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机枪就是苏联杰格加廖夫DP-27/287.62mm轻机枪。说起DP-27/28好多人还很陌生,但是一说起762转盘机枪几乎所有的人都回说:“哦,原来是那玩意吗。” 的确,转盘机枪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不但可以在抗美援朝的电影里面看到这种机枪的身影,而且在各地的军事博物馆中也有不少他的影踪。但是说起他的历史,好多人就不太清楚了。事情的发生是酱紫地,酱紫地,酱紫地——--那是很揪很揪一拳的事情鸟。 苏饿十月革命后,西方各国不但派出干预部队直接进入苏联领土干预苏联的内务,而且还支持白匪疯狂的攻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年轻的苏联红军士兵,在冰天雪地里,在沼泽泥浆里面拖着沉重的水冷马克沁机枪顽强的和敌人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稳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但是在战斗中,威力强大的马克沁M1910的缺点暴露无疑,广大的红军战士非常希望能够得到一支维护简单,移动轻便的自动武器来代替必须用马车拖带的马克沁水冷机枪。与此同时,世界上也早已经刮起了一股研制单兵使用的轻机枪的高潮,比较有名的就有丹麦的麦的森,法国哈其开司的M1910和M1922,以及美国的M1918等。 为了满足军队的需求,为了跟上世界轻武器发展的趋势,年轻的苏联政府也开始了将马克沁轻型化的工作。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当仁不让,开始对马克沁进行气冷改造。而苏联工兵中将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也对步兵使用的轻武器非常感兴趣,他在1921年就已经动手开始搞一支结构和马克沁完全不同的,简单可靠的轻型自动武器,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他在1923年正式向上级提出申请,毛遂自荐要求上级同意他去设计轻机枪。 开始,没有人理会这个将军的要求,都认为这是轻武器设计师的事情,你一个工兵中将来凑什么热闹。外加上当时虽然部队要求给马克沁减重的呼声很大,但是负责军事装备的总军械部对轻机枪的研制并不关心,眼看捷格加廖夫的事情要黄。 然而,捷格加廖夫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关系找到了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军、海军人民委员的伏龙芝元帅,请他帮忙。1926年,在伏龙芝元帅的关注下,杰格加廖夫的轻机枪开始了实验。(走上层路线虽然在现在还被好多人不齿,但是这毕竟也是一个取得成功的捷径) 实验的结果还是比较令人兴奋的,其表现远远好于已经在1925年列装的托卡列夫-马克沁轻机枪。杰格加廖夫再接再厉,于1927年开始了对自己这挺轻机枪的寒区实验,并于27年差10天就要结束的时候,通过了部队的验收,定型为DP-1927轻机枪,并于1928年开始少量装备苏军,所以又被称为DP-28。 1933年,DP-27/28在杰格加廖夫的期盼下,终于开始大量生产了。但是此时的苏联已经不是刚刚成立时候的纯真少年,而是一个贪婪的看着四周临居的中年大叔了。1936年位于欧洲南部的西班牙发生动乱,苏联人的胳膊也随即伸到了这里,和已经拥挤到这片土地上的其他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一起,为这这个国家增添苦难。DP-27/28机枪就这样被第一次用在战场上。并且随着苏联扩张的步伐,DP-28参加了包括瓜分波兰,侵略芬兰等一系列战争,DP-28也经受住了战斗的考验,结构简单、重量较轻、动作可靠的DP-27/28轻机枪得到了红军战士的认可,而比DP-28早出生的托卡列夫-马克沁重机枪却在DP-28投入生产以后,就再也没有生产过。 自此在苏联的装备序列中,DP-28此时已经是一支独秀,霸占了整个红军的轻机枪装备序列,成为红军的主力装备。随着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DP-27第一次参加了正义之战,并为抵抗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951年以后,他又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打击美国侵略者,开始了他最后的辉煌。并随着有关朝鲜战争的电影和记录片,闻名全国。 虽然DP-27在我国出名是朝鲜战争时期,但是实际上我国接触DP轻机枪却是很早的事情了。早在1937年卢沟桥事件起,中国军民开始了抗日战争的全面阶段,但是一系列的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一系列战役使中国各方面储备的武器弹药基本耗尽,特别是淞沪一战,国民党精锐的教导总队,第36师,第87师,第88师,等一系列德械师大部分损失,在其后的南京保卫战全部打光,因为德日联盟,所以德国在战前交付的武器装备有限,而且拖延,中日开战后,德国就完全停止了对华武器供应。欧美此时却在严守他们的不向冲突地区出售武器的承诺,坚决限制中国军用武器的进口。(民用武器却并不限制,美国华侨还捐款购买猎枪送给正在对日作战的我国将士。) 而国内的军工企业已经几乎全部被战争摧毁,正在处于不停的搬迁阶段,中国军队的武器来源可以说已经完全断绝。苏联此时也为了限制日本在东方不断膨胀的欲望,开始和一贯的反共的将介石进行接触,并在在1937年8月21日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同时签订了中国从苏联购入武器借款协定,1937年9月,中国政府军事代表团奔赴苏联求援,此后苏联武器陆续运抵中国。1937年12月,南京失陷!抗战形式危险,中国呼吁国际支持援助。1938年5月10日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致电蒋介石明确保证:"关于苏联方面援助之事,丝毫不必疑虑,苏联当尽其一切可能,援助正在反抗侵略者的英勇解放斗争中之伟大的中国人民." 至此,苏联对中国军援开始拉开帷幕!其中就包含DP28轻机枪。从38年到39年,民国政府共接受苏联援助飞机904架、坦克82辆汽车1516辆火炮1140门轻重机枪9720挺步枪5万余支炸弹3.16万枚子弹2亿余发以及其他军火物资。其中DP-28机枪2600挺,主要装备中央军的苏械师,其中台儿庄战役中的27师就装备有DP轻机枪,武汉会战时候的就已经有全苏械部队,后来的远征军新五军第200师也是全苏械部队,用的就是此种机枪。国民政府也拨给第八路军120挺,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又缴获不少。 下面这张图片中不但有DP而且还有ZB-26,还有FN仿制的1930式机枪(美国的BAR)充分显示了中国军队万国牌的含义。 下面这副图是据说是在48年太原之围最残酷的东山战役之后,国军向媒体公布缴获的解放军装备,照片里面展示了23挺DP轻机枪,攻城一方主攻的是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国军的缴获主要应该来自这支部队。 不过解放军西北军装备比国军更杂,机枪也只是装备到排,要凑够这23挺DP国军也不知道的歼灭多少解放军啊。最大的可能是国军自己拿自己的装备冒充缴获,更何况晋军当时DP机枪和苏造武器也是相当的不少。 定陶战役中解放军机枪手 抗美援朝期间使用的DP28 DP27/28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结构简单,全枪只有65个零件,制造工艺要求不高,适合苏联前期那种生产条件大量生产,而且枪的机构动作可靠,可奈低温。并且还因为整枪重量达到12KG,全枪较重,后坐并不大。但DP28这种机枪热容性相当不好,连续射击后就会因为枪管下方的复进簧受热而改变性能,影响武器的正常工作(这点要比同期的ZB-26、FND、MG34、MG42等轻机枪比起来可就差的远了,况且那些枪还可以快速更换枪管);DP28使用顶置弹盘供蛋,全枪水平宽度较大,持枪出入工事不便;且全枪长度超过1.2米,相对中国人身高来说太长,枪还前重后轻,腰际射击或运动中射击不易控制控制枪身;另外弹盘不但装弹很困难,而且弹容量还太小,火力持续能力不好;并且此枪噪声太大,枪口消焰不好。 另外,该枪采用鱼腮撑板闭锁片式闭锁机构,零件数量较多,机匣是用整块钢材抠出来的(铣削),加工相当的烦琐,并且闭锁片的加工要求也较高,一旦损坏修配很不方便。1944年捷格加廖夫根据前线反馈回来的意见,针对出现的问题,对机枪进行了改进,改动的地方有机匣后端配用弹簧缓冲器,加装厚管壁重型枪管,并采用可长时间射击的金属弹链;改装后的枪称做DPM轻机枪。 DP系列轻机枪的其他变型枪还有DA航空机枪、DA-2双管航空机枪、DT坦克机枪、DTM改进型坦克机枪等。整个DP轻机枪家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淘汰,在世界其他地方,甚至70~80年代还能看到此枪在发挥作用。 口径——7.62mm(7.52X54mmR底缘弹) 初速——840m/秒 表尺射程——1500m 枪口动能——3303J 理论射速——600发/min(一说350发) 自动方式——导气式 闭锁方式——卡铁撑开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具——47发弹盘(2.8kg/实弹)(1.59kg/空) 全枪长——1270mm 枪管长——605mm(膛线4条,右旋) 火线高——276mm 空枪质量(不含弹盘)——9.1kg 建国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不但从前苏联进口了不少的此型机枪,而且还引进了生产线,进行了国产,他就是到70年代后期才全部撤装的53式轻机枪。 麦得森轻机枪是一个传奇。 他第一个可以称做传奇的地方是——-他是全世界第一挺轻机枪,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敏锐的丹麦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当时装备的水冷重机枪过于沉重,机动不便,并开始寻找替代笨重的水冷机枪的武器。 1902年丹麦炮兵上尉W.O.H.麦德森主持研制出了这只取消了水冷套桶,使用掸匣和轻便的两脚架,可以抵肩射击的、单兵使用的连发武器1902式麦德森轻机枪。 