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创业史》第一部 作者 罗树春 柳青同志的《创业史》是我国当代文学中反映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座艺术丰碑。“小说通过合作化运动中一个村庄个个阶级、阶层人物的行动、思想、心理变化,生动地回答了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这个具有时代实质的问题。作品以其深刻扎实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梁生宝的形象,再现了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风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主义春天如何来到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的光辉灿烂的鲜明图景,使它具有无愧于时代史诗的美誉。但是,在现行政策()的影响下,不少人对这部巨著提出诸多质疑,认为《创业史》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主人公梁生宝也是一个带有极左彩的形象。因此,我再次阅读了《创业史》这部巨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业史》是否反映了我国农村合作化初期的真实面貌? 《创业史》是否反映了我国农村农业合作化初期的真实面貌?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我国农村农业合作化初期的背景形势作一回顾。 在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农民的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加上个体小农经济对自然灾害抵御的能力极差,大多数的农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农民的生活仍然很贫困,甚至,一部分农民为了解决眼下的困难,在当时允许土地买卖的情况下已出卖自己的土地,因此,事实上土地改革结束之后,农村已出现两极分化的迹象。正如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里所说的:“许多贫农,则因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 出租土地。”如果不及时领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引文同上)许多刚分得土地的农民又会存在着重新失去土地的危险。《创业史》开头几章所写的情况就反映了这一现象。 由于党中央及时预见这个问题,在土地改革结束后,旋即转入领导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的工作。1951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发给各级党委试行。我国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了。 但是,在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农村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情况、矛盾斗争是极其复杂的,这之间存在着解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贫农下中农同坚持走资本主义自发道路的富裕中农的矛盾和斗争,存在着贫下中农同反对、破坏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和斗争,存在着贫农下中农中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两类人的矛盾和斗争。而且,一方面,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新的特殊的形式,这就是贫农下中农组成的互助组、合作社同富裕中农之间生产的和平竞赛。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的按语中对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中的这种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极其深刻的分析和概括:“在中国的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贫农、下中农同富裕中农实行和平竞赛表现出来的。在两三年内看谁增产:是单干的富裕中农增产呢还是贫农下中农组成的合作社增产呢?在开头,只是一部分贫农、下中农组成的合作社同单干的富裕中农在竞赛,大多数的贫农、下中农还在那里看,这就是双方在争夺群众。在富裕中农的后面还站著地主和富农,他们是有时公开有时秘密地支持富裕中农的;在合作化这面站着共产党,他们应当如同安阳县南崔庄的共产党人那样,坚决地支持合作社。”实际上,当时党在领导农业合作化中做了大量的工作,领导贫农、下中农组织互助组,和一切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各类人物作斗争,和富裕中农进行“和平竞赛”,使互助组在资本主义势力猖獗的形势下不断巩固、发展、壮大,最后占了绝对优势,向合作社迈进。社会主义道路在同资本主义道路的多次较量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那么,《创业史》优势如何反映我国合作化初期的时代斗争风云的呢? 《创业史》第一部所写的事按情节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互助组初建立,人们的思想较为混乱,土地改革结束后,农民当中两极分化的情况开始出现,两条道路的斗争亦开始表现出来。富裕中农郭世富盖大瓦房,在村里各阶层人士中引起巨大的轰动:富农姚士杰的高兴,贫农、下中农的反感,暂时还没有觉悟的贫农梁三老汉的羡慕,又资本主义自发思想的共产党员干部郭振山的认可和羡妒(他和姚世杰一起做了郭世富的座上宾),这一切,说明了富裕中农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炫耀于贫农下中农、互助组面前,有意显示其优越感,向社会主义道路公开挑战。郭振山对资本主义的妥协投降,助长了富农、富裕中农的嚣张气焰;活跃借贷的失败,更预示着两条道路斗争的尖锐;两极分化正在发展着;家里有“睡在破棉被儿里头的一串娃们”的贫农任老四,由于孩子多,入不敷出,连工具也置不起新的,常用“几乎磨掉了将近一半”的䦆头去“给人家做零活”,“挣几个钱买粮吃,”被天灾人祸“掼倒”了的贫农高增褔“带着女人丢下的四岁娃子才才,过着一半男人一半女人的生活”,卖掉了用耕蓄贷款买的耕牛埋葬女人(三年期限到了的贷款分文未还),“只好和另外三户贫农使一头牛,一户一条牛腿地对付着种地”。高增褔、任老四一类的贫农面临着破产的威胁。这时的互助组还没有显示出其优越性,但是,代表着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共预备党员梁生宝为互助组去买稻种,预示着新事物的发展,使贫困的农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倾向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阶段,由于活跃借贷发动不起来,许多贫农、下中农面临着饥荒,梁生宝毅然地把自己互助组进山取宝度春荒的计划扩大成组织全村有困难的贫农、下中农进山取宝度春荒,狠狠地回击了资本主义势力的挑战。这一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不仅解决了贫困农民的饥荒,、困难,抵制了两极分化,而且充分显示出集体力量的强大,显示出互助合作的优越性,也为进一步巩固扩大互助组创造了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取得初步胜利的阶段。在这阶段中,首先,党积极地领导和支持进山取宝的斗争。从县区两级领导到卢支书的重视和支持到中共预备党员梁生宝的直接领导无不体现称呼党的支柱作用;其次,富农对互助组进行猖狂破坏。姚士杰一方面挑动富裕中农郭世富和互助组唱对台戏,一方面通过诱奸素芳,唆使她动摇拴拴,又拉拢高增荣,妄图搞垮互助组。第三,富裕中农竭尽全力要和互助组比赛,企图通过比垮互助组来发展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另外,郭振山的富裕中农思想使他对互助组合作化的冷漠甚至对资本主义道路妥协投降,更增加了这场斗争的复杂性。 