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是海榆中线通车70周年,华南公路工程修建烈士纪念碑记载了221名建设者长眠在琼州大地,见证了数十年间海南发生的巨变

 金江居士 2024-12-29 发布于上海
2024年是海榆中线通车70周年9月初,我来到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狮子岭开发区的海榆中线公路10公里处的华南公路工程修建烈士纪念碑(海榆中线公路建设烈士纪念碑)进行参观和学习,感触颇多。

195412月,在海南层叠的山峦与密织的林莽中,蜿蜒绵长的海榆中线横空出世,它是海南第一条现代公路,成为贯穿海南岛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海榆中线公路和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同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国防战备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条国防公路、海南解放后第一条上等级干线公路,也是一条捍卫祖国疆土的路,在开发海南岛资源和国防建设中起重要作用。海榆中线全长296公里每修建1.34公里就有1人牺牲,共有221名建设者长眠在琼州大地。

在海南中部修建道路,使海南岛南北贯通,是自古以来很多岛内先贤的梦想。最先提出修建“十”字路的人应该是文昌进士韩俊。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韩俊向朝廷上《治黎疏》,系统阐述了他的治黎方略,其中,首次明确提出“开辟五指山十字道路”。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琼山进士吴会期在给朝廷的“治黎”奏议中,再次提出“开通十字大路于期间”。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博访附黎居惯行黎村人士”的海瑞在乡试中以一篇《治黎策》得中举人。在这篇策论中,海瑞提出要在五指山地区建“十”字大道,只有通过便利的交通加强民族交往,改善黎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朝廷已久的“黎乱”难题。后来,海瑞又向朝廷呈上了《平黎疏》及《上兵部条议七事》,再次阐述了他的主张。其中,在《上兵部条议七事》中,海瑞详细绘就了“十”字路的规划蓝图,即开建从南北走向的府治到崖州和东西走向的万州至昌化两条道路,两条道路在中部五指山交叉,构成“十”字路。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朝廷日益腐败无能,各地百姓难忍苛捐杂税,太平峒什密(今琼中和平镇长沙村一带)黎族首领陈忠明、陈忠清率众起义,攻入定安南闾、仙沟、雷鸣及澄迈新吴等地。两广总督张之洞派遣钦廉提督冯子材率兵来琼。平乱后,冯子材率兵从定安县城出发,设行辕于岭门,派其儿子冯相华带领萃字中路军由岭门进驻十万峒牛栏坪(今琼中长征镇牛栏平村)。平乱后,冯子材提出“据其心腹,通其险阻,令其响化”的“治黎”方针,制定了《抚黎章程十二条》,在岭门市设置“抚黎分局”,并依照前明以来海瑞等人在黎区开通“十字路”的设想,带领官兵、民夫,开通了北起岭门,经蚺蛇峒、十万峒、牛栏坪、喃唠峒,越过五指山南,至水满峒(今五指山市水满乡)的大道。1887年夏,原规划的12条井字型大道全部开通,各州县也陆续开通22条通往黎区的小路。这些道路基本奠定了海南近代交通的基础格局。

民国10年(1921年)广东省省长命令颁布《广东全省公路处拟订各属民办普通车路暂行章程》《广东全省公路处暂行修筑公路建筑法则》和地方人民集资筑路办法,奖励商民集资筑路,筑成后给予一定专利年限。至民国24年(1935年)琼崖公路干线(环岛公路)基本建成。至民国27年(1938年),10年内共增筑公路1746.2公里,但30米以上宽度的河流大都未建造桥梁,仅设桴渡 (俗称船牛)勉能通过,渡口设备极简陋,常出现阻车现象。

1928年,公路线从海口向西行可通达那大镇,向东行可通达万宁县龙滚墟,向中行可通达定安县岭门墟(今琼中县岭门)。1928年后期,国民政府琼崖公路处制订了一个分期修筑环岛公路和贯通民族地区“十字路”的5年计划。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止侵华日本军队机械化部队向纵深侵略,民国27年(1938年)12月与民国28年(1939年)4月, 广东省国民政府两次下令各县破坏公路,其中海南岛破坏公路2662公里。

民国28年(1939年)至民国34年(1945年)日本军队侵琼期间,所修公路为其侵略与掠夺服务。民国 29-30年(1940-1941年)曾修复环岛公路;在环岛公路东线建造广东省当时最长的钢桁架式南渡江大桥,总长587.67米,全桥52孔,跨径在6-60米之间。民国34年(1945年)秋,日军投降时仅有公路通车里程1115.8公里。

