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 大家现在好! 我们新事业的家人们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为新事业夜以继日的工作中,迎来了我们纪念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134周年的诞辰日。 我们在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4周年的前夕,全国各族人民以各种纪念形式在缅怀和歌颂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伟大领袖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是中国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大救星,是世界公认的伟人,我们用树枝做笔,海水当墨,大地当纸书写他老人家为劳苦大众推翻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翻身当家做主人,为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的高超智慧,雄才伟略,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尽,写也写不完。今天,我和走进新事业的家人们分享的主题是《毛主席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这只是他老人家丰功伟绩中的沧海一粟。 我们既然要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 坚定信念: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革命者始终坚信革命能够成功,这种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2. 实事求是:将主义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 3. 艰苦奋斗:面对物资匮乏和生活困难,战士们通过自己动手解决困难,展现了坚韧的意志。 4. 依靠群众:与群众建立紧密的联系,开展土地革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力量的源泉。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背景:它产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这种残酷的斗争环境和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井冈山精神逐步形成。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极艰难条件下把主义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和涵养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和依靠群众的伟大品质。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但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率领部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转移。经过艰苦转战,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迈出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关键一步。 毛泽东为什么要选择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呢?井冈山优越的自身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曾指出,在进行“三湾改编”时,毛泽东主席就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说:“建立革命根据地要有三个条件:一要在敌人统治势力薄弱的封建割据的山区边缘区;二要有适当的武装;三要在有党的组织、有觉悟的工人农民的地方。井冈山是湘赣两省交界的边区,山高地广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离敌人的统治中心较远,在那里建立根据地,敌人一时也不知道,敌人的力量一时也来不及。井冈山有袁文才在大革命后组织了地方武装,党的损失不大,群众深受大革命的影响。建立根据地的三个条件,在井冈山都具备。”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明确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 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的刘型1970年在《关于井冈山斗争的报告》中对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依据进行了详细阐述,结合刘型同志的解释和毛泽东的论述,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毛泽东率兵挺进井冈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要有很好的群众。井冈山根据地各县的群众,是受过大革命队伍洗礼的,过去都有过农民协会,都有过武装,都对地主豪绅进行阶级斗争,虽然大革命失败了,但群众经过了斗争的锻炼。第二,要有很好的党。边界各县和党组织,由于受陈独秀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毛泽东率部一到井冈山时,党的组织也没有了,找到一些零零星星的党员,像龙超清、王怀、刘天干这些党员,把他们组织起来。毛主席又亲自组织整党建党。第三,要有相当力量的红军。秋收起义的部队,刚到井冈山约有一千人。到了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南昌起义部队剩余部分,经过湘南暴动又上了井冈山,合起来就有四千人左右。边界各县大革命失败后保留的武装,还有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大革命以后,还剩下一百二十七支枪,不管怎样,加上红军力量,还有那么多农民武装。有这个条件,在这里可以建立根据地。到1928年11月止,地方武装有六百八十三支枪了;农民武装力量也不断强大起来了。没有武装,就谈不上建立根据地。第四,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详细地列举了井冈山作为军事根据地所具备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是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坳,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从拿山起经龙源口(以上永新)、新城、茅坪、大陇(以上宁冈)、十都、水口、下村(以上酃县)、营盘圩、戴家埔、大汾、堆子前、黄坳、五斗江、车坳(以上遂川)到拿山,共计五百五十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茨坪、下庄、行洲、草坪、白银湖、罗浮各地,均有水田和村庄,为自来土匪、散军窟宅之所,现在做了我们的根据地。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医院、被服厂、军械处、各团留守处,均在这里。现在正从宁冈搬运粮食上山。若有充足的给养,敌人是打不进来的。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同时,毛泽东还充分地论证了为什么选取以宁冈为中心罗霄山脉中段作为根据地:“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中段的长处:(1)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3)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这个地方武装的力量,加上红军第四军的力量,是任凭什么敌人也不能消灭的。(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地方武装的根据地则各县都有。(5)影响两省,且能影响两省的下游,比较湘南赣南等处只影响一省,且在一省的上游和僻地者,政治意义大不相同。中段的缺点,是因割据已久,'围剿’军多,经济问题,特别是现金问题,十分困难。”第五,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井冈山上产竹木、油茶、药材。山下有永新、莲花、茶陵、酃县、遂川、宁冈各县的粮食。大家背谷子上山,吃饭就不成问题了,吃的是红米、南瓜。总之困难是很多的,但还是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历史上许多农民运动和起义都没有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流寇主义盛行,“从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驱除流寇主义,是确定建立根据地的方针的前提。”