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中的地理、旅游文化

 昵称503199 2025-01-07 发布于湖北

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其实,文章在承载“大道”的同时,也蕴含了很多“小道”。例如,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课文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和旅游文化。我们姑且按照“出游”“登山”“览胜”“吊古”等几个层面,将相关课文进行粗粗划分,以略作区分。

一、出游

出游,指作者用文字记录自己外出游玩的过程。文章有山川美景,有风月花草,当然也有个人渗透于文字的缕缕情思和脉脉才思。

如《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苏轼的《赤壁赋》、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从中,我们可以想及无名江畔的出水芙蓉,感受“赤壁之游”的江山、风月,想象北冰洋的云朵和太平洋的洪涛,体会北国清秋的静与悲凉,欣赏清华园的月色与荷塘,思临长沙橘子洲头的寥廓霜天……

二、登山

登山,指作者用文字记录自己寻访名山的经历。透过“登山”的些许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山的另一面的含意。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高》、姚鼐的《登泰山记》、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四篇课文。李白的文字,可以让我们意气风发地发现天姥山的神秘与玄奥;杜甫的文字饱含着人生的风雨和沧桑,让我们感受到夔州白帝城外高台上一颗孤寂的心;姚鼐的泰山,可以让我们体味何谓冷峻和孤傲;王昌耀的峨日朵,则能让我们清醒地深味永远存在的人世间。

三、览胜

览胜,指作者用文字记录自己亲临名胜的经历和感受。文字中不仅有对名胜的记述,更有在此发生的一幕幕往事。

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诗经·静女》。透过文字,我们不仅能遇见沧桑的地坛和地坛中的生生不息,更能发现一颗失落的灵魂和一个逐渐找回生命真谛的站立的人。透过文字,我们不仅能发现遥远的古城墙上一双有情有爱的男女青年的痴态,还能窥见先民对其故国(“牧”)深深的缅怀。

四、吊古

吊古,指作者用文字记录自己凭吊古迹的心路历程。凭吊古迹,总要生发出若干感慨,以他人手中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者,聚焦所谓的“赤壁古战场”,歌颂一时之豪杰周瑜,叹息自己悄然流逝的年华。后者,立足于“北固亭”,抚今追昔,有辛稼轩当年的叱咤风云,也有如今的廉颇老矣,不得不让人感叹,不巧的不仅是其青春与岁月,还有朝廷和人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