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和朝鲜两国共同决定向中国开放图们江出海口,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协议的前提条件正是清朝爱国将领吴大澂一百三十八年前给我们预留的。 珲春市为民族英雄吴大澂在沙丘公园立下巨型雕像 在我国东北图们江出海口,位于中朝俄三国边境珲春市的沙丘公园北侧,有一座巨大的艺术人形雕像。材质采用花岗岩,高九米,宽十一米,厚六米。雕像前方大石块上的篆体阴刻“龙虎”(从右至左)两字是这位主人公的亲笔。这位大汉体格魁梧,身着清朝官服,国字脸,浓眉大眼,坚定的目光中满含忧虑,年复一年,警惕地注视着前方——他深爱的祖国大地。 他叫吴大澂(1835-1902)(澂是“澄”的古字,同音),号清卿,江苏吴县人,清同治乙丑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抚。这位老前辈不仅是当时著名的学者、金石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而且是一位谈判专家、一位敢于冲锋陷阵的爱国将领。 作为朝廷命官,他为国事殚精竭虑,政绩显著,尤长于治河、赈灾。他一生中做了两件重大的事情,可歌可泣。可歌者:勘界谈判,虎口夺食,从沙俄手中争回图们江战略要地,造福后世至今;可泣者,在甲午战争清军败局已定时请缨出战,明知不可而为之,最终兵败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 勘界谈判,虎口夺食,从沙俄手中争回图们江战略要地 自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入侵,并通过不平等条约瓜分中国。和中国接壤的沙俄,更是穷凶极恶。仅在东北,沙俄于咸丰八年(1858)以先“移民”后武力手段逼迫清政府签订《清俄瑷珲条约》,迫使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清皇宫。奉命谈判的奕山求和心切,卑躬屈膝地请求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调停。伊格那季耶夫趁机要挟,逼迫清政府接受俄国的苛刻条件,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进一步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完全划归俄国,使中国丧失了沿日本海的所有领土,原珲春辖境内的全部东南沿海地区尽属俄境。 其后20余年间,沙俄不断越界伤人、偷移界牌,珲春边境事端不断。 吴大澂 吴大澂与沙俄官员谈判(蜡像) 为抵御沙俄骚扰和侵略,光绪六年(1880)5月,清政府派吴大澂协同吉林将军铭安办理防务。已是河南河北道的吴大澂轻车简从,行船驾马,开始了他这段辉煌壮烈的军旅和外交生涯。从光绪六年(1880)至光绪十二年(1886),吴大澂两度受命钦派吉林、五次前往珲春巡察。 “我初度地凉水泉,六十里中无人烟。膏腴一片空捐弃,临江四顾心茫然。” 这首诗是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吴大澂第一次由宁古塔去珲春巡查军务时,途经凉水泉子(今图们市凉水镇)的感慨之作,为该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而痛心。回去后他冒着极大政治风险,向朝廷提出开放东北全境、准许内陆移民的建议。只有人口增加了,资源开发利用了,东北才可能稳固。倘若东北出了问题,哪还有爱新觉罗家族的退路!而更让他痛心的是,经过多处军事要隘后,“始知珲春黑顶子地久为俄人侵占”,“因请颁旧界图,将定期与俄官抗议”,可惜朝廷当时没有回复。 “帝重申圻根本图,临轩特与使臣符。西邻疆域侵陵计,东土屏藩久远谟。占地无多互樛葛,立碑有记莫枝梧。从来忠信行蛮貊,凭仗皇威镇海隅。” 这首诗是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吴大澂第五次抵达珲春,奉命与俄方代表会商勘界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沙俄不断蚕食我国领土的愤慨,以及踌躇满志,苦苦等待六年后终于有机会夺回国土的信心。 据《清史稿》卷一五三:“(光绪)十一年三月,总署以吉林东界牌博中多舛错,年久未修,请简大员会勘。先是俄人侵占珲春边界,将图们江东岸沿江百余里误为俄国辖地,并于黑顶子安设俄卡,招致朝鲜流民垦地。前督办宁古塔等处事宜吴大澂,请饬查令俄人交还。朝廷乃命吴大澂为钦差大臣,与俄人订期会勘。” 重任在肩,必须务实备战。吴大澂到达珲春后闭门谢客,精心研究谈判材料和策略,还几次微服到边界实地踏勘,掌握第一手资料。一直到五月二十五日,有把握了,他才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等人,前往俄境内岩杵河,与沙俄代表巴拉诺夫举行第一次边界会谈。 在接下来近五个月的谈判中,吴大澂按既定策略,以文件为证、步步为营,据理力争、寸土必争。根据事前研究发现,勘界图与官界记文不相符合(勘界图有12个界牌,记文只有8个);而勘界图与官界记文又与实际所立界牌数不相符合(“土”字牌以外应该还有一个“乌”字牌);又无论“乌”字牌还是“土”字,最后一个界牌应该以图们江左边距海二十里之地为断,而现在“土”字牌距海八十多里之遥。又“界牌用木难经久,应请易石,及补立界牌”。所有这些问题中,吴大澂抓住关键,“首议补立'土’字界牌”。 吴大澂指出,咸丰十一年所立“土”字界牌之地,未照条约记文“江口相距二十里”之说。