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天祥殿试状元文章翻译现代白话译文连载5

 梦古先生 2024-12-13

  历代状元文章汇编:宋代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殿试文天祥状元卷现代白话译文5

梦古先生译

臣恭敬地阅读了陛下的策问,其中说到:“从那以后……其纪纲制度不足以作为后世的凭藉,这又是为什么呢?”

臣看到,陛下认为:“汉唐两朝的功绩造化和效果证验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且对汉唐的治世之道发表一些感慨。”

臣听说,从一“不息”就是遵循天之道,停息则会落入人之道;从一“不息”就是遵循理性,停息则将纵行私欲;从一“不息”就是光明正大,停息则将阴暗污浊。

汉唐各位君主的天资聪敏、地位崇高,如果他们在推行大道上有一颗更加精进的心,那么做到三皇五帝和三王的功绩也不是难事。

“怎奈何:天之道不能宰制人之道,反而被人之道所制;理性不能驾驭私欲,反而被私欲所控;光明正大不能战胜阴暗污浊,反而被阴暗污浊所胜。因此,勇敢精进于大道的人少,在求道上受挫折的人多。这些就是汉、唐两朝比不上唐尧、虞舜、大禹三代的原因吗?”

虽然是有这么个说法,但这只是那些不懂大道的儒生肤浅地谈论汉唐罢了。其实,汉唐两朝间也有被称为懂得大道的人。汉文帝、汉武帝和唐太宗,也不能说他们不懂得大道,然而对他们的评价依然是存在争议的。

先前的君主们将公心、私心、仁义、利益的程度来作为治乱的标准。汉文帝、汉武帝和唐太宗三位君主的心往往却不单是天道,也不单是人道,而是出入于天和人之间;不单是理性,也不单是私欲,而是出入于理性和私欲之间;不单是光明正大,也不单是阴暗污浊,而是出入于光明正大与阴暗污浊之间。

这么说来:汉文帝专门致力于德化,虽然足以培育出后元之后的太平和谐风气,然而拘泥于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影响,还是不能避免“雁门、上郡”外敌入侵的战争风险和警告;

汉武帝对外施行仁义,虽然足以致使建元年间富庶兴盛,然而被过多的欲望所遏制,还是不能避免其晚年后悔自己穷兵黩武、迷信方术给军队和百姓造成了伤害。

唐太宗四年施行仁政,虽然足以开创贞观盛世,但仅仅只是看重眼前的效益,所以其纪纲制度不足以作为后世的凭藉。(梦古先生注:反面、相对而全面地看待)

更进一步说,有一分道心追求,就足以成就一分的功业;有一分人心推动,就足以引发一分的变化。

“世道混乱或兴隆的程度,也不过是取决于理性与私欲消长的程度对比而已。”

然而臣曾思考过,汉唐以来的大道之所以被牵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杂伯思想(王道夹杂霸道等随心所欲),二是异端思想(追求长生不老、鬼神方术等)。各代有志于求道的君主,不陷入这个方面,就会陷入那个方面。

姑且就汉文帝、汉武帝和唐太宗三位君主来说,汉文帝的心被异端学说所牵累,汉武帝、唐太宗的心被杂伯所牵累。

汉武帝在推行大道上没有收获,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的作为,不足以胜过他追求长生不老、大兴土木的私欲以及大动干戈、严刑酷法的惨烈,他的心是慌乱无章的。

唐太宗完全不懂大道,后宫乱伦的耻辱、既能当将帅又能当宰相的自夸、晚年亲征辽东,始终不能克制他血气方刚的暴躁,他的心是骄奢放纵的。杂伯的念头摇摆不定,因此就不足以谈论恒久不息的事。

像汉文帝这样的,还略微有帝王的天资、略微有帝王的境界,从一而终以君子长者之道对待天下,且晁错等人的法家赏罚刑名之说从未动摇他的心,这就是不被杂伯所牵累。

假使他二三十年的恭敬节俭之心转用到探求大道上,那么后元的气象将如快马那样(骎qīn)追赶商周,奋力前进而超过唐尧虞舜的时代。只可惜帝王纯正之心被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所间隔,因此汉文帝仅能成为汉唐时代的贤德君主,而不能跻身于五帝三王的行列。

唉!汉武帝、唐太宗被杂伯所牵累,君子本来就不敢以成就帝王的事业来期望他们;汉文帝不为杂伯所牵累,却被异端思想所牵累,这真是双重的惋惜啊!

臣希望陛下借鉴汉唐的历史,一定要明鉴汉唐君主的心志,那么从今以后的功绩教化、证验效果将超过汉、唐两朝很多个层次。

未完待续……

说明:纯白话文,先睹为快!如果失联,请在各平台搜索梦古先生即可找到。

文天祥的状元文中,密集地引用典故,让人叹为观止。实际上,本人也是深入后才发现的,惊为天人、深深拜服。如果不注释,则难以领略其文章的精彩。后续,将根据进度发布,最终优化整理为原文+白话文+拼音注释+解析。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