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贵州名医的经验方解毒清咽汤□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 解毒清咽汤主治猩红热(烂喉丹痧)。本方据病证分期而有3首。 第一期喉肿未溃时: 连翘9克,甘草3克,炒枳壳4.5克,射干15克,郁金6克,薄荷9克,桔梗4.5克,胖大海3枚。 第二期喉肿溃烂时: 大生地12克,射干15克,牡丹皮6克,连翘9克,酒炒黄芩9克,熟大黄6克,金银花9克,桔梗6克,枳壳6克,马兜铃4.5克,山豆根9克。 第三期痧郁不达或痧透后发肿块者: 水牛角6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黄芩9克,大黄9克,射干15克,白芍15克,甘草4.5克,芒硝4.5克,黄连3克。 若痧未透加牛蒡子、牡丹皮、大青叶;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以上加味多用于第一期阶段。 解析 本方为贵州名医潘星北名方。猩红热初起邪毒郁于肌表,可见恶寒发热之表证,即当清热解毒为治。毒邪化火,壮热口渴,烦躁,咽喉肿痛、腐烂,则当清气泄热,凉膈解毒。疫毒稍重,可以化燥化火,化火动风,有神昏痉厥之变,治当清气凉营,解毒救阴。本方3首,分期准确,辨证清晰,用药十分贴切,加减亦为实用。如喉部溃烂,外用锡类散吹患处每日数次亦多有效验。(何钱) 菖蒲消毒饮 【组成及用法】 石菖蒲9克,制香附4.5克,紫苏5克,炒枳壳5克,苍术 6克,甘草3克,泡参15克,干姜3克,大枣3枚,葱白2根。水煎日服3次,若作预防,则大锅煎汤分发,不拘时日服数次。 【主治】 四时瘟疫,如流行性感冒,疫毒感冒,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等,或作预防之用。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石玉书名方。凡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全身酸痛,发热憎寒或畏风无汗,或有呕逆,舌苔薄白或腻,均宜本方治之。脑炎等流行疫毒,本方之预防意义或较大。 本方类《医学心悟》加味香苏散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谓之消毒者,上述诸病证无不由外来传染之疫邪所致,轻则普通感冒,重则如脑炎。 本方理三焦而开腠理,除秽浊而解毒;石菖蒲开窍豁痰,散风去湿,治中恶客忤一切瘟疫兼夹秽浊之证,故以之为君药。若舌红少津,阴气伤者,本方不宜。(何钱) 久咳验方 【组成及用法】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生甘草15克。先将生南星、生半夏研末用生姜汁拌匀作粬发酵,春秋7日,夏天5日,冬天10日取出,再同甘草研末,另取竹沥不拘量拌匀为度,作饼状焙干,研末炼蜜为丸重3克,每服1~2丸,日3服。 【主治】 久咳难愈之慢性支气管炎。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张孝纯的验方。天南星燥湿去上焦风痰,半夏主湿痰,两药皆有毒,如此修治能否完全去毒,尚未可知,然既经姜汁腌制发酵,又得甘草、蜂蜜和药解毒,竹沥清凉大寒反佐,毒性当大减而药性仍存。若按寻常制法,反复漂洗,淡而无味,药效已然丧失,固然无害,亦无益矣。本方不惟祛痰止咳良方,凡中风痰迷、惊风抽搐、癫痫、壮热神昏、精神狂乱之因于痰者,均可试用之。(何钱) 和解清化汤 【组成及用法】柴胡10克,黄芩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法半夏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大贝10克,白豆蔻5克,丝瓜络10克,滑石15克,通草5克,板蓝根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湿温证。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陈慈煦的经验方。陈慈煦(1913~1983),江苏南京市人,1928年受业于南京名医杨伯雅。杨氏擅长温病与内科杂病,陈氏得其心传,受益殊深。1933年即悬壶金陵,数年临证,崭露锋芒。 抗战初期,携眷入黔,定居贵阳,解放后执教于贵州省中医进修学校,历任贵阳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内科学顾问,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省人大代表。 陈氏学识根深,识见广博,对中医经典及各家学说研究至深,著有《金匮要略选释》。陈氏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工作,讲授《中医内科》《金匮要略》等课程。 陈氏用本方治疗不明原因之持续高热,其证或有寒战,入夜盗汗,微咳,膝关节时而酸痛,口渴思热饮,小便黄赤,大便略干,苔黄腻,舌尖红。 本方类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何钱) 罗氏痄腮方 组成及用法:防风、薄荷、夏枯草、玄参、金银花、 厚朴、焦楂、建曲、川贝母、地骨皮、淡竹叶各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忌油和糖食。 主治:腮腺炎,腮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疼痛,拒按,质硬不移,或红或不红,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口渴,烦躁,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滑数。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罗俊儒之验方。痄腮之发,热毒而外,必有风痰食滞之郁遏,本方直视此病机特点,可师可法。(何钱) 清暑化湿饮 【组成及用法】 生黄芪9克,香薷9克,莲子12克(去心),金银花9克,滑石9克,竹叶9克,甘草1.