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易至简

 运华文字馆 2024-12-21

不要在恐慌中杀跌,等待放量就可以确认底部。

千股跌停下,如果还满仓在场内,因为你卖不出去,就没有必要再挂跌停急着卖了,因为等你能轻松卖出的时候,就说明有资金承接了,距离底部就不远了。正确的做法,即便是想走,等反抽,看反抽力度,如果反抽无力再考虑离场不迟,这样会避免卖在最底部。还有一个小概率事件,就是是不是有系统性风险。如果持续下跌,有可能会出现融资盘强平、基金被动赎回卖出等类似于2015年的系统性风险,如果这两天能放量止跌,流动性恢复,这个风险就解除了,如果不放量仍旧是恐慌出不来,这种风险还是有的,虽然概率很小。

弱势环境下,哪个板块先走出来,哪个板块大概率是未来的方向。

在交易中,上涨找阻力,下跌找支撑,而不是关心赚了多少或是赔了多少。止损点应该是在下单前就确定下来,最好的止损点位置是:前低、放量K线的底部、密集成交区三个位置,这三个位置,是建立在关键的心理价位上的,不主观,都是对市场量价行为的客观跟随。

股价涨跌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了股价涨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供需格局力量的不平衡,促使股价上涨或下跌。换句话讲,供不应求的时候,股价上涨,上涨什么时候结束?就是供应开始慢慢压过需求,股价就要开始调整或者下跌了。反之亦然,供过于求的时候,股价下跌,下跌的结束,一定是需求开始慢慢出来,慢慢占了上风。至于什么原因都不重要。上涨和下跌的原因总能找到,甚至一个理由可以有正反两个解释。比如一个利空出来了,市场可能涨,也可能跌,跌了原因是因为利空,涨了的原因可能是利空落地。

恐慌性底部的基本量价形态: 

1、在下跌中成交量放大,收出天量阴线,说明供需完全释放出来,天量的成交,同时也说明有需求接盘(没有需求接盘就会是无量下跌,说明没见底); 

2、随后K线体现出强劲需求,比如高量的反包阳线、高量的长下影K线等,收盘位置要在高位。

有了这两点,基本就可以判断出是恐慌性底部区域了。见底后,至于后市是不是涨,还需要从需求的角度去分析,也就是我上面讲的见底后,就要观察反弹中的量价行为,如果反弹给力需求占优,就会上涨,如果反弹再次遇到供应,可能就会陷入震荡或者再次下跌。这些都没办法预测,就是边走边分析供需格局力量,使自己时刻站在有利的一方。

最后同时要提醒一点,量价分析很强大,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让自己陷入细节。因为在实际运用中,80%的K线都是无意义的。80%的K线,对于供需格局的揭示意义都不大,关注关键K线就行了。而关键K线,会出现在重要的拐点。什么叫关键k线?关键位置的特殊K线,比如长阳长阴巨量无量等,量价组合在一起,总能给你清晰的未来方向的揭示。

1、第一类买点:突破买点 

适用背景:强势市场、趋势性市场、或者走独立行情的板块 

量价形态: 

①有充分的平台整理。整理平台越长越好,整理中形态紧凑,成交量逐步萎缩,越低越好。

②在充分整理后,市场选择向上突破平台。突破时的成交量,越大越好,是需求强劲的体现。 

③一定记住,在突破的第一时间介入,脱离突破点太远风险就较大,需要等待回踩买点。


2、第二类买点:收缩买点(回踩买点) 

如果错过了突破点,最安全的方法不是追涨,而是等待突破后的缩量回踩。这种买点的核心就是“顺大势逆小势”,也就是大周期向上的小周期低点。这种买点时机,在上涨趋势中会多次出现 

适用背景:强势市场、震荡市场、错过突破点的时候 

量价形态: 

