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谷雨风口印社何安然撰于泗阳庐江堂) 《李丞相为书之法度,高屋建瓴》司马迁公之于李斯之评骘,显自忠君事主之维,赐李斯以历史性之定论。余治训诂之学,循序渐进、追根溯源,于其勋业之中,尤重李斯于中华文字之重大且独特之贡献:其乃中华书法之源,早期书法之集大成者,小篆之鼻祖也。 据今所知,世界文字之初,皆同于绳记与象形。而殷商之甲骨文,破土而出,犹如曙光初现,划我国文字与他国文明之别;为汉字象形与表音、义之结合,奠定中华文字之坚固基因。至西周,衍为大篆。然因地域文化及人为之因素,后之“六国文字”书写随意、粗鄙,以讹传讹,各花入各眼(亦含度量衡之乱象);字形结构纷乱至极。一字之写法,竟有百余种之多,彼此书面之交流,窃以为恐系连猜带蒙矣。 故秦之统一,欲政令通达,文字统一实为首要。而时之名书法家李斯,堪当此任。闻有一事:李斯受统一文字之任时,亦踌躇满志,然观秦兵操练,忽有所悟。虽今对小篆为李斯所创有争议,然其主导统化六国文字之繁杂,绳规其时之乱象,承西周金文大篆之遗风,以秦篆为基础,革故鼎新书体,后称小篆:删繁就简,规范偏旁部首,除杂乱于整饬;创字形统一,具严格比例、平衡对称、疏密停匀、工稳端庄;变字形之随意,统为长方形,具黄金分割之美感;治笔画线条之无章法涂抹,简朴凝练而不失优雅流畅;造字势纵横壮观而不失温婉中和;得庙堂气象,甚合秦之盛世之度。 小篆笔法严谨且圆融,余习篆之时,感悟颇深,其于篆书美学发挥至极:增减一分,皆不足以尽其美且壮丽。故鲁迅云:李斯小篆“质而能壮”。鉴于始时人们对小篆结构之不熟悉,为确保规范,李斯等撰《仓颉篇》、《爰历篇》及《博学篇》为范本,以供参照,为统一文字设楷模,铺道路。因此,李斯亦为中国汉字书法史上首位有名姓且有作品流传之书法家。 自政治家之视角观之,李斯之立场似不够坚定,与赵高私定后主,苟且偷生,非甚荣耀;实则此乃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初心所致。从其“仓鼠论”可见其根本出发点,仅求取一己功名利禄之私欲,终成帝王工具之悲剧。然自文字之历史观之,其功绩无疑斐然。如其自预言:“吾后九百四十年间,当有一人代吾迹焉。”可谓一语中的。虽千年后方有篆书大家李阳冰出,亦仅望其项背。故后人有论李斯:其书艺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时至今日,小篆仍为篆书之魂,研习篆书之重要必修课。诸后代习篆者,难于比肩,仅为其滥觞耳。 李斯创“小篆”,首次以国之政令,系统地将文字书体标准化并广而推之。使中华文化历数千年,后人仍得辨识,文脉得以完整延续,成为文明古国之唯一幸存者。而秦统一前之青铜器铭文等文字,至今尚有诸多难以确切辨识。与此同时,小篆亦鼎立华夏文字书法美学之核心主题:简约流畅、中正平和、不激不厉,乃李斯小篆正书之基调;下启隶书之重大变革:变纵势为横势,以圆笔增以方笔,以蚕头添燕尾及橫笔波势,不断创新发展,以更适书写、展示个性。汉代隶书成鼎盛之势,书风百花齐放、绚丽多姿。汉代众多隶书石刻,堪称我国书法之瑰宝。书法史称“隶变”,并繁衍楷书、行书、草书诸书体之蓬勃,奠定书法审美之基调,当有万世不灭之功。 太史公曰:李斯起于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然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异也。不然,斯之功,或与周、召并列矣。 李斯,字通古,生于上蔡,起于闾阎之家。年少时,为郡小吏。后师事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遂西入咸阳,辅佐秦王政,直至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由此诞生我国历史上首个较为完善之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因其于秦统一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制之体制改革,影响深远,为历代帝王奠定权威性之规范。使后世几百个帝王仅能在其想到之圈子里作小小修改,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柏杨《中国人史纲》)遂被后人尊为“千古一相”。 李斯一生,其既为杰出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又为卓越之文字改革家及篆书、篆刻艺术家。尤于中国书法史上,李斯被尊为“百代典型”、“古今宗匠”、“书法鼻祖”,地位举足轻重。其由金文、石鼓文删繁就简而得“小篆”,肇启书法先河。自秦以降,被历代书法家奉为圭臬。 始皇初并六合,货币、权衡既一统,文字之属,以大篆为宗,亦纷纭错杂。如甲骨、钟鼎、籀文之古,与六国文字之近,皆碍文化一统与进展之道。于是丞相李斯倡议,同文字之形,罢不合秦文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损益之以成小篆,此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所载。是时,李斯倡而主之,史称“书同文字”,小篆又名“秦篆”,其创制之议,历无异议,李斯实为鼻祖,诚如《太平广记》引《书断》所云:“小篆者,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谓之小篆。” 小篆之出,意义深远,以简省定型、偏旁改换之新格局,为方块字之基奠,乃中国文字史上初度变革,亦汉字发展之重要里程碑。 至于书法之始,论者纷纭。或以为甲骨、金文、大篆虽具对称均衡之律,用笔结字之规,然皆实用为先,或卜吉凶于上苍,或铭功烈以传世,非以美感传也。小篆之初,虽亦以实用行世,然书风严谨匀整,笔画圆转流畅,典雅秀丽,笔力之劲,蔚为艺术之美。何震,明篆刻之祖,论小篆云:“多偏长方,重心上移,垂足修长,挺拔有致,左右对称,匀整如画,颇具装饰之意。”小篆顺应书写之需,渐趋抽象,象形之意淡,符号之形显,线条结构,兼具审美实用。故严格论之,书法之滥觞,当为小篆,备三才之用,合万物之变,古籀之遗,分隶之先,功至矣哉。是以书之五体,篆居其首。籀文既为大篆,篆文遂专指小篆。 李斯小篆,婉而通,成就卓越,光耀青史。其笔法如《蒙恬笔经》所述:“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自然而成,不可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体势修长,上紧下松,圆劲匀停,起收无痕,端庄妍美。作品如“诸山碑铜人铭”,阳陵虎符,谨严浑厚,虽径寸之间,而有寻丈之势,清何昆玉誉为“秦书之冠”。更有传国玉玺,八字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亦为李斯手笔,历代视为国宝。 