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公众号:青于墨(ID:mojiangde) 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常以“老孙”自居,即便是面对高高在上的玉帝,他也多以此自称,彰显出一种略带不羁又颇有几分藐视权威的洒脱。 当然,面对师父,无论是授业恩师须菩提祖师,还是取经路上的引导者唐僧,以及庄严的如来佛、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他则谦逊地自称“弟子”,仅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对弥勒佛也采用了这一称呼。 而在第五十八回中,面对玉帝,他竟自称“臣”,透着几分谄媚,无非是因为这时的孙悟空丢了金箍棒,而且被六耳猕猴搞得置于前所未有的险境中。 面对那些为非作歹的妖精,或是某些他不屑一顾的人物,孙悟空为了震慑其嚣张气焰,直接将自己“升格”两辈,大言不惭地自称“外公”。 举两则有趣的例子来说:第七十一回中,孙悟空为朱紫国国王向赛太岁索要被掳走的皇后金圣宫娘娘。 那赛太岁本是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所化,吃了没文化的亏,听闻小妖汇报孙悟空自称朱紫国请来的“外公”,竟误以为“外”是个稀有的姓氏。 那妖怪手持宣花钺斧,出门怒气冲冲地喊道:“哪个是朱紫国来的外公?”这番话让孙悟空心中暗喜,乐不可支。 再如第七十六回,孙悟空在狮驼山中智斗三魔,他在老魔肚子里翻云覆雨,疼得老魔直呼:“大慈大悲齐天大圣菩萨!” 孙悟空嫌对方啰嗦,索性让他直呼“外公”。那老魔为了保命,连连呼唤“外公”,“外公!外公!是我的不是了!” 孙悟空心中窃喜,加上老魔承诺放出唐僧,所以孙悟空最终决定放他一马。 不过,这次做“外公”的代价可不小,妖怪出尔反尔,唐僧因此被送进了蒸笼,就差一把火险些丢了性命。 《西游记》中,孙悟空不仅在妖怪面前自称“外公”,猪八戒有时也以“外公”当作高人、压人的称谓。 第三十二回巡山编谎,说妖精“叫我做猪祖宗,猪外公,……”第三十八回猪八戒捉弄孙悟空,对唐僧说乌鸡国王的尸体是"行者的外公”。 那么,孙悟空从“外公”这一称谓中,究竟能得到何种欢愉? 自称“外公”,首要的目的便是自抬身价。在《西游记》的开篇,悟空便直白地展露了他对幸福生活的独到见解——“称王称祖”。 “称王”,便是独霸一方,高悬“齐天大圣”之旗;“称祖”,则是要做那受人敬仰的“爷爷”或“外公”。 古人衡量身份尊卑,无非两大标尺:权力地位与辈分高低。“称王称祖”,便是将这两大标尺统统宝蓝,居高临下,尽享风光。 就好比那挨了打的阿Q,就私下嘀咕“儿子打老子”,虽不敢大声宣告,但心中那份不甘却可以得到安慰。 当然悟空不同于阿Q,他本领高强,金箍棒下无人敢轻视,于是他自信宣称自己是“外公”,若能从对方口中喊出,更是心满意足。 再论孙悟空与妖精们的“关系”。踏上取经之路的悟空,虽已脱离黑道,步入正道,但取经路上碰上的这些妖怪总让他忆起往昔。 作为天庭叛逆史上著名的“妖猴”,他曾不可一世,眼前的妖精们不过是后生晚辈,应当对他顶礼膜拜,怎敢舞刀弄枪拦路抢劫? 于是,他要告诉他们:“想我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九天神将见了我,无一个敢称'老’。你叫我声'外公’,哪里亏了你?”这是一种老前辈式的骄傲。 进一步深入猴子的内心世界,不难发现,他反复要做人的“外公”,实则是一种自我夸大的表现。而自我夸大之人,其内心往往藏着不小的压力。 在取经路上,猴子已不再是那高高在上的“王”,而是唐僧的徒弟,需听从师命。于是,他用威严的口吻自称“外公”,既是对这种不利地位的反抗,又是对唐僧的一种微妙暗示。 再者,猴子虽本领高强,却相貌平平,容易被对手轻视,咱猴哥的自尊心也因此变得异常敏感。 如第二十一回中,黄风大王便嘲笑他“可怜!可怜!我只道是如何厉害的角色,原来是个病恹恹的骷髅鬼。” 难怪他总是要占据“外公”的位置,以这种称谓,来得到一种独特的心理满足,仿佛能让他在这外貌的局限中,找到些威严。 也许有人好奇发问:同样是“称祖”,悟空为何偏不做人家的“爷爷”,而独独挑了个“外公”来当呢? 这其中可是大有讲究!其实悟空也曾自称过“爷爷”,但那不过是偶一为之,并非常态。 在古人眼中,爷孙之间的关系,在血缘上太过亲近,责任上也是千丝万缕,纠缠不清。召集一群猴子猴孙尚且无妨,但若弄些杂七杂八的妖精做孙子,心里恐怕会有些膈应。 而“外孙”则大不相同,前面有个“外”字挡着,仿佛天然就有了一道屏障。按照古代的律法,即便是犯罪连坐,已嫁的女儿也牵连不到其父母,更何况是外公呢? 同样是占便宜,这个“外公”当得可是要轻松惬意得多,颇有几分“隔岸观火,坐享其成”的意味。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