而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中国革命的历史也证明,只有坚持“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才能做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最终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就像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到的:“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 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粟裕评价井冈山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就在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艰苦转战的同时,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举行了向井冈山的伟大进军,经过著名的文家市会合、三湾改编和古城会议,于1927年10月27日到达茨坪,把革命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创立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和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粟裕指出:“自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都竭尽全力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亲自领导了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同时总结了其他各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开辟了这条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毛主席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这条必由之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我和金融管理工程的家人们,分享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部分动人故事: 一是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队,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为在此建立根据地,他决定团结改造当地袁文才、王佐的农民武装。毛主席力排众议,赠送袁文才100支枪,还送给他一副皮裹腿。还亲自前往大仓村会见袁文才,推心置腹交流,使其疑虑渐消,不仅回赠银元,还帮助工农革命军 。随后,毛主席又派何长工到王佐部队担任党代表,经团结教育改造,1928年2月,袁王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团. 毛泽东积极团结改造井冈山地区的地方武装。如对袁文才、王佐的部队,他采取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他们逐渐接受了党的领导,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武装力量,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八角楼的灯光下,写下诸多光辉著作,为革命胜利指明方向。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岁月里,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寒冬腊月的深夜,他常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在清油灯下写文章。他右手握笔,左手拨灯芯,灯光照亮了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毛主席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在此他写下了诸多光辉著作,指导革命行动,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在1928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该决议案的第一部分。文章阐述了在四周强大的白色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包括白色政权长期分裂战争、红色政权有大革命的发动和准备、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有力和正确的方针政策等。 - 《井冈山的斗争》:在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如良好的群众基础、党的建设、红军力量、地势以及经济力等,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在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挺进赣南途中联名发布。布告指出红军的宗旨是民权革命,打倒列强、军阀,统一中华,并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俘虏等政策,为红军行动和争取群众指明了方向。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内部的悲观情绪,在给林彪的信中批评了其错误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分析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意义。 - 《西江月·井冈山》:创作于1928年,生动描绘了井冈山军民在敌军围困下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的战斗场景,展现了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人们为保卫和发展根据地而不懈奋斗。 在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主席率红四军主力下山袭敌,山上守军不足一营,却遭敌人四个团“会剿”。8月30日,红军在黄洋界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轰击敌人,前两发受潮未响,最后一发炸开,敌人误以为红军主力回山,当夜撤走。毛主席听闻此捷报,兴奋之余,挥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主席用赋诗作词的方式描绘了黄洋界保卫战的情景,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和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精神。 三是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关心群众生活疾苦,赢得群众的支持拥护。 1)规定部队任务,维护群众利益 毛泽东明确规定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即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部队每到一处,都要宣传党的政策,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还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要求部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的庄稼等,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2)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实际问题 毛泽东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在根据地内,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如组织军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还关心群众的医疗卫生状况,指示部队医务人员为群众看病治病,积极改善根据地的医疗卫生条件。 3)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方针政策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如《宁冈调查》《永新调查》等,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情况,为制定符合根据地实际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土地革命政策,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四是落实古城会议,确定工作方针 1927年10月3日,毛主席率工农革命军抵达宁冈古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上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总结秋收起义经验教训,着重讨论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根据地问题,确定对地方队部武装采取团结、改造方针,为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五是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 在前往井冈山的途中,毛泽东在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改编。