①成功突破后,股价回踩,但不破突破点(跌破突破点就说明突破失败了)。 

②回踩的过程中,成交量萎缩明显。成交量萎缩说明卖盘不足,量价形态为缩量的小实体K线、小十字星。 

③前提是,出现在上升趋势中或者突破买点之后。

3、第三类买点:反转买点 

上面两种买点都是应用在上升趋势或者震荡行情中的,这个第三类买点,应用在下跌趋势中或者整理的末期。这种买点相当于在下跌中买反弹或者反转,有一定的逆势的成分,所以风险会更大一些。 

适用背景:弱势市场、下降趋势调整的后期 

量价形态: 

①在下降趋势或者调整中,成交量逐步萎缩,缩量到地量水平,这是供应萎缩的体现。换句话说,这说明卖出的力量大大减弱,没有人愿意卖出了。 

②地量之后,出现放量阳线,说明需求出现。地量说明在没有人卖出,这种情况下,向上放量就可以改变原有趋势,这一刻,供需格局逆转,需求开始占据上风。 

③量价形态体现为:地量后的放量长阳、放量阳包阴、放量锤头线等,收盘位置在高位,成交量越大越好。总之,要能体现出“强劲的需求”压倒“微弱的供应”。 

④要注意,缩量的时候不能买,放量阳线才能买。因为在下跌趋势中,缩量只能表明供应萎缩,无法体现出需求,只有出现需求,才能表明供需格局逆转。这个区别于第二类买点中的缩量。 

⑤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下跌后期,如果市场出现恐慌,可能会在缩量下跌后放量下跌,也就是缓跌后的急跌,也是容易见底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说明最后坚守的人,心理防线也崩溃了,终于扛不住了,最坚持的人都割了,底部就到了。

三、注意事项 

1、在买入的时候,要同时结合大势,以及板块的强度,选择用哪一种买点。如果大盘强势且板块整体动量居前,第一类买点(突破买点)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而市场弱势或者震荡的时候,要注意用第二类买点(收缩买点)或者第三类买点(反转买点)。 

2、如果市场证明你的买点错了,要及时止损。所有的交易,都是概率行为。以上买点,只能说在供需格局逆转的瞬间买入,获胜的概率会更高。但是,没有100%成功的买点,所有的买点都有出错的可能,你仍旧需要有止损等配套措施,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极端事件。 

3、并不是时刻有这三类买点出现,要善于等待。其实,市场每天在变化中,但是能完全符合这三类买点的情况,并不是时时刻刻会有。这也是为何利弗莫尔总是讲“等待”,如果能善于等待这种条件具备,不是每一分钟都去搏杀,忽略一些不清晰的买点,赚钱的机会会大大提高。 

4、关于回踩均线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回踩均线可以买入,我认为是一种误解。因为回踩均线,并不能说明在均线上供需格局逆转。比如有的回踩均线可以买入,是因为恰好出现了我讲的第二类买点,股价在均线上出现了缩量,显示出供应萎缩。而有的回踩均线,出现一些放量行为,反而显示出供应强劲,如果总是抱着“回踩均线”买入,这种情况风险巨大。换句话说,有的回踩均线可以买入,不是因为回踩均线,而是因为回踩均线恰恰出现了符合“供需格局”条件的量价行为。 

举个例子,北方华创前两次回踩均线,可以买入,是因为回踩的时候恰好出现了供应萎缩,而后面那一次回踩均线如果买入,就会被套,因为供应扩大。所以,核心根本不是回踩均线,而是体现供需格局的量价行为:

所以,我认为,均线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我自己的看盘,已经脱离了均线,反而感觉减少了很多噪音。

3L交易体系,即:“动量(L)主线+最强逻(L)辑+量(L)价择时”,在这三个维度其中各取了一个“L”。

1、动量主线:用空杯心态跟随市场的选择,只做最强的中期以上的主线。

2、最强逻辑:符合“大风口,强逻辑,好赛道,超业绩”四条定性标准,锁定中期逻辑强大的板块和个股。

3、量价择时:通过量价行为选择买卖点,建立概率优势,在“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点”进出。



