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看一幅韵味十足的行书作品

 齐赏书法 2024-12-18 发布于山东
前面小编发了一篇“扬无咎梅花诗十首”书法作品,有书友看出书风含有黄庭坚小行书的笔意,那按照小编的脲性,肯定要将黄庭坚小行书拿出来给书友看的。
今天小编就带来一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行书《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并和王仲至少监咏姚花诗四首》,出自“宋四家真迹册”,小编看了一眼,就觉得非常棒,细细端详,更是看出黄庭坚书法的不凡,一起来看。
尺牍,原本作为人们日常书信往来的载体,却在岁月的流转中,因其蕴含的书法艺术魅力而备受瞩目,成为书法领域中别具韵味的存在。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 —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等,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更是江西诗派始祖,在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书法风格形成方面,黄庭坚博采众长,早期曾以周越为师,学习其险俊奇茂之势。而后对他影响极大的当属六朝书法,尤其是《瘗鹤铭》,他从中汲取灵感,逐渐形成了自己长枪大戟、开拔纵横的独特风格。同时,他的草书还取法唐代张旭和怀素两位大家,并且深知篆书对于书法功底的重要性,其浑厚的线质便得益于篆书的研习。黄庭坚不仅善于借鉴前人,更勇于变法创新,提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理念,力求在书法上独树一帜。
黄庭坚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颇高,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 “宋四家”。他擅长行书与草书,其作品结构奇崛、笔力雄健,笔法丰富多变,通过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的用笔方式,结合提按、转折、顿挫等技巧,让笔画呈现出多样变化。在字的结构布局上,既紧凑又舒展,整体和谐统一,还注重墨色浓淡变化,营造出飞白等独特效果,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活力。
他的书法理论也颇有建树,主张“韵”的重要性,强调书法应体现个人修养和精神气质,这一理念对后世书法创作以及理论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多后世书法家都将他的作品与理论奉为经典,不断学习和模仿,黄庭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行书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并和王仲至少监咏姚花诗四首》,纸本,其宽度约为28.7厘米,长度约为47.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整体布局来看,文字分布疏密得当,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协调,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秩序感。
在单字的呈现上,其字形又扁又阔,多采用右上取势,且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比如撇捺往往舒展开张,大开大合,尽显潇洒之态。横笔稍稍右上抗肩,倾斜不平,竖笔虬曲不正,然而各个笔画却能相安无事,组合在一起让每一个字都风神潇洒、跌宕起伏。
在用笔方面也极为讲究,常常露锋入纸,笔笔见锋,行笔松缓从容,仿佛有一种淡定的气质蕴含其中。时而还会出现长枪大戟般的笔画,带着绵劲迟涩的劲道,彰显出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韵味。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尺牍作品不但有着苏东坡的笔意,还呈现出 “赵体” 行书的姿态,融合了多种风格元素,别具一格,让人越看越觉韵味无穷。
例如信中写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到 “翰” 字,左边的笔画粗细变化丰富,起笔露锋后逐渐按笔加粗,右边的 “羽” 部又提笔写出纤细的笔画,对比强烈却又和谐统一;“林” 字的撇捺笔画,舒展而有力,用笔力度上有轻重的变化,尽显潇洒豪迈之态。再看 “书” 字,笔画的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转折处的提按让整个字显得刚柔并济,韵味十足。
文字内容实则为书论短文,信中着重赞美了苏东坡书法 “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同时还自谦地表示 “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愞无劲气”。字里行间,尽显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推崇。但是想对苏轼的字,小编却觉得黄庭坚的字更为入眼入心。
末尾有几幅题跋,小编选择其中两篇看着顺眼的贴出来,有想要全篇的可以留言或私信联系小编获取。
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