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经过了复杂尖锐的斗争,经过了多次的交锋较量,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代表社会主义道路的梁生宝互助组在和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具体的矛盾和斗争表现为:富农姚士杰的继续破坏,富裕中农梁大老汉,贫农中的“死顽固”王二直杠的退组,任老四由于穷怕了,挣了几个钱后对互助组的统一密植水稻的做法产生动摇,,二流子白占魁偏在这时候提出加入互助组,郭振山的嘲讽、拨冷水……在这激烈、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梁生宝根据党的政策精神,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团结互助合作的骨干力量,及时地、正确地、妥善地处理这些矛盾,并且,由于实行科学种田,水稻获得了丰产,互助组在和平竞赛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不但巩固了而且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在广大农民中显示出来了。小说结束时,以梁生宝互助组为核心的全区第一个初级社成立了,社会主义道路在1953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创业史》第一部结束时,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只是告了一个段落,合作化过程中两条道路的斗争仍是复杂的,随着斗争的发展,,各种矛盾依然存在,不可能在第一部中全部解决,作者只“写一部应该写的这部分”内容 我们再看一看在贯穿着两条道路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各阶级、阶层人物的情况。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物时,准确地掌握了各阶层人物的特点。与斗争有着直接关系的人物大致是:一类是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农村党员和贫雇农:梁生宝、高增褔、冯有万、欢喜,他们坚定地按党的指示办事,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互助合作运动的坚强柱石,党的领导坚决地站在贫雇农这方面,从县委杨副书记、区委王佐民书记、下堡乡卢支书到直接领导互助组的中共预备党员梁生宝都是同贫雇农同呼吸共命运,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指示,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一类是合作化运动的阶级敌人富农姚士杰,阴险毒辣,与合作化对抗到底;一类是富裕中农如郭世富,他们顽固地走自发道路,通过和平竞赛企图比垮互助组,来吸引人们走资本主义道路;一类是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暂时还徘徊在两条道路之间的贫农下中农,这部分人的思想相当复杂,几千年的私有制观念和封建压迫铸成他们狭隘自私,保持落后的思想,但是在生动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事实面前“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这一阶层人物较复杂,梁三老汉由于其出身经历、经济地位,做梦都想当富裕中农,但思想心理经历了一番“苦难历程”后终于转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任老四是因为穷怕了而对社会主义道路谨小慎微到担惊受怕的程度;王二直杠由于县大爷的板子相信“天官赐福”,做一个“皇上的顺民”二落后到顽固得惊人的地步。另外,郭振山,作者把他作为资本主义道路在党内的代表人物来刻画的,小说准确地写出了1953年农村各阶级、阶层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变化的过程,具有巨大的概括力量。小说写的虽然是一个村子里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这里看到了合作化初期我国农村两条道路斗争形势的一个缩影。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创业史》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两条道路的尖锐复杂的斗争一级围绕这一斗争的各阶级、阶层人物的行动、思想、心理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合作化初期的真实面貌,再现了1953年我国农村合作化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亦可看出,《创业史》的作者忠实生活,真实地把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的时代变革暂时出来,他没有把合作化运动初期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简单化,也没有把它扩大化。例如,梁生宝互助组经受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严峻考验,在斗争的风浪中一步一步地巩固发展壮大,最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转为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的,确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①互助组具备了骨干力量、核心力量;②互助组在和自发势力的明暗较量中巩固下来并且扩大了已形成了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强有力的集体;③最主要一条是互助组多打了粮食的事实雄辩地说明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一些同志屁批评互助组这时转社是向“左”转既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也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只要阅读一下作者的纪实散文“皇甫村的三年”,就会发现《创业史》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只要阅读一下《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了解当时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创业史》准确地概括了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历史风貌。因此,《创业史》(文革时期版本)在反映时代生活的真实性方面是稳当的,应该说没有极左思想的成分。那么,是否生活内容不本身带有极左思潮的色彩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去看问题,更不能用现行的政策去衡量1953年的合作化运动,从而认定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极左思潮的产物。对于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在粉碎“四人帮”后所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了明确的回答:“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重新获得土地缺少企图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的要求……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正确的。”当时农村的情况和现在农村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是当时允许土地买卖,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是当时生产力极低下。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要说高增褔、任老四这样的贫农时刻都有被天灾人祸吞噬的危险,就是生产条件较好的梁三老汉也不一定能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而难免遭破产。因此,互助合作道路确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要走之路。