由于麦德森轻机枪重量轻,机动方便,能够显著提高步兵的机动能力(要知道当时的机枪可都是动则几十公斤近百公斤的东西,)从而受到各国军方的青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相继研制出一批轻机枪,如德国绍沙轻机枪、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还有捷克ZB26式轻机枪、苏联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等。 说他第二个可以称做传奇的地方那是他的装备时间,当人们对某些地方武装还在装备ZB-26、MG42等老爷机枪还感到惊奇的话,当你看到下面这张图的时候,你还能说什么呢? 上面这张图片是05年巴西警察在和毒品贩子交火时拍摄的。图中的警察用的就是一只麦德森机枪。作为一只问世于1903年的轻机枪,它和它的改进型至少已经服役了103年了,试问哪种轻机枪能比它的历程更加久远呢? 口径:8mm(7.92mm) 全长:1160mm 全重:9.6KG 射击方式:单、连发 自动方式:枪管长后坐式 闭锁方式:枪机摆动式 弹匣容弹量:32发单排供弹弹匣 初速:690米/秒 理论射速:400发/分 表尺射程:2000米 中国曾于1908年开始在广州、开封等地仿制此枪,并装备军队,但数量不多。 下图是民国初年,开封兵工厂生产的麦德森机枪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向丹麦购买了原场的图纸及设备,想实现国产化生产,单所有图纸、刀具都在1940年军工厂迁移过程中被日军炸毁在滇缅公路云南运输处。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一共进口了约3300挺麦德森机枪,虽然比不上捷克轻机枪的装备数量,但依然是抗日前线的重要武器装备。 下图为抗日战争前,中华民国兵工署在上海对麦德森轻机枪做性能测试的场景。 麦德森机枪的软式三脚架。 国军士兵示范麦德森机枪的携行方式。 民国政府在抗战期间印刷的麦德森机枪的说明书,从封面上看,该枪在当时被称做轻重二用机关枪。 麦德森机枪的枪机动作原理。 缅甸丛林中使用麦德森的我军机枪手 日本报道国军的新闻图片 说完装备时间最长的麦德森,下来是另外一个经典,他就是被称做自动步枪的轻机枪——---美国生产的BAR勃郎宁自动步枪。 这只自动步枪是由美国(或比利时)枪械大师勃郎宁设计的,并于1917年5月正式通过美国军方的验收,并被命名为M1918式自动步枪(为了和同时定型的采用弹链供蛋的M1917勃郎宁水冷重机枪区分),既BAR。也就是为了这个区分,美国军队里面对轻机枪射手叫做自动步枪射手的叫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就连装备了蛋链供弹的M249轻机枪以后,美国军方依然把使用它的人叫做自动步枪射手(AutomaticRifleman)。 本来美国准备把这只枪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美国军方连续安排的两个生产厂柯尔特和温彻斯特都因为活太多,迟迟没有投产,一直于差点让这只名枪错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前总共生产了52000只BAR),第一次投入实战在1918年9月13日美国陆军第79步兵师。该枪最大的优点就是只有70个零件,分解结合比当时的轻机枪要方便。不过这种枪一旦有比较大的故障,士兵依旧处理不了,还的送给后方的枪械维修所。 BAR的性能数据 口径:0.30英寸(7.62mm) 弹药:.30-06(7.62X63mm)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蛋 枪口初速:804米/秒 供弹具:20发双排盒式弹匣 自动方式:活塞长行程导气式 闭锁方式:枪机偏移式闭锁,开膛待机 射击方式:自动或半自动,快慢机位于机匣左侧,分别有保险(S)、单发(F)和连发(A)三个位置。 瞄准具:机械,柱形准星和表尺 表尺射程:100~1500码(91.4~1371米) 枪管长:610mm 全枪长:1190mm 全枪重:9KG 一战结束后BAR也进行了多次改进,第一次改进定型后的产品称做M1922式轻机枪,采用重型枪管,枪管表面带有散热槽,枪管节套上安装有可调长度的两脚架,枪托底部还有单脚架,枪托底板上还有铰接式的支肩板。 M1922在1922年少量的装备美国陆军骑兵部队。 1926年在美国陆军采用了.30-06M1步枪弹以后,重新设计了新的瞄准系统,以适应新弹的弹道,并缩短了BAR的护手,使更多的枪管漏出来,便于散热。 同年,柯尔特公司还生产了一种质量较轻的半自动BAR,命名为柯尔特75型“Monitor”,该枪主要供警察使用。 除了美国生产BAR外,来到比利时FN公司的勃郎宁也把BAR的专利带了过来,并出售给FN公司,FN公司在美国原产的M1918勃郎宁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改进生产出来了他的第一代BAR产品M1930(FN公司在1930年定型),不过这次他不叫自动步枪了他叫轻机枪,全名为M1930式7.92mm勃郎宁轻机枪。 M1930和美国原产的BAR有如下的不同,1)枪的口径改为7.92mm; 2)增加了扳机握把减速机构,使改进后的M1930式轻机枪有三种射速,快射(600发/分钟),慢射(350发/分钟),单发。慢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持长久作战,减少弹药消耗,同时减缓枪管的升稳。保留快射的目的还是为了压制,虽然600发/分钟的射速并不高,不过350发的射速也就太低了,用做压制的时候,太慢了。 3)该枪的复进簧位置和原枪不同,4)配有气体调节器,枪管用特种钢制成,并在高温区增加了散热片,再加上M1930特有的低速,枪不容易高温,使用得当的时候,不必更换枪管(再说他也更换不成)。分解结合的时候也不用专用工具,拉机柄在枪的左侧,抛壳窗在枪的右侧。 在后来,比利时FN国营兵工厂在M1930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制造了FND式勃郎宁轻机枪,其改进的地方有:增加了提手,手枪式握把,气体调节器上刻有1~9的分划,对正9时最弱。D型和M1930型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枪管,为了提高机枪的持续射击能力,FN借鉴了ZB-26等可更换枪管轻机枪的做法,给FND型轻机枪也加上了可快速拆卸的枪管(轻兵器09年10下)。 M1930式和D式勃郎宁轻机枪的数据: 口径:7.92mm 所用枪弹:8mm(7.92X57mm)毛瑟尖弹或重尖弹 弹头初速:800米/秒 表尺射程:1500米 供弹方式:20发蛋匣 膛线:4条右旋 全长:1130mm 枪管长:550mm 全枪重9KG。 也可能是因为FN的刺激,也可能是感觉到了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米国人终于也开始动了,在1937年,米国也对BAR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个在导气箍上安装的可调节长短的轻型两脚架,并和M1922一样在枪托上增加了支肩板。改进后的枪被米国军方赋予了M1918A1的编号。 不过M1918A1还没有生产改装多久,1938年米国再次改进的M1918出来了,他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M1918A2。 M1918A2也增加了射速可调装置,不过他的调速装置在枪托上,不过为了这个射速可调,M1918A2取消了单发功能,快慢机上的F挡变成了慢射挡,射速300~450发/分钟;A挡的射速也发生了变化,为500~650发/分钟。 并在腿架上增加了防滑板,安装位置也换到了枪口附近,扳机护圈前面增加了导楞,便于辅助快速更换弹匣,表尺也做了更改,以适应新型的.30-06M2步枪蛋更为平直的弹道。表尺的射程也改为100~1600码(91.4~1462米) 到了1942年,M1918A2的枪托也从木制换成了玻璃钢。在二战中后期,又在枪管上增加了提把。 除了美国本身生产的BAR和FN公司外还有几个国家生产过BAR,其中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公司生产的BAR有两种,其型号为m/21轻机枪和m/37轻机枪。这两种BAR采用的是瑞典的6.5X55mm口径。 波兰生产的BAR也有两种,一种是步兵用的Wz.1928轻机枪,一种是Wz.1937航空机枪(又被称做观察员机枪),后者将射速提高到1100发/分,枪托改为D型握把,枪管改为快速拆卸,供蛋机构改为机匣上方的一个91发蛋鼓,该枪一共生产了339支,主要装备PZL37中型轰炸机和LWS-3Mewa侦察机上。 英国也生产过改用.303British枪弹(7.62X56mmR步枪弹)的BAR,BAR在我国装备也不少,主要是三个国家生产的两种口径4种型号的BAR,1.使用.30-06(7.62X63mm)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蛋的美国原产BAR,主要是42年中国成为美国的租赁法案援助国以后美国援助的M1918A2。 2.使用8mm(7.92X57mm)毛瑟步枪弹的比利时生产的M1930式和D式勃郎宁轻机枪,以及1波兰生产的Wz1928式轻机枪。 中国开始没有进口美国原产的BAR,而是进口比利时生产的BAR是有原因的,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制裁(名义上不允许武器到正处在战乱的中国),中国购买武器非常困难,比利时政府也不敢大明大放的卖武器给中国,FN公司通过中间商,在三0年三二年的时候,向中国出口(走私)了上千(也有说数千)只FN的M1930。 另外FN公司生产的枪械在中国有很好的品牌效应,当年谁家要拥有一只FN生产的枪械,就合现在拥有一台奔驰一般,倍有面子,所以当时财大气粗的税警总团就是通过这种渠道装备了FN的M1930,并号称全比利时械。滇军也不甘示弱,没少进口比利时的FNM1930。红一方面军进入云南的时候,与滇军的战斗中,曾经缴获过这种枪,1933年民国政府正式向比利时采购5000挺FNM1930轻机枪,而后又进口4000余挺,37年抗战爆发,民国政府又向比利时订购8000挺M1930,至39年5月前又有7412挺FNM1930以及后来的FND式勃郎宁轻机枪通过滇缅公路运往内陆。 