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泥土中诞生 张焕军 我与周起翔老师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周老师话少,课余时间,通常一个人在美术室里摆弄 泥土。 有一年暑假,我见了他,模样又黑又瘦,高高的个头越发单薄,像是变了个人。问他是不是病了。 他笑笑,轻松地说,去了一趟西藏。西藏!我感到惊诧。那时,旅行还是个新鲜事儿,去西藏更是不可想象。在我追问下,周老师讲述道——去西藏,一方面,是为了写生,搞美术的,不外出写生是 不行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看看在苦难面前自己的承受力。于是,我怀揣五十块 钱,只身一人进藏。路上遇到的艰辛不胜枚举…… 到了西藏已身无分文。长时间的颠簸,使得浑身酸疼。头发疯长,如野人一般。鞋底子几乎磨破, 加之紫外线的照射,皮肤被晒得黝黑,眼窝凹陷。有一天,身体实在快坚持不住了。看见远处有几间 房子,我拖着无力的腿慢慢挪了过去,倒在了一户人家的门前。随着倒地的声响,由门里出来一个男 人。男人看上去50多岁,看见这种情形,似乎吓了一跳。他警觉地问:你是什么人,干什么的?我虚 弱地说:我是个画画的。说着本能地打开了随身的挎包,里面只有笔和纸。看到这里,男人急忙扶我 进屋。我请求他给我一碗饭吃。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我说:我没有钱。男人没有说话,转身进 了厨房,不多时,端出一碗带肉的饭。我就着泪水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这碗饭。男人说:你给我孩子画 张像吧,算是你的饭钱,可以不要钱住下。 讲到这儿,周老师眼睛噙满了泪水。 改革开放,唤醒了沉睡的经济,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心中的梦想。为了追梦,大家各奔前程。当时通 信不便,彼此间的联系就中断了。几年前,去韩城司马迁祠,远远望见祭祀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司马 迁塑像。司马迁手握书卷,眺望远方,峨冠博带,须发飘逸,一副刚直不阿、威武不屈的神态。在《报任 安书》一文中,司马迁讲述了他遭受腐刑的经过,回答了他为什么要忍受常人不能忍的奇耻大辱,诉说了 他的悲愤,阐释了他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作为人,“活”的司马迁已经死 了,而“死”了的司马迁还活着,他要用“死”的生命,撰写完成千古绝唱《史记》。 刚正的面颊、坚毅的眼神、威武的胡须、飘舞的发带,这不正是人们心中那个风骨凛然的司马迁吗! 一个铁骨铮铮、敢于直言的史官,一个千人吾往正直无畏的人。这是一座赋予司马迁生命和灵魂的雕像。 看了雕像说明,才知是周起翔先生的作品。 多年未见了,他竟然已是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看来,这个世界,在成功与平凡之间,不是谁输在 了起跑线,而是谁对梦想的追求更执着。 我的一本散文集需要题写书名。我想到了周起翔。电话那头传来了愉快的话语,他满口答应。 “欢迎、欢迎。”晓玲嫂子依然是快言快语。我向她问好,并打趣儿地与她拉话。 “嫂子是愈发的年轻了。” “住这儿是被动养生。” “养生还分主动与被动?” “耕读,作画,书写。粗茶淡饭。思无虑,行无阻,鸿儒往来,谈笑风生。自然生息,生养自来,这 就是被动。” 听罢,我豁然开朗。老子云,道法自然。“被动”是顺应。顺天应人,抱朴守拙。这实际是一种生活 上的“主动”回归。 周老师一如往常。足蹬布鞋,一袭休闲装束。头发过耳,胡须三寸,略有花白。气色红润,舒展,轻松。 架子上摆着几件新近创作的雕塑,造型却是独特。其中一件是,一个弓背坐在凳子上的男人。手臂搁在腿上。人腿和凳子腿化为一体。奇怪的是脖子上没有了脑袋,脑袋在凳子腿旁放着。另 外三件也是有趣,慵懒地斜躺在椅子上的人;耷拉着脑袋站立在框架中的人;两个向上攀爬又相互蹬踏的 人。“这是一组生活中的写实雕塑。”周老师边说边拿起其中的一件。他接着说,“有些事情,就是把脑袋 想掉了也不会想明白的,因为人与物已经化为一体,逃脱不了的。”经他这么一说,我似乎明白了点。 我们又聊起了司马迁。我说,那座雕塑已经成为司马迁塑像的经典。我个人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不是你的自画像。我说,我指的是精神层面。 周老师沉思了一下。他说,这件作品整整耗费了他三年时间。为了把司马迁还原为那个时代的人物, 赋予雕塑以生命,他在精神上一直处于亢奋中,仿佛活在汉代,不断地在与司马迁对话,为此,体重下降 了12斤。嫂子插话说,她见过周老师在塑造司马迁像时的状态,有一次在雕塑架上正雕着呢,突然,他 抱着塑像的头部失声大哭起来,我和他的学生在下面看着心疼不已。知道是周老师与作品又对上话了。雕 像揭幕前,周老师请了徐村的村民来看。这些都是司马迁的后裔,看见塑像,他们扑通、扑通地纷纷下跪, 对着塑像——他们近乎两千年前的先祖三叩九拜。他们含泪对周老师说,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先祖啊。 返回的路上,我想,周老师手中的那团泥土,不仅是他快乐的源泉,而且更是他“创造”的过程。他 要目睹和感知手中的泥土有呼吸、有灵魂。周老师的使命就是给这些泥土赋予生命。每个人或高贵或平庸 或低贱,都是带着各自使命而来。圣贤们说,橄榄只有通过不断地萃取才能榨取出它的馨香之气。一个赋 泥土以馨香的人,内心一定是干净纯粹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城的司马迁塑像作品,是周老师在改革开放后创作的,该作品使他一下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 大家”。 B.作者提到“梦想”,从时代激发梦想到大家各奔前程追逐梦想,再到周老师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具有 启迪之意。 C.对于居家生活中的周老师,作者用了一连串简洁明快的短句描写其衣着、须发和气色,从中透露着朴 拙与自然。 D.周老师家里架子上的一组雕塑,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还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意在表达对生活的 思考。 7.关于文中周老师叙述去西藏的经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西藏旅行在当时是个新鲜事,所以叙述这段经历才能突出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B.