另外,“我党已经有了在土地改革之后,领导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团体的经验。那时在江西是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在陕北是变工队,在华北、华东和东北各地是互助组。那时,半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也已经个别地产生。例如,在抗日时期,在陕北的安塞县就出现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样看来,没有什么理由否定农业合作化运动。诚然,在合作化运动后来的初级社转高级社阶段我国有些地区确是出现有偏急的情况,至于“灯塔社”后来转入高级社的情况如何,《创业史》第一部没有写,我们不好推断;高级社转入人民公社确是显得急躁偏“左”了,但这是后来的事,和《创业史》第一部所写的已经联系不起来了。 二、梁生宝是带有极左色彩的形象吗? 梁生宝是作者倾注全部心血塑造的一个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弄清楚梁生宝是不是一个有极左色彩的形象也是关系到弄清楚《创业史》是不是受极左思想影响的重大问题。 六十年代初期,严家炎同志所写的《关于梁生宝形象》的评论曾把梁生宝形象的塑造的缺点概括为“三多三不足”,其中之一是“理念活动多”——“为了显示人物的高大、成熟、有理想,作品中大量写了他这样的理念活动:从原则出发,由理念指导一切”,进一步批评梁生宝的“气质不完全属于农民的东西”,写得过于高大完美。今天,一些人评论《创业史》受极左思潮影响时,指责兴生宝形象过于无产阶级化,理念活动多,不复杂,缺少人情味,是个带有极左色彩的形象。很明显这种观念和文革前严家炎同志贬低梁生宝形象的观点如出一辙,并且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如陈其光同志说:“在人物塑造和那些富于哲理性的议论上似乎从原、则从理念、从为政治服务等方面考虑过多了些。……作者对于梁生宝这一艺术典型的塑造,萃众美于一身,赋予了更多、更全面的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质,斗争性格和一心扑在事业上的阶级本质,诸如梁生宝的某些方面性格的发展,许多地方是借助作者从旁的政治议论和从“党的忠实儿子”这一概念推理中演泽出来的。而在个人生活方面,则力求避免主人公的衣、食、住、行、喜、怒、衰、乐以及家务事儿女情之类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描绘”(《坚持从历史的真实出发》),因此断定梁一宝的性格“既没有复杂性,更缺乏丰富性”。这何止是对梁生宝形象的贬低,简直是基本否定了这个形象。陈这样说,实际上是肯定是个概念化的、毫无个性化的人物。这样的评论既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也脱离了我们的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赋予他应有的时代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观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胜利地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荣使命,从五十年代一开始,进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农村,刚摆脱了剥削枷锁的农民在党领导下组织起来,争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告别几千年的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期的矛盾和斗争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跟民主革命时期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跟民主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必然不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由于时代赋予他们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们必须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倾向性,具体表现为有理想不折不扣地“听党的话,努力捉摸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导办事”,“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奋不顾身地组织群众集体生产,坚定不移地带领了广大农民和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人民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听党的话,按党的指示办事,就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梁生宝是我国从民主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第一代新型农民的形象,是在党领导下创社会主义大业的新一代创业者的典型。他具有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的特征,具有“更多更全面的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质、斗争性格和一心扑在事业上的阶级本质”是无可非议的。这一性格特征也正好体现了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倾向性的本质特征。 任何离开具体作品的对人物形象的空泛讨论都是不科学的,毫无意义的。下面,还是从作品的具体实际出发来分析一下梁生宝这一形象吧。 梁生宝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农民。他是逃荒的寡妇的儿子到了蟆蛤滩做了梁生的继子,十四岁给地主当小长工,小小年纪有发家志向,敢于冒险,买下一条别人看来可能养不活的小牛犊。从这点我们亦可以看出,一个普通农民在没有受到党的教育之前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来的,尽管梁生宝敢闯,精明能干,却不能发起家来,地主保工所,高利贷的盘剥,反动派的抓丁,反而把他们一家抛向破产的境地。他为了躲抓丁被逼闯终南山,当了“地下农民”。只有在共产党领导才得到翻身解放,在党的教育下不断成长。因此,“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贴贴想听党的话,努力捉摸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就不足为奇了。 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梁生宝成为具有共产党人的创业理想的互助合作的带头人。他爹——一个创业大半辈,结果写了一部饥饿史、耻辱史的梁生老汉,解放后,又萌起了一个小农家的创业念头,劝他退党干自家事业时,他回答是:“爹,你那是没出息的过法。”可见,梁生宝已经立下了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雄心壮志。梁生宝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创业意志是坚如盘石的,他从不向困难低头,春荒慌不倒他,阶级敌人的破坏吓不倒他,富裕中农跟互助组比赛比不倒他,梁生老汉王瞎子退组动摇不了他,郭振山的冷嘲热讽击不倒他。“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什么时候毁了自已,什么时候拉倒,一切都豁出来了,拼到底。失败啊,给旁的同志做吸取教训的材料,中国革命牺牲了多少生命哩!……”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创业理想,创业意志!梁生宝的创业理想是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历史要求,是和千百万农民大众血肉相连的。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梁生宝不过分强调抓阶级斗争而着重抓生产斗争。