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在农村上学,除了每学期学校发的课本以外,很少有机会接触其它种类的书籍。 那时候,书店也很少,小学门口只有小卖店,卖点汽水、辣条、铅笔、橡皮等之类的馋嘴零食和学习用品。只有在镇上,有一家不大的书店,但是里面课外书籍也是寥寥,摆在最显眼位置的还是各类教辅资料。 所以,很多语文课本中提及到的四大名著、中外典籍,直到很晚的时候才有机会接触到。当然话说回来,即使早早接触,小孩子的耐心也不足以支撑我老老实实去啃这些大部头的书籍。如果说除了语文课本以外,给我文学启蒙的书籍,作文大全首当其冲。 记得那个时候,课堂上刚刚要求要写作文,刚开始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拖拖拉拉写不了三行半,于是老师就建议大家可以买一些作文书供学习参考。于是,班级里很多人包括我就打着老师让我们买书的名义,向父母要了一笔钱,大家商量着去书店买了尽量不重样的作文书。我当时斥“巨资”买了一本又大又厚的作文书,里面囊括了各种类型的作文,有写人篇、写物篇、写景篇、叙事篇等等。 新买的书我们总是爱不释手,很快各自买的书都看完了,于是我们彼此之间换着看。作文书中的作文都是范文,写得确实好,我尤其喜欢看写人的和叙事的,因为有故事情节,读起来十分有趣。所以直到现在,小说依旧是我比较钟爱的体裁。 大家交换着看作文书的好处是可以学习到更多写作文的素材和技巧,但是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尴尬。比如说,老师让写“我最喜欢的动物”,就有很多同学写了狗,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些同学家里狗的颜色、花纹甚至名字都是一样的,就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还比如老师让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有几个同学写的都高度相似,即父母冒着大雨来给自己送伞的场景。后来针对这个问题,老师课堂上明确了不能生搬硬套后,情况才有所改观。 小时候,自己还算是一个比较喜欢看书的人,眼看作文书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阅读渴求后,只能另辟路径去借书来读。 我们邻居家论辈分我应该喊小叔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名副其实“邻居家的孩子”。记得从小学开始一直到读大学,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最终考上上海一所名牌985高校。有一次,我去他家里,看到他有一个书架上堆满了书,除了学习辅导书以外,还有很多课外读物。于是,我尝试着借几本拿回家读,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每到周末,一有时间就去邻居家借书来读,从这些借来的书中,我慢慢接触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是白话文简版的,不能窥其全貌。 等到上了镇上的初中,我们班的班长有次暑假有机会去北京,提议班级里的同学每个人凑20块钱一起为班级买点书,在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后,班长从北京背回来半袋子书。 这次买回来的书种类比较丰富,除了熟知的中外文学名著外,还有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资治通鉴》等等。这些书大家轮流着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由于初中才刚刚接触历史,而课本上的历史史料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这本书出现得恰逢其时,我饶有兴致地“咀嚼”着历史兴衰大餐,时而喜悦时而悲伤,不过那时候还不懂得以史为鉴,只感兴趣书中的历史人物故事。 在那个还相对闭塞的小镇中学里,班级里的这些书,可以说拓展了我们的阅读空间,开阔了阅读视野。说实话,真的很感谢当时我们班的班长,一个人大老远从北京把这些书背回来。不过后来因为通讯工具不发达,慢慢初中同学之间就失去了联系,如果有机会再碰面,我要请他吃个饭表示感谢。 其实,在大学以前,由于升学的压力,尤其高中三年,很少有时间去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去完整地读文学类的书,虽然有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但根本没有时间从头到尾读一遍,只能挑选经典片段读一读,其目的还是想增加点写作文的素材。 后来上了大学以后,“误打误撞”读了中文专业,本来有机会申请转专业的,但是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不转了,想着也许这就是缘分吧。大学里有图书馆,想看什么书基本上都能满足,而且因为专业需要,可以“名正言顺”地读书了。 这些年,与书的缘分一直持续着,直到现在,工作以后,虽然空闲的时间变少了,但是,依旧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个月购物车里也会添置几本新书。如今,回想年少时的读书时光,虽然简朴,却难以忘怀,甚至还有些感动。现在偶尔还能梦到小时候一个炎热的暑假午后,趴在大树下网床子(方言词汇,一种用帆布编制的简易床)上津津有味地读着一个个故事。 2024年12月 【做时代的发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