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恐慌中杀跌,等待放量就可以确认底部。
千股跌停下,如果还满仓在场内,因为你卖不出去,就没有必要再挂跌停急着卖了,因为等你能轻松卖出的时候,就说明有资金承接了,距离底部就不远了。正确的做法,即便是想走,等反抽,看反抽力度,如果反抽无力再考虑离场不迟,这样会避免卖在最底部。还有一个小概率事件,就是是不是有系统性风险。如果持续下跌,有可能会出现融资盘强平、基金被动赎回卖出等类似于2015年的系统性风险,如果这两天能放量止跌,流动性恢复,这个风险就解除了,如果不放量仍旧是恐慌出不来,这种风险还是有的,虽然概率很小。
弱势环境下,哪个板块先走出来,哪个板块大概率是未来的方向。
在交易中,上涨找阻力,下跌找支撑,而不是关心赚了多少或是赔了多少。止损点应该是在下单前就确定下来,最好的止损点位置是:前低、放量K线的底部、密集成交区三个位置,这三个位置,是建立在关键的心理价位上的,不主观,都是对市场量价行为的客观跟随。
股价涨跌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了股价涨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供需格局力量的不平衡,促使股价上涨或下跌。换句话讲,供不应求的时候,股价上涨,上涨什么时候结束?就是供应开始慢慢压过需求,股价就要开始调整或者下跌了。反之亦然,供过于求的时候,股价下跌,下跌的结束,一定是需求开始慢慢出来,慢慢占了上风。至于什么原因都不重要。上涨和下跌的原因总能找到,甚至一个理由可以有正反两个解释。比如一个利空出来了,市场可能涨,也可能跌,跌了原因是因为利空,涨了的原因可能是利空落地。
恐慌性底部的基本量价形态:
1、在下跌中成交量放大,收出天量阴线,说明供需完全释放出来,天量的成交,同时也说明有需求接盘(没有需求接盘就会是无量下跌,说明没见底);
2、随后K线体现出强劲需求,比如高量的反包阳线、高量的长下影K线等,收盘位置要在高位。
有了这两点,基本就可以判断出是恐慌性底部区域了。见底后,至于后市是不是涨,还需要从需求的角度去分析,也就是我上面讲的见底后,就要观察反弹中的量价行为,如果反弹给力需求占优,就会上涨,如果反弹再次遇到供应,可能就会陷入震荡或者再次下跌。这些都没办法预测,就是边走边分析供需格局力量,使自己时刻站在有利的一方。
最后同时要提醒一点,量价分析很强大,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让自己陷入细节。因为在实际运用中,80%的K线都是无意义的。80%的K线,对于供需格局的揭示意义都不大,关注关键K线就行了。而关键K线,会出现在重要的拐点。什么叫关键k线?关键位置的特殊K线,比如长阳长阴巨量无量等,量价组合在一起,总能给你清晰的未来方向的揭示。
1、第一类买点:突破买点
适用背景:强势市场、趋势性市场、或者走独立行情的板块
量价形态:
①有充分的平台整理。整理平台越长越好,整理中形态紧凑,成交量逐步萎缩,越低越好。
②在充分整理后,市场选择向上突破平台。突破时的成交量,越大越好,是需求强劲的体现。
③一定记住,在突破的第一时间介入,脱离突破点太远风险就较大,需要等待回踩买点。

2、第二类买点:收缩买点(回踩买点)
如果错过了突破点,最安全的方法不是追涨,而是等待突破后的缩量回踩。这种买点的核心就是“顺大势逆小势”,也就是大周期向上的小周期低点。这种买点时机,在上涨趋势中会多次出现
适用背景:强势市场、震荡市场、错过突破点的时候
量价形态:
①成功突破后,股价回踩,但不破突破点(跌破突破点就说明突破失败了)。
②回踩的过程中,成交量萎缩明显。成交量萎缩说明卖盘不足,量价形态为缩量的小实体K线、小十字星。
③前提是,出现在上升趋势中或者突破买点之后。