始皇一统,五次巡游,立石刻以颂秦德,泰山、琅琊、之罘、峄山、东观、碣石、会稽七处,皆李斯撰文并篆,世称“秦七刻石”。遗刻碑文,摹拓之本,无论《泰山刻石》之端庄厚重,《琅琊刻石》之工整谨严,或《峄山刻石》之图案飞动,皆超凡入圣,后无来者。不仅为“玉箸篆”之典范,亦中国书法艺术之瑰宝。 文字之美,至小篆而极。唐张怀瓘《书断》云:“《泰山》《峄山》秦望等碑,传国之宝,百代法式。”清宋思仁《泰山述记》亦云:“李斯小篆,八分之祖,碑可宝也,继周石鼓鼎铭,为汉金石刻之前驱。”今传《峄山刻石》摹本,为南唐徐铉所存,笔画圆劲,古意盎然,史家评为“下真迹一等”“翻本第一”。清杨守敬评《琅琊刻石》云:“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小篆之艺,无渐进之迹,如唐张怀谨《书断》所言:“斯虽草创,遂造其极。”自李斯始,小篆登峰造极,既为开创者,亦为集大成者,后世笼罩其影响之下。小篆之生,不仅“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亦直接影响后世行草笔法之衍化,如“折钗股”“屋漏痕”。清何子贞论笔法云:“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断不可及者,则在画之中截。”此亦指小篆笔法于加强行草笔力质感之助益。同时,小篆对后世篆刻书法艺术,亦有重要启示引领作用。 无疑乎,于华夏文字变革之中,李斯功绩显赫,堪称巨擘。至于书法之域,李斯以小篆名垂青史,誉为“书法之魁首”,亦不为过也。后儒尊其为“小篆之鼻祖”、“小篆之王”,实有所据。 论李斯之书艺,历代皆推崇备至。如唐张怀瑾《书断》所云:“李君小篆入神,大篆入妙。”又赞曰:“李君创法,神思精微,笔若铁肢,势如虬骖,江海浩渺,山岳巍峨。画如铁石之坚,字若飞动之姿,长风万里,鸾凤翱翔。”唐李嗣真《书后品》亦称:“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伦,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惟学者之宗师,亦是传国之瑰宝。”唐窦臮《述书赋》又云:“斯之法,驰妙思以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南北朝袁昂《古今书评》亦道:“李斯之书,世所莫及。”宋刘跂《泰山秦篆谱序》曰:“李斯小篆,古今所师法。”明赵宦光言:“秦斯为古今之宗师,一点一画,矩度不苟,聿转流畅,冠冕浑成。朴茂中藏奸猜,端庄中寄权巧,疏密相间,隐显得宜,向背俯仰,承乘皆中律。书法至此,已至极境。”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揖》谓:“秦分即小篆,以李斯为宗,今琅琊、泰山、会稽、芝罘诸山刻石是也。李斯笔画如铁石,体势若飞动,为书家之宗法。”清钱冰则直言:“学篆者,以秦相李斯为正宗。”诸家对李斯小篆之评价,多以“宗”字誉之,足见其在书法史上之尊崇。至近代,鲁迅先生更奉其为“书法之鼻祖”,千百年来,享此殊荣者,唯李斯耳。 自隶书兴,草书、行书、楷书相继而出,日趋成熟。小篆虽渐让位于他体,然其生命力犹存。以其字体之美,古风之韵,为历代书家所爱。且笔画繁复,形式奇古,可随意曲折,故封建王朝之印章,皆以小篆刻之。小篆又为隶、楷、行、草诸体之变革开辟坦途,故至今仍有众多书法爱好者热衷于篆书或篆刻,名家辈出。 历代书小篆者,唐之李阳冰最为著称。自谓所写铁线篆,在李斯之后,无人能及,曹喜、蔡邕皆不足道。史称其工书法,尤善小篆,铁线描婉曲翩然,笔法妙绝天下。赞其“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李白颂其书法:“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宋朱长文称:“阳冰篆品入神。”《养淳斋刊石通渠》云:“篆自秦、汉而后,首推阳冰。”谓“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公独步。”清王漱《竹云题跋》称其《易谦卦》之作:“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与李斯同,阳冰之篆书亦被尊为楷模,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惜乎,“自阳冰之后,篆法中绝”。至南唐徐铉,于危难之间,能存其法。虽骨力稍逊,然亦精妙绝伦。及见《峄山刻石》摹本,自谓得师于天人,遂臻妙境。(宋朱长文《墨池篇》)宋黄庭坚称徐铉“气质高古,与阳冰并驱争先”。宋代张谦仲、喻湍石,皆为篆书大家也。 自宋迄清,篆书之道,历一长寂之期。其间,元有赵孟頫、吾衍、周伯琦、吴睿诸公,各以篆书擅名当代。及至明代,唯徐霖独步一时,饮誉海内。幸而清之中叶以降,碑学大兴,蔚然成风,篆书之道,复得振兴。于是有王澍、丁敬、钱坫、洪亮吉、孙星衍、邓石如、莫友芝、杨沂孙、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辈,及至清末之罗振玉、章炳麟、王褆、吴大澂、吴昌硕、章太炎诸大家,相继辈出,其成就直追秦汉,于篆书之繁荣,贡献殊伟。 如吴大澂者,志在金石考据,其所篆小篆,颇有静穆之气,文质彬彬。吴昌硕之行书,虽取法于王铎、欧阳询、米芾,亦参以篆隶之笔意,气韵生动,质朴自然。至于小篆之道,邓石如有筚路蓝缕之功,清人包世臣论之曰:“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阖闢之妙,则得之史籀。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一扫前清瘦骨嶙峋之弊,开创小篆“笔笔从隶出”之古茂深朴之境,独步清代篆书之林。且邓氏于篆刻亦有开宗立派之功,号为“皖派”,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妙。总之,此辈致力于篆书者,十之八九,皆以斯篆为宗。或有求变者,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远接前秦,然用笔、结字,均未出斯篆之藩篱。即便是邓氏隶法作篆、赵氏魏碑入篆、吴氏古籀作书、吴昌硕《石鼓》、金文入篆,亦复如是。 夫为相者,“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者也。在中国古代史之舞台上,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之大成,且发挥得淋漓尽致者,唯李斯一人而已。打开华夏典籍,出仕入相者,不可胜数,然名垂青史者,则如凤毛麟角。世人评“中国十大名相”,虽因史观之异而各有偏重,然无论何种版本,皆难以否认李斯之名,谓之“才高齐天、谋深如海”。李斯之才,且不论其任相时之诸多政举,具有不可磨灭之历史贡献;仅以其个人命名之“小篆”符号,便足以震烁古今,令人惊叹。