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变一般没有化生,但很注重表现华丽的宫殿楼阁,如第329窟南壁的阿弥陀经变,描绘出绿色的宝池上建有七座华丽的平台,台上楼阁高耸,平台的地面铺满了有花纹的地砖,并有金银装饰。这是表现阿弥陀世界里七宝铺地的景象。
第172窟这种以中央净土图为主、两侧又辅以条幅的形式,在盛唐以后便成为观无量寿经变的主要形式。与“未生怨”相对的另一面,也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画面表现“十六观”的内容。 药师经变 第148窟东壁 盛唐 大多数药师经变的构图与观无量寿经变一致,中央画净土世界,两侧以条幅的形式画出“九横死”“十二大愿”内容。盛唐第148窟东壁门北侧,画出巨幅药师经变,中央是东方药师净土世界,同样通过华丽的楼阁来表现。与这些高楼相接的是建于净水池中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都有歌舞作乐的伎乐天。这些复杂的建筑令人想起唐代宫殿建筑的雄伟气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敦煌北魏石窟中就已出现了《法华经》的内容,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的形象。经典中说:佛在为弟子们宣讲《法华经》之时,突然地上冒出一座宝塔,弟子们十分不解。佛告诉大家:在若干年前,有一位叫多宝的佛曾预言:我灭度以后,于十方国土中有说《法华经》处,我将涌现其前作证明。此塔当是多宝塔。佛正说着,宝塔便开了,里面的多宝佛让出一座,请释迦入内,于是二佛并坐为大众说法。
隋代以后,壁画中描绘了很多《法华经》中的内容,如第420窟的顶部描绘出了《法华经》的“序品”“方便品”“见宝塔品”“化城喻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内容,是法华经变的早期形式。 药草喻品第23窟盛唐 法华经变第23窟盛唐 盛唐第23窟,有人把这个洞窟称作法华窟。该窟西壁开龛,除了顶部北披和西披以外,南、北、东三壁及顶南披和东披画的都是法华经变的内容,详尽地描绘了《法华经》的“药草喻品”“方便品”“信解品”“见宝塔品”等13项内容。
这是表现《观音经》所说:若有商人遇到强盗,性命财产不保,只要口念观音菩萨名号,自然得到解脱。画中强盗的骄横凶狠,商人们害怕求饶的表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报恩经变是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而绘的。这部佛经不是从印度传来的,而是中国的僧人为适应中国的国情而编造的佛经,佛教界把这样的经典称作“伪经”。它调和了儒、佛两家的思想,宣扬报恩精神,即所谓“上报佛恩、中报君亲恩、下报众生恩”,其中又以中报君亲恩为重点,这样的思想与儒家的忠孝思想完全一致。
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总计有30多种,其中包括依据大乘佛经及密教经典所绘的经变画。现存的遗迹中,像敦煌壁画这样数量庞大、艺术精湛的经变画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经变画的宝库。以上几种是其中最流行的,也是在艺术上较有特色的。经变画不仅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内容,而且由于表现的领域很广,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画面,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的范畴。
中心柱后部的平顶通常是以方形连续纹组成,称为平棋。平棋图案一般为正方形数重交错叠涩,层次较为丰富,平棋的中心是一朵大莲花,在四角处画莲花或火焰纹。西魏以后,在平棋四角画飞天的情况较多。
隋代第427窟人字披顶部,画家不厌其烦地绘出一道精致的图案:在深绿的底色上,缠枝莲茎和忍冬纹按波浪形延续,构成一个个环形空间,其中画出盛开的莲花以及坐在莲花上的化生童子。这些化生童子显然象征着往生极乐净土的途径。
第407窟的三兔藻井图案,它的中心是一朵八瓣莲花,花瓣重叠,显得厚重。花心是一个绿色的圆圈,圆中画出三只奔跑的兔子,这三只兔子共有三只耳朵,可是不论你看哪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这就是有名的三兔造型。
初唐第329窟的藻井,井心用14个卷曲莲瓣和14朵卷云纹环绕莲心绘成一朵大莲花,花心以白色的弧线画成波状旋转形,如莲花正在旋转的色轮上放光。
第209窟的藻井在中央以四个石榴对称排列,八串葡萄交错组织,通过藤蔓连接起来;四周分别为连珠纹、鱼鳞纹、矩形纹等,最外层为垂幔;色彩简淡而典雅。
盛唐第320窟的藻井,中央为团花纹,这种结构复杂的团花纹,可以看出莲花、牡丹等花瓣的特征,但它又不像某一种花,在中央方井以外,有着层次丰富的边饰,菱形纹、团花纹、鱼鳞纹、垂角纹及流苏的纹饰无不描绘细腻,色彩丰富;全图以大红为主色调,以不同色度的青、绿、黄、白等色描画纹样,显得强烈、厚重而又华贵,体现出唐人的审美气质。
五代第146窟的藻井,方井以土红为底色,中央以青绿色画出团花,花心在绿底色上画一条龙;在团花的四面各画一对鹦鹉,四角又饰以半团花;方井周围分别画方胜纹、卷草纹等,色彩别致,风格清新。西夏时期以龙凤形象为主的装饰图案更为盛行,绿色调成为这一时期的基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