同时这个时候也有部分美制原装BAR通过中间商进入中国,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就曾经缴获过一定数量的美国原装BAR。 另外,捷克和波兰这两个小国,也在德国的怂恿下把自己的ZB-26和WZ1928卖到了中国。 庐山附近阻挡日军的国军部队。 抗战中的国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土鳖从国军以及联合国军手中都缴获过这几种BAR 两淮战役中解放军使用的FN的BAR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备的美国原产BAR(没有小握把) 志愿军装备的美国二战中后期的M1918A2(带有提把) 朝鲜战场上的M1918A2BAR2二战中后期产品 志愿军的苏械美械混装部队 BAR的优点不少,缺点也不少,一个是重,另外一个就是枪管升温快,在短时间连续打上上百发后,枪管就会变红,甚至烧焦护手与枪管接触部分,导致护手脱落。 另外,他的后缓冲器因为容易聚集从枪口部位流下的枪油和火药燃气残渣,非常容易损坏,导气箍也容易被腐蚀性的发射药侵蚀,因此使用这种轻机枪不但要注意定期保养,还要注意不要枪口朝上放置。 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 俄国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仿制马克沁机枪,开始是以英国的维克斯马克沁机枪为蓝本,先仿制枪管,而后逐步仿制全枪,到1905年,俄国制造的M1905马克沁水冷重机枪终于制造成功,而后其改进型M1910也正式定型。 因为其设计的蓝本就是水冷套桶上带有纵条的维克斯重机枪,所以俄国的马克沁不可避免的也带上了维克斯马克沁的许多特征。 俄国的M1910马克沁 英国的维可斯MKI 关于水冷马克沁的问题在说到民国24年水冷重机枪的时候再继续,现在继续说饿国的机枪。 十月革命以后,饿国面临西方各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外加上各国的干预军的行动,以及白匪的围攻,军用航空机枪极度缺乏,为了给自己的飞机配备足够的航空机枪,饿国将地面战争使用的M1910式水冷马克沁机枪去掉水冷套桶,加装增加气流循环的气冷套桶,并在气冷套桶上开槽易利降温,同时改进了助退器增加射速,又增加同步射击装置,设计出了新型的PV-1气冷马克沁航空机枪。 与此同时,各国气冷轻机枪的发展也影响到了饿国,红军陆军也对迫切希望改进沉重的马克沁水冷机枪,减轻重量,以利机动。 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饿国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和波兰合作将这种用于飞机的气冷马克沁机枪搬到地上,他们去掉了同步器,又给PV-1加上两脚架和枪托,制成了后来服役40年的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实际上德国人同时也在那么干。) 这种轻机枪进入部队服役后,反响不错,但是他生不逢时,更先进的DP-27这个时候诞生了。 从1925年到1928年,马克沁-托卡列夫气冷轻机枪一共生产了2450挺以后,就再也没有生产过。1937年到1940年间,苏联为了牵制东方的日军,向中国提供援助,他把这种基本上已经是库存的产品搬了出来,交给了果脯军队,前前后后,一共给了1400多挺,差不多占这种机枪产量的2/3,外加上又送给正在内战的西班牙一点,苏联总算把这种累赘给摆脱了,还换回了不少的农产品。不过这种落后的武器到了武器极端缺乏的中国以后,反而成了先进武器,竟然主要装备中央军的精锐部队。 使用弹种:7.62x54R 重量:12.9kg 全枪长:1330mm 枪管长:655mm 供弹具:100或250发弹带 射速:600RPM 实际上这种轻机枪就是把马克沁水冷机枪的水套脱了,安上一个气冷的套套而已,除了苏联人这么做以外,国军在后来也这么做过。 1945年兵工署在年度报告里面提出,为了适应在寒冷地区的作战需要,应当研制气冷重机枪。 1946年,国防部第六厅国防发展年报上就称,气冷马克沁已经研制成功,试射结果良好,连续射击5000发,效果甚佳,每分钟射速为500发,该枪称为三六式马克沁重机枪 这种36式马克沁21厂在47年共生产了500挺,48年上半年又生产了350挺,到了48年11月30日解放军攻入重庆后,这只枪也就下落不明了。 36式马克沁重机枪的性能 口径:7.92mm 质量:15KG(不带三脚架)31.7KG(带三脚架) 国产马克沁水冷重机枪 作为全世界第一种自动武器,马克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影响之广,我是不用多说了,而中国和马克沁接触的也比较早,早在1884年,马克沁正在英国表演他的机枪的时候,清朝的军机大臣李鸿章就已经和这只后来闻名天下的机枪进行了亲密的接触。 然后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金陵兵工厂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挺马克沁重机枪。宣统二年(1910年)秋,四川机器局也制造成功4挺马克沁重机枪, 这些重机枪在当年的北伐战争中被各地军阀革命军广泛使用。 下图是北洋新军装备的两种马克沁。 英维克斯MKI马克沁,有典型的笼式枪口消焰器。 1914年金陵制造局又成功仿制德国的马克沁重机枪,并取名叫“华宁”,并生产了300挺。1915年大沽造船厂依照获得的新式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开始仿制。并于1916年仿制成功,受到海军部嘉奖。这些都是没有取得专利,获得许可证的山寨品,中国的山寨历史看来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1934年,民国政府正式从德国引进马克沁重机枪的图纸,并交由金陵兵工厂开始生产,并在1935年定型,命名为民国二十四年式,此枪的原型是德国DWM公司的1909年出口型,定型较晚,吸收了各国的实战经验,取长补短,枪机也改成了容易拆卸的形式;三脚架则采用了德国1916式。 宁造24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金陵兵工厂(西迁后改称21厂)生产的马克沁的顶上都带有“卍”字标示,后期的还带有兵工署的拉弓搭箭的标示。 每挺民国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都有一个这样的序号牌,序号牌上的序号采用一个英文字母加4位数字。 21厂马克沁重机枪的产量 宁造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诸元: 全长:1197.55mm 枪身重为:20kg 枪架重为:29kg 枪管长:721.2mm 口径:7.90mm 高射装置全重:4.1kg 初速:尖弹870m/s,重尖弹770m/s 表尺射程:尖弹2500m,重尖弹3500m 膛线右旋4条 膛线缠度:240mm 瞄准基线长:895.35mm 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 射速:480-600发/分 供弹方式:250发帆布弹带 冷却方式:水冷 枪架俯仰角度(高低):42度~-6度 水平射界(左右):21度 随即除了金陵兵工厂外,巩县、大沽、福建、湖南、山东兵工厂也开始生产民国24年式。 抗战时留在福建的部队使用的民国24年式水冷重机枪 北京某博物馆中的国产24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美国记者拍摄的抗战中驻扎在宝鸡的国军部队使用民国24年式水冷重机枪训练的场景。 防空小组进行防空训练 平射 除了国产的马克沁,我国还进口过德国原装的MG08式马克沁 英国的英维克斯MKI马克沁,这是世界上服役最悠久的马克沁型号,从1912年开始装备部队,一直到1968年才被淘汰,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中东亚洲各种冲突,历时55年。 俄国的M1910水冷马克沁重机枪 美国的M1915式马克沁等。其中,我国的巩县兵工厂还仿制过俄国的M1910式水冷重机枪,又因为其枪架带有双轮,又叫做俄式双轮七六二机枪。马克沁式重机枪我军缴获较多,各个时期都有,各个型号都有。 下图,太原围城战。 天津巷战 其中有一挺马克沁,他的散热筒不是钢的,而是黄铜的,在机枪的机匣正面还刻有“树武”两个字,枪上没有生产厂家的标志,并且这挺机枪现在还陈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山东抗日武装在蓬莱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老家缴获并历经战火、屡建战功的“老黄牛”重机枪。 97年出水的中山舰上也有一挺广东兵工厂生产的发射7.9步枪圆弹的马克沁。 马克沁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 这种机枪结构复杂,零件较多,尤其是枪机,有许多小零件,任何一个零件出问题,整枪就不能工作,因此每挺24年式重机枪都配有两个枪机,除了序号外,注明A、B,若是出了问题马上更换,时间允许时再把枪机分解,排除故障更换零件。 因为使用水冷,工作温度不是太高,民国24年式重机枪对钢材的要求不是太严格,质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于中国这种缺铬无镍少锰,无法制造高性能合金的国家来说,民国24年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就是这样,民国24年式还是一挺比较容易出故障的机枪。 43年8月13日,昆明步兵训练中心的美军驻华兵器官李查森上尉(Capt.WmW.Richardson.Jr)提出在昆明步兵训练学校接受使用的23挺民国24年式马克沁重机枪的报告:“这批枪的抛壳挺发生了很多严重的故障,一共更换了186个,其中179个完全损坏...........另一个经常容易损坏的是击针,一共更换了35个,枪管部分,随有严重的腐蚀情况,但是仍能满意的使用。” 虽说民国24年式是水冷机枪,在真是没有水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还可以打上两三个弹带(500发~750发),然后各个机件就会受热膨胀,停止工作,不过这个时候枪管内膛就会受到严重的磨损。 24式的扳机和其他的马克沁扳机不大一样,以前的马克沁扳机是按压扳机(左手拇指推开保险,右手拇指按压扳机击发) 而民国24年式则是在两个D型把手前面各有一个垂直的连动杆,任何一边往后拉,都可以击发。