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越国的范大夫“范蠡”难道不是读“fàn lí”? 这个“蠡”在古代代表一物,那它究竟是何物?它下边的两条虫,又代表着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字的奥秘吧!
“蠡”字是一个多音字,具有多个含义和用法。 它的本义是指木头被虫子给蛀了。它最初的字形,像两只虫子在啃食木头,形象表达了这个意思。 当读作 lǐ 时,即它他的本义,引申为器物经过长久的磨损,将要断裂的样子。 另外,常用作人名或地名。如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河北省中部的蠡县、江苏无锡市东南的蠡湖。 在五行中,“蠡”字属木,因为它与木头有关。在取名时,它可能寓意着坚韧和生长。 当读作 lí 时,其含义主要为瓠瓢(延伸阅读:“瓠”字详解),就是用瓠瓜做的瓢。 《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以蠡测海”的说法,意思是用瓢来量海水;“管窥蠡测”就是指从竹管里看天、用瓢丈量海水,比喻见识有限。 古代文学作品中,“蠡”字常用来表达某种哲理或情感,比如“蠡见”喻指肤浅的见识。 读作 luó 时,通“蠃”,指蜾蠃(一种昆虫)。 范蠡 fàn lǐ 3声 ![]() 范蠡,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他可是从高官到富可敌国的财神爷,还抱得美人归,妥妥的人生赢家! 范蠡本是楚国人,后成为越国的重要谋士。范蠡出身贫寒,父母早亡。早年拜在老子徒弟计然门下,学习道家经典以及经商理财之道。他与宛城县令文种一同前往越国,辅助越王勾践,最终帮助越国灭了吴国。 功成名就后,范蠡激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与西施一同泛舟江湖。 范蠡在商业上也才能非凡,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自号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因其广散钱财,故被奉为文财神。 范蠡的一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对财富的淡泊态度。 管窥蠡测 guǎn kuī lí cè 2声 成语“管窥蠡测”的意思是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片面,见识短浅。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见识有限、不能全面理解事物的人。 其中,“管窥”指的是拿着竹管看事物,“蠡测”是指拿着瓠瓢去测量海水。以此来比喻眼光狭小、见识浅陋或力量微弱。 这个成语出自汉代东方朔的《答客难》:
“以管窥天”,视野非常有限;“以蠡测海”,难以测量其广阔;“以筳撞钟”,用草茎撞击巨钟,力量微不足道。 与“管窥蠡测”相近的成语有: 井底之蛙、鼠目寸光、一孔之见、一隅之见、坐井观天、皮相之见、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等,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对事物了解不全面、见识有限的情况。 “管窥蠡测”的反义词 “高瞻远瞩”,这个成语意味着眼光远大,见识深远,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与“管窥蠡测”所表达的见识短浅、了解不全面形成对比。 其他类似的反义词还包括“明察秋毫”、“见多识广”等,都可以用来描述具有广泛见识和深刻洞察力的人。 文化底蕴及内涵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蠡”字见证了汉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比如,从“蠡”字的本义——虫子蛀木头,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以及他们如何用文字来描述和记录这些现象。 “蠡”字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智慧。 ![]()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知与知否---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