在互助组面临着富裕中农的讥笑,面临着富农的破坏,面临着资本主义道路的挑战的时刻,为了提高生产力,为了增产,他和互助组成员一起制订计划,历经艰苦,冒雨到郭县买稻种;在春荒年头,为了保证生产计划的实施,组织群众进山割竹子,一方面解决贫困农民的春荒问题,一方面为水稻下肥筹集资金;在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猖狂的时候,为了显示互助组的优越性,他密切地配合党派来的农科技术员,搞科学种田,搞密植水稻的试验,并苦口婆心地说服一向穷怕了眼下挣了几块钱而对互助组搞水稻密植动摇的任老四,确保了试验的顺利进行;互助组丰产了,多打了粮食,他带头把多余的粮食“准备着做来年互助组的生产投资”扩大再生产……不管互助组在初创时幼弱受自发势力包围的时候,不管互助组在阶级敌人破坏、部分组员动摇、面临分裂的时候,也不管互助组是在巩固、发展、壮大的时候,梁生宝都不是凭两片嘴唇空口游说,也不气急败坏地去找阶级敌人算账,而是脚踏实地,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多打粮食,以活生生的事实回击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挑战,粉碎阶级敌人的阴谋,始终如一地带领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 梁生宝是个庄稼人出身的年青党员,他有着庄稼人的严谨踏实,勤勤恳恳,而不像郭振山那样锋芒毕露。他为大伙办事,从来都是谦虚谨慎,脚踏实地。例如,到郭县买稻种途中遇雨被困车站时,在饭馆喝面汤送馍。取钱付款的情景,“尽管饭铺的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他,他也不局促,……相反,他在脑子里时刻警惕自己:出门要拿稳,甭慌,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哩。”表现出他高度的阶级责任感和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当发觉郭县的土质和汤河地方有差别时,他考虑了很多,担心“百日黄”能否在汤河流域的蟆蛤滩生长而到当地群众中间去查问情况。当互助组取得了成就,群众要求参加时他不轻易贸然扩大互助组。在党内生活上,特别是在对待郭振山的问题上,他显得很有涵养,谦逊有分寸,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广阔胸怀。 由于出身贫苦,由于党的教育,梁生宝能关系群众疾苦,与群众唇齿相依。在活跃借贷失败,贫农们把希望寄托于他,向他的互助组提出要求时,“生宝多么作难啊。……他们的要求不仅引起生宝的同情,而且激起一个共产党员对群众的困难要帮助的那种责任感。他觉得从这群穿破衣裳的人中间悄悄溜掉是可耻的。”他和有万商量决定把互助组进山取宝的计划扩大到吸收全部有困难的贫农下中农后,任老四担心弄不好慨叹地劝他时,这时,“生宝显出痛苦的脸相,摊开两只手要哭的样子说:'……眼看那些困难户要挨饿,心里头刀绞哩!共产党员不管,谁管他们呢?’”这些发自肺腑之言,现在读起来仍令人激动不已,心潮难平。在互助合作过程中,他紧紧依靠群众,团结骨干力量如有万、欢喜、高增褔等。特别从“进山取宝”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梁生宝和群众的血肉关系,杰出的组织才能。 梁生宝是个朴实的庄稼人出身的年青共产党员,他的思想水平还不高,没有文化,是被时代推到“肩负起改造世界重任”的舞台上来的。他的老成持重,他的领导才能,是党不断教育的结果,是实践斗争锻炼的结果,是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结果。特别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点不光是他个性气质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在实践斗争中不断发现,不断认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前进的必然过程。一些人认为这是 “理念活动多”,指责作者通过这些理念活动把梁生宝形象拔高,“简直是参加革命若干年的干部都很难得有如此完整地具备的”。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若去掉这些“理念活动”,这个人物反而欠缺了重要的东西,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活不成为其梁生宝了。理由是:①不要忘掉梁生宝是刚刚解放的“地下农民”,没有文化水平而被时代推到合作化带头人的位置上来的,思想水平要提高,新生事物要认识,就要靠聪明的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②他是互助合作的带头人,热情为大伙服务,遵照党的指引,要 努力捉摸党的教导,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问题要运用脑子去思考。③他要提高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不断消化吸收新的东西(如杨、王两书记的谈话)。那么,他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行吗?理念活动多是典型的环境赋予典型人物性格的特定内容,“理念活动多”(当然这个“多”是作品恰如其分所写的)正是准确地写出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先进人物的性格特征,体现了无产阶级一代新人的可贵特质。我们党的许多庄稼人出身的卓越领导者,如小说中的县委杨书记大概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吧! 有一种 观点认为梁生宝缺乏人情味,性格缺乏复杂性。这是脱离作品的实际,脱离人物的实际的评论。梁生宝不是神仙,他也有平常人的七情六欲。请看,:他对党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入党宣誓所说的话是从心里掏出来的,充满无限感激之情;他对继父有着深沉的挚爱之情。虽然继父不理解他的事业有时父子间不免产生矛盾,但他总是耐心开导,从不顶撞,一方面,他感激继父的养育之恩,一方面深知继父的落后是眼下的,所以,听了杨副书记的一席谈话禁不住要对继父鸣不平。进山割竹子和继父告别的场面多么激动人心啊!他对劳苦大众充满无限的同情:不认看受春荒的煎熬而扩大进山队伍,安排母亲照顾高增褔的才娃,拴拴被竹茬伤了脚,背他下山,悉心为他料理伤口,并在拴拴不能劳动的时间里,自己割的竹子算给他。他对有万有笃厚的朋友交情,他对改霞亦有热恋之情,他对王瞎子的出格行动表现出痛恨之情……怎么能说梁生宝缺乏人情味呢?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阶级社会的作家按自己的世界观观察生活,描写人物,当然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形象,既有梁生宝类型的,也有郭振山类型的,既有梁三老汉类型的,也有王二直杠类型的。所谓复杂性格,也应是以每个人物本身性格的内在统一为前提,梁生宝就是梁生宝,他是“党的忠实儿子”这一类型,既然是这一类型,就不必把不属于这一类型人物性格特征的其他东西强加上去而把这个社会主义英雄人物写成“复杂”的大杂烩。实际上梁生宝的性格不是不丰富的。正如王志武同志所说:作者在描写其性格的某一面的同时不忘对其另一面的刻画,如写理想不忘写实干;写信心不忘写毅力;写激情不忘用理智控制感情;写重感情,不忘写不迁就落后;写事业心,不忘写爱情;写蔑视困难和邪恶,不忘写讲究政策写其雄心勃勃,不忘写谦虚谨慎;如此等等,性格够复杂的了。如果硬要作家将不属于梁生宝这类型人物的东西凑上去去追求“复杂性”,那么,这就不是梁生宝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梁生宝并不是带有极左色彩的形象,而是具有社会主义理想,有党性,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信心,有激情,能吃苦耐劳而又平易近人,讲求实际,联系群众,勤劳简朴的人物,是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 三、《创业史》的魅力何在? 在讨论《创业史》受极左思想影响的同时,曾出现《创业史》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问题。有的同志怀疑“用现行政策衡量”,《创业史》能“否站得住脚”,更进而假设“柳青同志如果健在,我看他的第三部和第四部也写不下去了”。(此观点转引自李士文《关于<创业史>和极左思潮》) 文学史证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成为传世之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是在于它是否符合某些思想和政策,而在于它是否反映了某个时期的历史本质和艺术上是否成功,也就是作品是否根植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展示当时的历史风貌,。