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还实行民主制度,成立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六是建立红色政权,为后续发展有示范 1927年11月,毛泽东领导成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为后来各地红色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标志着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 七是运用游击战原则 打破敌人进剿 1928年1月,江西国民党当局对井冈山地区发起第一次进剿。毛泽东运用“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率工农革命军于2月18日在赤卫队配合下,成功打破进剿,全歼国民党军第七十九团1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俘敌约300人,巩固了井冈山根据地 八是朱毛会师,巩固壮大根据地力量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一万余人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1928年3月,毛泽东遭处分,还被要求率工农革命军离开井冈山到湘南支援暴动。而朱德在湘南起义部队遭“协剿军”夹击难以立足,决定向井冈山转移。毛泽东得知后,兵分两路前往湘南接应掩护。4月上旬,朱德率领湘南起义部队主力经安仁、茶陵到达酃县的沔渡,陈毅则率领湘南农军由郴州撤回资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两个团前去掩护转移,并成功阻击敌军,为朱德、陈毅部安全退往宁冈赢得时间。4月22日,陈毅以及袁文才、何长工部队到达酃县的沔渡,与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会合。4月25日,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到达江西宁冈的砻市。不久,毛泽东率部也回到砻市。1928年4月28日,两支革命军队在宁冈龙市胜利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毛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使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九是由工农革命军改成工农红军 井冈山会师后,1928年5月4日,举行了隆重的胜利会师庆祝大会。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此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也是党领导的第一支规模较大的成建制革命武装。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使红军有了更强大的战斗力;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体系,是革命关键转折点;同时汇聚了革命精英,保存了一大批坚定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强了革命信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重要实践,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十是总结游击战争原则取得每战必胜的成果 毛泽东、朱德在领导根据地斗争的实践中,概括出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战术指导,使红军在面对强敌时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取得胜利。 综上所述,毛主席第一次上井冈山主要做了这些惊天动地的事业:一是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送枪并耐心沟通,使其成为革命力量;二是领导部队进行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是建立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为根据地建设奠定组织基础;四是领导根据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这些举措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主席第一次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革命失败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导致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遭受严重挫折,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破坏,党面临着被瓦解和消灭的危险,革命形势由高潮转入低潮。 二是落实 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为党在新形势下继续革命指明了方向,各地党组织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但这些起义大多因敌强我弱等原因遭受挫折,革命力量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基地。 三是井冈山的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优势 1. 敌人统治力量薄弱: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边区,距离南昌、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较远,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难以有效控制。且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存在矛盾,对该地区的重视程度和控制力量相对薄弱,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2. 良好的党和群众基础:在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群众深受革命影响,有过武装斗争经验,虽大革命失败,但较好的群众基础仍然在。如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武装也愿意与工农革命军联合。 3. 优越的地势条件: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山上有村庄和田地,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还有利于建设军事设施,是开展游击战、建立军事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4. 足够的经济支撑:井冈山及其周围各县物产丰富,山上产竹木、油茶、药材等,山下有粮食,能够为部队提供必要的经济给养,解决吃饭、筹款筹粮等问题,保障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 5. 战略意义重大:罗霄山脉由北向南走向,贯穿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四省边界,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其革命影响可辐射周边地区,政治意义重大,有利于扩大党的影响力和革命力量。 6. 符合革命形势需要:当时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受挫,毛主席等共产党人认识到需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发展,以积蓄力量、重整旗鼓,而井冈山的诸多条件正符合这一战略转变的要求。 四是利用国民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当时的中国,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不同派系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军阀与蒋介石中央政府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对井冈山地区的控制相对薄弱,这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机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毛泽东在会上做报告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这个总结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进而开启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毛主席于1965年5月第二次登上井冈山,主要做了以下事情: - 视察与调研:毛主席一路观察了解当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与干部群众交流,询问生产生活状况,如在茶陵县委招待所,向县委领导人感慨今昔变化 。 - 回顾革命历程:重上井冈山期间,毛主席多次回忆起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强调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意义,激励大家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会见当地群众:亲切会见了当地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代表等,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感谢他们为革命做出的贡献,让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思考与指示:结合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深入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对一些重要工作作出指示。