票难求,在港的名气越来越大,收入自然也变得多了起来。

刘诗昆开始招收琴童,每天从早晨9点到晚上11点连轴转教授,只有中午一小时的午饭时间才能短暂休息,有一天教完最后一名学生,由于过度劳累而呕吐不止。盖燕则承担了招生、排课、后勤等工作,默默地支撑着运转。经过2年打拼,他就赚到了400多万港元,在香港最繁华的英皇道一家会馆,开设了第一家“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2000多平米的房子很是大气,开了14个琴房。

这只是一个开端。后来,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在香港和内陆遍地开花,学生的数量极多。此外,他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办了“刘诗昆音乐艺术幼儿园”。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钢琴艺术教育事业的普及上,似乎是要把自己曾经被迫中断、逝去的时光在下一代身上补偿,似乎要把自己的钢琴人生在下一代永远延续,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钢琴王国”。

对于钢琴教育,他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学钢琴应该被定义为“美育”。他强调:“学琴,或是接受音乐教育,就和学其他课程一样,是一种应当掌握的基础。学语文不见得就能当作家,学数学不一定成为数学家,学音乐也不是非要做音乐家。应当重视综合素质。从小接受音乐、美术等艺术的熏陶,能提高人的智商、提升人的修养。”

媒体还报道了刘诗昆与一名女弃婴的师徒情谊。重庆女孩侯思雨因为患有严重的癫痫病,很小时就被亲生父母遗弃,被养父母收养。女孩喜欢钢琴,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养母足足打工近1年时间,才给她买回了一架二手钢琴。他们的家庭实在是太困难了,为了让养女能够继续学琴,养母甚至决心“卖”出自己的眼角膜。他们的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刘诗昆决心免费让她到艺术中心学琴,还专门从香港前来重庆,亲自教她。在刘诗昆的指导下,女孩的琴艺得到了很大长进。

虽然事业越来越成功,但刘诗昆和盖燕之间的感情,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缝。2009年,刘诗昆与盖燕离婚。当时,两人激烈争吵、相互指责,让这段21年的婚姻,留下了一地鸡毛。


图片
晚年生活

2002年,南京女孩孙颖远赴香港,成为了刘诗昆的“关门女弟子”。孙颖擅长古典乐器,艺术才华得到了刘诗昆的充分肯定,两人还经常一起演出,配合十分默契。13年后,2015年刘诗昆公开宣布孙颖为其女友,两人相差37岁的感情一时引发媒体轰动。2017年,他们登记成婚,让这段师生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图片

刘诗昆和第三任妻子孙颖同台献艺

2020年11月,孙颖生下第一个女儿,此时她已经是44岁的“高龄产妇”,而刘诗昆更是81岁的“爷龄父亲”,因此这段“突破人类生理极限”的消息,再次引发媒体轰动。当然,纪录都是用来打破的,2023年10月,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取名为“天天”。“宠妻狂魔”刘诗昆更是豪掷5亿元设立教育基金,保证妻儿衣食无忧。尤其是,这个基金留下了3个孩子的名字,有人前去找孙颖核实,她骄傲地宣布,他们将生下3个孩子,“早在女儿出生前,已经计划要生3个孩子,希望子女是'三足鼎立’,独生子女太寂寞,两个会争宠,三个刚刚好”。等到第3个孩子诞生,刘诗昆必然会再一次刷新纪录,再一次引爆媒体。

目前,刘诗昆还没有退休计划。他说自己好动,能做多久做多久,能做多老做多老。自己身体很好,活力、精力、体力还有外貌也不显得苍老。同时他的心态也年轻,兴趣广泛。他说,自己每天都有很多事,平时也没有时间练琴,算是吃老本。好在,童年时打下的“童子功”,以及极高的天赋,让他面对一切都能够游刃有余、措置裕如。


图片

来源:各界杂志2024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