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素体虚弱,感受暑湿,头痛无汗身热,口渴困倦,心烦,小便涩。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石玉书的经验方。本方仿《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意并《伤寒标本》六一散法。方中香薷逐暑邪达表而解;莲子实脾而水湿输布;金银花、竹叶清暑解毒;六一散清利湿热,皆因黄芪微温补益之性,俾脾肺元气充沛,诸药之力方得充分发挥。(何钱) 烫火伤奇方 【组成及用法】 炉甘石30克,元明粉30克。2味共研为极细末,麻油调擦患处。 【主治】 烫火伤。 【解析】炉甘石甘温性柔平和无毒,无刺激性,外用一切目疾之要药,能止血,消肿痛,生肌,收湿气敛疮;元明粉咸寒无毒,外用治目赤肿痛、咽肿、口疮、痈疽,与清凉之麻油调和,当于火气热壅之烫火伤有益。(何钱) 宣化湿热方 【组成及用法】栀子10克,黄连5克,法半夏10克,橘红9克,杏仁10克,白蔻壳6克,枳实9克,薏苡仁12克,竹茹9克,芦根15克,滑石15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主治】 湿热中阻,发热恶寒,胸脘痞闷,腹胀身痛,恶心呕吐,小便短赤。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王锡章经验方。橘红、法半夏、枳实、竹茹同用,系温胆汤法;法半夏与黄连同用,系泻心汤法;杏仁、白蔻壳、法半夏、薏苡仁、滑石同用,系三仁汤法;滑石、甘草同用,系六一散法。均为清热利尿止呕、宣畅湿热用药。 湿热之证,邪踞中焦,阻遏气机,上逆于肺,下阻小肠,病证多端。本方宣化气机,清理三焦湿热,据证加减,变化灵活。(何钱) 滋阴安神方 【组成及用法】百合15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小麦30克,红枣10枚,菊花9克,牡丹皮12克,青蒿梗5克,生地黄15克,地骨皮12克,钩藤12克,太子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癔病,神经官能症。 【解析】本方系贵州名医陈慈煦的经验方。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加钩藤、太子参、青蒿、菊花、地骨皮等而成,滋阴清热,定心安神。所谓癔病或神经官能症者,表现复杂,层出不穷,然辨证为阴虚内热者,多适用本方。若兼有痰,加胆南星、茯苓、半夏;若兼有瘀,加桃仁、赤芍、红花;若虚热甚,加白薇;心火旺,加黄连、苦参;睡眠不安,加炒枣仁、延胡索、藁本;肾阳不足,可加淫羊藿。必当精细分析病机,灵活运用,并坚持用方月余,当有稳定疗效。 好肺,诸气顺——名医叶天士的治肺八法《素问》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又说:“百病皆生于气。”肺为身之华盖,又称娇脏,外邪入侵,首当其冲,内伤及肺,缠绵难愈。所以,调治肺气对于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请代名医叶天士在调制肺气方面,发现了一些固定的治法。叶氏治肺之法,详别寒热虚实之异,细察内伤、外感之别,遴选方药,灵活变通,自成一体。今天,小编就叶氏治肺医案,筛选、归纳,谨宗叶氏心法,将这“治肺八法”推荐给大家—— [处方]川桂枝10g,淡豆豉12g,紫苏梗10g,光杏仁10g,生甘草10g,生姜3片,红枣3枚,葱白3个。 [加减]有汗者,去苏梗、豆豉、葱白,加白芍;口渴者,去桂枝,加天花粉。 [体会]此为桂枝汤合葱豉汤去芍药加紫苏梗、杏仁之复方。桂枝汤和营解表,因无营虚自汗,故减去白芍之酸敛,合葱豉汤透发其表,入苏梗之辛散,辛散即是汗药,再加杏仁微苦微辛,引入肺经以调肺气。治肺受风寒初感,无温邪引起者,最为适宜。 [处方]净麻黄5g,光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茯苓12g,生甘草3g。 [加减]喘急不得眠者,加葶苈子、大枣;小便少者,加车前子、泽泻;脉细恶寒身痛者,加桂枝、附子。 [体会]此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之方)。麻黄、杏仁既能宣肺平喘,又有利水作用,合薏苡仁加茯苓则利水作用尤著,故能治喘肿交作。肺合大肠,肺气不宣,则便通不爽;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阻痹,气化不行,小便也会短少。治肺之法,贵乎清轻,清轻上浮,能达于肺。所谓“宣辛则通,微苦则降,若气味重浊,直入中下,便非治肺之法”。叶氏自注之言,确有至理。 [处方]枇杷叶15g,光杏仁10g,炙紫菀10g,生薏苡仁12g,桔梗6g,通草5g。 [加减]舌苔厚浊,胸痞者,去紫菀,加厚朴、半夏;夹湿热者,去紫菀,加芦根、滑石;心烦胁痛者,加山栀、郁金。 [体会]肺主周身之气,其性以肃降为用。肺失肃降,则胸满气促,所谓上焦不行则下焦不通,故用枇杷叶、杏仁以肃肺,紫菀以润肺。桔梗以开肺,佐薏苡仁、通草之通利。全方都为肺经之药,枇杷叶用量宜重,取其肃降为主,余药为辅,分量轻重主次之间,最宜讲究。人身如小天地,肺气如天,叶氏说:“天气下降则清明,地气上升则晦塞。”肃肺一法,凡由肺失肃降而引起之病,都可取用此法。 [处方]连翘10g,光杏仁10g,桔梗6g,淡豆豉12g,黑山栀10g,生石膏30g,生甘草3g。 [加减]伏气温病热自里出者,去石膏加黄芩;风温引起者,去栀豉,加薄荷、牛蒡子;暑湿引起者,去栀豉,加芦根、滑石;吐血者,去桔梗、豆豉,加生地、丹皮;喘促者,加枇杷叶;胸痹气痛者,去石膏,加郁金、枳壳。 [体会]肺位最高,肺主气,司呼吸,温热暑湿外邪最易先伤,所谓上受之病,与中下焦无涉。热在于肺,宜清凉肺经之药。连翘、石膏辛凉退热,杏仁、桔梗开肺利气,栀豉泄上焦之热,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炒葶苈子10g,大枣5枚,苇茎10g,薏苡仁15g,光杏仁10g,桑白皮10g。 [加减]腹胀者,加大腹皮、厚朴;烦满者,加山栀、豆豉;小便短少者,加茯苓、泽泻;湿热引起者,去大枣,加枇杷叶、滑石;肺痈咳吐脓血者,去葶苈子、大枣,加桃仁、桔梗、鱼腥草、冬瓜仁。 [体会]泻肺者,取葶苈子泻肺中壅积之水气,其性急暴,佐大枣之甘以缓和之,仲景原治肺痈喘不得卧;合苇茎汤去桃仁、冬瓜仁加薏苡仁、杏仁、桑白皮,以利肺祛湿。肺中外邪既退,则肺的功能正常,胸满喘急自止。 [处方]北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5g,甜杏仁109,生甘草3g,桑叶10g。糯米汤代水煎药。 [加减]音哑者,去杏仁、桑叶、甘草,加生地黄、阿胶、鸡子黄;口干不欲食者,去桑叶、甘草,加梨皮、蔗浆;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柏子仁、炙紫菀;兼暑热者,去麦冬、玉竹,加芦根、滑石。 [体会]风为阳邪,容易化燥,肺燥则清降之力不行,故喉痒咳嗽。沙参清补肺气,佐麦冬、玉竹之甘润,桑叶、杏仁散风止咳,妙在糯米汤代水煎药,不特补肺生津,且亦润燥有余也。 [处方]生黄芪20g,当归身10g,桂枝6g,白芍12g,生甘草3g,生姜3片,红枣4枚,饴糖30g。 [加减]背冷跗肿者,去饴糖,加附子、茯苓;便溏者,去白芍、饴糖,加党参、白术;汗出气短者,去生姜,加党参、五味子。 [体会]肺为娇脏,易虚易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今肺气既虚,纯用甘温益气,取用芪归建中汤之方,稼穑作甘,甘先入脾,意在补土生金,是为王道治法,若投辛泄清肺,再耗肺气,延成怯弱,则诸病蜂起矣。 [处方]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诃子肉10g,生地黄10g,生甘草3g。 [加减]脉微肢冷者,去地黄,加附子;脉浮大欲脱者,去诃子,加龙骨、牡蛎。 [体会]敛肺之方,有温敛、凉敛之别。温敛为救肺阳衰而肺气涣散者,凉敛为救肺阴枯而涣散者。此方为敛肺救阴,取生脉散加甘草合成酸甘养阴,地黄佐麦冬以养阴,诃子佐五味子以收敛,诸药赖人参之大力斡旋之。 【药方名称】补肺丸 【处方】钟乳粉半两,人参半两,白石英半两,阿胶(炙令燥)1两,五味子1两,甘草(炙,锉)3钱,细辛(去苗叶)2钱。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虚喘咳少气。【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甘草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千金翼》卷十五:补肺丸【药方名称】补肺丸 【处方】麦门冬(去心)2两,款冬花2两,白石英2两,桑根白皮2两,桂心2两,五味子3合,钟乳5分(研为粉),干姜1两,大枣100枚。 【制法】上为末,以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气不足,失声胸痛,上气息鸣。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以饮送下,日3次。 【摘录】《千金翼》卷十五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9:423):补肺丸【药方名称】补肺丸 【处方】黄耆200g,党参200g,白术150g,防风30g,蛤蚧5对。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肺气虚,咳后气短,久咳,倦怠无力,自汗,语音低微。 【用法用量】早、晚各1丸,温开水送下。 【摘录】《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9:423)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补肺丸【药方名称】补肺丸 【处方】百部(焙)2两,贝母(去心)2两,山芋2两,阿胶(炙令燥)2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桔梗(炒)1两,防风(去叉)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3两(生),半夏2两(捣罗为末,先以鹅梨汁1盏,生姜自然汁1盏,同熬,至一半入半夏末熬成膏)。 【制法】上药除半夏膏外,为末,以膏和,如干加炼蜜少许,为丸如鸡头实大。 【功能主治】肺气上童,久病咳嗽,咽膈隘塞,语声不出,津液干燥,痰毒头痛,心神恍惚,及劳嗽咯血、呀呷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临卧含化。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本草图经》引《传信方》(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三):补肺丸【药方名称】补肺丸 【处方】杏仁2大升(山者不蛀,拣却双仁及陈臭)。 【制法】以童子小便一斗,浸之,春、夏日,秋、冬14日,并皮尖于砂盆中研细,滤取汁,煮令沸,候软如面糊即成,仍以柳篦搅,勿令着底,后以马尾罗或粗布下之,日曝,可丸即丸。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前后任意茶酒送下。 【摘录】《本草图经》引《传信方》(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三) 《医方类聚》卷八十六引《千金月令》:补肺丸【药方名称】补肺丸 【处方】干地黄1斤(汤净洗),杏仁半斤(汤去皮尖)。 【制法】上细切,以木臼中先杵地黄,后入杏仁同杵令匀,急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肺。主 【用法用量】每日30,食后熟水送下。 【注意】忌萝卜、莲、藕、贝母、白药、毛米粥。 【摘录】《医方类聚》卷八十六引《千金月令》 干姜丸《普济方》卷二一一引《肘后方》: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曲末6两,干姜6两,当归末3钱,厚朴2两,人参2两,阿胶2两,甘草(炙)1两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冷痢。 【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煮胶令消,煎取半合为丸,如小豆大,晒干。