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徐老师。 原文直译: 黄帝问:六气报复,发病情况怎样? 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 厥阴之复,病见少腹坚满,腹胁之内拘急暴痛。树木吹倒,沙尘飞扬,倮虫不能繁荣。 发生厥心痛,汗出,呕吐,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筋骨抽痛,眩晕,手足厥冷,甚至风邪入脾,食入痹阻而吐出。如果冲阳脉绝,是不治的死证。 少阴火气之复,则烦热从内部发生,烦躁,鼻塞流涕,喷嚏,少腹绞痛,火现于外,身热如焚,咽喉干燥,大小便时泄时止; 左腹部有动气感而且向上逆行到右侧,咳嗽,皮肤疼痛,突然失音,心痛,昏迷不省人事; 继则洒淅恶寒,振栗战抖,谚语妄动,寒退而发热,渴欲饮水,少气,骨软痿弱,肠道梗阻,大便不通,肌肤浮肿,呃逆,暖气。 少阴火热之气后化,流水不能结冰,热气流行过度,介虫不潜伏,病多痒疹,疮疡,痈疸,痤,痔等外证,甚至热邪入肺,咳嗽,鼻渊。如果天府脉绝,是不治的死证。 太阴湿气之复,则湿气病变于是发生,身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消化,阴气上逆,胸中不快,水饮生于内,咳喘有声。大雨时常下降,鱼类游行于陆地。 人们多病头顶疼痛而沉重,头部掉摇抽掣尤其严重,呕吐,神情默默,口吐清水,甚则湿邪入肾,泄泻不止。如果太谿脉绝,是不治的死证。 少阳热气之复,则大热将要到来,干燥烦热,介虫被消耗,病多惊恐瘦疚,咳嗽,纽血,心热烦躁,小便频数,恶风,逆气上行,面如蒙尘,眼睛因而润动不宁; 火气发于内,则上为口腔糜烂,呕逆,吐血,便血,发为疟疾,证见恶寒鼓燥,寒极转热,咽喉干槁,口渴欲饮,小便黄赤,少气; 筋脉萎弱,气蒸热化形成水病,传变成为浮肿,甚则邪气入肺,咳嗽,便血。如果尺泽脉绝,是不治的死证。 阳明燥气之复,清肃之气流行,林中树木苍老干枯,兽类多发生疫病。 人体的疾病多发生在肤胁,燥气偏聚左侧,喜长出气,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泻,呕吐苦水,咳嗽,呃逆,心烦; 病在膈中,头痛,甚则邪气入肝,惊骇,筋挛。如果太冲脉绝,是不治的死证。 太阳寒气之复,则寒气上行,雨水凝结成冰雹,禽类因此死亡。 人们多患胃生寒气,胸膈不舒,心痛痞满,头痛,易悲伤,时常眩晕仆倒,饮食减少,腰臀疼痛,屈伸不利,大地冻裂,冰厚而坚,阳光不能发挥温暖的作用; 少腹痛牵引睾丸并连腰脊,逆气上冲于心口,唾出清水,及呃逆暖气,甚则邪气入心,易忘易悲。如果神门脉绝,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说:对。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厥阴复气所致的病,用酸寒药治疗,辅佐以甘辛药,以酸味药泻其邪,以甘味药缓其急。 少阴复气所致的病,用咸寒药治疗,辅佐以苦辛药,以甘味药泻其邪,以酸味药收敛,辛苦味药发散,以咸味药软坚。 太阴复气所致的病,用苦热药治疗,辅佐以酸辛药,以苦味药泻其邪、燥湿、渗湿。 少阳复气所致的病,用咸冷药治疗,辅佐以苦辛药,以咸味药软坚,以酸味药收敛,以辛苦味药发汗。发汗之药不必避讳热天,但不要用温凉之药。 少阴复气所致的病,用发汗药时与此法相同。 阳明复气所致的病,用辛温药治疗,辅佐以苦甘药,以苦味药渗泄,以苦味药攻下,以酸味药补虚。 太阳复气所致的病,用咸热药治疗,辅佐以甘辛药,以苦味药坚其脆弱。 治疗各种胜气复气所致之病,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温病用凉药; 凉病用温药,元气耗散的用收敛药,气机抑郁的用发散药,干燥的用滋润药,气急的用缓和药,坚硬的用柔软药,脆弱的用坚固药,衰弱的补虚,亢盛的泻邪。 使用各种方法安定正气,使其清静安宁,这样病气就能衰退,余气各归其类属,没有偏胜之害。这是治疗上的基本方法。 ——《至真要大论篇》(九) 徐老师心得及推衍: 这一部分首先依次描述了六气之复的气候、物候现象及其导致的人体疾病的症状、病程和严重程度; 然后针对性地给出各种复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最后小结治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逻辑。 六气之复的具体情况无须赘述,参看译文即可。这里主要理解一下治法。 由于“复气”是为了矫正偏胜之气而产生的另一类不同性质的胜气,因此“复气”实质上也是一种胜气。所以,“复气”在气候、物候、病候的表现上与胜气基本相同。 对胜复的治疗,基本上是根据自然气候变化中的自调现象总结出来的,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出现了胜气及其相应的疾病表现,一般都可以根据治胜复的原则对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 可参看上一篇《六气相胜致病机理、症状和治法》。 总之中医对于疾病的各种治疗法则,基本上是从运气学说演绎而来。 不仅如此,中医学对病因、病机和发病学的认识,对疾病的诊断、预后、预测,关于药物和方剂、饮食调养等方面的理论,也都与运气学说密切相关。 因此,运气学说不但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理论基础和源渊。 关于六气之胜(包括司天、在泉、胜、复等)的治疗法则,列表如下以小结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