民国35年(1946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公路修复及行车办法》,限令各县政府及私营公路原路权人,在一年内修复原有公路,给予15-20年的专利权。公路里程逐渐回升,民国36年(1947年),琼崖公路里程达到2828.4公里,其中有1877公里能晴雨通车,其余则是晴通雨阻。

民国37年(1948年)以后,国民党政权无力维持公路交通,加上战争破坏,到1950年初海南公路通车里程仅剩1045.37公里。这些残存的公路,技术状况甚差,路面坑坑洼洼,桥涵老损,不能保证畅通,其中环岛公路西线只能通达那大镇。

1950年海南岛解放,海南军政委员会接管原国民党政府的公路机构、人员和设施后,成立海南公路管理局,建立公路养护机构,组织工程队伍,立即转入公路修复和建设工作。19512月成立海南公路修筑委员会,各县设修路大队;同年,成立海南东线公路工程处具体组织实施海榆东线改建工程。据统计1951年包括海榆东线共整修公路803公里,建永久性桥梁146.7延米,半永久性桥梁5703延米,临时桥梁8140延米,配渡车船7艘,电油桶浮船2艘。 

1952年时的海口市秀英至琼中县岭门段,在民国时期曾沿清朝的“十字路”修过简易公路;但由于连年战乱,政局动荡,官方无力维修,已破损严重。至海南解放前夕,原南渡江东山渡口失修,受南渡江阻隔,江以南路段不能通车。岭门至屯昌段约32公里,在民国19-22年(1930-1933年)间草率修过公路,但因线位过低,不久就被山洪冲毁,原路形已湮没多年,变为人行道,线路只能从琼山县必石村附近折向马坡渡口至定安县城。 

19528月,为巩固国防、建设海南,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国防战备公路——海口至三亚榆林港的中线公路。19529月,政务院发出《关于修建华南国防公路的决定》,交通部、中共华南分局、广州军区成立华南公路修建工程指挥部,在广州设总部,在海口设前进指挥部,工程指挥部下面设6个工程局,局下设工务段,段下设施工站。负责修建海榆中线、那大线、乌那线、广海北线素东段、秀英、海安两港工程、嘉积大桥、海安港引道等工程。

海榆中线全称为海南岛海口至榆林中线公路。海榆中线自海口市起步,大体向南略偏西的方向,呈微S线型穿越在海南岛中部地区到三亚市终点。路线全长296公里,起点在海口市秀英小街口,即与海榆西线相交处,经过海口市,琼山县(现海口市)的永兴镇,澄迈县的永发镇、新吴镇,穿过定安县新竹镇,屯昌县的新兴镇、大同乡、屯城镇、屯郊乡、坡心镇、枫木镇,琼中县湾岭镇、乌石镇、营根镇、红毛镇、什运乡,通什市(现五指山市)的毛阳镇、红山乡、冲山镇,保亭县的毛岸镇、响水镇、新政镇、三道镇,三亚市田独镇、红沙镇,终点为三亚市榆林。全线经过海南省9个市县,24个乡镇。 

195210月,华南公路修建工程指挥部先后派出9个测量队进行新路线勘测设计,选定以海口市秀英码头为起点,至榆林港。按当时中央颁发华南国防公路工程乙等标准(即旧五等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山岭区极限坡度9%,弯道最小半径15米;级配碎石路面;桥梁荷载汽-10、挂-60(相当于汽-13、挂-80),全线桥涵均为永久性建筑。公路平原地段占36%,丘陵区占32%,山岭区占32%。全线以什运为界划分南北段施工,北段长191.03公里,由第一工程局负责施工;南段长105.57公里,由第二工程局负责施工。 

为了解决海南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党中央从中南军区抽调了5个军工师参加施工,后因1952年底任务变动,调走了3个师。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海榆中线的建设主要由华南工程指挥部、公路一师、公路二师共同完成。解放军工程第一、第二师近万名指战员于19531月开抵海南,与10万民工共同投入施工建设。其中,解放军部队担负从琼中县大边河至崖县半岭段最艰巨的工程任务,共146.5公里,公路南北两头由民工修筑。施工队伍以军工为主力,配备机械,担任路基(艰险、陡峭路段)、路面和桥梁涵洞修建任务;平丘地段则以民工为主,采取包工方式进行。