反映时代的本质主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符合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审美意趣,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统一。《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人民群众中是那样地根深蒂固,而且走向世界,中国和世界都有专门的“红学”研究,是因为《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丑恶,从而展示出中国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是代表人民给万恶的封建社会奏响的葬歌。作者无以伦比的艺术才能死《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经久不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小说像它这样地引起探索的热潮。又如《三国演义》虽然主要是描写王侯将相的军事生活和政治生活,但它通过统治阶级内部的权谋倾轧,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作者善于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出历史的真实渗透作者理想倾向的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深深地铭刻在人民群众的脑海里。《三国演义》也因此一其强有力的艺术生命而广为流传“三国”“红楼”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何曾因统治阶级的更替,各种思想的变化,或政策的变更而失去其熠熠的光彩?《创业史》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谈《创业史》时,常常会不知不觉地进入那难忘的历史境界,那汹涌澎湃的斗争浪涛会一阵阵地拍击着我们的心扉,那激动人心的人物、事件,会一刻不停地牵动着我们的情怀。 《创业史》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读来如此激动人心,我认为除了作品“铸进了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深刻历史内容”(作品通过各阶级、阶层人物的行动、思想、心理变化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和斗争来折射社会主义来到中国的历史航程,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写了新时代的诞生)外,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作家把自己浓厚的主观感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融进具有表现历史进程的深刻的客观内容里,二是《创业史》不是图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而是在美学追求上下了功夫,写得很美。 先说第一点。文以情为贵,任何缺乏感情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射出作家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光芒。试看《离骚》吧。诗人眷念祖国,热爱人民,坚持理想,“上下求索”的炽热感情不是从诗里迸发出来吗?高尔基的《母亲》不是激荡着作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强烈的爱憎之情吗?我们度《创业史》,这种感觉尤为强烈。首先,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他所要表现的新事物充溢着深情的赞美,作家的主观倾向是那么的鲜明。对劳动人民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柳青遏制不住内心的激情,迫不及待地要大书特书,大颂特颂。他“更爱我们这个社会,更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这个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没有任何时代能比得上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热爱这个制度,要描写,要歌颂这个制度下的新生活。”(《在陕西省出版局召开的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只要看一下《皇甫村的三年》这本散文特写,就可以完全理解作家在参加合作化运动中所抑制不住洋溢出的兴奋的心情,就可以完全理解作家这些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因此,作家这一强烈的思想倾向就自然地渗透在作品里。作家这一主观的思想倾向是站在人民利益上的高度的社会主义倾向,无怪乎国外一个批评家称赞《创业史》是一部极成功的、了不起的政治抒情小说。其次,把主观感情融进客观的内容还表现在作者对他所塑造的人物倾注着强烈的爱憎之情,对一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互助合作化的中坚人物——梁生宝、高增褔、冯有万、欢喜等,作者在描写他们时饱含深情;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无不时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扭结在一起,如对梁生宝买稻种的赞美语调,对欢喜这个坚强敏锐的新一代青少年的赞誉,对他受郭世富欺负的愤激都深深地融进形象的描写中;对暂时徘徊在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岔道口的梁三老汉,作者寄以殷切的希望之情;对犯了错误的郭振山,,一方面指出其灵魂的渺小肮脏,一方面怀着痛惜谴责,希望他改悔,重新回到党和人民中间来:“……郭振山仍然是五村的领导人。他有时真是叫人怜爱!为了我们的共同事业,只要自己认识错误,谁倒愿意把一个同志一时迷失方向的不幸,当作一个烂疮去戳呢?只要他的活动基本上对人民有利,那就好了。”看,作者的深情就这样直率地倾泻出来。另外,对孙水嘴的嘲讽,对人格卑鄙的梁大老汉的鞭笞,对姚士杰的抨击……作者对他所写的人物可以说都注入自己的不同感情,有时通过议论,有时通过形象的描绘,更多是二者水乳交融在一起,使读者处处都感到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人物的感情胶结在一起,激情澎湃。第三、作家对其笔下的山川草木,自然风光,无不渗入自己的深沉的感情。当然,这种渗透在作品内容里的作家的主观感情,必须是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民心灵息息相通的健康情怀,才能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此,作家主观世界的改造,把立足点真正移到人民方面来是十分重要的。柳青对此深有体会并且相当重视,和农民朝夕相处的皇甫村十四年生活不是强有力的证明吗? 我们再说第二点。《创业史》写了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两条道路的斗争,揭示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心灵辩证发展史,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倾向性,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小说 ,但是,它深深地感动着千百万读者,受到读者的广泛的热爱和欢迎,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不是图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而是在美学追求上下了功夫,写得很美 。下面分几点说。 1、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义马克思美学的一个根本规律是: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好人形式的统一。”(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柳青常说,对所写的内容要研究自己的一套表现形式,不要描红。他认为,每个时代的作家应该有新的创作手法。这新的手法应该从研究新的生活中创造出来。