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首古诗,道尽孤苦寂寞与无奈

 凤凰山居士 2025-01-08 发布于江西

发布于:广东省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在清道光十年(公元1839年)的春末之际,正值繁花似锦、生机勃发之时,我国著名文人学者龚自珍,由于种种原因,决定辞去他在礼部所担任的主事职务,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南归之路。这一行动发生在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此时的龚自珍已在京城度过了长达二十年的光阴,繁华的北京城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了他除了故乡之外的第二个家。如今,这位年近四十八岁,步入晚年的诗人,即将告别这座承载了他无数情感与记忆的城市,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离愁别绪。

那无尽的离别之情如同夕阳下的长河,随着日头西沉,离愁渐远渐无穷,当龚自珍挥动马鞭,指向东方故土的方向时,仿佛瞬间跨越了千山万水,抵达天涯海角。他以“辞官归乡”比喻为从繁茂枝头飘零的落花,尽管看似孤寂无助,但这落花并非冷漠无情的存在,它融入大地,化作滋养万物的春泥,继续发挥着培植新生命的重要作用,象征着龚自珍虽离京而去,但其精神与情怀仍将影响后世。

这首饱含深情的感怀诗篇,通过描绘那些看似枯萎凋零的花朵,实则富含深厚的情感寄托,它们坠入尘埃,转化为孕育新生的春泥,默默守护着更加娇艳欲滴的春花绽放。整首诗意境深邃且浑然一体,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无迹可寻却又心意昭然若揭。仅仅二十八个字,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龚自珍宽广如海的胸襟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独特见解,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和饱满情感足以包容天地之间的一切。

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组感人至深的诗作,据推测创作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春天。就在前一年的秋天,唐朝军队取得了对抗安史叛军的重大胜利,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成功收复,朝廷上下洋溢着欢庆的气氛。然而,在短暂的胜利喜悦之后,一些官僚贵族又重拾昔日的骄奢淫逸生活。在这历史转折的时刻,伟大的诗人杜甫亦在这首诗中赞美了春光的明媚,同时感叹人生的短暂无常,倡导人们珍惜时光,及时行乐,从而赋予了作品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首诗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画卷,寓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领悟。当一片花瓣在春风中悄然飘落,仿佛春天的繁华也随之削减一分,这不仅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弦,更引发了他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深深感慨。此刻,那随风飘散的万点落花,犹如繁星陨落,映衬出一幅凄美而又引人愁绪的画面,不禁使人感叹世事变迁的无情与无奈。

面对即将凋零的花朵,诗人劝诫人们要珍惜当下,尽管满目疮痍,花期将尽,也要把握最后的机会去欣赏这份即将消逝的美,切勿因顾虑饮酒过量可能带来的伤害而错过眼前的风景。他借“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这两句,传达出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纵情享受美好时光的人生态度。

再观曲江之畔,昔日富丽堂皇的小堂如今已被翡翠鸟筑巢占据,显现出岁月流转下的荒凉与寂寥;曾经威武雄壮、象征皇家荣耀的石麒麟,也已经倒在了苑边的高冢旁,无人问津。这一幕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兴衰无常的深刻洞察。

然而,诗人并未因此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反而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得出了人生的智慧——万物演变自有其内在规律,应当顺应天道,及时行乐,不必过于执着于那些虚无缥缈的浮华荣誉,以免被其束缚住身心,错失生活的真谛。整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富含哲理的抒怀,展现出诗人豁达洒脱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仔细看来啊,事物盛衰交替变化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名束缚自身呢?

《曲江二首·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上朝归来,这位满腹经纶却心含哀愁的诗人,日复一日地将自己春天穿着的华服典当出去,换取微薄的铜钱,每日流连于江头的酒肆,沉浸在醇香的酒液中,直至醺然欲醉,方肯踏着夕阳的余晖归家。身上的衣物渐次减少,酒债却日益累积,对此他淡然视之,毕竟人生能有几何,能活至七十岁的古稀之年,在历史长河中实属罕见。

