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阳城史|古代阜阳鼓楼“颍川重镇”匾额的来历——古代阜阳城市建设名人传之三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4-12-31 发布于安徽

  鼓楼全称叫“钟鼓楼”,为钟楼与鼓楼的合称,习称“鼓楼”,雅称谯楼qiáo lóu),在古代是指建造在城门上用于瞭望、报时或天文观测的高大建筑。楼上通常置有铜鼓、铜钟、滴漏、日晷等用于测时、报时功能的器物及相关的天文观测仪器。钟鼓楼是一座城市的制高点和地标性建筑。

  古代颍州(今阜阳市)的钟鼓楼,坐北面南,位于州(府)城的中衢(音,四通八达的大路),以鼓楼为界,分为北城(子城、小城)与南城(罗城、大城);穿过鼓楼门洞的南北大街为颍州城市的中轴线。

  颍州鼓楼,最早系宋金元时期北城的旧南门,南城的旧北门。相传,钟鼓楼城门上的匾额曾先后为颍州”“顺昌府和“颍州”等字样。明洪武九年(1376年),颍州军事机构“颍川卫”指挥佥事李胜将军在砖石甃砌北城墙时,把鼓楼改造成为一座砖石木混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墩台高约8米,略高于6米多的城墙。台顶外沿周有如齿状的凸凹豁口“雉堞”(zhì dié,城垛),内沿置以“女儿墙”(内侧起护栏作用的防护墙)。

  高大的筑台中部开有一孔券拱式门洞,深约20米,墁铺青色大条石,用于行人过往和车马通行。台基海墁(城墙顶部的平面)上建筑有砖木结构、三楹两层重檐式歇山顶城楼,四周回廊,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悬有铜铃,风吹铃动,响彻数里。远远望去,鼓楼规模形制宏大,巍然壮丽,俨然像一座雄关。鼓楼也是古代颍州城登高远眺、俯览古城布局风貌和迤逦风光的一处绝佳胜景。

  悬于门额上的匾额,位置显要,蕴涵义理,被称作古建筑的“眼睛”。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山阴(今浙江绍兴)祝彦(字元美)任颍州知州。颍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他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不仅殚精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重视弘扬城市文化。古代科举出身的官宦都写得一手好字,祝彦也不例外,他为挥笔题写了镇颍楼三字匾额悬挂在鼓楼城门上,意在颍州城防在护佑一方安定中的重要性。祝彦很有学问,他编辑了了一套十五卷本的资料性书籍叫《祝氏事偶》,由浙江巡抚进献给朝廷,后被列入《四库全书》的类书而传世。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陕西扶风人孙崇先(字厚吾),由蒙城知县升迁为颍州知州。上任伊始,重修鼓楼上祀汉将关羽的武庙,饰新了关公神像,在神龛缘饰金青,其侍四将军更塑,比旧高尺余,丹艧壮丽,巍然焕然。并撰立《重修鼓楼神像记》于武庙旁。

  可能是为了强调古颍州城所处的战略地位,知州孙崇先题写了颍川重镇四字匾额,替换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颍州州守祝彦题写的镇颍楼三字匾额。孙崇先同时还题写了汝阴具瞻四字匾额,镶嵌于鼓楼城门面北的孔洞之

  孙崇先颍州知州几年间做了不少实事,如在城内和东六十里铺建了两所“社学”;在城东南隅堤建“通堤桥”;在西湖洲岛东堤坝处建“西湖闸”(石闸)并立亭于上,曾任兵部尚书的张鹤鸣为此撰《颍州西湖创建石闸碑记》。孙崇先因政绩突出,经奏准加凤阳少府衔。孙崇先对阜阳历史文化的赓续传承同样有重要贡献。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孙崇先对前任知州林学闵倡修、张鹤鸣等纂修之万历《颍州志》作了考正更定,并觅金陵(今南京市)善梓者重刻面世。目前所见明万历《颍州志》,为孙崇先主持的重刊本。万历《颍州志》与其它三本明代编纂的志书一同,对于清代阜阳旧志的编纂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为研究阜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明万历四十年(1612),颍州官府在南城兵备道署衙东侧建“孙公生祠”。孙崇先入清代颍州旧志名宦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