周老师的经历说明,美术家既要坚持写生,又要磨炼自己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C.周老师的这段叙述,是为了表现西藏人的善良,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可删去。 D.这段文字主要用肖像描写和简洁的对话再现了周老师在西藏对苦难的深刻体验。 8.文章有两处提及晓玲嫂子,各有何用意?(4分) 9.作者为什么认为司马迁雕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周老师的自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6. 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司马迁塑像作品与周老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中找不到二者有必然联系的依据。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7. 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因果不当,除了西藏旅行,还有其生活方式、雕塑造型等都能突出其独特性。B项,扩大范围,“吃苦耐劳”是周老师个人的追求。C项,这段经历主要是表现周老师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对苦难的承受力,他才能赋予司马迁塑像以生命和灵魂。 【评分标准】选对得满分3分。 8.①第一处:多年未见之后,借晓玲嫂子在闲聊中的一番爽直言语,透露了周老师“主动”回归的生活状态,为后面理解其作品和艺术追求作铺垫。 ②第二处:谈及司马迁雕像创作时,晓玲嫂子的插话,补充了创作中的重要细节,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丰富了周老师的形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分析文章中作者两处提及晓玲嫂子的用意所在,考生首先要考虑两处具体的语境,其次要注意,晓玲嫂子并非作品要呈现的主要人物,作者提及她应该与主要人物周老师有关。第一处提及晓玲嫂子是在文章第11—15段,晓玲嫂子在闲聊中有一番爽直言语,直接陈述了自己对现在生活状态的想法,其实也间接透露出了周老师“主动”回归的生活状态,同时为后面理解周老师的作品和艺术追求作铺垫。第二处在文章倒数第2段,谈及司马迁雕像创作时,晓玲嫂子的插话补充了创作中的重要细节,增强了作品感染力,丰富了周老师的形象。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第①点答到“透露了周老师'主动’回归的生活状态”给1分,“为后面理解其作品和追求作铺垫”给1分;第②点答到“补充了创作中的重要细节”给1分,“增强作品感染力”或“丰富了周老师的形象”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司马迁雕像是周老师坚强信念的象征。司马迁雕像有刚正的面颊、坚毅的眼神,周老师凭坚强的信念走完艰苦的西藏之旅,因坚守自己热爱的事业、执着追梦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坚强的信念是其精神共有的底色。②司马迁雕像是周老师强烈使命感的代言。司马迁忍奇耻大辱苦心著书,使命是驱动力;周老师付出全部的心力赋予雕塑作品以生命和灵魂,传承精神,有着作为艺术家的强烈使命感。③司马迁雕像体现周老师因精神层面的价值而升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司马迁雕像由泥土诞生而精神永恒,周老师内心干净纯粹,“主动”回归生活,以作品展现对生活的思考,启迪众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能综合理解文学作品重要语句及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学生能结合全文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回到原文,由西藏之旅及执着追梦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雕塑大家,可以归纳出“坚强信念”这一共通点;再进一步梳理全文,文章最后一段,由周老师付出全部的心力赋予雕塑作品以生命和灵魂,传承精神,可以归纳出“强烈使命感”这一共通点;文章倒数第3段中作者提到自己认为司马迁雕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周老师的自画像,并补充说明指的是“精神层面”,这样可以给考生提供比较明确的思考方向。由周老师内心干净纯粹,“主动”回归生活,以作品展现对生活的思考,结合“'死’了的司马迁还活着”可以发现司马迁雕像就是周老师对生命价值思考的体现。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第①点答到“坚强信念”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第②点答到“使命感”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第③点答到“因精神层面的价值而升华”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A7.D 8.①第一处提及晓玲嫂子,通过她与“我”的对话,侧面表现了周老师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 平和与自由的生活态度,同时引出下文对“被动养生”的理解,丰富了文章内容。②第二处提 及晓玲嫂子,借她的讲述侧面表现了周老师在创作司马迁雕像时全情投入的状态,以及他对 作品的精益求精和深厚的情感。 9.①周老师在塑造司马迁雕像时,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其中,使雕像具有了生命和灵魂。 ②周老师和司马迁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他们都敢于面对苦难,对梦想有执着的追求,在逆 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③周老师创作司马迁雕像的过程,也是他对自己艺术追求和人生信念 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确认,雕像体现了他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