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上学后表现出色、远超同龄人的孩子,往往有个共同点——从小接触纪录片。当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时,家长应多陪伴孩子看看纪录片,这很可能让孩子瞬间觉醒。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远比长篇大论的说教和棍棒教育有效得多。 看到这儿可能很多家长半信半疑,纪录片究竟有何神奇魔力,能成为激发孩子内驱力的引擎?当孩子陷入学习倦怠,那些或壮阔、或温情的影像,有着拨云见日之效。比如《人生第一次》,它把人生各个重要节点浓缩成质朴又戳心的片段:婴儿呱呱坠地、孩子初入校园的懵懂、年轻人步入职场的青涩…… 孩子从中看到不同人生轨迹,懵懂间感受到生活的多元与珍贵。原来成长意味着这么多挑战与收获,学习是为了拥有更广阔选择权,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第一次”。这种触动远比父母念叨一百遍“要出人头地”来得深刻,孩子开始主动思考未来,学习不再是被迫的苦役,而是追逐理想人生的舟楫。 这些社会类纪录片,更是有着直抵人心、唤醒内驱力的强大能量。拿《翻山涉水上学路》来说,镜头聚焦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身上,他们每日清晨迎着微光出发,稚嫩的双脚要踏过崎岖山路、蹚过湍急溪流,只为抵达那一方小小的教室。城里孩子窝在温暖被窝还在磨蹭起床时,山区娃已开启艰难求学征途。 当自家孩子抱怨学习辛苦,陪他看看这部片子,屏幕里同龄人求学的坚毅眼神、风雨无阻的身影,会让孩子瞬间羞赧。原来,能安稳坐在书桌前已是莫大幸运,学习的苦顿时化作珍惜当下的甜,内在驱动力悄然滋生,因对比而懂得奋进。 《十八岁的流水线》则撕开了青春的另一幅残酷图景。一群正值十八岁的少年,没有校园的欢声笑语,而是被困在工厂流水线旁,机械重复着单调工序,消磨着大好年华。 孩子看后,心中会涌起复杂情绪,对学业的轻视会转为敬畏。他们意识到,此刻的刻苦学习,是在给自己的十八岁乃至整个人生,争取不一样的选择权,不用过早被枯燥工作捆绑,这股不想重蹈覆辙的念头,便是学习内驱力的有力火苗。 再瞧瞧《出路》,这部纪录片跟踪记录不同阶层孩子的成长轨迹,农村孩子为学费发愁,大城市孩子坐拥丰富资源,却也有着别样迷茫。 孩子们观看时,会不自觉代入思考:自己身处何种境地,又向往何种出路?知识在不同人生剧本里扮演的角色逐渐清晰,学习不再抽象,它成了改写命运、拓宽未来路径的关键钥匙,孩子开始主动攥紧,为梦想的“出路”发力。 还有《村小的孩子》,聚焦乡村留守儿童艰难的求学日常,破败教室、稀缺师资,却挡不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城市孩子目睹这般落差,同理心被唤醒,更会反思自身学习条件优渥,没理由懈怠。对比产生紧迫感,他们迫不及待投身知识海洋,挖掘自身潜力,为远方拼搏。 传统的说教与惩戒式教育,往往让孩子抵触。长篇大论的“要努力、考好大学”,只是空洞声响;打骂更是切断亲子沟通桥梁。别跟孩子讲大道理,他们很难理解,即便父母反复叮嘱要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孩子也难以领会父母的苦心。 反观纪录片用真实百态勾勒生活,让孩子自主思考学习意义,家长若善用这类纪录片,便是给孩子递上成长加速器,激发潜藏的奋进之力,让学习从被动变主动。 如今才恍然大悟,那些表现出众的孩子,从小常看纪录片。尤其是文章下方的1000部优秀纪录片,与书本知识紧密相连,孩子看的越多,知识储备,眼界格局,智商情商都比一般的同龄人要高出一大截,尤其是进入小学后,这些优势会格外明显。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