路基工程于1953626日开工至同年底完成,路基土方680.34万立方米,石方84.84万立方米,全线完成级配碎石路面170.02万平方米/295.024公里。修建永久性大、中、小型桥梁50座,总长2065.49 延米,其中有大型的东山大桥(钢筋混凝土桥长103.5米)和通什石拱桥长114.3米两座。工程总投资3203.3158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1.15898万元(其中:北段工程造1929.2337万元,平均每公里9.583万元;南段造价1274.0821万元,平均每公里12.07万元)。全线于195412月中旬竣工通车。

榆中线工程极为艰巨,全线跨越南渡江、南界河、龙洲河、大边河、昌化江、南圣河,穿越金屏岭、走鸡岭、阿陀岭、大本山、甘什岭等山脉。

2师的指战员从19524月至7月,经过70多天的日夜奋战,在胜利完成荆江分洪工程任务后,又奉中央军委命令,“八一”建军节那天,离开江陵、沙市,从武汉乘船到岳阳,转火车到广西黎塘,开始行军,翻山越岭到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海安镇,然后乘着帆船渡过琼州海峡。当时由于交通不便,进入海南岛并不容易。有部分官兵从桂林行军,长途跋涉上千公里,抵达湛江海安,经轮渡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口。轮渡过琼州海峡并不顺畅,白天国民党飞机在头上飞,他们只能晚上行军,白天睡觉。从广西到海南岛千里行军,走路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海口市中悄无声息地穿过,又急行军100多公里,到达琼中地区宿营。

那时,海南岛的生活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施工条件极其困难,尤其是在人烟稀少的中部山区。初入海南岛,海榆中线建设者需要越过高山密林、人烟稀少的五指山区,同时面对气候酷热、雨季漫长等不利条件和台风雨水的袭击。建设者住的是自己盖的茅草屋,睡的是用小木条或竹片编排而成的床板。气候条件恶劣、缺少蔬菜、水土不服……面对重重困难,建设者传承艰苦奋斗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海南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海榆中线公路开始施工后,包括解放军公路一师在内的10万余军民开展一场艰苦卓绝的筑路大会战。那时,海南岛的生活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施工条件极其困难。尤其是海南中部山区,这里山高谷深,荆棘丛生,还要穿越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五指山。海榆中线基本上是靠手挖肩挑修出来的,靠的就是不畏艰难不怕苦累的苦干精神。1952年九号台风穿岛而过,子树都被掀起了,受台风影响,很多新开路段塌方严重,加大了施工难度。

当时施工不像现在有专业施工机械设备,工地上除了一两台苏联造的推土机、压路机外,其余的主要工具就是十字镐、铁锹、扁担和土簸箕等。除了十字镐和铁锹是从广州运过来的,其他所有的工具都是战士们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竹子一点点编起来的。

施工开始后,指战员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蛇虫叮咬、瘴气侵袭,不少指战员染上疟疾,高烧不退,有的战士还被夺去生命。疫情发生后,海南行署立即派医疗队进山,协助部队卫生员防治疟疾。当地群众也采集许多草药送来,有的煎水口服、有的捣烂外擦,有的泡水喷洒在营房周围。为了保证吃到干净的水,部队就地取材,自制竹管木槽,将山泉水引到山寨营房。

没有筑路机械,建设者就靠身体挑筐倒土,挑一天土便要弯腰千百次。为了尽快修出国防大通道,建设者擦破了肩、磨肿了脚。搭建营房的用料得自己找,木材从山上砍,茅草上山去割,床铺、桌子、凳子也得自己做。

施工条件的简陋,还只是战士们要克服的困难之一。五指山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洪水、疟疾、旱蚂蝗和随处可见的蛇,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建设者是极大的考验。为了防止疟疾,卫生员每天要盯着战士服用黄色的抗疾药。很多战士在工程结束后,身体肤色都明显发黄。

在海榆中线施工中,最艰难危险的要数爆破开路。打炮眼时,由于没有风钻,往往是一名战士双手握紧一根钢钎,另外两名战士分别抡起大铁锤砸钢钎凿炮眼。在线路通过悬崖峭壁的地方,战士们都是悬空作业,用长绳一头绑在人的腰间,另一头系在崖顶的大树上,吊着在施工点凿打炮眼。凿好炮眼,安放炸药、雷管,点燃导火索后,人便赶紧吊上去。有的战士由于隐蔽不及时或没有隐蔽好,被爆破碎石击中或砸中而牺牲。