趾高气扬的俄方代表不服,辩论就“何为江口”而展开。俄方称,海滩(俄人谓之海河)二十里,除去海河二十里,方是江口。大澂等人则坚持:“江口即海口”;“中国二十里即俄国十里”;“沙草峰原立“土”字界牌,既与条约记文不符,此时即应更正。” 巴拉诺夫理穷,仍以旧图红线为词作抵抗。经过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巴拉诺夫被迫妥协,接受中方意见。 重立“土”字牌打开了突破口,吴大澂等乘胜追击。至十月十二日,中俄双方代表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六段道路记》。补立“玛”、“啦”、“萨”字界牌,改立“倭”字界牌,新旧十一个界牌均改为石制,并在两界牌间相去甚远处添设“记号”(立封堆,或掘壕沟为记)共达二十六个。这两个文件的签订,使吴大澂为国家成就了三大历史功绩: 一,重立“土字牌”。地点在“沙草峰南越岭而下至平冈尽处”,沿图们江至海口15公里、陆路直达13.5公里处。“比较旧图,展拓十八里”;比较旧况,向前推进30公里,重见日本海。 二,收回黑顶子(今敬信镇,即珲春市“一眼望三国”旅游胜地——防川村所在区域)。黑顶子又名乌尔浑山,为珲春南部中心之地,已被沙俄侵占七年,若不收回,“则图们江一百余里不复为珲春所有”(吴大澂语)。而“土”字牌位置一经确认,黑顶子理所当然回归中国境内。随着俄民房限时迁离,吴大澂立调一营靖边军前往驻扎、屯垦,以防沙俄卷土再来。 三,争得出海权。吴大澂“费尽唇舌,竭数月之力”,最终获得中国船只可自由出入图们江口的保障。10月2日,作为界约附件的《俄国关于中国船只出入图们江口事的照会》称:“由'土字牌’至图们江口30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应与俄国商议,不得拦阻。” 从此,中国在法理上有顺江而下径直能驶入日本海之权。从这里到日本的新潟港只有400多公里,比从大连出发要近600公里。 收回的黑顶子地(防川) 扎鲁比诺海港位置 考虑到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获得了图们江的实际出海权,其战略意义极其重大。吴大澂远见卓识,不同凡响! 2014年5月上海亚信会议中,吉林省与俄罗斯苏玛集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俄罗斯扎鲁比诺万能海港。海港离中国珲春仅18公里,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中俄国际通道,对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2024)6月俄罗斯和朝鲜两国共同决定向中国开放图们江出海口,中方船只可以在图们江自由进出,进一步承认了我们的航行主动权。许多人不知道这个协议的前提条件正是吴大澂一百三十八年前给我们预留的。 吴大澂的这段事迹,《清史稿》有明确记载:“光绪十一年,诏赴吉林,会同副都统伊克唐阿 与俄使勘侵界,即所侵珲春黑顶子地也。遂援咸丰十一年旧界图立碑五座,建铜柱,自篆铭曰:'疆域有封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于是侵界复归中国,而船之出入图们江者亦卒以通航无阻。” 文中所称“铜柱”,立于珲春通往岩杵河必经的长岭子山口。1900年,趁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清政府大量割让领土之虚,沙俄入侵珲春地区,将此铜柱碎成两段后偷走,现藏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基博物馆。留下的铜柱之基仍坚固无损,佐证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的每一次谈判,无不以割地赔款告终,从谈判桌上拿回土地、争得权利这还是破天荒第一回,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唯一的一次。清末学者、外交家钱恂在《中俄界约勘注》中说:“溯自咸丰八年至光绪十年,凡中俄立约勘界,无不削地,惟此一次为展界。” 在与沙俄谈判期间,吴大澂在珲春钦差行台曾反复书写“龙”“虎”两个大字。猜测此二字或意“龙盘虎踞”,表达保卫疆土之决心;或自我诫勉要取龙虎之姿,守护祖国的权威和尊严。总之以字言志,爱国激情力透纸背。作为他这一时期功绩的见证,其手书“龙虎石刻”至今还屹立在那块失而复得的土地上(现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敬立于珲春防川龙虎阁一楼西门厅)。他每天写日记,抒发必争必胜的坚定决心,留下了《皇华纪程》这部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珍贵史料。 土字牌 龙虎刻石 甲午战争败局已定时请缨出战,兵败革职,永不叙用 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春天,朝鲜发生大规模的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李熙请求清廷出兵镇压。清廷派淮军将领叶志超率领一千五百多人的部队赶赴朝鲜,协助政府镇压农民起义。与此同时,日本以保护本国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也向朝鲜派遣军队达两万多人,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战略要地,包围了叶志超的清军。 “日本与中国开衅,朝议皆主战”。清廷派兵增援叶志超。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牙山口外的丰岛附近袭击中国的运兵船和护航舰,中国士兵七百多人殉难。8月1日,中日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至1895年1月,持续了5个多月的甲午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大清败局已定。 在陆上,由于清军将领叶志超在平壤之战中不战而逃,日军占领了朝鲜全境,并趁势突破鸭绿江防线,入侵中国辽东半岛,占领了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在海上,清朝北洋水师继丰岛遭袭受重创后,再战败于黄海。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水师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使日本海军不战而获得黄海的制海权。 日军因为在军事上屡战屡胜,更加骄横,决定再给予清廷以重击,以便在和谈时获取最大利益,甚至野心勃勃想攻进山海关,到北京城下迫清廷签订“城下之盟”。他们将清朝派出的两名求和使者羞辱一番,赶出门外。 在此危难之时,1895年1月,吴大澂上书朝廷请缨出战,他说:“现值倭夷猖獗,奉防契紧之时,臣惟有以恩信固结士心,以赏罚申明军律,先率二十余营,遵旨拨队出关,会合各军,相机进剿。” 在折子的最后,吴大澂充满信心地表示:“总期一鼓作气,次第廓清,力遏凶锋,庶不负皇太后、皇上委任之恩。” 1895年1月14日,奉慈禧太后懿旨,吴大澂率领新老湘军20余营,计一万余人出关迎战日军。这次进军,是中日甲午战争打响以来清军最大规模的集结,辽东前线集结了7万余人。清廷乐观地认为“现在关外大军云集,各营枪械亦齐,声威已壮”,要求吴大澂联络各部,迅速收复已被日军占领的海城。 海城是辽南战略要地,其得失关系整个辽南战局。因此,当1894年12月日军攻占海城后,清军展开了两次反攻企图夺回,可惜都功败垂成。这次,清廷打算趁湘军复出,人多势众,一鼓作气收复海城,减轻日军对北洋水师的威胁。 3月初,吴大澂集结94营3.3万余人,对海城发起了猛烈攻击。 1895年,牛庄,卫队 城里的日军一边负隅顽抗,一边分路突袭清军的后勤据点牛庄。牛庄地处海城以西25公里,是清军运送粮饷兵械的要道,清军各军粮台辎重全部都集中在牛庄。可是,这里却只部署了湘军名将左宗棠部下邵阳人魏光焘率领的湘军武威军六营三哨驻守,共计3300人。牛庄无城墙可守,周围一片平地。 3月3日上午9时许,牛庄战役打响。进攻牛庄的日军有1.2万余人,拥有野炮、山炮等重型火炮,在人数和武器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不过,湘军武威营是老湘军部队,极富作战经验,他们埋伏在河沟间,以土墙为防御工事,等待敌人靠近最佳射击距离时才猛然射击。同时,湘军利用日军处在平坦开阔地面,实施炮火攻击。 1895年,牛庄,冰冻的河流 在湘军的打击下,日军的进攻势头得到了遏制。但是日军势在必得,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令兵士唱军歌而行,势颇壮烈,兵士争先突入”。湘军的外线被突破,被迫转入巷战。湘军据守民房内,继续顽强作战。魏光焘身先士卒,挥刀血战,“裹创喋血,三易坐骑”;“湘军据民家矢死坚守,不能辄拔,日军死伤颇多”。 清军牛庄血战日寇 相距二三十里的湘军悍将李续宾的儿子李光久闻讯,率2400余名湘军驰援牛庄,冲入敌阵之中,“直前博战,无不以一当十”,但是最后“亦败,仅数骑免”,不过终究将魏光焘解救出来。牛庄战役是湘军最后一次参战。曾经骁勇善战的湘军,以鲜血抒写了一曲悲壮的帝国挽歌。日军评述:“其能久与日本交锋者,武威军也。奋死决战,以弱势兵力死守一昼夜,实清军所罕睹者也”。 关键的牛庄战役失败后,牛庄、营口、田庄台相继失陷。吴大澂打了大败仗,又“愤湘军尽覆,拔剑欲自裁”,被手下极力拦阻。吴大澂“叹曰: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上书请罪。 1898年,朝廷对吴大澂“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 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人,人民不会忘记 吴大澂为官清廉,降为平民后,靠卖字画和古董度日。1898年应上海巡道聘请,出任上海龙门书院院长,授徒自给。他在龙门书院任院长(主讲)四年,直至1902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当年他反复书写的“龙”、“虎”二字,冥冥之中也定义了他的一生。从边境抵御日俄侵略的“虎”将,到最后退入“龙”门书院任教。 龙门书院后来出了一批地理与海防方面的突出人才,和他曾主讲于龙门书院有关,他和另一位院长的地理和海防观点影响了很多学生关注边防事业。龙门书院后来几经变迁,成为现在上海市最著名的中学——上海市上海中学。为民族作出贡献的人,人民不会忘记。珲春市为民族英雄吴大澂在沙丘公园立下巨型雕像供后人瞻仰,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是: 苟利江山以生死,不容强虏侵寸分。中华自古多英雄,莫忘大清吴将军!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