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常起心动念,想学习临终关怀,想到老人院去做义工,想探索当人渐渐老去或临近死亡所需要的支持。不过只是限于偶尔想起,却没有真的采取什么行动,在日常的生活里依旧做着我熟悉的事。 朋友圈里好友推荐《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看到书名,我就立刻读起来,而且没法放下,6天,看完了此书。 这6天,刚好也是我的身体处在比较脆弱的时候,也伴随着一些心情的低落。看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感觉就像发生在身边一样,十分真切。 阅读时,脑海里不断切进来的画面,是一年多前父亲的离开经过。如果在那之前我就看到此书,如果在那之前我已开始学习中医,或许整个过程会非常不同。但是,哪有什么如果。真心觉得这是一本所有中年人必读的书。人到中年,必然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课题,上对长者,下对儿女,还要面对开始体验衰老的自己。 读完书,我重新思考三个问题。 1. 生命的最后,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 心理学的两项研究,带给我很多感触和思考。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Laura Carstensen,专门研究衰老。在十多年大量的研究数据基础上,她提出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是和我们当下对自己生命长度的自我感觉有关的。如果你觉得你还有几十年可以活着(就像健康的年轻人一样),你会觉得追求成就和自我实现更加重要,你可以为了未来而牺牲当下。当你觉得你的生命变得有限而短暂时(就像重症患者和衰老者),你的关注点就会转向当下和关系,寻求此时此地的愉悦感,在乎最亲近的人。 因此,面对死亡的临近,人对外在的追求和欲望会消失,而转向内在的安宁,会更想“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有时候,真正的活在当下,就由此而起。 Daniel Kahneman的一系列关于情感和体验的研究证实了“峰终定律”(Peak-End rule)。在人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我们的记忆往往只在意最痛或最愉快的时候,与结束时的感受。我们会忽略过程的体验。比如,球迷会因比赛结束前糟糕的几分钟而毁掉三小时观球时的巨大快乐。 如果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人生故事,那么,结局是重要的。我们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最后几小时的感受,可能长存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对整个生命历程的体验感。 生命的最后,我们需要可以活在当下,有在乎的人和事,能安然地离去。 2. 在衰老的漫长过程里,我们需要怎样的支持? 我们都在慢慢老去。不得不承认,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身体的衰退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人会适应变化,直到某天某件事情发生了,才终于明白情况已经不同了。” 衰老的过程其实挺长的,从40多岁就开始了,对有些人来说,衰老的时间甚至超过生命的一半。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终会走到需要支持的时候。 书中记录的一些老人,他们有的努力维持着独居的生活,有的努力适应着与子女同住的生活,他们不愿意去疗养院,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不是“家”。老年人对生活的要求显然不仅仅是安全。不是一个有着很多医疗人员,每天按时管好三餐药物,环境尽量安全,医疗救助及时的环境,就能让老人满足,越来越多的老人除了身体的困扰,还有精神,尤其是抑郁症的困扰。 住在华盛顿灵湖附近的83岁老人Harry Truman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面对火山喷发的威胁,和16只猫住在一起的他,坚决不撤离,直到他们与火山一同灰飞烟灭。他说:“我都80岁了!我有权做决定,有权做我想做的事。” 很显然,不管我们有多老,生活还需要存在价值,有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地方,有生命的自主权。老人需要支持,但不是被替代,不是被安排生活,而是依然可以有选择,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书里提到一个疗养院的改造,因为增添了两条狗、4只猫、100只鸟,居民们从死气沉沉变得相互亲和起来,两年的研究显示,药品开销是对照机构的38%,死亡率下降了15%。是的,单单让老年人认养和照顾动物,他们就能体验到更有意义、更愉悦和更具满足感的生活。老年人非常需要价值感。起到同等效果的疗养院改造,还包括和学校比邻,让儿童进入老年人的生活,相互支持和陪伴。 对一个人来说,有吃有住安全地活着,并不够,可能觉得空洞无意义。对青少年如此,对老年人也如此。心理学用“超越(transcendence)”一词来表达我们对于意义感的追求。所谓意义感,就是对我之外的人、事、物产生影响。我们不单纯为自己而活,也为同这个世界的互动与付出而活。 要使老年生活有意义。我们可能都会认同,但如果这种意义意味着要牺牲安全,要有冒险,我们是否还愿意支持?我们给孩子冒险的机会,让他们成长。我们又是否愿意给老人冒险的机会,让他们有自主权地有尊严地过完属于自己的人生?让他们能始终做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 我们终会到无法独居的一天,亲人也无法满足我们的日常支持需求,这时,或许 Keren Wilson博士的”辅助生活概念( Assisted Living concepts)”能继续满足老者对于自主和有意义感的需求。遵循这个概念建立起来的辅助生活中心,目的是让你觉得不是住在机构里,而是住在自己的空间里,就像“家”一样的感觉,你有自己的隐私,有选择权,可以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依然有生活的余地。 