他运用主义马克思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洞察生活,捕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生活,他遵循主义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艺术探索,终于找到了一套表现内容的适当艺术形式。研究一下《创业史》的结构,就会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是如何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柳青根据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矛盾斗争与民族革命时期不同这个性质和特点,认为“互助合作的带头人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奋不顾身地组织群众集体生产,以身作则地坚持阵地和扩大阵地,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作家对生活的这个认识,是他以主人公梁生宝作为艺术冲突的中心来结构故事的依据。作品以三条相互交错的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一条线索是贫农下中农同富农和一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富裕中农的斗争展开;一条线索是围绕着社会主义道路同农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思想、自发势力展开;一条线索是两条道路的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这三条线索交织着以梁生宝为首的互助组与 富农姚士杰的矛盾,与富裕中农郭世富的矛盾,与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梁三老汉、梁大老汉以及有落后思想的矛盾,与郭振山的矛盾……这些矛盾斗争的焦点都集中在梁生宝身上。就是在许多场合,虽然梁生宝没有出场,但矛盾却无时不牵系着他。例如,梁生宝在第五章正式亮相,但是第一章郭世富新居落成宴宾时,人们谈论梁生宝互助组;第二章主要写改霞,但亦通过改霞写出了“原来代表主任也不重视梁生宝的互助组”;第三章活跃借贷的失败,贫苦农民面临饥荒,第四章任老四、高增褔的惨况更是说明梁生宝互助组的重要意义。《创业史》第一部正文三十章、“题叙”和“结局”一切纠葛、矛盾和斗争无不与梁生宝有关,围绕着梁生宝这个轴心转。这样以主人公为中心结构故事,就给作家塑造主人公梁生宝的形象以任意驰骋的艺术空间。 《创业史》结构的第二个特点表现在不是以险象环生的场面、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而是密切结合事件的进程,对各阶级、阶层人物心理变化的透彻剖析来打动读者。“《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阶层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变化的过程表现出来。”(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因为中国农民告别了几千年的私有制,面临做着的是闻所未闻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新的生活,这伟大的历史转折,自然地冲击着个体农民的思想、心灵,使他们带着“各种复杂的感情,和几千年的生活方式永远告别,谨小慎微地投入新的历史巨流,探索新生活的奥秘!(柳青《皇甫村的三年》”)由于作者准确地把握生活内容的实质,所以他采用这较为独特的形式(不注重情节的连贯,而着重历史画面的组合和交织,着重从人物的心理去折射时代风貌)来结构故事,安排人物事件,组织矛盾冲突,虽然故事情节进展缓慢了一点,但是,由于作者深入发掘历史进程中的各阶级、阶层人物的心灵底蕴,随着故事的发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1953年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艰苦进程,这就使得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历史的深度。(这也许是叫做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吧)由于作者具有卓越的心理描写的艺术才能,因此,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解剖,生动刻绘,使一个有血有肉,富有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那样深刻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是那样的令人难忘。《创业史》比一般作品确是以其新颖的构思,从独特的角度生动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创业史》这种把社会矛盾放在人的意识(即行动、思想、心理的变化)里面来加以反映要比直接去写问题,去反映社会矛盾还要深刻,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还要强烈,因为它使人读了以后对人物的形象永远不会忘记,永远引起思索。 《创业史》结构的第三个特点是根据题材的特定历史内容和人物性格组织矛盾冲突决定矛盾冲突的方式。矛盾斗争的方式决定于矛盾斗争的内容,如果形式选择适当,它又会反过来影响内容,使矛盾斗争的内容被表现得更加深刻。《创业史》的作者对生活、对历史做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后认为“民族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和英雄行动的历史内容和表现形式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有原则的区别”(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是正确的。所以他组织以主人公为中心的矛盾冲突时不是采用“面对面搏斗”的表现形式,这和当时描写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一般采用面对面冲突的表现形式(当然这种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也不是不对)相比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的表现形式也跟民族革命时期不同,阶级敌人(如作品中的姚士杰)不是公开的而是躲在背后和社会主义对抗。因此,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这场斗争中,我们党强调采用思想教育和典型示范的方式方法,吸引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孤立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富裕中农和站在背后的富农。小说描写的围绕主人公梁生宝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方式就是符合这种斗争形式的。梁生宝与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梁三老汉,甚至与梁大老汉、王二直杠等人物的矛盾可谓十分尖锐了。这一系列矛盾从郭世富架梁开始,到进山割竹达到了高峰,直至互助组增了产,有些矛盾基本解决(如同梁三老汉、王二直杠),有些矛盾则缓和平息下来。我们看到从始至终矛盾斗争都没有发展成面对面的冲突;我们的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互助组进行生产斗争上。在资本主义势力越来越猖狂,斗争越来越激烈,大有乌云压顶之势的时刻,梁生宝抱定的决心是“狠下劲儿做工作,把互助合作办好哩!”互助组成功了,郭世富泄气了,姚士杰低头了,梁三老汉从口到心服了,拴拴脸上无光地重新回到组来了,白占魁要求入组了,郭振山羞愧忌妒,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蟆蛤滩的统购统销工作顺利地完成了……这一切都不是“面对面搏斗”的结果,但是,它展示矛盾冲突的尖锐却不亚于面对面的搏斗,取得的艺术效果要比“面对面的搏斗”大,因为这样,农民群众在事实面前彻底觉悟,富裕中农、富农彻底孤立,明眼人一看便知,蟆蛤滩的统购统销工作的顺利完成是梁生宝互助组成功的结果,而不是郭振山大嗓子喊来的。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统购统销工作大写特写郭振山实则写梁生宝)的含蓄写法,使作品具有更深的艺术内蕴和令人咀嚼的思想深度。这样的内在冲突确实具有更令人难忘的艺术感染力量。