简放|大盘控仓,动量识方,逻辑要刚,量价为王

原创 简放 简放 2020年08月23日 08:07

一个有效的交易体系,离不开三个层次,大盘、板块、个股。

这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也是相互印证的关系。只有这三个层次共振的时候,才是最好的赚钱机会。详细点说,只有在大盘有明确的趋势的时候,选择最强的主线板块,然后再选择主线的龙头,才是最佳的赚钱方式。

因此,我们的交易体系,一定要围绕这三个层次去搭建,要能客观的反映这三个层次的市场现实。同时,用“量价行为”分析,将这三个层次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量价行为的分析,其实贯穿在大盘、板块和个股三个层次之中,这三个层次都要用到量价行为分析。

这里会有人质疑,如果不考虑大盘和板块,只考虑个股难道不行?这个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对选股能力要求非常高,对容忍大盘弱势时候的回撤以及板块不在主线的时候的震荡,要求非常高。我以前做成长股投资的时候,就不考虑大盘和板块,专注于和个股一起成长,其结果就是经常随着大盘和板块的好坏上下做电梯,这是只看个股不考虑大盘和板块的弊端。

所以,一个好的交易体系,一定是可以反映大盘走势、跟随最强板块、捕捉龙头个股的。三者缺一,都不完美。

体系之所有称之为体系,是因为整合了交易的各个层面,单独拿出来拿一部分,都不能称为体系。因此,怎么将大盘、板块、个股三个层次,用量价行为整合起来,才是重点。整合的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能力,才是最终交易水平的体现。

我今天将我最近两年的实践,以及结合当前市场生态的变化,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概括起来,16个字:

大盘控仓,动量识方,逻辑要刚,量价为王。

一、大盘控仓 

大盘好的时候,最容易赚钱。大盘差的时候,只有极少个股能逆势走独立行情。逆势做交易,成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所以,分析大盘,确定大盘是不是适合做交易,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分析大盘,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对于大盘来讲,并非是所有的K线都有意义,不能陷入每个细枝末节,只需分析关键位置的关键K线即可。如果太在意细节,不仅仅会让自己非常累,还容易让自己丢失格局,赚不到大钱。

基于这个原则,分析大盘的核心,是判断当下的趋势和位置。任务只有两个:

1、识别当前大盘处于什么趋势中。是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还是区间震荡。什么样的趋势,选择什么样的策略。

2、识别当前大盘处于趋势的哪个位置。是处于上述趋势的开始、中段还是结束。

把趋势和位置结合起来判断,确定策略和仓位,便于我们在概率对我们有利的时候重仓,在概率对我们不利的时候轻仓。

可以满仓的几个位置:

1、上升趋势的任何位置。

2、下降趋势出现底部反转信号,这是上升趋势的开始。换句话说,也就是底部转折点,尤其是极度地量后的放量K线。这时候满仓风险最低。

3、区间震荡,在区间底部获得支撑的时候。

必须控制仓位的几个位置:

1、下降趋势的任何位置。

2、上升趋势的顶部逆转信号,这是下跌趋势的开始,尤其是在加速后,出现放量滞涨、阴吞阳、三低等信号。

3、区间震荡,向下跌破区间的时候。

总结下来,大盘对于我们的作用,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回避主跌”,上面讲的三个必须控制仓位的位置,都是容易发生主跌的位置。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外,都不是关键位置,都可以重个股轻大盘。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喜欢在大盘大跌后卖出,这是内心恐惧导致的情绪化的表现。其实大盘大跌后减仓非常容易卖在短期底部位置。从量价原理分析,大跌是快速释放供应的行为,该卖的都卖出了,供需格局的天平自然就向需求占优倾斜。回顾历史K线,你会发现,这种量价原理是站得住脚的,一般大阴线后都有反抽。所以,即便是离场,不是在大跌时,而是在大跌后的无力反抽中。如果反抽有力,说明需求强劲,则没必要离场了。当然,这里也有例外,就是如果大跌发生在加速上涨后,则要果断离场。而发生在调整了很久后的大跌,往往是是见底信号。

