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生态创新中心,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胖头陀科技 2024-12-30 发布于陕西

编辑:阿冒
设计:沐由
最近几年以来,新一代数字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澎湃的内生动力,人类社会也由此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黎明前的曙光。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中,既有的现实问题依旧突出:数据与业务的割裂、功能与资源的重复……造成的是业务流程无法动态重组,也难以支撑更高层次的组织变革需求。

正因为如此,构建一个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数据深度整合生态,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惟有如此,方能推动跨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生态创新中心赋能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在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地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

同年10月,国资委党委刊发的《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一文也指出,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

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尽管已经过去了百余年,这一现代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依旧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创新无疑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资本的循环利用,形成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例如,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力飞跃,推动了产业升级,进而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跃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发展,也同样如此。我们看到,作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对诸多传统产业领域实现了焕“新”,为一大批企业带来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譬如,在全国160多个创新中心,华为云已经助力20余个产业集群门类得成功实践,以具有创新及竞争力的领先技术,帮助诸多传统行业的生产运营迈入到智能化,实现了生产力的极大跃升。

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正由形形色色的创新中心蔓延到产业前沿的第一线——这既是科技企业在当前的最大机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与此同时,像华为云创新中心这样的各类创新联合体,被各方广泛认为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提质增效,更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对于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具有弥足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和机构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以生态之力加强产业的协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才培养的落实等工作,“滚雪球”般为更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使能客户更多业务场景的融通创新。

至此,生态创新中心的模式,已是呼之欲出。

所谓生态创新中心,在2024年11月发布的《生态创新中心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中有所解构,云服务、基础软件、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构成了生态创新中心基本服务内容。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建立数据融通产业生态,本着能力互补和技术耦合原则,组织底层组件、核心软件和关键硬件产品研发,形成技术创新链。大中小企业共享市场生产资源,联合拓展业务链条,提供一体化数字生产能力,形成数据要素融通、技术创新辐射、产业链条整合、区域数字协同四种能力,以及融合化、模型化、精细化、开放化四大特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生态创新中心总体架构

四种能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如前文所言,生态创新中心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目标,以释放数据价值为根本遵循,汇聚生态资源,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产生态。

之所以在创新中心之前冠以“生态”二字,主要是由于历经多个阶段的发展,我们周围各种名称不同、形态各异的创新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产业生态的汇聚区和新高地,尤其是那种龙头企业参与和牵头的创新中心。

比如在国内星罗棋布的160多家创新中心,华为云就联合了业内能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各类伙伴,各方精诚合作、优势互补、相互赋能,携手为难以计数的传统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与路径,帮助它们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那么具体而言,四种能力又是如何推动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呢。

生态创新中心能力视图

研究报告提出,四种能力分别是数据要素融通、技术创新辐射、产业链条整合和区域数字协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大特征则是技术的融合化应用、数据的模型化标识、产业链条的精细化整合与资源的开放化共享,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

以西安为例,针对本区域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现状,西安高新区建设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就引入了华为等龙头企业,借助龙头企业资源搭建Tempo大数据分析平台,支撑区域企业数据低成本开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业务,并联合高校培养数字化融合型人才,服务本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相信这样的模式,也会在更多区域得到地方和企业的效仿:采用先进的数字工具和方案,实现深度定制的生产经营方案,有效提升产业链的对接效能,从而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步伐。

向“新”提“质”的数智高地

在生态之外,研究报告对生态创新中心的建设、职责与组成,也提出了建议。研究报告指出,生态创新中心的创建实施应由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三者间职责明确、优势互补、共建共享。

其中,政府作为区域协同、产业链整合的倡导者与推动者,提升区域协同效率与产业链整合水平;企业作为技术实践者,积极实施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链的繁荣发展;研究机构作为技术源泉,持续输出前沿成果,针对产业痛点进行攻关。

以华为(江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由华为云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主要围绕该区域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的“3+3+N”产业集群,帮助区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等各项工作。

该生态创新中心为江铃汽车量身打造解决方案,借助华为云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打造一套独具特色的客户洞察大数据平台,打通从战略、产品到运营全链决策支持能力的商业闭环。

三年的探索与实践之下,江铃新工厂装备的数字化率已达到85%,整体业务经办效率提高了30%,解决了80%高强度机械化重复工作,节省了20%的成本……

诸如此类的案例,在华为(江西)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在更多的华为云生态创新中心里可谓比比皆是。通过这些星罗棋布的生态创新中心,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角色各异、共同发力,精准解决以往困扰企业成长的各色难题,推动区域产业的全面向“新”提“质”。

发展中的生态创新中心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它会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需求的不同,动态地发展和演进,从最早可能偏于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逐渐在未来进化为更偏于产业服务的模式。

对此,研究报告也列举了六大发展趋势:一是产业生态由要素赋能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产业生态运营由零散模式走向整合;三是产业生态由汇聚向多重普惠服务演进;四是生态创新中心未来向高质量发展;五是生态创新中心未来向更加开放升级;六是生态创新中心未来向可持续性延申。

经济向“新”而行,产业因“新”而进,企业由“新”而兴。在这盘关乎产业和国运的棋局中,生态创新中心就像是一枚枚关键的落子,推动着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稳如磐石的“数智”基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