3、第三类买点:反转买点
上面两种买点都是应用在上升趋势或者震荡行情中的,这个第三类买点,应用在下跌趋势中或者整理的末期。这种买点相当于在下跌中买反弹或者反转,有一定的逆势的成分,所以风险会更大一些。
适用背景:弱势市场、下降趋势调整的后期
量价形态:
①在下降趋势或者调整中,成交量逐步萎缩,缩量到地量水平,这是供应萎缩的体现。换句话说,这说明卖出的力量大大减弱,没有人愿意卖出了。
②地量之后,出现放量阳线,说明需求出现。地量说明在没有人卖出,这种情况下,向上放量就可以改变原有趋势,这一刻,供需格局逆转,需求开始占据上风。
③量价形态体现为:地量后的放量长阳、放量阳包阴、放量锤头线等,收盘位置在高位,成交量越大越好。总之,要能体现出“强劲的需求”压倒“微弱的供应”。
④要注意,缩量的时候不能买,放量阳线才能买。因为在下跌趋势中,缩量只能表明供应萎缩,无法体现出需求,只有出现需求,才能表明供需格局逆转。这个区别于第二类买点中的缩量。
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下跌后期,如果市场出现恐慌,可能会在缩量下跌后放量下跌,也就是缓跌后的急跌,也是容易见底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说明最后坚守的人,心理防线也崩溃了,终于扛不住了,最坚持的人都割了,底部就到了。

三、注意事项
1、在买入的时候,要同时结合大势,以及板块的强度,选择用哪一种买点。如果大盘强势且板块整体动量居前,第一类买点(突破买点)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而市场弱势或者震荡的时候,要注意用第二类买点(收缩买点)或者第三类买点(反转买点)。
2、如果市场证明你的买点错了,要及时止损。所有的交易,都是概率行为。以上买点,只能说在供需格局逆转的瞬间买入,获胜的概率会更高。但是,没有100%成功的买点,所有的买点都有出错的可能,你仍旧需要有止损等配套措施,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极端事件。
3、并不是时刻有这三类买点出现,要善于等待。其实,市场每天在变化中,但是能完全符合这三类买点的情况,并不是时时刻刻会有。这也是为何利弗莫尔总是讲“等待”,如果能善于等待这种条件具备,不是每一分钟都去搏杀,忽略一些不清晰的买点,赚钱的机会会大大提高。
4、关于回踩均线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回踩均线可以买入,我认为是一种误解。因为回踩均线,并不能说明在均线上供需格局逆转。比如有的回踩均线可以买入,是因为恰好出现了我讲的第二类买点,股价在均线上出现了缩量,显示出供应萎缩。而有的回踩均线,出现一些放量行为,反而显示出供应强劲,如果总是抱着“回踩均线”买入,这种情况风险巨大。换句话说,有的回踩均线可以买入,不是因为回踩均线,而是因为回踩均线恰恰出现了符合“供需格局”条件的量价行为。
举个例子,北方华创前两次回踩均线,可以买入,是因为回踩的时候恰好出现了供应萎缩,而后面那一次回踩均线如果买入,就会被套,因为供应扩大。所以,核心根本不是回踩均线,而是体现供需格局的量价行为:
所以,我认为,均线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我自己的看盘,已经脱离了均线,反而感觉减少了很多噪音。
3L交易体系,即:“动量(L)主线+最强逻(L)辑+量(L)价择时”,在这三个维度其中各取了一个“L”。
1、动量主线:用空杯心态跟随市场的选择,只做最强的中期以上的主线。
2、最强逻辑:符合“大风口,强逻辑,好赛道,超业绩”四条定性标准,锁定中期逻辑强大的板块和个股。
3、量价择时:通过量价行为选择买卖点,建立概率优势,在“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点”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