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都容易,难点在于区间震荡。当大盘处于区间震荡的时候,说明多空均衡,供需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带领股价离开区间。区间震荡最好是休息,至少要减少交易频率,这个阶段最容易亏钱。如果非要买入,要选择在区间底部出现止跌信号的时候以及成功突破区间顶部的时候,也就是我一直讲的“买两头”。区间的两头是关键位置。区间震荡中,买点不能用突破,而是用回踩买点,因为假突破是常态。 反复几次假突破,会导致大亏。

以上就是大盘控仓,将仓位和趋势、位置结合起来。

趋势怎么判断?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可以用均线,就拿20日线来讲,你可以只要不破20日线,就认为是上升趋势,破了就控制仓位。也可以用新高、趋势线、支撑位去判断趋势是不是结束,原理都是一样的。

位置怎么判断?当然就是用量价行为,尤其是关键位置的量价行为,后面会讲到。

至于仓位控制在几成,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资金量不同、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所以没有标准答案。

二、动量识方 

如果大盘符合做多条件,进入第二步,用动量模型识别市场主线方向。

这个是我过去两年最主要的实践,也是我写文章和讲的最多的。根据实践经验,除非是主线快速切换的弱势市场,其余时候,动量模型能准确的识别市场的最强主线。

我的动量模型已经迭代到第8个版本了。近期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动量主线切换快,持续性不够,所以,对动量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近期容易一进入动量榜,就到了板块行情的末期,有些滞后。我近期主要是在解决信号滞后的问题,目前新的版本已经试行了一个月,效果良好,会更加准确的反应市场变化。举个例子来讲,按照我过去的动量模型,很难准确快速的识别到食品这个板块,但是如果用新的模型,会快速反应到食品板块的强势。

其实无论怎么调整指标,都没有脱离动量的原理。动量的原理是什么?就是识别和跟随市场的最强主线,选择市场的选择。不要让自己的跟踪太复杂,不要让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也不能有太多的线头,其实核心是反映主线板块。因为今天不是单纯的写动量的,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动量主线,会在我每天的交易笔记里面更新和分析。

观察我今年以来的动量模型的表现,其实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反映了市场的事实,捕捉到了最强方向的,只不过近期环境比较特殊而已。其实核心问题,不是指标怎么调整,而是自己能不能做到完全的空杯跟随,这个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否则,识别到了也是毫无用处。

所以,我重新整理了下思路,剔除杂念,明确几点:

1、应该客观的反映市场的现实,跟随市场现实。动量识别到的板块,就是市场最强,无论你如何否认,这都是事实。因此,优先选择动量居前的板块。

2、不能多种策略并行,有时候会让自己很乱。比如,我有动量模式,也有反转模式,两种模式有时候会让人混淆。在明明退出动量榜的时候,你总是想等着底部的反转,就容易陷入被动。

3、所以,要适度放弃底部的利润,如果真的很强,就进入动量榜单了。进入动量榜,再关注不迟,否则弱势震荡,消耗巨大的时间成本。

4、如果板块调整,不能猜测什么时候调整结束,而是应该等待结束的信号出来,也就是说,即便是买底部反转,一定要等反转信号出来,而不是提前潜伏等待。在调整中提前潜伏的成本巨大,哪怕是缩量了,只能说明供应萎缩,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调整结束。底部反转模式必须有清晰的需求出现才行。

5、动量板块不清晰、快速切换、持续性不够的时候,往往都是大盘不好的时候,这个阶段应该休息为主,不要强行交易。

以上是关于“动量识方”的思考,识别到了不是关键,做到内心无我的空杯跟随才是关键。提醒自己,切记!

