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凶手竟然是个厨奴?高澄接受禅位前突然暴毙!难道有什么玄机?

 金镶玉石 2024-12-16


看完资治通鉴,突然发现这个地方非常的不简单。

高澄,东魏权臣,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成就,在父亲高欢去世后迅速掌控了东魏的政权,权倾朝野,如日中天,几乎达到了篡位称帝的边缘。

然而,在549年8月8日,正当他与亲信密谋禅代之际,却突遭家奴兰京刺杀身亡,年仅29岁。高澄的死不仅标志着东魏政权的重大转折,也引发了后世无数的猜测与探讨。


一、案件还原:高澄遇刺身亡。

1.背景介绍

高澄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深得父亲高欢喜爱。东魏建立后,历任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书等职,但这个人哪里都挺好,就是好色,喜欢“乱开车。”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的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人臣而言,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

2.遇刺身亡

高澄平时都是居住在山西晋阳,而弟弟高洋担任京畿大都督,坐镇邺城(都城),住在城东双堂。

时间来到八月,高澄从颍川前线凯旋班师后,回到邺城,居住在北城东柏堂。

那么高澄为什么会突然去东魏都城邺城呢?

回到邺城的目的就是与东魏的高层亲信们开始密商夺取东魏元氏政权的大事。但是这么重要的事,高澄仍然不忘“乱开车”,私下里跟情人琅琊公主约会。为了便于往来,所以经常把侍卫们弄走,省的妨碍秘密探讨感情(不可描述)……

琅琊公主

北史记载:当时,高澄俘虏的兰京,(南朝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充当膳食的奴隶,兰钦请求赎回儿子,高澄不答应。兰京也多次亲自请求赎回,高澄大怒而一顿大棒伺候,说道:“再说回家,我弄死你”。

兰京怀恨在心,所以开始找了六个同伙密谋,准备弄死高澄。

这一天,高澄与散骑常侍陈元康、吏部尚书侍中杨愔、黄门侍郎崔季舒等几个亲信大臣们在北城东柏堂内密谋禅代东魏之事,并屏退了左右,秘密谋划接受东魏禅让,拟任百官人选。

兰京假装入内送食物,趁机察看情况。高澄认为他行动鬼祟,对他产生了怀疑,令他退下,并对在座的人说道:“我昨夜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

兰京在外面偷听到这句话,更下定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心。于是藏刀于盘底,再度送食。

高澄怒道:“我没有下令,你怎么一再闯进来?”

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随即朝床上扑来。

(澄怒曰:“我未索食,何为遽来!”京挥刀曰:“来杀汝!”澄自投伤足,入于床下,贼去床,弑之。---资治通鉴)

杨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进厕所里,陈元康以身体遮挡高澄,被刺成重伤。

高澄(据说是个胖子)从床上跃下时崴伤了脚无法逃走,只得钻入大床底下躲避。

兰京的六名同党随即一齐掀开大床,将高澄杀死。

但是,兰京和同党竟然迅速被闻讯赶来的高洋斩杀,但高澄却已经凉了……

高澄死后,丑陋的弟弟高洋迅速掌控局面,继承父兄基业,最后接受东魏禅让,建立北齐。

二、很多疑点,迷雾重重

高澄作为东魏的实际掌权者,其遇刺事件本身就充满了蹊跷。据《北史》记载,谋杀的主谋是府中的厨奴兰京。兰京是南朝大将军兰钦的儿子,在被东魏俘虏后,因多次请求赎回儿子被拒而怀恨在心,最终兰京铤而走险刺杀了高澄。然而,这一说法却存在诸多疑点。

1.兰京作为俘虏奴隶,在异国他乡竟然能够召集六个人一起实施刺杀计划,这本身就显得极为不寻常。

2.高澄作为权臣,其身边的防卫力量理应十分严密,但为何在遇刺时却显得如此薄弱?

3.兰京等人刺杀高澄后并未选择逃跑,而是留在现场等待被捕虐杀,这也不符合常理,简直是离了大谱!

4.高澄死后,第一个到场的竟然是高洋,那么高洋是怎么得知高澄被杀的,当时的幸存者有三个,杨愔最先逃脱,崔季舒躲进厕所里,陈元康以身体遮挡高澄,被刺成重伤。也就是说杨愔是第一个冲出去报信的人,但是史书没说是去找高洋报信。而且高洋却是第一个到场的。

高洋

高洋后续处理的更是行云流水,嘁哩喀喳,一个NG镜头没有,比计划好的还完美。三下五除二就给这伙人灭口了,一人不剩,一个活口没有,关键还封锁了消息,秘不发丧。随后高洋慢慢走出来,淡定的说:“不过是几个奴隶反了,大将军被伤,并无大碍。”

(时太原公洋在城东双堂,入而讨贼,脔割京等,皆漆其头。秘不发丧,徐出言曰:“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苦也。”------北齐史)

此时的高洋一反常态,跟扮猪吃老虎似的,仿佛变了一个人。晋阳(高欢大本营)旧臣老将一向都轻视高洋,后来高洋大会晋阳群臣武将的时候,他神采奕奕,言辞流畅而贴切,让在场众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光说大家惊讶了,但没说到底大家因为什么惊讶,是因为高洋突然变得神采飞扬了么?还是说突然就换了主公了呢?)