例如,梁生宝和继父的矛盾冲突不可谓不尖锐,但是,始终没有一次“面对面的搏斗”,而是梁生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互助组的成功显示出集体生产的优越性,终于使做着富裕中农美梦,对梁生宝“小子”处处不满的梁三老汉走出了那屈辱的梦境,真正站了起来“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感动地不断用“手指抹眼泪”,终于对梁生宝说“……你干吧!爹给你看家,扫院,喂猪。”面对面的冲突不会产生如此动人的艺术效果。 采不采用面对面的冲突方式还决定于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者准地 把握了梁生宝由于其“社会意识特征和他由于受出身的影响而形成的毫不任性的个性特相结合”的性格特点,安排他跟“三大能人”,跟继父,跟王瞎子的尖锐冲突时不采用面对面斗争的形式是符合生活和艺术的逻辑的。 梁生宝的形象,平凡而伟大,亲切而感人,朴实而光彩四射,所有这些都证明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创业史》第一部的第四个特点是它的“题叙”和“结局”。这样的结构起码有两个作用:一是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有时多卷式故事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题叙”叙述里生活的源头,而“结局”显示了生活的去向,两者严谨得缺一不可。二是使得作者能充分地向广和深方面开掘生活内容,使作品的内容更具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上达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创业史》具有史诗的气势:它要展示宏伟壮阔的生活画面,就要使读者对伟大的历史行程,对历史生活有整体印象;它又要灌注充实丰富的生活内容,就要对构成故事主体的人物进行精雕细刻的创造,把各阶级、阶层人物的心灵变化细腻地刻绘出来。这样。“题叙”“正文”“结局”的结构就给表现这个内容以恰当的形式。“题叙”和“结局”采用粗线条介绍事件的历史进程,正文以极大的密度抓住生活的内部联系,对一个人、一件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这样,宏阔的生活画面和细腻丰富的描绘便浑然结合起来,使得《创业史》婉如一股气势磅礴,滚滚向前奔腾的历史洪流。粗线条介绍历史进程,除了“题叙”和“结局”外,其他章节亦时有出现,如第二十四章开头部分。 以上分析也许是不完全的,肤浅的,但从《创业史》独特的艺术构思中多少可以看到。独特的艺术结构使这部史诗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人物的个性化追求。 文学史人学。如何写好人是文学的首要任务,一部作品即使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如果人物形象概念化,苍白无力,是不会给人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许多作品之所以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很重要的一条作家创造了血肉丰满富有生命活力的动人形象。《创业史》就是这样的作品。《创业史》为我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多姿多彩的角色:梁生宝、梁三老汉、高增褔、“三大能人”、王二直杠……那一个不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呢?任何成功的艺术形象必须是个性化的形象。柳青是深谙这个艺术创造的真谛的,因此,《创业史》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是他对人物个性化的执著追求、勇于探索艺术表现手法的结果。 《创业史》人物个性化创造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作家在准确把握人物共性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与人物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任务的个性。这和恩格斯所提示的典型人物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要“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创业史》大多数人物的性格蕴含着扎实的历史内容,给人以“内蕴深,分量重”的感觉。 梁生宝和郭振山都是贫农,都是在民主革命中接受党的教育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党共中员的,但由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品格、心理气质的个性特征。梁生宝解放前讨过饭,被拉过丁,“钻过终南山”,经历了个人发家的惨败史,在党的教育下成了合作化的带头人,因此形成了“毫不任性”、谦虚、稳重、公道、爱思考的个性;这个性和他那共产党人要彻底改变私有制的思想意识又是那么协调,而郭振山解放前卖过瓦盆,做个小生意,能说会道,土改时他“热烈的言词,大胆的行动”使他成为全村最有威望的人。但是,小商贩营私的思想日益发展使他形成了富裕中农的思想意识,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在党内的代表人物。在历史潮流中形成了他的锋芒毕露,好吹,不公道(土改分田时接受好田),虚伪(在党面前掩盖他的向私商投资的行为),嫉妒(嫉妒梁生宝的成功)的复杂性格。梁生宝“在党”是为了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郭振山“在党”是为了党员作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挡箭牌。又如,同是贫农阶层,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砥柱人物高增褔和冯有万,都是立场坚定,嫉恶如仇,但高增褔沉郁刚愎,冯有万莽撞爽直;同属富裕中农阶层,郭世富外善中奸,狡黠自负,郭庆喜却表里如一,善良憨厚。再如梁秀兰和徐改霞都是上进心很强的心地善良的农村姑娘,共青团员,前者沉着朴实、刚强、稳重,后者则活泼、轻飘,思想缺乏稳定……另外,如“三大能人”,由于阶级出身、经历不同,个性亦在鲜明的对比中被揭示得相当深刻,形象惟妙惟肖。至于其他人物在性格对比刻画上,作品中亦常可见到,如高增褔从爱护互助组出发,极力反对白占魁入组而梁生宝同意其入组想的是提高互助组的威信,表现出两人思想境界的高低;梁生宝做梦梦见的是互助组,而梁三老汉做梦梦见的是当上了富裕中农……由于作者成功地对比手法描写人物,使得《创业史》里的人物个性鲜明活脱,形象灵动飞扬。 作者是十分注意从人物不同的生活经历去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生活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从人物生活经历的各种关系中也可以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高增褔的父亲是个长工,由于工伤丧失了生产能力,靠讨饭把他拉扯大,他熬长工直到解放,刚分到土地,女人又难产而死,他当爹又当娘。多灾多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坚毅、刚强、沉郁。王二直杠出身贫苦,但是由于挨了县大爷的“八十大板”,便变成了充满奴化意识的“顺民”,在家里,俨然一个家庭的独断统治者,儿子媳妇得服服帖帖听他的,而他又满脑子恪守着陈腐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观念,“拄棍要拄长的,结伴要结强的”的信条,在合作化中顽固到难以改造的地步。这个人物被作者写得活灵活现。 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亦使得人物个性鲜明。《创业史》对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不算少,梁生宝就是因为写了许多心理活动曾在六十年代被作为“理念活动多”来批评。实际上作者写梁生宝的许多心理活动对表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美的个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他勤思考的个性特点基本上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从这些心理活动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努力捉摸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善良笃厚、老成持重、公而忘私、高瞻远瞩的动人形象。