三、逻辑要刚 

大盘符合做多条件,也识别到了最强主线,进入第三步,就是在主线里面选择有强大逻辑支撑的标的。

大逻辑才能赚大钱。其实不仅仅是个股,板块亦应如此。不必精准的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通过四点对板块和个股定性分析:大风口、强逻辑、好赛道、超业绩。

如果动量主线线头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都做,也要用逻辑去筛选和剔除,保留关注逻辑最强、走势最强的板块,剔除一些逻辑支撑不够的板块和个股。

因为逻辑选择和分析这个东西,没办法定量,更多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所以,很容易陷入主观。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逻辑和走势要相互印证。最好的情况,就是已经进入动量榜,又有强大逻辑支撑,基本面又好,这就是最佳模式出现。

逻辑再强,也要得到市场验证才行。也就是说,你分析的板块和个股,哪怕是有非常强大的逻辑支撑,也要等市场证实才行,也要等进入动量榜、体现出强大的需求才行。

记住利弗莫尔讲的一句话:除非市场按照你的个人意见变化,否则个人意见一文不值。

四、量价为王 

“量价行为”分析,贯穿以上各个步骤的始终,再怎么强调重要性,都不为过。

“量价行为”分析的本质,是确定供需格局的力量,无论是分析大盘、板块,还是个股,我们都要站在需求强劲的一方才行。

供需格局的力量,会通过三个要素体现出来,就是:价格、成交量、位置。这三个要素,融合了一切信息,包括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关于量价分析,我每晚都有量价分析的直播,并且也写了很多教程,今天就不展开讲了,因为单独的量价,写10篇文章也写不完,这个是整个体系的核心,也是难点,所谓“量价为王”。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先移步去看这个合辑:

简放|3L交易体系必读核心教程合辑

以上就是“大盘控仓,动量识方,逻辑要刚,量价为王”,有先后顺序,顺序不能反。


我最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以我们的能力,每年做三个30%的波段或者四个20%的波段,很难吗?

三个30%或者四个20%,结果就是翻倍。当然,这只是理想化的情况下。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到过很多涨30%以上的个股,每年都会做很多,难点在于,我们总是做了很多无效交易,导致一些无谓的回撤。每年30%以上的波段机会,其实会出现非常多次,哪怕是最差的市场环境,也会出现很多次。

这里的核心是什么?是控制回撤。只有控制住回撤,复利的效果才最好。如何控制回撤?减少无效交易,只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精准一击。什么是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前面讲的,大盘、板块和个股这三个层次共振的时候。

这让我想到利弗莫尔的一段话,今天重温下:

交易不是每天要做的事情,那种认为随时都要交易的人,忽略了一个条件,就是,交易是需要理由的,而且是客观的,适当的理由。除了设法决定如何赚钱之外,交易者必须也设法避免亏钱。知道什么应该做,跟知道什么不应该做几乎一样重要。

事实上,如果我在开始交易前,肯定自己正确无误,我总是会赚钱。打败我的,是没有足够的头脑,坚持我擅长的游戏——也就是说,只有在前兆对我的操作有利,让我满意时才进场。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时机,但是我不知道这一点。在华尔街,有这么多人根本不能算是大傻瓜,却遭到失败,原因正是这一点。傻瓜当中,有一种十足的傻瓜,他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会做错事,但是有一种是股市傻瓜,这种人认为他们随时都要交易。

赚大钱要靠“等待”,一定要等到所有因素都对你有利的时机。在很多时候,我是持币观望,直到恰当的行情出现在面前。我后来的交易理论的一个关键是:只在关键点上进行交易。只要我有耐心,在关键点上进行交易,我就总能赚到钱。

以上是关于交易体系的系统性思考,也是一个阶段性的反思,其实以上好多地方,我自己并没有能够完全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我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

我每年都会有3-4次这种系统性分析自己体系的时候,我经常讲,一个好的交易者,要诚实的面对自己,做到了就是做到了,没做到就是没做到,经常直面自己的内心,才能成长。投资和交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认识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终点。