每服60-70丸,微以水湿,以干面拌丸,令着面上厚薄匀调,先煮1升汤令极沸,下药,即将匙抄取,及暖吞之,日3夜1。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一引《肘后方》 《圣惠》卷四十八: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半两(炮裂,锉),皂荚1两(去黑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菖蒲3分,桂心3分,川乌头半两(炮裂,去皮脐),柴胡3分(去苗),人参3分(去芦头),黄连3分(去须),赤茯苓3分,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积聚,心腹胀满,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两半,吴茱萸(汤洗,焙,炒)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1两,熟干地黄(焙)1两,当归(切,焙)1两,大黄(锉,炒)1两,桂(去粗皮)1两,白术1两,赤芍药半两,人参半两,石韦(去毛)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35枚,薏苡仁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月水不调,绕脐痛,手足烦热,两脚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1日2次。未知稍加,以知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千金翼》卷五: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半,芎?2两,芍药2两,前胡(熬)1两,干地黄(熬)1两,桃仁(熬,去皮尖两仁者)1两,茯苓1两,人参3两,当归3两,杏仁(熬,去皮尖两仁者)1合,朴消1合,蜀椒(汗)1合,蛴螬(熬)1合,(庶虫)虫(熬)1合,虻虫(去翅足,熬)1合,水蛭1合(熬)。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瘕结胁肋下。 【用法用量】食前以饮服3丸。可增至10丸。 【摘录】《千金翼》卷五 《千金翼》卷十九: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10两,赤石脂6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中冷不能食,或食已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3次,不拘时候。稍加至30丸。 【摘录】《千金翼》卷十九 《圣惠》卷四十二: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半两,柑子皮3分(汤浸,去白瓤),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款冬花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气咳逆,多唾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姜、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二: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2分(炮裂,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巴豆3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末,入巴豆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干霍乱。心腹痛,气短急,四体闷,不吐利。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以粥饮送下。须臾更以热茶投之。当吐利即愈。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二 《千金》卷四: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芎?1两,茯苓1两,消石1两,杏仁1两,水蛭1两,虻虫1两,桃仁1两,蛴螬1两,(庶虫)虫1两,柴胡2两,芍药2两,人参2两,大黄2两,蜀椒2两,当归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寒热羸瘦,酸消怠情,胸中支满,肩背脊重痛,腹里坚满积聚;或痛不可忍,引腰小腹痛,四肢烦疼,手足厥逆,寒至肘膝;或烦满,手足虚热,意欲投水中,百节尽痛,心下常苦悬痛,时寒时热,恶心,涎唾喜出,每爱咸酸甜苦之物,身体或如鸡皮,月经不通,大小便苦难,食不生肌。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饮送下。不知,加至10丸。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干姜丸虽本《玉函》抵当丸,兼《金匮》下瘀血汤、大黄(庶虫)虫丸等法,而药味兼护,且用蜜丸,而所服甚少,药虽峻猛而用法最缓。虻、蛭、(庶虫)、螬攻血之专剂,济以消、黄、椒、姜,和以芎、归、芍药,佐以桃、杏、柴、苓,使虻、蛭等味,得寒热互击之威;助以人参壮诸药力,续续循搜,为破干血之良法。盖入伏之瘀,在人身中与元气混成一片,虽急攻之不能速去。故宜峻药缓攻,法克有济。所以治干血之方用凡居多,间用酒煎以行经络。汤则藉为前导,继之以丸可也。 【摘录】《千金》卷四 《圣惠》卷四十九: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炮裂,锉),葛根1两(锉),白术2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癖痃水不消,两胁胀满,时复呕吐,腹中如水声。