另外,在私生活方面,梁生宝对改霞求爱那优柔寡断;在和郭振山的矛盾冲突上那种以党的利益为重、求团结的愿望;在党的领导干部面前那无比赤城和恭谦,许多都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因此,心理活动描写成了表现梁生宝这一光辉形象是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活动描写也是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成功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庄稼人的郭振山、共产党员的郭振山和富裕中农的郭振山纠结在一块说产生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通过心理描写展示出来的。梁三老汉对富裕中农生活的向往,徐改霞对人生、对理想、对爱情、对社会的考虑,她那喜好幻想,心思复杂不稳定的个性,梁秀兰对未婚夫杨明山始终如一的纯朴真诚,大都是通过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 从人物本身性格的对立统一中去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又是《创业史》人物个性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特点。梁三老汉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形象,许多批评家指出他是我国当代文学同类形象中最成功的一个。一方面,他在旧社会受尽生活的辛酸和耻辱而拥护土改,另一方面由于小生产者的自私落后、富裕中农式发家的吸引,他不愿意接受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由于因袭几千年的私有制观念,他想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另一方面,他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又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他们挨近”;一方面,由于旧社会受尽剥削,眼下有了地,想“图个富足”,另一方面,私有制的剥削观念也会在他脑海里浮动,“不如取他们几个利息 ”;一方面,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的互助组,另一方面又为互助组担惊受怕,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互助组的命运,“独自一个人秘密去看互助组的扁蒲秧”……这一切矛盾的心理状态统一在梁三老汉身上,构成了个性复杂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艰难、痛苦的历程。“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思想在这个人物身上多么深刻地被反映出来! 另外,我想指出,《创业史》的作者在追求人物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有一个鲜为人注意的意图,就是从遗传学的角度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诚然,人物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的环境条件,那种“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但是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跟遗传因素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仔细想一想,“像马兰花一样敦厚”“从来不会弄一点点虚假或作态”的梁秀兰,“他那双很像梁三老汉的眼睛,什么都看得明白,心理上的反映也很迅速”,这一个性特征多么像梁三老汉!不安心和拴拴过日子而爱慕梁生宝的素芳不是有着年轻时行为不检的她妈妈的影子吗?阴险毒辣的姚士杰“敦厚的身体里循环的就是”他那剥削人残忍的爹爹“铁爪子”“那样气质血型”的血液。老实憨厚无比的铁人郭庆喜就是“梁三老汉最心服、最敬仰”的善良、宽厚偶读郭二老汉的“孝子”。如此等等,大概不会是作者信笔写来的偶合吧。 (三)鲜明的艺术风格。 《创业史》是一部写得相当美的小说,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 首先,最显著的也最为大家称道的是小说的议论风格。《创业史》的议论风格是很独特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第一、作者从高度的无产阶级革命责任感出发,才时代的高度出发去评论“生活故事”里的人和事。正如一位评论家说的,作者“像一位热情的政治评论家、时事观察家,有时又像一位权威的历史学家,他以革命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批判的态度描绘历史,以领导者的地位来关心社会上各阶级、各种人物的动态与心理。”所以说小说里的议论能加深作品内容的历史深度显出鲜明强烈的政治色彩。如第五章写梁生宝买稻种的情节,第十二章写郭振山想思想斗争,第二十章写韩培生的书生气时的议论,第二十四章和结局的开头部分对历史和社会主义这一新生事物的评论,都是这样的议论的精彩部分。第二、作者逻辑性的议论和形象的描写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如第十六章当梁生宝和改霞谈不拢时心情不畅快,作者议论道:“每个人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对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那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把这些议论和下面描写的情节、细节(刘村两兄弟争财产、杨王而书记的谈话、对继父的看法)联系起来,就会觉得梁生宝“这样一个重感情的人”,革命的高尚情操和他那一系列行动紧密结合的形象刹时高大起来。第三、《创业史》的议论许多都注入作者深深的感情,有时,感人的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起创造了动人心怀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党秀兰要离家到婆家服侍安慰婆婆时,作者写道:“没有兰兰,他们过去几十年的生活该是多么空洞啊!没有子女的家庭,屋里不管有什么摆设,都是不如意的,有了子女,即使屋里摆设得再简陋,家里也有了生气。没有姥姥,也没有舅舅和妗子,秀兰从来也未曾离开过妈, 现在要离开一下妈了。……”作者简直是钻进了人物的心里,叫人不得不为之动情。这样精彩的抒情议论,小说里很多。 其次,强烈的抒情和热情地赞美美好的东西(新生活中的人和事、美好的自然景物)和谐地结合起来,创造的感染力极强优美意境,是作品具有浓烈的诗意美。第五章买稻种出发时的崔人心弦的茫茫春雨,终南山美丽的自然景色跟豪迈的劳动交织成的诗情画意;第二十四章开始时读者又看到作者尽情赞美的1953年春天的“伟大祖国的棉麦之乡”;第三十章里,梁生宝与改霞幽会的迷人的夏夜……我们仿佛进入那苍茫的关中平原,那白雪皑皑的终南山、插入蓝天的白杨、肥壮大方的蒲公英、稻地野滩飞起的大雁、桦树哗哗响的山林,无不历历在目,加上那淳朴的田园气息、风土人情,是那样地令人神往。有时,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人物彼时彼地的心情与景物胶合在一起描写又是那样地打动人心。如第一章梁三老汉大闹草棚院后独自一个人来到田野躺着大平原的麦地上时,作者写道:“春天啊,春天!你给植物界和动物界都带来了繁荣、希望和快乐,你给咱梁三老汉 带来了什么呢?”又如改霞出现恋爱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的矛盾时,作者这样写她的心理活动:“难道她真要离开这青翠的终南山,清绿的汤河吗?她真要离开这白鹤、青鹳、鹭鸶和黄鸭飞来飞去的稻地吗?青翠的终南山啊,清澈的汤河呀,优美的稻地呀,飘飘的仙鹤呀,熟悉的草棚屋呀……”令人留恋的景物,人物苦恼复杂的心情,作者对人物的深情,融洽在一起构成强烈的抒情意境,深深地进入读者心灵深处,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我们从这一方面感到《创业史》的美的所在。 1991、3、10夜脱稿 |
|
来自: user580 > 《user580南海滩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