因其文字变革之功及书法之成就,使其不仅在汉字发展史、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一席,即便置于整个中国文化史中,亦是一道熠熠生辉、世所瞩目之文化色彩。 壮哉斯翁!其人虽已逝,而小篆犹存,历两千余载,凛凛犹生。由是观之,李斯不朽矣。纵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其名必永载史册,功标青史。 李斯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不仅在秦朝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李斯的书法特点、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书法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李斯的书法特点 (一)小篆的创制与规范化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倡议并主持了文字统一工作,创制了小篆。小篆在结构上简化了大篆的繁复,笔画圆润流畅,结构严谨,体现了李斯对文字美学的深刻理解。小篆的创制不仅是为了文字的统一,更是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和便于传播。李斯通过简化字形,使得文字更加易于书写和识别,这对于秦朝的统治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书法风格与艺术表现 李斯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线条圆润流畅。他的用笔讲究“先急回,后疾下”,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李斯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例如,他形容用笔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二、李斯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一)书法的奠基人 李斯被誉为“书法鼻祖”,他的小篆书体成为后世书法的典范。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称李斯的小篆为“神品”,赞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李斯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他创造了小篆这一书体,更在于他通过书法艺术传递了一种朴素、自然的美学理念,使中国书法艺术在追求技巧与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韵味。 (二)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李斯的小篆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小篆的典范。许多后来的书法家如唐代的李阳冰,都以李斯的小篆为宗,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书法风格。李斯的书法艺术不仅在秦朝时期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他的书法理念和作品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三、李斯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一)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李斯的小篆书体为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等书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的书法艺术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技法参考。李斯的书法艺术不仅在秦朝时期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他的书法理念和作品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二)文化认同与传承 李斯的书法作品被广泛铭刻在名山大川和朝廷器物上,成为秦朝独特的时代风貌和政治思想状况的反映。李斯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秦朝的文化和政治理念。他的书法艺术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后世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四、李斯书法的美学价值 (一)自然与生命的表现 李斯的书法强调与自然和谐,追求书法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他的用笔和结体都体现了自然物象的美感,如“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李斯的书法美学不仅在于形式美,更在于意境美。他通过书法艺术表达了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使得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二)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李斯的书法作品多以诗赋名篇为内容,书论也有文学上的要求。他的书法作品与文学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李斯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结合。他的书法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他对文学和书法的深刻理解。 李斯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不仅在秦朝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创制小篆、推广统一文字,开创了中国书法的新纪元。