动作简单自然。 24式的脚架前方有装护盾的卡槽,后脚架中放有备用枪管,水平射界支架下有备用枪机盒,坐垫下有工具盒、皮漏斗、小零件、工具等。 另外,民国24年式枪口装有助退器(看清楚这是帮助的助,而不是停止的驻,)这个助退器就是为了帮助枪管后坐的(24式是枪管短后坐,还带有冷却水桶,枪管和水桶之间通过细线绳,阻力比较大)结构和现代M2勃郎宁大口径机枪发射空包弹时候的助退器结构差不多,上面带有小孔,就是为了让火药燃气泄露。 下面是M1910的膛口助退器 在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的武器上,这种助褪器并不少见,从早期的马克沁到现代的MG3,枪口都有这个东西,他可以增加枪管的后坐速度和能量,提高早期机构臃肿,质量很大的枪机自动射击时的可靠性。 下面是MG3的枪口助退器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其结构和原理。 而在民国24年式的助退器前面还有消焰器,那个喇叭型的枪口就是消焰器,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效果很好,至今喇叭型的消焰器还用在中国的88通机,FN的MINI机枪等枪械上面。消焰器顾名思义是为了消除膛口的火焰,避免火焰影响到晚上射手瞄准,要不然,晚上一射击,高强度的闪光,不但会造成射手暂时失明,而且会影响以后射手的视线。消焰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隐蔽自己的射击位置,然而,枪口没有火焰了,后面的助退器上还能冒火让敌人看见了确定了位置怎么办,这就有了挡焰板,在消焰器和助退器之间有一个圆铁片,这就是挡焰板,他可以挡住助退器的火焰,使敌方无法判别重机枪的位置。 民国24年式的膛口 非主流武器————-法国绍沙M1915轻机枪 第一眼看到这支机枪,我脑海中就出现了两个字——--另类。 的确,这是一支非常另类的机枪,也是非常有名的一挺机枪,不过他的有名不是因为他的优秀,相反他的有名是因为他是一支有屎以来,最烂的一挺机枪, 想制造一挺非常有名的武器相当的不容易,不管他是一挺优秀的机枪,还是一挺最烂的机枪,法国人为了设计制造这挺有屎以来最烂的机枪,整整花了十二年的时间。 19世纪末,世界各国的机枪在可靠性等性能上均有提高,于是,下一个目标就是轻小型化,如果可能,要求步兵支援武器设计成与步枪同等大小。各国分别进行这样的开发计划。法国也积极致力于开发步兵用轻型自动武器。 1903年,法国国营沙泰勒罗兵工厂开始实施步兵轻型自动武器开发计划,以绍沙、苏特雷、里贝罗尔和格拉迪亚托尔等人组成的武器开发组,参照奥匈帝国装备的曼利夏直拉式枪机步枪,采用枪管长后坐自动方式,机头回转闭锁机构 (从上面的图中就可以看出枪机回转机构的凹槽,这种闭锁结构也在哈其开斯M1909中出现,然后都又被抛弃,很可能是当时的钢材质量不过关,热处理技术也不过关,造出的枪机无法适应如此强度的作业),尽量减轻枪支的重量和体积。因为其使用的是法国的8mmR蛋,既蛋底带有突缘,为了保障供蛋,该枪采用了几乎半圆型的单排蛋匣,并且蛋匣的容量也只有20发。 然而众所周知的原因,国营厂的工作效率,以及——---该枪的定型工作一直步履蹒跚,一直到1915年。 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一年,前线的法军被德军的机枪火力压的抬不起头来,法国军方急需大量的机枪装备部队,这只国营兵工厂难产的产物,也终于获得了生产的机会,该枪于1915年通过鉴定,并有了自己的名字绍沙M1915。 值得一提的是本枪的首席设计师就是法国“轻型自动武器选定委员会”的四名成员之一,并且本枪的另外一个名字CSRGM1915轻机枪就是用轻型自动武器选定委员会的4名委员绍沙、斯特莱、利比罗尔、格拉迭埃塔的首字母组成的。 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不仅仅是丑,而且可靠性——---那简直不是一般的差,差到什么程度呢?打个比方,就连中国这种是把枪都能用的地方,也都没有人愿意用他。 第一差:弹匣,其弹匣为20发单排供蛋,弹匣侧面镂空设计,原本是为了让射手能够更清楚的看清楚弹匣内的子弹余量,然而,战场上飞沙走石,单面镂空的弹匣反而成了沙石收集器,又不便清理,反而造成了故障。 第二差:采用曼利夏的直动枪机设计原理改造的自动机,不多说,曼立夏的直动枪机用在步枪上毛病都不断,一粒沙子进去————,用在机枪上——---。不能说直动枪机不好,用在猎枪和象宝贝一样的狙击步枪上还是不错的。 第三差:枪管,该枪的枪管无法更换,连续射击300发以后就不能再打了,再打要出问题的,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只能等他冷却下来才能继续使用,在战场上这可是要命的东西。 第四差,其枪管长后坐自动原理,该枪连枪管带枪机等等一大堆东西都要后坐,需要的能量不是一般的大,于是——故障就来了。 正因为以上几点,其恶名甚彰,直到今天该枪仍旧被某些人认为是有屎以来最不可靠的武器。 该枪从1915年生产,到1927年停产,生产数量一共有26万挺,使用的国家有法国、米国、饿国、比利时、罗马尼亚、希腊等等——---顶上有淫就是不一样啊,这么丑这么烂的枪还竟然生产这么多,装备这么多国家,也真够可以的了。 看到这么多国家装备使用,天朝自然也不甘落后,金陵兵工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也仿造了100多枝,然后众所周知的原因,也就没有再生产了,也不知道当年买了专利权没有,要是买了专利,那可就亏大发了。 早期美国远征军装备的绍沙M1915 口径:8X50mmR枪弹 全枪长:1143 枪管长:470mm 全枪质量:9KG 初速:724米/秒 理论射速:250发/分 自动方式:枪管长后坐 容蛋量:20发 再说一点,后来米国购买的3万只该枪,口径改为.30-06,蛋匣改为16发直蛋匣(.30-06步枪担无突缘) 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 关于歪把子,网上的介绍相当多,不过批评挖苦的多。 除了他那丑陋的外型,别扭的重心以及人机工效,单从性能上比较的话,客观的说,相对于同时代的机枪来说,歪把子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使用他的人具有相当的训练水平的情况下。 歪把子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枪,缺点很严重,优点也很鲜明。 最大的缺点就是可靠性,虽然他把哈其开斯的弹板换成了漏斗,把哈其开斯的回转枪机闭锁换成了闭锁块移动式,但是他的漏斗供弹没有比哈其开斯的弹板供弹好到哪里去,也需要不停的上油润滑才行,好一点的是至少子弹不用那么脏了,不过地上的沙土没有了,天上的扬尘——。 实际上供弹漏斗也非日本独创,早在19世纪80年代,米国已经开始在机枪上使用漏斗了。 歪把子上的漏斗。 另外歪把子后端闭锁块间隙较小,依旧对污物比较敏感,可靠性不高。 歪把子适合那种不干不湿,不冷不热的地方,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可是这种地方到那里找呢?歪把子缺点突出,优点同样突出,这就是他的精度,他的精度在同时代的机枪里面恐怕仅次于芬兰的L/S26和瑞士的富雷儿M25。要知道L/S26可是卡壳大王,可靠性还不如歪把子。而富雷儿M25的造价——。 在太平洋战场上,缴获日军歪把子的霉菌也对歪把子在中近距离的精度称赞有加,有些霉菌也操起歪把子,担任中近距离的狙击。 注意霉菌的操枪姿势很特别,左手紧紧抓住歪把子的背带,也许是因为歪把子重心不稳的缘故。 对比一下在进攻许昌时候的日军。 在20年代的时候,歪把子也算一挺不错的轻机枪,就在日本列装歪把子2年后的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就开始仿制歪把子,称做十三年式轻机枪,28年正式投产后又叫做十七年式轻机枪,月产最高40挺,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同中央军和西北军作战的时候,就缴获过这种机枪,并在1933年初入川后粉碎“三路围攻”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11师在进攻鸡子顶的战斗中使用了10多挺歪把子一下子打跨了川军刘存厚的一个团,取得了竹峪关大捷。抗日战争中,国军和八路军缴获的歪把子不少,但是国军的中央军很少使用,只有部分八路军和各地方部队、民兵路游击队用的比较多,不过就是这样的军队,如果能有ZB-26用,就绝对用ZB-26。主要原因一个是歪把子的口径和中央军的标准口径不一样,另一个是中央军装备的各型ZB-26各个方面的性能的确比较均衡,还有一点是中央军的素质相对于日军和八路军来说,还是低上不少,对于象歪把子这种需要把他当作宝贝一样精心保养的枪,还是免了把。 长城上抗击日寇的八路军。 百团大战中三甲村战斗缴获的歪把子 1940年8月20日井阱煤矿战斗中的使用歪把子的八路军战士 解放战争中再次进攻井阱煤矿的解放军,同一个地方,同一种枪,但是敌人却已经不同 1950年冬,霉菌轰炸鸭绿江对岸的新义州,我军边防部队持歪把子警戒。 歪把子是一只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枪,但是过了1930年以后,世界上新型轻机枪不断的涌出,歪把子就显得有点落后了。配备可更换枪管,并采用弹匣供弹已经是世界上轻机枪发展的趋势。为了赶上世界轻机枪发展的潮流,也为了适应日本军国主义不断扩张的野心。1936年一种以歪把子为基础,参照ZB-26,采用可更换枪管,采用弹匣供弹的轻机枪问世了。这就是后来在中国战场上广泛使用的96式轻机枪,俗名拐把子。 96式已经具有当时先进的轻机枪的一切特征,基本上已经克服了歪把子的大部分缺点,除了提把向前拐不宜握持,提把不能放倒以外,这把枪相当的不错。尤其是他采用了30发的弧形弹匣,使火力持续性要比ZB-26好的多。 虽说有人对其带刺刀特别不满意,可是想想几十年后天朝设计的95式轻机枪竟然也有带刺刀的设计也就释然了。 拐把子出台以后,日军按照先装备重点部队,后装备一般部队,先装备野战部队,后装备守备部队的原则,首先用96式装备了关东军和当时正在华中、华东、华南以及东南亚地区作战的日军,而当时驻屯华北广大地区的日军主要还是装备的歪把子。也就是说装备96式的日军主要在和国军作战,和八路军作战的日军很少装备, 所以,虽然96拐把子生产数量并不比歪把子少,名气并没有歪把子大,八路军直到战争后期才少量获得了这种机枪,主要装备的也是主力部队。直到日军投降以后,四野各部队才在东北补充了为数众多的96拐把子。