随后高洋又对于高澄以前所发布的政令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高洋都进行了修改。高隆之、司马子如等人对度支尚书崔暹(高澄以前的心腹宠臣)心怀不满,于是上奏弹劾崔暹以及崔季舒(崔暹的叔叔)的过错和恶行,导致崔暹和崔季舒被处以鞭刑二百下,并被流放边疆。

(晋阳旧臣宿将素轻洋;及至,大会文武,神彩英畅,言辞敏洽,众皆大惊。澄政令有不便者,洋皆改之。高隆之、司马子如等恶度支尚书崔暹,奏暹及崔季舒过恶,鞭二百,徙边。------北齐史)

最后高洋掌控局势,称帝建立北齐。

三、最大嫌疑人

《北齐史》跟《资治通鉴》对这一件事均有记载,指出是兰京所杀。但是从里到外都可以感觉到事情发生的突然又不可思议,疑点重重,是否另有隐情?种种蛛丝马迹都在表明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而这个最大的嫌疑人,直指一个让人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一个人,他就是高澄的弟弟、后来的北齐文宣帝高洋。

第一个,动机:

1.勃海文襄王高澄因为他的弟弟太原公高洋是次子,心中常常对他有所忌惮。高洋则深藏不露,很少说话,常常自我各种贬低退让,与高澄交谈时,无不顺从。

高洋还长的十分的丑。“等到长大成人后,(他)皮肤黝黑,脸颊宽大且下巴尖削,皮肤粗糙有如鱼鳞,脚踝粗大。”

高澄因此轻视他,常常说:“这个人也能得到富贵,那么相面的书又怎么能解释得通呢!”(澄轻之,常曰:“此人亦得富贵,相书亦何可解!”——北齐史)

2.高洋发妻叫李祖娥,十几岁时已是天生丽质,花容月貌,是远近闻名的美人。高洋常常给李祖娥准备一些衣物和玩物,这些物品虽然不算特别珍贵,但高澄却总是夺取过来。

有时他的妻子因为生气而不肯给他,高洋就笑着说:“这些东西还是可以再求的,兄长需要,你又何必吝惜呢!”。

有时高澄感到惭愧便不再夺取,高洋就接受下来,也不故作谦让。每次退朝回到家中,他总是关上门静坐,即使面对妻子儿女,也能一整天不说话。有时他会光着膀子、赤着脚奔跑跳跃,他的妻子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高洋说:“这是为了逗你玩。”但实际上,他是为了锻炼自己的体魄和耐力。

这都不算什么!高澄不仅经常嘲笑高洋,调戏发妻李祖娥,甚至强行xx(不可描述)李祖娥。

这种深重的个人恩怨无疑为高洋的杀人动机。

‌3.据《北齐书》记载,高洋即位后,为了报复哥哥高澄,他公然xx(不可名状)了高澄的妻子元氏,并在xx时直言不讳地说:“吾兄昔x(不可描述)我妇,我今须报”。

这里特别值得玩味了。

史官看似随意的一句话记录,很有站位倾向。

可以记录两种情况,全都是如实记录。

比如,第一种,记录高澄的皇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这样既是事实,也可以反应出兄弟二人感情好。

第二种就是这样,记录了一句“我今须报”。高洋每天说了那么多的话,怎么就单独记录这一句?显然反应出了兄弟二人的感情如仇敌一样。

越是能忍的人,越是有东西。高洋这么能忍的人,心里能没有点什么想法?

第二个,机会:

高澄的疏于防范。在遇刺前曾为了私会琅琊公主元玉仪而撤掉警卫,这使得他的防卫力量变得薄弱。这为高洋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个,反应:

高洋迅速稳定大局:高澄被杀后,高洋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并稳定大局的人。这种迅速而果断的反应,表明他对此事很可能早有预谋。

第四个,杀人灭口:

高洋到场后二话不说立即杀死所有刺客,这一行为被很多人认为是杀人灭口。因为如果刺客背后有主使人的话,审问一下无疑能挖出更多的线索。但高洋却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全部杀死。

高澄之死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事件。而在这场事件中,高洋作为最大的嫌疑人,其动机、机会和反应都表明他与此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高洋就是凶手,但种种迹象和推理都指向了他。

当然,毕竟年代久远,具体事情的真相也无从考证,所以这里只是一个娱乐性的猜想,只供大家茶余饭后谈资,娱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