简放|选股思路

原创 简放 简放 2020年08月30日 08:04

市场生态,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近两年,有两个核心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交易策略的选择。

首先,外资主导力在明显加强。很简单的观察点,从大盘角度看,短期市场的涨跌,几乎和北上资金的流入流出高度同步,今年以来尤其明显。同时,北上资金重点买入的个股,总是获得市场的追捧,基于北上资金往往都买入一些基本面较好的核心资产,长期市场有明显的学习效应,对市场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注册制的推进,创业板新规的落地,都明显的影响了市场的风格。短期看,新规增强了创业板活跃度,对于一些打板等风格的短线生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很多游资也在向“基本面”转型。短线博弈的波动性加大,风险加大,而长期看,对于优质核心个股,更容易产生溢价效应。

这两个核心变化,都是我们在选择投资和交易策略,以及选股中,需要考虑的。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讲,其实短线博弈的风险更大了。有人说赚钱更快了,我说吧,是镰刀更快了,这背后,亏钱也更快了。一个追涨,理论上最多能导致亏损40%。纯粹的短线博弈难度加大。新规下,纯短线对个人的时间、能力、执行力、性格等方面要求更高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很多事情等你知道了,都是最后一棒了,往往套在山顶吹风。短线博弈,长期成功的还是偏少,新规之前就偏少,新规后会更少。所谓幸存者偏差,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我还是建议普通投资者要放眼中线,放弃或减少参与短线的纯粹博弈。当然,我讲的的中线,并非是一根筋的价值投资,而是基于优质个股的交易策略。我这两年写的文章和教程,都偏重于交易,大家都误解了我是一个纯粹的交易型选手。其实我自己恰恰是出身于基本面的投资,2006年入市,2011年开始主做成长股,知道我历史的伙伴都清楚,做过很多翻数倍的牛股,也遭遇过滑铁卢。2018年后才开始转型做交易,但是我的交易,不是纯粹的博弈,恰恰是建立在基本面基础上的交易,偏重于中线策略。2019年,我将基本面融合交易,形成了“3L体系”,即“动量(L)方向+最强逻(L)辑+量(L)价择时”,在其中各取了一个“L”。

1、动量方向:选择最强主线,保持空杯心态,跟随市场的选择。

2、最强逻辑:符合“大风口,强逻辑,好赛道,超业绩”四条标准,锁定中期逻辑强大的板块和个股。

3、量价择时:通过量价行为选择买卖点,在“供需格局逆转的关键点”下单。

“动量方向”和“量价择时”我都写过详细教程,但是关于“最强逻辑”写的较少,选股其实就属于这个范畴的任务。今天,我将我近期的思考,结合上述两个市场生态的核心变化讲一讲基于中线策略的选股思路。

我认为,基于当前市场的生态,我们在选股思路上,应该专注于以下三大方向。

一、赛道龙头 

“赛道龙头”四个字是便于好记,其实前面应该加一个“好”字,就是“好赛道的龙头”。意思是,我们应该选择处于高景气周期、市场前景广阔的好赛道,然后在这种好赛道中选择辨识度高的龙头股,或者也可以说是核心资产。什么叫做辨识度高的龙头?举个例子来讲,一提到光伏产业链,你就想到了隆基股份,一提到消费电子,你就想到立讯歌尔,一提到快递,你就想到顺风。

这种股都是明牌,被放在市场的聚光灯下,风险很小。最近两年,自从外资不断涌入后,市场风格发生了变化,这类股走势非常好。其实,这也更加接近美股港股等外部成熟市场的风格,也就是说,龙头股会获得更高的溢价。

这类股短期看,可能不如短线博弈赚钱快,但是由于回撤少,一直走趋势,而短线博弈往往炒作后回到原地,所以拉长时间看,这类股真的并不慢,甚至是快很多。做这类股,需要我们建立“延迟满足”的心态,对短线热点要免疫。