到解放战争中,我军部队特别是地方部队拐把子和歪把子混装开始普遍起来。 从辽沈战役到海南岛战役再到抗美援朝,拐把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场上的拐把子 拐把子细节以及和ZB-26的对比 20世纪20年代末期,日本已经意识到了6.5mm的友坂枪弹用做重机枪的时候威力不足,他们借鉴英军的.303步枪子弹设计出了T-927.7X58mmSR机枪弹(实际上再此之前日本国内就已经开始生产.303的仿制品,用在国内仿制的英国刘易斯航空机枪上,其国内编号为92式步枪弹。),并设计制造出了92重机。但是30年代他们想把步枪和轻机枪也改为7.7mm的时候,却发现这种半突缘的子弹用在步枪和轻机枪上的时候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把T-92机枪子弹的突袁去掉,减轻弹头的重量,减少装药搞出了T-997.7X58mm步枪子弹,并在38式步枪和96式轻机枪的基础上,设计制造出了99式步枪和99式轻机枪。 99式轻机枪除了枪托后部加了一个支杆,枪管固定销有一个六角型的锣冒以及枪口加了一个消焰器(防火冒),提把外表无刻槽以外和96式轻机枪并无二致。 99式步枪和99式轻机枪主要用在太平洋战场上,国内战场上用的并不多,远征军在缅甸碰到的日军56机械化师团就是使用的这种武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日军的原形就是守卫松山的第56师团,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不是机械化师团了。 另外说一点,T-92虽然口径也是7.7mm,弹壳长度也是58mm但是其弹头重量装药量都和T-99不同,两者并不能通用。 但是,在缅甸缺乏弹药的日军就曾经把92重机使用的T-92机枪子弹突出的外底缘磨掉,冒着炸膛的危险在99式步枪上使用,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MG13 MG13通用机枪扳机分上下两个弧--扣上面的扳机只能单发,扣下面的扳机才能打连发 “一战”结束后,鉴于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水冷式重机枪强大的杀伤力,在《凡尔赛条约》中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国不许制造、装备水冷式的重机枪。这对于不甘心失败、一直想复仇的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桎梏。于是,在夹缝里求生存的德国人在这场“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中只能另辟蹊径。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打造“第三帝国”的辉煌,德国军工部门开始着手将成千上万挺水冷式德莱赛M1918式轻机枪改造成气冷式轻机枪,这就是使枪的外形和供弹系统都作了较大改变的MG13式7.92毫米机枪。MG13于1930年装备德国国防军。可惜命运多桀,仅仅四年后,大名鼎鼎的MG34出现,MG13只好于1934年开始逐步从步兵部队撤装封存,至1938年彻底停产。大战爆发后,封存的MG13机枪被重新启用,主要装备二线部队。 MG13式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双臂杆式闭锁机构。双臂杆的回转轴在节套上,闭锁时双臂杆前端支撑枪机,击发后枪管节套和杠杆一起后退,杠杆后端遇到机匣上开锁斜面即行回转、开锁。枪机加速机构为杠杆凸轮式,加速凸轮的回转轴在机匣上。开锁后,枪管迫使加速凸轮回转,加速凸轮长臂迫使枪机加速后退。供弹方式为容纳25发弹的弧形弹匣,也可使用75发鞍形弹鼓供弹。发射机构可进行连发射击,也可单发射击。该枪设有空仓挂机,即最后一发子弹射出后,使枪机停留在弹仓后方。气冷式枪管可迅速更换。 MG13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他的左侧置弹匣,和方行的机匣。 口径——7.92mm 初速——838m/s 理论射速——750发/min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双臂杆回转式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或弹鼓 容弹量—— 弹匣——25发 弹鼓——75发 全枪长——约1448mm 枪管长——718mm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或弹鼓)——12kg 枪架质量——11.4k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U形缺口 配用弹种——毛瑟98式7.92×57,mm枪弹 该枪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中国一共购进多少挺都不详,只知道抗战前中国就有。 远征军在缅甸丛林里面用放置在三脚架上的带弹鼓的MG13向日军射击 八路军大青山支队,中间者身背leMG13轻机枪 解放军手中的MG13和歪把子、勃然等机枪 另外国军进口的德国1号坦克等装甲车辆上就是装备的这种MG13机枪。 博物馆中的MG13,参照上图注意他的准星,MG13采用的是折叠式片状准星的机械瞄准具,配有弧形表尺U形缺口式照门。 说到M13了,顺便提一下,MG15,虽然我不能肯定中国是否有MG15,至少日本人用过,当作航空机枪,并且还特许生产了98式航空机枪,虽然此贴是说中国军队的,但是我也没有证据证明中国人没有使用过98式航空机枪,不过既然已经说到MG13了,还是介绍一下MG13的这个同门师兄弟把。话说二战,英国应急制造的司登冲锋枪,被称做管子工,可惜,管子工的原产地是德国,看看比司登早的多的管子工MG15。 MG15式7.92mm机枪系德国莱因金属-博尔西希公司在MG30式机枪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航空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枪临时装上枪托和脚架作地面武器使用。日本曾购买该枪样品进行大量生产,并命名为98式航空机枪。 MG15式机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开锁加速机构为套箍(枪管节套)回转开锁机构与仿形式枪机加速机构。 在套箍内侧与枪机后部各有两列三排螺纹形闭锁齿,闭锁时两者相互扣合。套箍后端有与枪机滚轮相互作用的开口加速曲面,发射时枪管、套箍与枪机连成一体走完自由行程后,套箍沿机匣定型曲面滑动,迫使套箍回转开锁;同时通过套箍上的枪机加速仿形曲面与枪机上滚轮相互作用加速枪机后退。 供弹机构为马鞍形弹鼓。 击发机构为击针式,利用复进簧能量击发。发射机构为连发发射机构,由阻铁直接控制枪机成待发状态。退壳机构为弹性拉壳钩与摆动式刚性退壳挺。枪管缓冲器为矩形断面螺旋弹簧。 该枪外形特别光滑,整个枪身近似一长管子。设有手枪式握把。采用机枪中部两水平对称耳轴与一轻型两脚架联接,作地面武器使用。 二战中,德国采用MG157.92mm机枪作为航空机枪对付敌机,但由于飞机防护良好,该枪的作用不大,后来,许多MG15从飞机上撤下,经改造后装备德空军地面部队。图为经改造后供地面专用的MG15机枪。该枪增设了两脚架、提把和枪托,使用飞机上原用的鞍型弹鼓供弹。作战前士兵必须事先准备许多装满弹药的弹鼓。 口径——7.92mm 理论射速——400~600发/min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套箍回转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方式——弹鼓 容弹量——75发 全枪长——1067mm 枪管长——600mm 膛线——4条,右旋 全枪质量——7.24kg 配用弹种——毛瑟7.92×57,mm无底缘枪弹 既然说到得国的MG,那就继续说下去把,MG34和MG42, 按理说,中国应该没有MG34,中国大量进口机枪那阵,MG34德国自己还不够用的呢,哪里还能卖给中国, 不过抗战结束后,民国政府可没有少去欧洲收破烂,MG34就这么有了顺便还带回来不少的MG42,然后,然后运输大队长,就把这些枪又送给了土鳖。 至于这两把枪,实在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大家恐怕连耳朵里面都能听出茧子来了,还是上图吧。 MG34 MG42 解放军的MG34防空阵地 军博的MG34 一江山岛战役中缴获的MG42(靠墙放着那把),图中的武器型号可是不少。相对来说,花生米的代理人从欧洲弄回来的MG42还是比较少的,毕竟当时欧洲各国的陆军也正在组建 现在这挺缴获的MG42摆放在军事博物馆的东亚厅,让好多人不明白所以。
MG42下面那把是同时缴获的美国产后期型的M1918A2,带提把 约翰逊M1941轻机枪 这只枪是顺溜那只战略狙击步枪的兄弟,不过他可没有顺溜那支战略狙击步枪那么NB,他的生产量很小;装备范围很窄,主要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 不过就是这么低的产量,这么小的装备范围,还是被中国人赶上了。 中国民兵博物馆枪械陈列室的照片,照片是轻兵器上04年第8期彩图上的,看偶画的圈圈里面。其典型的准星赫然在目啊。 中国能有这东西不是在朝鲜战场上,而是还是从国军手里缴获的。其过程是酱紫的:美海军陆战队撤出中国,将6500吨陆战队所用的轻式武器及弹药遗留于国民党军,然后——-众所周知的原因,运输大队长把这批轻武器送到了土鳖的手上,再然后,就陈列在民兵博物馆里面了。 以下是在网上抄过来的,实在也没有什么可写的了。 约翰逊M1941轻机枪是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的发展型,发明人是美海军陆战队预备役上尉梅尔文·约翰逊。 梅尔文·约翰逊早在1936年开始试制可与M1半自动步枪竞争的小型半自动步枪。约翰逊的设计思想是: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并配备小型闭锁系统,这种设计不论对小型半自动步枪还是对小型全自动武器,都是最佳的设计。导气式轻武器,需要配备与枪管平行的活塞筒和开闭锁杠杆,因此不容易变换枪管,而且质量较大。与此相反,枪管短后坐式轻武器,无需活塞筒和开闭锁杠杆,容易实现膛口部轻型化和变换枪管。 