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1日3次。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圣惠》卷五十: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半两(炮裂,锉),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食茱萸半两,羚羊角屑半两,射干1两,马蔺子1两(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1两,细辛1两,白术1两,赤茯苓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噎,喉咽壅塞不通,胸膈忧恚气滞,胃寒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七十九: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炮裂,锉),黄连2两(去须,微炒),当归1两(锉,微炒),乌梅肉2两(微炒),熟干地黄1两,木香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冷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当归(切,焙)3分,阿胶(炙燥)1两,龙骨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胃风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枣汤送下,日午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圣惠》卷五十: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炮裂,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细辛1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远志半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食茱萸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气,心痛,咽中如有物,吐之不出,食饮渐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半两,白矾(烧灰)半两,白石脂2两,熟干地黄(焙)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乌贼鱼骨1两。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室女经水过多,连绵不绝,脐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用温酒或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6分,附子4分。 【制法】上为末,苦酒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 【用法用量】1服3丸,1日3次。 【注意】忌猪肉。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 《外台》卷七引《范汪方》: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1分,桂心1分,矾石1分(熬令汁尽),半夏1分,蜀椒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许。 【功能主治】胸中寒热、心痛、清唾满口,数数欲吐,食不化。 【用法用量】本方所治胸中寒热,《圣惠》作“胸中不利”。 【注意】忌生葱、羊肉、饧。 【摘录】《外台》卷七引《范汪方》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2两。 【制法】上为末,熔黄蜡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劳,气痢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粥饮送下。未愈,日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两,黄连(去须)1两,黄柏(去粗皮)1两,熟艾(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乌梅肉(炒)3分,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脓血痢,日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圣济总录》卷七十五: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两,附子(生,去皮脐)1两,赤石脂1两,黄连(去须)1两。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饮送下,1日3次。加至30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两半,黄连(去须,炒)1两半。 【制法】上为末,先以酒1升,微火煎,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飧泄色白,食不消化,气痢泻,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日午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裂)1两,白矾(熬令汁尽)1两,川芎1两,半夏(生姜汁同炒黄)1两,白术2两。 【制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妊娠痰饮,浸渍膈脘,目运头旋。 