195310月,国家交通部、中南行政委员会慰问工作团到海南慰问建设海渝中线公路的全体人员和协助公路建设的海南干部群众,赠送印有毛泽东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锦旗,给修路的指战员和广大民兵群众以极大鼓舞。

195412月,海榆中线全线胜利竣工,19日在海口举行正式通车典礼。正式通车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派来以胡克实、陶铸为首的慰问团,带来中央歌舞团、华南歌舞团、广西桂剧团、武汉杂技团、广州京剧团等文艺团体为参加修建海榆中线的部队指战员和民工演出,并深入工地、营房,为部队指战员佩纪念章,赠送纪念品和各种文体用品。工程竣工后,指挥部举行了庆功会,给每位公路建设者颁发了一枚纪念章,金黄色的纪念章图案以五指山、椰树、蓝天和大海作背景,小小的纪念章记录了筑路英雄的不朽功勋。

海榆中线公路公路全长近300公里,编号为G224国道,贯穿海南岛中部,将海岛南北紧密相连。海榆中线公路的贯通,结束了中部五指山区自古以来不通公路的历史。当地的黎、苗同胞感慨地说,海榆中线公路的建成,是他们获得的第二次解放,这是黎、苗同胞走向富裕的希望之路。当时,五指山上主要居住着黎、苗族居民,由于交通不便,他们长期与世隔绝,依然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海榆中线的建设,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榆中线公路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岛内的交通畅通,改善了岛内居民的出行条件,为抗击自然灾害与保障国防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丰碑

1954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为纪念在修建海榆中线公路(华南国防公路网之重点工程)中牺牲的烈士,在海口秀英兴建了“华南公路修建工程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8米,底座为5层圆形水泥建筑,碎基3层,用方块花岗岩砌成。碑顶四面均为“工”字形标志。碑身为钢筋水泥构筑,系四方体,每面宽1.2 米。纪念碑的正面和背面都刻有“烈士永垂不朽”六个大字,大字下面分别刻着221名烈士的英名。左侧为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右侧刻朱德的题词:“好好建设公路,为造福人民和巩固国防而努力

碑左侧下部锈刻着交通部撰写的碑文:“中央人民政府为巩固国防,建设海南,决定修建华南公路,于1952年秋开始施工。海南气候酷热,雨季漫长,时遭台风洪水袭击,海榆中线更越过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五指山区,工程艰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特别是海南人民的大力支援,苏联专家热诚无私的帮助,以及参加修建工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体职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于1954年冬胜利峻工。惟在施工期间有些同志为了祖国的公路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功勋是伟大的,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海榆中线是海南岛公路网的主干线之一,线路上有35个以上与其他线路的连接路口,发挥着干线功能。1990年的数据显示:海榆中线运输直接影响面积大约占海南岛面积的28%1990年线地区人口267.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1%,社会总产值780219万元,占全省社会总产值50%;汽车保有量20553辆,占全省汽车保有量64%,(3条国道所经过的市县情况分别作重复计算)。1990年海榆中线年平均交通量为2819/日,混和交通拥挤度为1.95,汽车交通拥挤度为1.41

海榆中线建成通车后,国家多次投资扩建改造,拓宽路基,降坡改弯取直,铺筑沥青油路面,使道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全线改扩建至,平实的混凝土路面取代了过去坑洼不平的土路。如今驱车疾驰于海榆中线,心清神爽,绵长的公路穿越山区,两旁绿树葱茏,景色秀美。

1995海口市秀英区进行城市改造“华南公路修建工程烈士纪念碑”拆除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发扬筑路工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促进海南交通事业的发展海南省交通厅决定重建这座纪念碑新的“华南公路修建工程烈士纪念碑”面积共7000多平方米碑体高19.52表示1952年修建的公路碑基首层高2.21表示纪念221名烈士工程于20013月动工,20019月竣工