约翰逊完成该枪的基本设计后,于1938年辞退海军火器公司的工作,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独自设立公司,进一步设计约翰逊步枪。他按照自己的观点,设计发展型半自动步枪,并同时试制可半自动、全自动射击的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每次改进之后都使全枪质量增大,相比之下,约翰逊设计的全自动步枪,不含弹匣大约6kg,由于质量轻,称之为步枪,实质上是一支配用两脚架的轻机枪。 用作制式兵器 1940年12月,美陆军对约翰逊试制的半自动步枪进行试验,试验后作出以下评价:"约翰逊半自动步枪,无论结构、功能或从生产容易程度看,均不具备替换M1步枪的条件"。 然而,美海军陆战队对约翰逊半自动步枪不像陆军那样冷淡。据说有以下背景:发明人梅尔文·约翰逊退役前是在海军陆战队武器学校受过教育的海军军官,不能说没有熟人或亲属意识。然而更重要的背景是,M1步枪的生产无论如何也没有走上批量生产轨道,并且有优先发给美陆军的倾向。因此,以M1作制式武器的海军陆战队,对M1的需求在数量上得不到满足。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军投入"二战",此时,美海军陆战队自动武器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于是,同年同月,美海军陆战队对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进行试验,试验后作出以下结论:"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质量均较轻,可简单拆卸枪管减小体积,便于携带","小型、便于携行的特性,特别适宜负荷和使用空间均受限制的伞兵部队用于空降作战"。 美海军陆战队决定用约翰逊半自动步枪补充M1步枪的不足,并将约翰逊轻机枪列为制式兵器,作海军陆战队伞兵部队用的机枪,还给予约翰逊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为M1941的制式型号。根据1942年批准的美海军陆战队武装编制表,团级部队装备87挺约翰逊M1941轻机枪。装备伞兵部队的约翰逊轻机枪,虽然不够全面优秀,但射击性能好。特别受到好评的是,全枪质量较轻、枪管分解简单,分解后可小包装运输。 美陆军的一般部队,整体上对约翰逊轻机枪不感兴趣,但与海军陆战队一样执行空降等特种作战任务的美陆军第1特种作战部队(FSSF),特别重视该枪的小型便携性。FSSF通过训练,不仅能使用各种制式兵器,也善于使用非陆军制式兵器。据记载,FSSF从美海军陆战队取得并使用的约翰逊M1941轻机枪总数达147挺。 “二战"中,美国供给德、日占领区抵抗人员的兵器,多数是利用多种物资集装筒挂在降落伞下面空投的。约翰逊轻机枪可分解成小件捆绑包装,是很重要的优点。因此,美国战略情报局(OSS)也采用了该枪。法国被德国占领后,美国政府向流亡于英国的自由法军出售了1500挺约翰逊M1941轻机枪。因为该枪不是美陆军制式武器,陆军一般部队不使用才出售。 荷兰比美军更早重视梅尔文·约翰逊设计的轻机枪和半自动步枪。1940年,荷兰为了改变陆军轻武器的落后状态,进行了以美制约翰逊半自动步枪为候补制式兵器的选型试验。1941年5月荷兰在即将被德军占领前,选定该枪为陆军制式兵器,并向美国订货70000挺。美国政府考虑到远东的日本局势,决定将荷兰本国政府订制的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送往荷兰属领地印度尼西亚,因为当时荷兰本国已被德国占领,印度尼西亚的兵器供应断绝。然而,1942年日军又占领了印度尼西亚,所以约翰逊M1941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只送出极少部分。 勃郎宁重机枪 M1917A1水冷重机枪,M1919A4气冷重机枪,国造三十节式水冷重机枪 这几种枪实际上就是一种武器,都是起源于美国著名设计师勃郎宁大师的M1917水冷重机枪,可是M1917水冷重机枪的图,偶在网上没有找到,只好再次借用火器堂主史宗宾先生编著的《抗战中国军队轻武器史料》这本书了 这种枪偶要好好说说,不仅仅是勃郎宁大师太有名气,而是偶也非常稀饭这挺机枪,虽然他也够丑的,偶稀饭这种武器的主要原因就是M1917/19机枪的孪生兄弟M1921大口径机枪的改进型M2HB12.7mm大口径机枪现在还在部队中服役,并且现在还没有任何衰老迹象。 话说当年,也就是1910年,约翰·摩西·勃朗宁大湿在米国尤他州向米国军方以及外界展示了他新设计的手枪和重机枪,手枪顺利通过验收,并装备美国军队长达70年,这就是于1911年定型的M1911。 而他设计的那挺水冷机枪却受到了冷遇,根本没有人理会。 勃郎宁已经不是第一次受到如此待遇了,十几年前的1897年,他设计的一款自动霰弹枪就已经受到过如此待遇。 (再此之前美国军方已经把他的另一个设计,世界上第一挺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的M1895柯尔特—勃朗宁重机枪装备部队,那挺机枪性能的确不怎么地,也许正是因为那把机枪,米国军方可能也对勃郎宁有点意见。再说勃郎宁的要求也未免太过分了点,要是再装备他设计的东西,美国陆军的装备不全成了勃郎宁?不过很可惜的是10多年后,米国军方还真的不得不这么做了。) 于是勃郎宁也和当年愤然出国的马克沁,哈其开斯,刘易斯一样,扭头去了比利时(绝对够NB的,也够有个性的),当上了比利时国营的列日市赫斯塔尔国家兵工厂(FN)的首席设计师。并于3年后推出了M1900等一系列的勃郎宁手枪。 但是10年后勃郎宁再次回到他的祖国,受到的待遇依旧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虽然他的手枪顺利中标,但是他的机枪——-。当年的美国也许是好的设计师太多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四个机枪设计师全是在米国诞生,然而却没有一个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在自己的国家推广开来的,全是跑到了国外,在国外发家(两个在英国,一个在法国,一个在比利时) 不过对于勃郎宁来说,最杯具的事情还不是这个,更为杯具的是在4年后,他设计的那把M1910勃郎宁手枪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叫普林斯的枪手在萨拉热窝拿着一把勃郎宁M1910手枪刺杀了斐迪南大公)。 不能不说勃郎宁这个淫很猛,幸亏他死的早,要不然搞不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也会和他挂上关系。(虽然后来还是挂上了。) 对于某些人来说,世界大战绝对是一个大大的杯具,但是对于勃郎宁来说,这可是他的人生拐弯点,他的才华在这一刻完全的迸发出来了。 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这个时候美国军方才发现,美国陆军极其缺乏机枪,不得已的美国陆军除了订购了30000多挺有屎以来最烂的绍沙M1915和有屎以来第二烂的哈其开斯M1909/10以外,也开始不停的寻找别的可靠的武器。于是1917年美国军方重新找到了勃郎宁,并开始对勃郎宁设计的那挺水冷机枪进行测试。 在美国战争委员会的一个委员监督的情况下,勃郎宁水冷重机枪连续发射了两万发子弹,无故障发生。当消息传到战争委员会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大都认为这不过是个意外。 在更多的战争委员会委员的监督下,勃郎宁又准备了一次实验,为了达到让人瞠目结舌的结果,勃郎宁这次把机枪使用的帆布弹带进行了加长。 在众目睽睽之下,勃郎宁水冷机枪开始了那场让人头晕目眩的表演。 勃郎宁射击时特有的那种低沉的嗒嗒声在射击场上连续响彻了48分种另一十二秒。 勃朗宁机枪的出色表现,震惊了那些抱怨者,并让他们彻底闭上了自己的嘴巴。勃郎宁也如愿以偿的获得了米国陆军1万挺机枪的定单和M1917的编号。 到一战结束,柯尔特和雷明顿两公司总共向军方提供了56608挺M1917勃郎宁水冷重机枪。装备美国远征军。但是还没有等该枪在战场上有什么突出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已经结束了。 同时生产的还有勃郎宁设计的勃郎宁M1918自动步枪(轻机枪),也就是前面咱们所说的BAR。 并且这个可恶的挂着自动步枪名字的轻机枪BAR还在美国陆军一下子呆了接近50年,长时间使用BAR也让霉菌惯上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那就是到现在为止美国军方还对自己的轻机枪射手叫自动步枪射手。 4年后,万恶的勃郎宁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折服了所有的对手——-他基于.30-06口径的M1917设计的12.7mm大口径机枪被美国政府采用,并获得了M1921的编号。 至此,米国陆军所装备的手枪——勃郎宁M1911 米国陆军装备的自动步枪———勃郎宁M1918 米国陆军装备的重机枪——--勃郎宁M1917 米国陆军装备的大口径机枪——-勃郎宁M1921 只有步枪,米国政府还保存着脸面,至少陆军的步枪——--国有(私营)的春田兵工厂生产的M1903还不是勃郎宁设计的。 这个牛人这个时候年纪已经老大不小了,但是老当益壮的他还在继续折腾,他还想让法国政府的武器装备挂上勃郎宁的名字。 1925年应法国政府的要求,勃郎宁为法国政府设计出了那把影响后世,第一个配有15发双排弹匣(后改为13发)的勃郎宁M1935大威力手枪,(设计出来的时候正赶上经济危机,并没有立即获得定型并生产,而是在勃郎宁的接班人改进后,在1935年才开始在FN生产。) M1935勃郎宁大威力手枪一出生就被中国人订购,虽然欧战爆发影响了FN的供货,但是从1944年开始,加拿大的英格利斯公司又开始为中国军队生产M1935勃郎宁手枪。这种加拿大生产的M1935在国内被称为“加拿大撸子”或“加九零手枪”。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缴获不少。 扯完了传奇的枪械设计大湿勃郎宁,再继续扯咱们今天要说的M1917。 中国和M1917的关系,甚至有点喜剧色彩。 据天津文史资料第41辑:P204,扬文恺先生(扬当时为汉阳兵工厂总办)的《我在汉阳兵工厂与曹吴的关系》一文说,当年一个米国的军火贩子为了拉生意,带者一挺M1917,联系上了当时直鲁豫三省巡查阅使的军阀头子吴佩孚。 吴佩孚私下找来扬文恺等人咨询意见,扬文恺回答说可以自行仿造,没有必要买。