毛主席当时对干部参加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问题都有过思考和强调,这些思考和指示对当时及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创作诗词: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重上井冈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激励着人们不断奋斗。 毛主席第二次登上井冈山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描绘了重游故地的感慨与对革命事业的信念等。《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如下: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世时就为中国的发展规划出宏伟蓝图,我们共产党人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伟大遗愿。 1991年,湖南省为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特意向中央提出,要在毛主席故居和毛氏宗祠附近开辟一个铜像广场,将伟人的铜像摆放在那里,以供大家瞻仰。1993年,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前夕,一尊高6米,重3.7吨毛主席铜像在南京铸造完成。毛主席穿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一张主席证,手里拿着文稿,面带微笑,双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让人不自觉想起了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那一刻,而铜像铸造好了,接下来就到了运输回韶山的环节,此次路程要经过江苏、湖北和江西等地,当时不论是道路环境还是运输车辆。远没有现在先进,因此大家都非常小心,生怕将主席铜像磕碰损坏。可就在这个运输过程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本来路途一切顺利,可当车辆来到井冈山附近时,连日赶路的司机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可当他们打算重新起火上路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车辆突然熄火,无论司机和经验丰富的师傅们如何检查,都找不出故障原因。就在司机心急如焚时,一阵微风吹来,直接将盖在毛主席铜像上的红绸布吹了起来,乍一看,像极了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此时,一位围观的老人突然说道,这里是朱毛拿起枪杆子最早闹革命的地方。没准儿主席是想重游故地再看一看。听到此话的司机顿时一愣,随即对着伟人铜像双手合十,连鞠三躬,请示带队领导同意后,随即恭敬虔诚的说道,主席呀,原来您老人家是留恋井冈山啊。毕竟这里是您亲手打造的红色根据地,那咱们今天就不走了。随即司机就和同伴上了车,在车里凑活了一晚上。第二天天刚亮,醒来的司机第一件事,就是对毛主席铜像说道,主席。咱们该回您的老家看看了,然后坐进了驾驶室,而前一天还启动不了的车子瞬间没事了,并且这一路上通畅无阻,再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12月,毛主席的铜像顺利到达韶山。 从第一次毛主席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开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上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打土豪分田地,领导工农群众夺取革命政权,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第二次重上井冈山,在百忙中又做了四件大事情,一是视察与调研,二是回顾革命历程,三是会见当地群众,四是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思考与如何做好当下工作做出了具体指示。在毛主席100年诞辰前夕主席铜像路过井冈山的途中,车辆突然熄火不能前行,一路同行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主席想在井冈山停留一夜的时候,果断决定就地休息,第二天顺利启程按照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毛主席与井冈山的山山水水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可见多磨的深厚,由于我的学识浅薄无以言表。让大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浓浓的情怀吧! 新事业的家人们,我们当下所从事的新事业虽然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但是与毛主席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遇到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是一个维度,我们面临的困难不能与井冈山革命时期相比,我们只要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扑下身子,肯于吃苦一定会出色的做好新事业完成五笔打字任务。 五笔打字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五笔打字速度与准确性: 五笔打字通过其独特的编码规则,能够快速准确地输入汉字,尤其适用于需要大量文字录入的工作环境。例如,通过五笔输入法,输入“乾坤”这个词组只需按四下键盘,相比拼音输入法的重码问题,五笔的重码率更低,进一步提升了输入效率。 二是文化传承与审美培养: 学习五笔不仅是文字输入的技能,也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传承。五笔输入法基于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形状和意义,从而在打字过程中培养对汉字美感的感知。 三是适应现代办公需求: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书面报告、合同撰写还是日常通讯,高效的文字处理都是不可或缺的。五笔打字作为一种高效的输入法,能够帮助用户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文字输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适用于办公场景。 四是减少提笔忘字的现象: 随着拼音输入法的普及,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于通过语音或拼音输入,这可能导致提笔忘字的问题。五笔打字通过记忆字根和编码规则,帮助用户在面对键盘时能够迅速反应,减少忘记字如何书写的情况。 综上所述,五笔打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提高个人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对于追求高效率和深层次文化体验的用户而言,学习五笔打字无疑是值得的投资。 新事业五笔输入法相比传统五笔输入法,具有以下优势和亮点: 首先是字根数量和编码规则: 新世纪版的字根数量比旧版多,增加了近一半,同时编码规则更加复杂但也更加简洁和规范,减少了编码长度和繁琐的记忆负担。 其次是词库更新: 新世纪版的词库更加全面和丰富,收录了更多的词汇和短语,使得用户在输入时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选择所需的词语,提高了输入的准确性。 三是智能提示: 增加了智能提示功能,根据用户的输入习惯和上下文信息,提供更加精准的候选词推荐,减少了误选和纠错的可能性。 四是界面优化: 新世纪版在界面设计上进行了优化,更加简洁、美观,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用户可以通过个性化设置来调整界面主题、字体大小等参数,以适应自己的使用习惯。 五是兼容性: 新世纪版兼容多种操作系统和平台,包括 Windows、Mac、Linux 等。用户可以在不同设备上统一使用新世纪版,无需切换输入法或重新适应其他版本。 六是繁体字输入: 对于繁体字用户,新世纪五笔繁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输入方法,具有与原版新世纪五笔兼容、准确度高、灵活性强和用户友好等特点和优势。 综上所述,新世纪五笔输入法在字根数量、编码规则、词库更新、智能提示、界面优化、兼容性以及繁体字输入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输入效率。为顺利完成新事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掌握了新的本领,在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134周年诞辰的日子里向他老人家汇报,让他老人家放心,我们是新事业的擎天柱,我们是新事业薪火相传的接班人。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请优秀的主持人接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