从交易的层面讲,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赛道龙头”的股票池,长期储备,日常跟踪,等待买点。这类股并非是不调整,所以也不是一直死拿不动,而是用量价择时的买卖点选择,每逢下跌到重要支撑位置,出现底部反转买点的时候,就买入,然后加速或高潮就卖出,反复做波段。

看案例,赛道龙头,只要上升趋势保持不变,每个缩量回踩支撑,都是买点:

这种策略,应该是最稳健的策略,也是适合大多数人的策略。

“赛道龙头”选股策略的核心要素:

1、好赛道;

2、辨识度高的龙头或核心资产;

3、处于上升趋势中(动量股);

4、缩量回踩支撑不破大胆买入;

5、加速或者高潮高抛。

二、超级业绩 

上面讲“赛道龙头”我没有将“业绩”条件融入里面,其实之所以是龙头,往往业绩都不差。如果“赛道龙头”业绩同时高成长,那当然更好。

还有一种股,地位暂时还无法成为赛道龙头,但是具有非常强劲的业绩表现,也就是业绩高成长,这类股,是第二种需要关注的。

其实,我们分析一些历史牛股,走长期向上的大趋势的机会,往往都有不断超预期的业绩支撑。举个例子,恒立液压股价的10倍之旅,恰恰是净利润增长10倍支撑起来的,这种例子非常多:

业绩才是最强的逻辑。超级业绩股,会带来股价的超级表现。

所以,除了“赛道龙头”之外,我们的精力应该用在关注有超级业绩表现的个股上面。

“超级业绩”选股策略的核心要素:

1、业绩短期爆发或者长期持续高成长;

2、处于上升趋势中或者出现业绩断层等确认信号(动量股)。

三、动量主线 

动量主线是我讲的最多的,也是我每天交易笔记里面写的最多的策略。

上面讲的“赛道龙头”和“超级业绩”,我都强调了趋势向上,是因为趋势才是对逻辑的验证,再好的股,市场不认可,都没有用。被趋势验证的股,走势强劲,其实就是独立的动量股。而如果一个板块都能形成板块效应,那就是动量主线。

动量主线的意义,其实就是跟随市场板块效应,选择最强的方向,一旦方向选对,可以容错选股。毕竟只要是板块处于主线地位,板块内所有的股,只要不是问题股垃圾股,基本都有机会,这也是我跟随动量主线的原因。

动量主线的板块效应可以放大个股优势,可以容错。

其实大家看,过去两年板块效应尤其明显,在主线的板块,可以涨的鸡犬升天,不在主线的板块,有时候不断震荡甚至阴跌不止。我上周写了一篇文章,讲了“大盘、板块、个股”三个层次的关系,只有这三个层次共振的时候,在大盘有明确的趋势的时候,选择最强的主线板块,然后再选择主线的龙头,才是最佳的赚钱方式。

换句话说,你要么选择“赛道龙头”,要么选择“超级业绩”,如果这两个你都不选,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动量主线”,选方向,方向选对了,在对的方向里面选股,就容易了许多。或者简单点说,要么动量股,要么动量主线。

当然,这里的要点,这三个策略的关系,并非必须完全独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最佳的模式,是三者合一:即是赛道龙头,又有超级业绩,还在动量主线,这种就是极品机会。

举个例子。卓胜微在2019年6月份上市就开始涨,到今年的7月份1年涨了13倍,其实就是“赛道龙头+超级业绩+动量主线”的三合一。卓胜微是国内射频龙头老大,符合“赛道龙头”,每个财报期都是业绩超预期的高速增长,符合“超级业绩”,然后从去年7月份半导体板块整体进入动量主线,这种机会就是极品机会。

再举个例子。英科医疗今年涨了近10倍,除了有疫情大逻辑支撑外,它是手套等防护用品龙头,最主要的是业绩大爆发,医药今年上半年一直是动量主线,英科医疗也是不折不扣的“赛道龙头+超级业绩+动量主线”的三合一。