吴随即把这个可怜的米国商人以私贩军火的罪名关了起来,其带来的M1917勃郎宁机枪则被扬文恺等人带回汉阳兵工厂进行研究,经过技师的细心测量,认真钻研,几个月后样枪就仿制成功。吴这才把那个米国商人放了出来,原枪还给他。1921年(民国十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正式生产该枪,并把该枪命名为卅节(三个十的节日)式水冷重机枪。 上面关于30节的图片和论述均取自火器堂堂主所著的《抗战中国军队轻武器史料》 中国这边卅节式重机枪刚刚开始生产,美国那边又出事了。 也不知道是柯尔特和雷明顿当年生产任务紧,还是不认真,或者是勃郎宁设计的M1917真有问题,正式生产型的M1917故障不断。 勃郎宁M1917式水冷重机枪连续射击时机匣板的强度明显不够,连续出现故障,导致在1920~1921年间,因机匣故障返修的M1917勃郎宁机枪就达25000挺之多,几乎占到生产型的一半。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面,剩余的机枪也都至少坏了一遍。 毕竟装备部队和在实验厂实验的情况还是大不一样的,在实验场上磕磕碰碰几乎没有,而在部队里面,只要训练,这种磕碰必不可少。没有经过靶场严格实验,就匆匆装备部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幸亏这个时候米国没有打什么仗,要不然——--。 有淫会问了,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故障呢? 实际上事情的发生仅仅是酱紫的:M1917的最早的设计是把机匣尾端的固定插销座(其用途就是把机枪稳定的固定到枪架上)简单的固定到机匣的底座上,在使用一断时间以后,机匣底座以及右侧会因受力而出现龟裂和破损,造成整个机匣的损坏,从而引发机枪的故障。 可是米国人也有不长记性的时候,几十年后,匆匆定型的M16再次面临了这样的情况,虽然AR-15经过了严格的测试,可是大批生产型M16却是改动过的AR-15,发射药,甚至即匣的材料全改了,却没有人去靶场再去做一遍测试。 其后果就是M16的臭名远扬。 1936年,米国政府对勃郎宁M1917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把原先机匣尾端的固定插销座,从简单的固定到机匣底座上改为铆接到机匣侧面,采用新的弹链输送杆和改进的机匣盖固定销,并使用镂空的枪架,减轻了结构重量。改进后的型号被命名为M1917A1。 注意改进的部位。 M1917A1全图 米国M1917的故障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卅节式,其原因是中国的加工技术限制,没有弄那么精巧的东西,而直接弄了一个整体的插销座套在机匣外面,其强度甚至比后来改进过的M1917A1的插销座还要高。 虽然中国生产的卅节式插销座强度高了,可惜并不见得质量比美造M1917的质量高。 M1917除了那次48分钟的表演以外,还有一次连续射击39500发枪弹的记录,按照该枪的最高射速600发/分钟,这么多子弹要打完,该枪要突突接近66分钟,也就是一个小时另6分钟。 勃郎宁的确也够BT的,M1917打了这么长时间,仅仅只是有一个零件出故障。 然而,米国货就是米国货,不服不行,国造卅节式水冷重机枪就是在投产十年后,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的情况下,各厂生产的产品还没有一挺能够连续顺畅的发射200发以上的。原本卅节式就是反向测绘的产物,每个零件为什么那个尺寸,到底要精确到多少,制造的人不知道,画图的人也不知道,只能照葫芦画瓢,整体质量要差上不是一点半点。兵工署曾经数次向美比两国索要图纸,却一直没有成功,后来在得到马克沁图纸的情况下,曾一度决定要停产卅节式,但是前线的战局对重机枪的需求却是有增无减,于是就是这个水平的重机枪一直生产到了抗战以后才停止。 中国各个兵工厂生产的卅节式水冷机枪的产量一直不高,最高的上海兵工厂不过每年500挺,汉阳兵工厂只能生产300挺。到抗战结束卅节停产为止,中国总共生产卅节式也就是1万多挺。这些卅节式水冷重机枪活跃在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被土鳖缴获不少。 一二八抗战期间,著名的沉着应战图。 沉着发射2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对空警戒 注意一下卅节的细节,看看卅节上带那么多链条干什么。 当年的细节照片之一 就在民国在山寨M1917的时候,米国的M1917A1的发展却一直没有停止,从1919年开始,勃郎宁和柯尔特械制造公司就不惜余力的向外推销他们的这只产品,就连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勃郎宁的儿子也被卷了进来。 勃郎宁的儿子瓦尔·勃朗宁中尉在法国演示他父亲设计的产品M1917勃郎宁机枪的出口型号柯尔特的出口型勃郎宁M1919机枪(美国军方的这个型号给了气冷的勃郎宁M1917)。 笨重的水冷式机枪不适合装在飞机和坦克上,也不适合骑兵使用,所以勃朗宁将水冷式改为气冷式,推出了装在坦克上的M1919和M1919A1;供骑兵使用的M1919A2---以及后来继续轻量化的适合步兵使用的M1919A4勃郎宁机枪和二战中生产的M1919A6轻机枪。 M1919A4 M1919A6 M1919A4逐渐代替M1917A1成为米国陆军步兵火力的中坚,为美国赢得二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获得生产权的FN也不甘落后,也推出了M2型7.92mm的勃郎宁重机枪(和后来的M2大口径不是一回事),并出口到中国,波兰也在1930年推出了仿自M1917的7.92mm口径的WZ30,北伐之后,国民政府也开始组建空军,向美国购买了Curtiss柯帝斯、Hawk霍克、波音281等型号的战斗机,战斗机上装载的就是这种发射.30-06步枪子弹的勃郎宁气冷航空机枪,有记载的大约有195挺柯尔特勃郎宁气冷航空机枪售于中国。1941年底米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也被米国列为租借法案的接受国,从1943年开始,美国陆续向中国提供了2448挺M1917系列重机枪,和数量不明的M1919A4、M1919A6气冷重机枪。(实际上这批枪运到中国就已经1945年了,45年4月以前一共3930挺。在抗战中基本上没有起太大作用。) 远征军手中的M1917,看三脚架,这是M1917的早期型号或者是进口FN的M2。 M1917A1和卅节外观上比较明显的区别 脚架 M1917A1的脚架 卅节式的脚架 米国援助的这批枪械后来也通过众所周知的原因辗转跑到了解放军手中,成为解放新中国和抗美援朝的利器。 天津战役中的M1917A1。注意图中我画的那个圆圈,M1917A1和卅节式的最主要区别还有圆圈里面的那个表尺的手轮,卅节式没有 卅节机匣上部局部,老照片 M1917式有 朝鲜战场上的M1917A1,有手轮。 朝鲜战场上的M1917A1,看三脚架上的镂空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手中的M1919A6 M1917A1 朝鲜战场上缴获的M1919A4机枪(米国人认为M19149A4是轻机枪。所以偶也不好说他是重机枪) 长津湖正在用缴获的M1919A4向霉菌机场射击的志愿军战士 M1917A1和M1919A4的.30-06机枪(7.62mm口径)的主要诸元 国造卅节式7.92mm水冷重机枪的诸元 国造卅节式和美制M1917式各型重机枪的主要故障原因。 1.闭锁间隙的会逐渐增大。勃郎宁重机枪的枪管与枪身延伸部采用螺纹连接,长时间使用后磨损加剧,闭锁间隙会增加,如果超过临界值,甚至会导致炸膛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经常检查维护。 2.各运动部件的自动循环动作常常不畅,导致复进的动能可能会被后坐组件的动能相抵消、减弱并造成持续射击迟发火或击发无力。 霉菌专门配发了一种测量闭锁间隙和发火时间的工具,使机枪手在野战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整扳机连杆来解决问题,而中国没有。美国人曾经说过,假如一种笨办法行之有效的话,他就不是一种笨办法。 3.在准备好的蛋带打完的情况下,向蛋带装蛋非常麻烦,如果用手塞,就无法给子弹确定位。美国的办法是专门设计了一种装蛋用的M1918式装蛋器。而中国只能全靠手。 装成下面这样要是真打的话,啃屁股会出故障。 很显然,米国的办法依旧很笨,但是很有效。 军博中的M1919A4 M1921M2M2HBFN-M3M 本来想把轻重机枪说完再说大口径机枪的,不过说勃郎宁已经说到这种程度了,还是把他说完了把。 .50口径的勃郎宁机枪在中国见的非常少,好多人甚至会问:“到底国内装备那东东没有?” 偶回答:“装了,还装了不少,光开国大典那天从天上飞过的飞机里面就有好几百挺呢。” 好了好了,说正经的。 抗战开始以后,果脯的防空压力日甚,除了进口的那些为数不多的高射炮以外,国军还真没有多少武器能对天上飞的日军飞机造成多大威胁的。 在地面战斗中,威力巨大的7.92mm马克沁机枪,面对时速已经超过500KM的空中目标来说已经力不从心了。而高炮——-别管那些高炮了,就当他不存在就是了。 1941年米国开始对中国政府进行军事援助,急需防空武器的果脯就把具有防空能力的勃郎宁大口径机枪列为采购物资。 从41年到45年4月之间,美国一共援助中国的.50M2勃郎宁大口径机枪大约1824挺。型号主要有水冷的M2以及气冷的M2。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军从国军手中缴获的主要也就是这两种型号的大口径勃郎宁机枪。但是国军或者解放军使用勃郎宁大口径机枪的图却很少,谁愿意帮偶找点。 米军指导国军使用机枪技术(来源第十四航空队)注意该枪的D型握把, 45年初,印度雷多到昆明的雷多公路开通,中美第一运输队的卡车上装载的M2高射机枪。 后来到了抗美援朝,解放军再次缴获了部分M2大口径高射机枪。 在所有的步兵使用的武器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挺机枪。 较高的精度,极其稳定的性能,相当BT的威力都是偶稀饭他的原因。 再看看同时代的其他几种大口径枪械,早已经搬到博物馆里面成历史文物了,只有勃郎宁这支常青树,还奋战在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第一线。 说白了,美国的这支.50的老干妈能有如此成就,依旧是和上面咱们说的那个牛的不能再牛的人分不开的,而这个牛的再牛的人只所以设计出来了这支枪,只是因为他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条件下,他设计出来了这支合适的武器而已。 