【用法用量】每服15丸,温淡生姜汤送下,不拘时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3分,白术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桂(去粗皮)3分,五味子3分,甘草(炙,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麻黄(去根节)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焦虚寒,气短,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20丸至30丸,温酒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七九: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半两,人参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洞痢,昼夜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饮送下,空心,日午、夜卧各1。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鸡峰》卷十六: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细墨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崩中漏下,青黄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六 《本事》卷四: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钱,巴豆(去心,炒黄,研)1钱,大黄(湿纸裹,甑上蒸)1钱,人参1钱(去芦)。 【制法】上除巴豆,余为末,同研,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忧愁中伤,食结积在肠胃,故发吐利。 【用法用量】用温脾汤吞下1丸,米饮亦得。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大阴;巴豆气味辛温,入足太阴阳明;大黄气味苦寒,入足阳明;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此即古方中之备急丸加参也。因忧愁中伤,食积久在肠胃,吐利频发,暑月更甚,以数年久不愈之证,欲攻病虑其体虚,欲补虚虑其留邪,故温下之药,佐以扶正,则两不相悖矣。 【摘录】《本事》卷四 《医心方》卷九引《效验方》: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吴茱萸2两,小麦2两(熬),杏仁2两(去皮、熬),干姜2两,好豉2两(熬),蜀椒2两(去目,汗)。 【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进食。主胃反,大吐逆,不得食饮,胸痛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7丸,1日3次。 【摘录】《医心方》卷九引《效验方》 《普济方》卷三三一: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1两,阿胶1两,伏龙肝(细研)1两,白石脂2两,熟干地黄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久赤白带下,脐腹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热酒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三一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裂)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胡椒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俱虚,内挟风冷,哕逆上气。 【用法用量】每服15丸至20丸,食前浓米饮送下;如呕哕冷沫,浓煎烧生姜橘皮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本事》卷三引《圣惠》: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半两,葛根半两,枳壳(去瓤,锉,麸炒)半两,橘红半两,前胡(去苗,净洗)半两,白术1两,半夏曲1两,甘草(炙)1分,吴茱萸(汤泡7次,焙)1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癖停饮,吐酸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葛根气味辛微温,入足阳明,能解酒毒;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橘红气味辛微温,入手足太阴;前胡气味苦辛微寒,入手大阴;白术气味甘温,入手足太阴;半夏曲气味辛微温,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脾;吴茱萸气味辛热,入足阳明、厥阴。此方治酒癖停饮,呕吐酸水,皆中宫脾土受困,以辛温培土之药干健佐运,以辛散升腾之药鼓动阳气,则中土之阳气振,阴浊自然扫除矣。 【摘录】《本事》卷三引《圣惠》 《圣济总录》卷六十二: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 【处方】干姜(炮)1分,半夏(汤浸,去滑,焙)2两,丁香半两。 【制法】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气痰结,上焦冷气,吞酸吐沫,呕逆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煎木瓜、盐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