新的“华南公路修建工程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狮子岭开发区的海榆中线公路10公里处,坐西朝东,为钢筋水泥结构,黑色大理石砌面,总占地面积10亩,属园院式建筑,共分五级平台:从大门往里走,先是一个平台,然后踏上四级台阶是第二个平台,再上六级台阶是第三个平台,又上八级台阶是第四个平台,最后上四级台阶是第五个平台,即纪念碑基座平台。碑体由碑基底层、二层和碑身三部分组成。与旧碑一样,碑上镌刻着毛泽东和朱德的题词、交通部撰写的碑文以及221名牺牲烈士的名字。碑基底层正面镌刻着华南公路工程修建烈士纪念碑——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海榆中线公路建设烈士纪念碑——00一年九月重建的碑名及立碑时间背面和两个侧面均有当年筑路英雄们劳动情景的浮雕。

海南现在的交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41817公里。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村道支干相连,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全岛的公路网络。目前,我省已实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实现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建制村邮站覆盖率和直接通邮率均达100%

回想上世纪90年代曾分段走完海榆中线全程,感觉是既晕车(阿陀岭无数道弯)又兴奋(第一次到三亚),前两年从通什到琼中时不小心导航走了海榆中线,那时候的感觉是风景特别棒,路面特别好,好些路段是自行车环岛赛的赛道。而如今我再去五指山市,从海口踩一脚油门沿着海三高速迅速可到达。这其中是无数交通战线和部队指战员的曾经艰辛的付出的结果。

向在修建海南海榆中线牺牲的烈士表示深深的致敬!

 修建海榆中线的烈士名录

丁安全  于天顺  王方来  王元祥  王玉莲  王玉起  王玉菇  

王怀信  王阿月  王学端  王春先  王春梅  王家达  王堂发

王铭虎  王禄傅  王照芬  方同应  韦日广  韦海林  毛端亮

邓洪林  冯玉太  冯绍起  叶明昌  叶显达  史振生  宁桂福

乐森记  卢德书  刘四支  刘正芳  刘玉秀  刘玉和  刘亚禄

刘步云  刘  刘岚峰  刘建平  刘绍池  刘钡秀  刘树云

刘高辉  许云青  许亚伦  吉亚开  朱成忠  朱建忠  孙纪昌

  吕沛霖  向先章  向道银  系祖爱  李云龙  李木生

李仁阶  李少祺  李玉鹏  李世彩  李志均  李芳卿  李  明

李郁成  李念祖  李治富  李国璋  李  健  李培元  李新民

李肇珣  陈才安  陈长木  陈仁师  陈云柏  陈巨洲  陈亚里

陈来一  陈明汉  陈其昌  陈桂林  陈海英  陈清友  陈崇业

陈绮祥  陈蓉旺  陈蓉旺  陈翠林  陈儒忠  张开山  张开封

张文银  张成法  张茂友  张松年  张明硕  张兹信  张善钊

邱云华  邱世辉  邱普第  杨发光  杨亚秀  杨秀春  杨佩琼

  振  吴石养  吴志林  吴春珠  吴乾南  吴清忠  吴淑藩

吴德礼  余关才  余国栋  沈少忠  沈  富  陆成谋  陆盈安

苏进右  苏述银  肖年华  肖拨生  肖忠富  何明椿  何  桂

何培新  孟玉清  罗会刀  罗兴华  罗伯凡  周富生  周盛怀

郑庆生  郑国雄  郑喜南  武志云  林例兴  林家忠  招景标

胡汉诂  胡恒昌  胡顺根  欧阳棠  柯友发  施绪福  柳琢奎

赵维光  赵  静  贺端炳  徐文尧  徐训成  徐华生  唐风杞

唐成就  唐桂英  唐陶相  夏代兴  夏光荣  钱华英  秦芳兰

郭志亮  郭诗豪  郭春福  袁绍平  莫家朝  晋鸿文  符日坤

符太荣  符日精  符体登  黄仁财  黄永流  黄吉东  黄阿妹

黄忠和  黄柏裕  梁日坤  董兴华  鲁从洪  韩兰荣  谢占元

谢安邦  谢光志  覃亚汝  蒋在波  温绍武  程春吉  蓝亚来

雷振清  谭凡程  熊世祖  熊国祥  蔡永辉  蔡秀兰  蔡爱英

黎启丰  黎明盛  谭胜安  藩文启  藩德云  戴世泽  魏先斌

罗周山  罗宗金  罗振和  周华美  周秀华  周桂和  梁文勇

梁发清  梁作勋  梁裕杰  阎起顺  董日明  谢庆星  谢瑞屏

彭玉鸿  彭忠道  彭春贤  曾达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