3. 面临致命的疾病,何时该治疗,何时该放手? 当我们身患重病时,我们都盼望会有奇迹出现。大多数时候,我们把自己或亲人的命运交给医生。作为医生的作者说:医生就是一项不确定的工作。虽然我们最盼望医生可以确定,但没人可以给出准确答案,什么治疗方案最好,一定有效或无效。概率性的百分比数据,在个人面前,基本无意义。 生命的最后,病人、家属,甚至医生,都是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博弈。在看此书前,我以为,这场博弈没有章法可循。看完书,我明白了,博弈是需要章法的,而章法就在每个人的独特的活着的理由上。 如果不是经历了父亲从生病到离开的过程,我不会知道,原来我们的医疗方式和书中所述是如此相似。医院总是尽其所能地提供各种手术的选择、治疗的选择,却没有办法真正让病人和家属懂得:每个手术或治疗方案,哪怕是成功的,预后面临的风险和给人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到底是什么,到底能不能满足患者接受救治时最最基本的需求。 更不可能像作者提倡的那样,真的和临危的人,好好坐下来聊聊:你最怕什么?你最在乎什么?你能接受的生活是怎样的?你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临终时,你最需要什么? 父亲做手术前,我在视频中问他:“你有什么心愿未完成吗?”我知道,一定没有第二个人会这么问,而我却必须问。我知道,尽管所有亲人都在避免谈手术的风险和失败率,只是盼着并盯着成功率,但风险显而易见。如果这是我和父亲可能的最后一次交谈,我真的想知道,他对自己的一生,是否有任何遗憾,是否有什么是我可以真正为他而做的。当时,我能做的,只是全然地支持父亲自己的决定。 如果那时,我看过这本书,或许我就会知道,父亲做决定前,多么需要有人和他好好聊聊。我会问他更多问题,以了解他的意愿,他的害怕,他的坚持,他对自己最后时刻的期盼,属于他的独特的生活和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在ICU病房看到,几十张床位一张挨着一张摆放在开放的大空间里,日夜灯火通明,医生护士忙碌穿梭。病床上的人,是完全敞开在所有人的眼睛里的,他们大多数都在昏迷中,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或仪器。他们中不知有几个能够真的重新回到家里。我只知道,他们经历了许多痛苦,哪怕拖延了死亡时间,但在那些拖延而来的时间里,对患者、对亲人,大多数并无基本的生活感和存在感。 既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时治疗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那么如何放手呢? 善终护理,也叫姑息护理(palliative care),它与标准医疗的区别“不是无所作为与治疗的区别,而是优先顺序的不同”。善终护理的最大目标是让患者在当下享受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一位善终护理护士可能会说,“我来是为了做一些事情使你的生活更好过一些。我知道我们没有很多时间可以浪费”,他们会帮助患者控制疼痛,提供填写生前遗嘱(DNR, Do not resuscitate)等方面的支持。 2010年,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对151位四期肺癌患者,一半接受常规肿瘤治疗,另一半则在接受常规肿瘤治疗的同时也接受姑息治疗专家的访问。专家会同病人讨论情况恶化时,病人的目标和有限考虑事项是什么。结果显示,看姑息治疗专家的病人更早停止化疗,更早开始善终服务,在生命末期遭受的痛苦更少——并且寿命增加了¼。书中类似这样的研究很多,结果都很一致。 当我们终于有勇气面对临终,不去努力活得更长,反而活得更长。 善终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应对各种汹涌而来的焦虑——对死亡的焦虑,对痛苦的焦虑,对所爱的人们的焦虑,对资金的焦虑”。接受走向死亡的必然性,接受医学的局限性,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顿悟。善终服务帮助患者和家人经历这个过程。 阅读此书,我也不断在看见自己 我曾经和先生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失智了,活着不如死去。 看完此书,我觉得我说得不够明白。书里,每个人对于生命最后的需求,对于可以为之活下去的理由,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如果能够享受冰激淋,就可以承受瘫痪;有的人哪怕让他想想要靠别人才能活着就无法忍受;有的人活是为了让家人有照顾她的希望和意义......当然,这些最后为之活着的理由,或许也是变化着的。 对此时的我来说,活着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断与思考,自己的喜好与生活方式,长期昏迷不醒,老年痴呆,神志不清,无法自主判断,都相当于死去。对我来说,活着一定要能为他人或世界做点什么,无法与他人沟通,无法创造意义感,那也如同死去。如果有一天这种时刻来临,我希望可以选择安乐死。我想,这也是一种最好的告别。 学习传统中医后,我也在审视我过去的生活状态,对心理的关注和对身体的忽略。身心是一个合体,顾此失彼最终只能两败俱伤。但仅仅照顾了身心,又远远不够。人是追求意义感的,所以有时我们真的会为某个意义而牺牲身体。既然不能始终保全,既然我们都在衰老中,这又有何妨呢? 积极地照顾自己的身心,并不只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活得有意义,活成独一无二的人生。正是如此,到生命最后的期限时,才能坦然放下对身心的执着,把每一刻活得平凡却独特。 生命的长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的生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是什么? ------------------- 谢谢你的阅读和分享 我是艾格,两娃妈,家庭心理咨询师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