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四平保卫战失利,我军在东北的局势非常严峻。林彪当时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放弃哈尔滨,将伤员送到朝鲜,主力则进山打游击。 而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当过主席秘书的胡乔木后来回忆,当时四平保卫战失败之后, 毛主席想了三天三夜。 毛主席在想什么呢? 他想的是到底要不要和国民党蒋介石彻底决裂,还是再次和谈。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英明决定: 和国民党继续打下去。 毛主席做出这个决定想了很久,但是说服其他同志也花了不少的时间。 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位置,看问题的视角自然都有不一样,那么对于同一个事件的观点自然也各有差异。 在是不是要和国民党彻底决裂这个问题上,当时党和军队内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当时不少中高级干部对于战争的最终结果,也并不乐观。 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拥兵500万,部分嫡系部队的装备与美军陆军装备一样,参加过滇西战役的重炮部队列装了美军105毫米大口径榴弹炮。 而我军这边虽然也有不小的发展,但是总兵力只有120多万,装备相比国民党也是差了不少。最好的装备也就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和九四式山炮。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没有人看好我军,认为如果内战开打,胜者只会是蒋介石。 四平保卫战失利之后,事实上我军内部不少将领是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军很能打赢国民党。 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暂时忍让,等时机成熟了再打。 李黄二人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他们认为二战时苏联元气大伤,很难支援我们,即使可以支援我们,估计也无法及时支援。而蒋介石则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和军事援助,无论人数还是武器质量都比我们强大很多。 而且四平之后,他们普遍认为我军目前实力还不具备和国民党摊牌。 他们说的对吗? 军队不少将领畏难,思想上不统一了,怎么办? 对,他们说的是事实。 这些毛主席也看到了,也思考了,但是毛主席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李黄等人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困难,毛主席也看到了,但是同时毛主席还看到了蒋介石的困难。 毛主席给李黄二人写了一个很长的回复,其中重点提到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困难: 蒋介石兵力虽多,但是要分散占领各地, 这样兵力就分散了; 而且国民党人数占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内部派系林立,保存实力是一贯作风, 而这些派系是可以进行分化和利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国民党要占地盘,恢复自己统治, 要做的事情很多。 毛主席还强调了 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进步力量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我们如果坚决斗争,可能比退让要好得多;如果没有斗争精神,结果将极坏。 光看到自己的困难和敌人的优势,是不够的。而只有看到敌人的困难,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知己知彼。 毛主席说不要光看到我们自己有困难,你要看到蒋介石比我们更困难。 这一点充分显示了毛主席作为一个伟大战略家卓越的战略眼光,他看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人数和武器上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他是用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去看待战争,去做决定。 毛主席也不避讳说,四平失利的教训我们要吸取,只要我们重新回到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的正确路线上来,那么胜利的可能性是大大增强的。 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 而统一思想了的党和人民军队,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将创造一场伟大的胜利和一个新生的中国。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