说来话长,要从1916年说起,那个时候英国刚刚把新式武器坦克应用到战场上,当坦克冒着浓烟,咆哮着朝德国人的阵地冲去的时候,受到震撼的可不仅仅是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全都惊讶于这个怪物的突击力,都在想,要是对方有这种东西怎么办。深受其害的德国人很快就在1918年制造出来了可以打穿英国坦克侧面装甲的13mm战防枪。英国人也不甘示弱,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用放大了的维克斯马克沁机枪发射.50口径的枪弹。法国人也在那里捣鼓自己的11mm机枪。 美国军械局面对来自战场上的威胁,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要求自己未来的大威力大口径自动武器必须达到以下目标: 1.必须采用.50口径;2.弹头质量不少于52g,初速度要达到820米/秒,在25米距离上确保能够击穿至少30mm厚的钢板; 3.连发射速应该达到500~600发/分钟; 4.发射该弹的枪不能超过22.7KG。 很快,美国著名的轻武器制造公司,温彻斯特就拿出了以法国11X60mm燃烧弹为原型设计的新弹(带突缘)。 而勃郎宁此时也正因为他设计的两支枪(M1917水冷重机枪和M1918自动步枪)通过霉菌的测试而高兴,一听说又有生意要做,他连忙跑回去拿着他那支刚刚通过验收的M1917就开始了重新创作,他按比例放大了M1917的各零部件尺寸,制造出来一个重达72.7公斤的怪物。 这个丑陋的怪物距离美国军械局的要求也相差太远了。并且这只枪射击的时候后坐力过于强大,连发射击时非常不稳定,射手根本没有办法调整命中精度,枪弹也没有达到所要求的终点弹道性能,侵彻力不足。 虽然这次他没有成功,可是总算有了很好的基础。而此时,与他齐名的另外三个美国机枪设计师,不是死了,就是不在现场还在国外,没有一个有他的运气好。只说明他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 而合适的条件呢?马上就来了。就当这事情眼看就要黄的时候,美国远征军司令“黑马甲”(实际为黑夹克)潘兴将军把德国的使用13X92mmSR枪弹的反坦克步枪以及枪弹带回了美国。 温彻斯特公司的枪弹专家仔细分析了来自德国的枪弹以后,最终搞出了新的.50枪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12.7X99mm温彻斯特大口径机枪弹.同时勃郎宁也修改了他的设计,在机匣的末端加上了一个充满机油的橡胶液压缓冲器来支撑复进簧,这个缓冲器不但减小了后坐,而且还可以调整射速(将其向左旋转,机油流入活塞的缝隙,射速可以调高到550~600发/分钟,将其向右旋转,可以使射速降低到450发/分钟。) 为了便于握持,勃郎宁也把以前的小握把改为双D型握把,柯尔特公司也为新枪设计了新的减轻了质量的机匣和增加了缓冲器的枪架。 1918年11月12日,柯尔特公司制造的勃郎宁12.7mm水冷大口径机枪和温彻斯特改制的气冷12.7mm大口径航空机枪进行了试射(当时美国还没有空军,飞机上的机枪也归陆军军械局管理),获得了成功。 紧接着,勃郎宁和柯尔特公司又再接再厉,开发出来了水冷高射机枪和气冷坦克机枪等。1921年,勃郎宁12.7mm大口径机枪正式被霉菌采用,被命名为M1921式水冷高射机枪和M1921式12.7mm气冷机枪。 美国海军使用的勃郎宁12.7mm水冷大口径高射机枪。 1926年,霉菌又把气冷式12.7mm勃郎宁大口径机枪重新命名为M212.7mm重机枪。 1930年再对M1921的检修过程中,S·G·格林上校又对附件和枪架进行了标准化,对一些连接点进行了加固,并搞出了一个改装套件,只要更换上这个改装套件,就可以把供弹方向从左侧改为右侧。M1921的原型是使用枪管短后坐原理的M1917,为了给枪上第一发子弹(使枪呈待机状态)必须把装填柄向后拉,使枪管和枪机一块后退,M1917的拉机柄就需要很大的拉力,而M1921有更重的枪管和枪机,想要把第一发子弹上膛,那可是需要很大的力气。 这点也成为各方指责的毛病,再这次改进中,柯尔特公司也对拉机柄进行了改进,从原来的直动拉机柄改为利用杠杆原理的新式装填柄,减轻了射手的劳动强度。 经过这么多改进后的机枪被美国军方正式采用,称为M1921A1机枪称为M1921E2 因为气冷的M1921采用889mm长的薄壁枪管,射击70~90发枪弹以后枪管就会过热发烫,难以保证持续射击,1933年柯尔特公司,采用了915mm热容量较大的重型枪管型12.7mm气冷重机枪,陆军对该型枪管比较满意。 后来由于又取消了枪架上的缓冲器,简化了结构,定型了脚架有伸缩段的M3式脚架,并用金属可散弹链代替帆布弹带,设计制造出了新的勃郎宁机枪,名字改为M2HB12.7mm重机枪。其中HB是英文“HeaveBarrel(重型枪管)的缩写。 没有多久,为了提高弹头的初速,增大侵彻能力和射程,又把刚刚换上的915mm重型枪管换成长度为1143mm长、重量为13KG的重型枪管,至此,M2HB的结构形状已经完全确定了下来,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作过太大的改动。注意圆圈里面的提把,这是M2HB的重要特征。 M2HB大口径机枪的枪架特写,注意对比以前复杂的枪架 M2HB又有对地型号和对空型号,对空的又有单管的双管的和四管的。在二战中使用非常广泛。 四管的 双管的 霉菌除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为车载和舰载的M2HB加装了枪口消焰器以外,对M2HB就再也没有做过改动,M2HB一直保留着76年前的结构面貌。 美国海军现役的双管M2HB的新星枪口削焰器 采用了重型枪管的M2HB可以持续射击,后坐力也大大缩小,逐渐取代了水冷勃郎宁机枪的位置。虽然这个时候勃郎宁已经过世,但是制造勃郎宁大口径机枪的柯尔特公司并没有停止脚步,还在继续拓展M2HB的用途。 他们通过不同的支架,把M2HB装到了所有能装到的平台上,从侦察装甲车,到坦克,从飞机到闻名遐迩的JEEP车,没有一处不闪动着M2HB的身影,在二战开始前,M2HB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列,为美国参战作好了一切的准备。 半履带装甲侦察车上的M2HB 卡车上的勃郎宁M2HB 鱼雷艇上的双管M2HB,注意两侧的供弹机构 P-51上的三联装M2HB机枪以及其供弹系统 从1933年开始柯尔特、弗里基德尔等九家公司开足马力,拼命扩大生产规模,到1946年为止,一共向美国军队和其他盟国军队提供了超过200万支M2HB大口径机枪,有力的支持了世界各国的反侵略战争。 1943年霉菌正在帮助法军使用M2HB 二战结束后,勃郎宁M2HB重机枪也没有退役,而是扩散到世界其他国家,从那时到今天为止,在地球上的任何战场,几乎都能听到他那清脆低沉的枪声。 M2HB气冷式重机枪枪管质量13千克,全枪重38.2KG,平射用的M3三脚架重20KG,高射用的M63枪架重65.5KG。 沉重的枪身和支架也给这种机枪带来了非常好的稳定性,M2HB对付员距离单个目标的时候精度也相当不错。 当M2HB以9~15发长点射,40发/分钟的射速射击的时候,其精度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达到10MOA,也就是说他能一次射击就能把这九到15枚12.7mm弹头打进直径3米的一个圆里面。 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有人说现代狙击步枪有的可以打到0.5MOA。狙击步枪是狙击步枪,那是单发的东西,这个可是连发,几乎一秒钟内,10发子弹就已经到了,————- 还有更恐怖的比利时FN生产的M2/3重机枪在他生产的带有软后坐装置的顶置武器站上安装的时候,长点射的散布在1000米处不超过直径1.5米的圆(大约是5MOA),也就是说,只要被他瞄上,一摁电钮,就有超过18发子弹可以在1秒中内穿过目标附近半米之内的范围(M3的射速是1100发/分钟)——---如果是人的话,那会被这些子弹撕碎的。 正因为M2有如此精度,所以米国在二战中就有给这种机枪装上瞄准镜当狙击步枪使用的例子,到了朝鲜战争更是花样翻新,仗着其射程远,威力大甚至成为对付我军冷枪冷炮运动的主力。 偶军也不甘示弱,用缴获的同样东西打回去。 勃郎宁大口径机枪虽然不错,但是缺点也非常不少,其零件多,维护困难,枪机也很容易出故障。外加上现代飞机越来越快,其防空作用也越来越小,现代主要是用他做车载和直升机的机载武器。然而其射速,相对于相当不稳定并在高速运动的直升机平台来说,也有点太慢,比利时的FN公司抓住时机,很和适宜的推出了高射速的M3M和M3P勃郎宁大口径机枪(也做GAU-21,M3是M2的专用遥控击发版本)。其中M3M并在2003年被美国海军陆战队选做MH-53的跳板武器系统,而M3P则被选做复仇者地面防空系统的武器。 M3M 这种射速1100发/分钟的新型机枪,非常适合做各种直升机对地压制火力。 直升机侧门安装的带大容量蛋箱的M3M M3也非常适合在地面车辆平台上做压制火力 M3的枪管使用特种合金钢,可以连续高射速连续射击500发而不用停顿(视频里面有,耗时35秒),甚至打红枪管也无所谓。 (图片暂缺) 实际上,FN公司对M2的改进早已经开始,上世纪80年代,FN公司就为这种老式武器研制了一套改装套件,方便机枪手在战场上为M2HB快速更换枪管,要在以前,这种工作的需要到军械修理所才能办到。 FN提供的改装套件。 改装后的H2HB,注意其枪管上的提把已经从原先封闭的环型把手,换成了单向开口的握把。 这种改装套件安装以后,更换枪管的时候也不需要调整闭锁间隙(M2的结构和M1917基本一样,M1917的毛病M2基本上也有),更换了这个改装套件的M2HB被称为M2HBQCB(QuickChangeBarrel快速更换枪管的缩写),现在基本上霉菌装备的M2都已经是更换了QCB套件的M2HBQCB了。 巴格达街头巡逻的霉菌使用的M2HBQCB 就算更换上套间,为M2HB更换重达13KG的枪管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的这种更换枪管和通用机枪更换枪管的用途可是两码事,这个要分清楚。 使用FN公司的软式后坐枪架的霉菌M2HBQCB 除了比利时的FN生产M2以外,澳大利亚,瑞典,英国、日本都在生产M2。最有意思的是鬼子,鬼子竟然从41年就已经开始仿制了.50的勃郎宁大口径重机枪,并命名为一式。并且这种一式大口径机枪也被我军缴获过,现在还在军博展出。 军博中的一式12.7mm重机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