然而,生活虽艰难,他仍寄情于自然,痴迷于那翩跹于花丛中的蝴蝶,它们轻盈翻飞,自由自在;以及那悠然掠过水面,时而轻轻一点的蜻蜓,灵动而优雅。诗人深情呼唤,愿与这穿花蛱蝶、点水蜻蜓一道,沉浸在这短暂而美好的时光里,纵使人生苦短,亦不愿辜负这一片可爱风光,哪怕只是片刻的欢愉。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烽火硝烟后,诗人以其深沉而又悲凉的笔触,为这个落英缤纷的季节谱写了一曲饱含哀婉情怀的赞歌。社会现实的动荡不安,使得他曾经炽热的理想与远大的抱负似乎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犹如那随风飘零的花瓣,无法挽回地坠入尘埃。他的内心承受着无尽的痛苦,身为一名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他因为耿直的性格而遭到贬谪,面对“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凄凉景象,除了借酒浇愁,让自我在沉醉中暂且忘却一切,他似乎已找不到其他排解心中郁结的方式。

诗人回首过往,前瞻未来,视线所及之处,昔日帝王的巍峨陵墓映入眼帘,那象征着权力与辉煌的遗迹此刻更显得苍凉寂寥。面对这古今交织的情境,诗人的情感波澜达到了顶峰,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这一刻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最终,诗人在诗篇末尾巧妙转折,以一种看似豁达的态度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感慨,但这其实也只是他在无奈现实面前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隐藏在字句背后的,依然是他对理想世界深深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无尽的叹息。

雨打孤篷酒渐消,昏灯与我共无聊。

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

——宋·陆游《舟中感怀三绝句呈太傅相公兼简岳大用郎中》

雨滴敲击着孤零零的船篷,如同音符般奏响了一曲寂寥的旋律,伴随着陆游在这凄风苦雨中的漂泊。酒壶里的佳酿随着时光的推移而逐渐减少,每一滴似乎都带走了一份忧愁,却也增添了几分清醒。在这狭小的舟中,一盏昏黄的灯火摇曳不定,仿佛与他共同品味着这份深深的无奈与孤独。

陆游,这位满腹才情的宋代文人,此刻正沉浸于宦海沉浮所带来的失落与感慨之中。他的目光投向了窗外那浩渺的江面,那里,潮水起起落落,日夜交替,周而复始,仿佛在诉说着世间万物的轮回与变迁。对照自身,他在官场上追逐的功名利禄,犹如镜花水月,虚无缥缈,远不如这寒江每日定时的两次潮汐来得真实可靠。

他心中暗自叹息,人生短暂,世事如梦,那些曾经奋力追求的功名成就,在大自然的永恒规律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寒江潮涌,揭示了生活的起伏跌宕,也映照出人生的无常与苍凉。面对未知的前路,陆游不禁陷入深思,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在这茫茫人海中寻找何种归宿,才能真正契合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宋·陆游《秋思》

在宋代文坛巨匠陆游的《秋思》一诗中,生动描绘出了一幅饱含人生哲理与复杂情感的画面。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以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揭示了世间人们被功名利禄所驱使,犹如万头烈火焚烧的狂牛般奔忙不息,相比之下,那悠然自得、随波逐流的江湖沙鸥,则成为了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自由与超脱的象征。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节奏与世事变迁的独特感悟。当真正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时,才深刻体会到时间仿佛凝滞,一日漫长如同一年;纵然面临天大的困扰与压力,借酒消愁之后也能暂时抛诸脑后,然而这种短暂的解脱并不能彻底消除内心的忧虑。

“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的诗句,诗人将视线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寻常景象,那一声声捣衣棒的回响,伴随着深巷中悬挂的皎洁月光,以及井边梧桐树叶的飘零,唤起了他对遥远故园深深秋意的思念,此情此景,更添几分寂寥与哀愁。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心愿,却苦于现实无法找到这样一个可以让他尽抒胸臆、纵览天下之地,就如同当年陈登立于百尺高楼之上,纵论国家大事一般。此处,诗人通过对比,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抱负难展的无奈与苦闷。

整首诗以秋日为背景,细腻地展现了陆游既向往闲适恬淡的生活,却又因心系家国、忧患重重而无法真正清闲的矛盾心境。他的一生都在为抗敌救国奋斗,然而心中的烦扰、无奈与无助却始终如影随形,这便是《秋思》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唐·崔涂《春夕》

这是作者在漫长的客旅生涯中创作的一首深情而又内敛的感怀诗篇,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厚,整体风格浸润着沉郁的色调,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面前。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流水与落花为载体,借东风之力,生动描绘了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无情画面。那东风不仅吹散了水波与花瓣,也将诗人的心绪带过楚地的重重城池,使他在异乡的夜晚倍感孤独与思乡之苦。

夜幕降临,诗人仿佛化身为庄周梦蝶,于梦境之中穿越千山万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然而,当清晨的曙光穿透梦境,他却在深夜三更时分醒来,耳边唯有杜鹃鸟在枝头发出的凄厉啼鸣,这声音如同一把锐利的刀锋,刺痛了他的心扉,令他的思乡之情愈发浓郁且难以排解。

久违的故乡音讯已经断绝了一年有多,时间的流转并未因诗人的思念而停歇,反而在他的两鬓悄然留下了花白的痕迹,昭示着岁月的无情。诗人感慨万分,深知若自己愿意放下羁绊,回归故土并非难事,那里有他深深眷恋的五湖烟波,又有谁能与之争艳斗丽呢?

