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体现了艺术的韵味。在书法的世界里,有四个基本要点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分别是字形准、笔力够、韵味足、历练多。这四个要点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书法作品的骨架和灵魂,使得每一幅书法作品都独具风格,各领风骚。 字形准 字形准是学好书法的首要前提。字形准,包括点画和结构的精准。字形精准,写出的字则规范美观,有法度,见气韵精神。型不准,造型往往比例不协调,甚至重心不稳,字的空间不和谐,甚至东倒西歪,不成字形,也就失去了书写汉字和学习书法的意义了。 要字形准,首先要选好帖。古往今来,传世碑帖繁多,但鱼目混杂,常给初学者带来误导。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秉性的好帖至关重要。这需要先翻阅关于书法入门的书籍,对相关书法知识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字体。初学者可以从楷书练起,如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或《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 其次,要会读帖。读帖非常重要,甚至比选帖都重要。学习书法是通过临摹来掌握经典书法的技法和美观的字形的。临摹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下笔有源,首先就要进行读帖。通过阅读范字的点画形状、位置、偏旁部首和结构布置形式,悉数在心,宛如目前,然后才能开始临摹。读帖的目的是为了在临摹之前心中有数,是精准掌握字形的基础与前提。 最后,要临好字。通常学习古碑容易掌握字形,学习古帖容易掌握笔法。所以古碑帖两者结合学习效率会高一点。当然,如果有条件还是看原件为好。因为碑是写好再刻,所以哪个字写坏了可以改好,对于初学者而言,碑刻一经刻工修饰加工,有些笔法也就不易看清。而古帖是一次写就,难免笔误,且保存不易,也有损坏。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经典碑帖中出现了“残缺”美。所以在借鉴碑帖中字形、笔法的时候,要学会去粗取精,临习碑帖中笔法交待清楚、字形准确的“好字”,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 笔力,指笔画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刚健或柔软的笔画线条,在用笔中要表现出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感。如果把字形的研习比作拳,那么笔力的锻炼就是桩;如果把行草书比作拳法,那么篆隶楷书就是桩法;如果把创作比作练拳法,那么临摹就是站桩法。没有笔力的笔墨之法是矫柔造作的。用笔的力量要达到能符合技巧的需要,就像超前消费一样不能超量,贪吃多了一定有害。一般方法得当,经过3-5年笔力也就达到要求了。 笔法,是书法四要素中的首要因素,它决定了书法作品的基本风貌。笔法包括起笔、行笔、收笔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雕琢,才能体现出书法的韵律和美感。起笔要稳健,行笔要流畅,收笔要干净利落,这是笔法的基本要求。在笔法的运用上,书法家们通过提按、转折、轻重等技巧,使得笔画既有力度又有韵味。如王羲之的书法,笔法流畅自然,笔画之间既有连贯性又有独立性,展现了他深厚的笔法功底。 ![]() 韵味足 韵味的基础来源于小学,是书家修养的体现,是内涵之美,是建立在力量美与字形美之上的更高层次上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文学的附庸。书法的韵味,体现在笔意上,即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感情、意趣等。这种意趣往往是作者的感情在书法中的流露和表现。 书法的动态表现力是人们肢体语言的物化,是对文学作品词不达意的有效补充,它能用最直接最简洁的形式来表现最为丰富最为细腻的生活感情。故书家对生活的理解越全面深刻,其表现力也就有可能越丰富。书法是对已经过生活洗炼的文学艺术的再次升华,故相比其他艺术门类而言,它更能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 历练多 古人云“人书俱老”,书法的学习创作之路同人生的经历一样,都是人心修炼的过程。一件标榜成艺术品的作品,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生历练,技巧表现再丰富也是空洞而无味的,是难以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工匠制作。 书法的学习创作,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勤学苦练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才能逐渐掌握笔法、结构、章法和墨法的技巧。观摩学习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是提升书法技巧的重要途径。通过观摩学习,可以了解古代名家的笔法、结构、章法和墨法技巧,从而汲取他们的精华和养分,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 此外,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切磋,也是提升书法技巧的有效方法。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学习,可以了解不同风格和技巧的书法作品,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同时,还可以互相指正和点评作品,共同提高书法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字形准、笔力够、韵味足、历练多,是书法学习的四大要点。这四个要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书法作品的独特魅力。只有掌握了这四个要点,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书法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注重这四个要点的运用和表现。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而能够在书法创作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