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所以,下次如果有遇到这种三合一的机会,要勇敢的抓住,一生抓住2-3次这种机会,足以改变命运。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选股思路,这不是教程,不是教你具体操作的,而是思维模式层面的思考,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理念。再强调下今天的要点:

要么选择“赛道龙头”,要么选择“超级业绩”,要么就是“动量主线”。极品机会,来自“赛道龙头+超级业绩+动量主线”的三合一。除此之外,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平庸的机会和个股上面。

请拒绝平庸的机会,不要在平庸的个股上浪费时间。只有强迫自己放弃平庸,才不会每天像个无头的苍蝇对于外界各种噪音迅速反应。而也只有专注和聚焦,才能创造超常收益。

借用一个前辈的话:

非常挑剔,只和千分之一顶尖的人和公司打交道,只关注千分之一的极品机会;非常挑剔,才有闲暇的时间和非常自由;非常自由带来的知识和资本的积累,才能让你更加挑剔,更加自由。如此正反馈循环,从现在开始,才能远离平庸的“平衡态”,跳跃到更高一层的“耗散结构”。


股价的走势,本质就是供应和需求力量变化(或者说博弈)的结果 。


因为股票是商品,和市面上卖的所有的东西,没有任何区别,有人买,卖的少,股价就涨,否则,再好的股,只要是没有人买,股价就不会涨。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关注的重点,其实就是供需关系,而供需关系是通过成交量和价格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我经常给大家讲的——股价变化的第一性原理 。


供应和需求,有四种组合 :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需两弱,供需两强。


1、供不应求,卖力(供应)不足,买力(需求)强劲,股价就会上涨。所以,供不应求,就是上升段的基本原理 。


2、反之,供过于求,买力(需求)不足,卖力(供应)强劲,股价会下跌。所以,供过于求,就是下降段的基本原理。


除了这两个关系之外,还有时候会出现供需两弱和供需两强。


3、供需两弱,就是弱势震荡或者阴跌,一般出现在熊市或者下降趋势的中后期,此时,供应和需求两方的耐心都被消耗殆尽 。这种情况之后,一旦放量,就会出现变盘,有可能向上变也有可能向下变,取决于供需哪方 力量更强。


4、供需两强,就是强势震荡,上蹿下跳,一般出现在牛市或上升趋势中后期,有时候熊市或者下降趋势中后期也会出现供需两强 。供需两强,说明分歧极大,有人大力卖出,也有人大力买入,就看哪方力量更强,就往哪个方向变盘,一般来说,向反方向变盘的概率更大 ,即上升段之后(尤其是加速之后)的供需两强,向下变盘的概率更大,而下降段之后(尤其是恐慌之后)的供需两强,向上变盘的概率更大 。


这就是供应和需求的四种基本组合,在这四种量价关系中,除了持续性关系(需求一直压倒供应,或供应一直压倒需求),还需要关注的地方,就是强转弱和弱转强的关系。一旦你理解这些关系,能即时根据盘面解读出供需力量,你就可以构建有概率优势的买卖点 ,你交易的成功率就好大幅提高。比如,买点的基本原理,就是供应衰竭和需求出现,而卖点的基本原理,就是需求衰竭供应出现 。


这就是所有的买卖点秘密 。


上面讲的这些所有的供需关系,都可以从价格和成交量的变化中识别出来。


也就是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是通过量价关系体现出来的 。


而其它所有的技术指标,基本都是从量价关系衍生出来的,是次生指标。所以,你一旦掌握了量价关系,就不需要看其它任何指标,因为这就是最底层的逻辑 。你仅仅需要关注最底层的指标,而不是去观察一个衍生指标,因为衍生指标更加滞后,且因为变量增加了,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 。


这就是我写《量价原理》的初衷,我在3L课堂里面,已经更新了20多万字,接近尾声了,你一旦掌握了量价关系,你就像是站在更高的一层去看市场,你不会再情绪化的跟着市场跑。对市场中的大众,就是降维打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