整首诗宛如一首哀而不伤的挽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凄凉愁惨氛围。虽然诗文中未曾明确提及“思乡”二字,但那无尽的思乡之意却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字里行间,触动人心。

尤其是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直抒胸臆,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袒露无遗,那份凄婉动人的悲凉和自我安慰与自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墨中寓言,含蓄而富有深意,充分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情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赵嘏《江楼有感》

这首深情而又略带哀婉的诗篇,是对过往友情与共同经历的一次深深回溯与怀念。它以一种细腻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独登江畔高楼之际,内心涌动的无尽思念与挥之不去的惆怅情绪。

在这静谧的夜晚,我孤身步入那座矗立于江边的巍峨高楼,周围的一切都仿佛沉浸于沉思之中,我的思绪如同繁星点点,纷纷扬扬,汇聚成一片深不可测的忧虑海洋。抬眼望去,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宛如流水般在天地间悠然流淌,那流淌的江水又映照着浩渺无垠的苍穹,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一幅空灵而深远的画面。

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与故友们一同在此处仰望明月、谈笑风生的日子历历在目。然而,此刻再回首,那些熟悉的身影却已不在身边,我不禁心生疑问,你们如今又身处何方,是否也在某个角落怀揣着同样的思念与感慨?

诗人再次踏上这片承载着无数美好记忆的土地,不禁回想起去年那个同样美好的夜晚,那时我们携手并肩,一同登上这座江楼,倚栏远眺,共享那轮明亮的江天明月,其乐融融,无比欢愉。然而,世事变迁,时光荏苒,曾经的挚友因生活的波折与命运的捉弄,各自踏上了未知的旅程,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而今,诗人再度孑然一身,站在同一片江楼月下,眼前的景色依旧熟悉而动人,那轻柔的江风、那温柔的月色,似乎都在低语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面对眼前似曾相识的景致,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怅惘交织在一起,如同无形的手指轻轻拨动心弦,唤醒了那些深藏心底的情感涟漪。这份无声的啃啮,让诗人在孤独中愈发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离合悲欢,也使得这首诗作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深深的哲理韵味。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唐·张谓同王征君湘中有怀(一作严维诗)

八月的洞庭湖,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披上了秋天的华丽盛装,湖面上波光粼粼,仿佛镶嵌了金黄的秋叶,映照着天空的高远与宁静。潇湘水浩浩荡荡,犹如一条银带穿越南北,承载着诗人无尽的思绪,滔滔北流,汇入远方的长江,也汇入了张谓那深沉而广阔的心海。

远离家乡万里之遥,身处异乡的张谓,在这八月洞庭的秋色中,不禁涌起深深的思乡之情。夜半五更,万籁俱寂,唯有心中的愁绪如同暗夜中的烛火,摇曳不定,难以自抑。这种身为异乡客的孤独与惆怅,使得他无需翻开厚重的书卷寻求慰藉,反而更愿意登上酒楼,以酒解忧,让思绪随着杯中的佳酿流淌,寄情于山水之间。

此诗乃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时任尚书郎的张谓奉命出使夏口(即今日湖北武汉武昌)之际,与友人一同泛舟洞庭湖时所创作。彼时,同游的王徵君亦有感而发,写下《湘中有怀》一诗,于是张谓便以《同王徵君湘中有怀》作为回应,两人的诗篇相互唱和,情感交融,共同描绘出一幅壮丽而又深情的洞庭秋景图。

在这首诗中,张谓并未采用繁复华美的辞藻和过度的情感渲染,而是以一种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自然而然地抒发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人的深深怀念。每一句诗都像是信手拈来,却无不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况味,如流水行云般流畅自如,悠然自得,韵味无穷,展现出一种淡雅而深沉的美。他心中挂念着长安洛阳的众多亲朋故旧,期盼着何时能够再度携手同游,共享那份久违的欢聚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