他的书法风格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线条圆润流畅,体现了他对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李斯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他创造了小篆这一书体,更在于他通过书法艺术传递了一种朴素、自然的美学理念。他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李斯的书法艺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秦朝的文化和政治理念,成为后世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五、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展现的书法美学思想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文学才华,同时也深刻体现了其书法美学思想。以下是对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展现的书法美学思想的详细分析: (一)李斯书法美学思想在《谏逐客书》中的体现 结构匀称与法度谨严:李斯的小篆书法以结构匀称、法度谨严著称。在《谏逐客书》中,他通过严谨的结体和规范的笔画,展现了书法的秩序美和规律美。 线条的韵律与节奏:李斯的书法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在《谏逐客书》中,他通过圆转流畅的线条和转角处的弧形处理,增强了书法的动态美和生命力。 对称与均衡中的变化:李斯在书法中追求对称与均衡,同时又不失变化。在《谏逐客书》中,他通过对称的结字和章法排列,展现了书法的静态美,而在对称中巧妙地融入变化,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二)李斯书法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对小篆书法的贡献:李斯的小篆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书法家奉为圭臬。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尤其是对结构、线条、对称与均衡的追求,成为后世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重要参考。 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推动:李斯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推动了小篆书法的发展,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中体现的秩序美、规律美、动态美和生命力,对后世书法家在追求技巧与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韵味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展现的书法美学思想,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念,也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李斯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李斯,作为秦朝的丞相,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其书法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李斯书法对后世影响的详细分析: (一)李斯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小篆的创立与推广: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了文字,创立了小篆。小篆的创制,简化了大篆的繁复结构,使得书写更加便捷,对后世的文字发展和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隶书的推动与发展:李斯不仅创立了小篆,还推动了隶书的发展。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朝,后来成为官方正式的书体,直到魏晋时期才被楷书所取代。李斯的这一贡献,为后来钟繇隶变楷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书法艺术的典范:李斯的书法作品,如《峄山碑》、《泰山刻石》等,字体规范匀称,笔画圆润流畅,既有严谨的法度,又不失生动的气韵,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小篆的典范。 李斯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当时受到重视,至今仍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瑰宝,成为研究书法历史的重要内容。他的书法作品和书法理念,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李斯书法作品的现存情况 李斯,作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李斯的书法真迹已极为罕见。以下是关于李斯书法作品现存情况的详细分析: (一)李斯书法作品的现存情况 《峄山刻石》:原石毁于南北朝时期,现存宋代摹刻碑,分别藏于西安碑林和邹城博物馆。 《泰山刻石》:原石仅存9字,现存于泰山岱庙东御座院内。 《琅琊台刻石》:北宋时已剥落严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会稽刻石》:原石已失,现存宋代摹刻本。 (二)李斯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 李斯的书法以小篆见长,被誉为“书法鼻祖”。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斯的小篆作品,如《峄山碑》、《泰山刻石》等,字体规范匀称,笔画圆润流畅,既有严谨的法度,又不失生动的气韵。 李斯的书法作品虽已无真迹传世,但通过后世的摹刻和拓本,我们仍能领略到其书法艺术的魅力。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