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朋友喝药难,怎么办?治感冒、腹泻、遗尿等疾病,“糜粥疗法”是个好办法

 紫荆泽兰李佳霖 2025-01-12 发布于四川
中医书友会第411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小儿喝药难通常是个大问题,这个糜粥疗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糜粥本身也有一定助药力、养脾胃的作用,且适口性好。基本在粥中只加入一到两味药物,气味不可太令人不适,又要防止味道过杂,因此选药上要比较挑剔,本文给了不少方案可供大家参考。

—本文约3468字,预计阅读9分钟—

图片

糜粥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蔡金波
介绍:蔡金波(1943-2008), 男,江西省临川区人,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大学本科毕业,曾任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西中医学院兼职副教授,省中医学院兼职副教授,省中医儿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特邀编委。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禽蛋疗法》《药粥育儿238方》等著作十余本。

图片

由于儿科患者年龄幼小,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
物治疗,诚如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所云:“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捕风捉影,则转救转剧,转去愈远。
再加上小儿畏药味之苦涩而拒服,致使小儿病之治疗愈显其难。

笔者认为各种糜粥均以五谷为基质,或加某些中药相烹而成,“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

诚系治疗小儿疾患之一蹊径,现介绍如下: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风寒型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头痛,喉痒,舌苔薄白,脉浮。治宜辛温解表。
可选用防风粥(《千金月令》:防风7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生姜粥(《兵部手集方》:母姜50~100克切细捣取汁,在粥熟后兑入食之)。
  • 风热型
症见高热,微恶寒,微汗,头痛,鼻塞,流浓涕,喷嚏,咳嗽,咽部红肿疼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
可选用薄荷粥(《医余录》:薄荷7克煎汤取汁,候冷。以粳米50克煮粥,待粥将成时兑入薄荷汤及砂糖少许,再煮一、二沸即成);蒲公英粥(《粥谱》:蒲公英30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为稀粥)。
如挟暑邪,可选用藿香粥(《医余录》:藿香7克煎汤取汁,待粳米粥将成时兑入);绿豆粥(《普济方》:绿豆煮汁,并作粥食)。

二、婴幼儿腹泻

  • 伤食型
症见腹胀,腹痛、口臭、纳呆、大便腐臭或酸臭,状如败卵,泻后腹痛减轻,常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治宜消食导滞。
可选用山楂粥(《粥谱》:山楂20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将熟时再加砂糖20克煮三、五沸即可);小麦曲粥(《圣济总录》:小麦曲炒20克,粳米50克淘洗干净,共煮为粥);槟榔粥(《圣济总录》:槟榔5克研为极细末,生姜汁5毫升,蜜20毫升,待粥将熟时加入,再煮数沸)。
  • 风寒型
症见便稀多泡沫,色淡,臭味较轻,腹痛肠鸣,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轻咳,厌食,口不渴,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散寒化湿。
可选用藿香粥神仙粥大蒜粥(《食物疗法》:紫皮大蒜7瓣,同粳米50克煮为稀粥);豆蔻粥(《圣济总录》:肉豆蔻5克研为细末,生姜一片,待粳米稀粥将熟时加入,再煮数沸)。
  • 暑热型
症见腹痛即泻,色绿或黄,味臭,口渴,微热,小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
可选用藿香粥绿豆粥荷叶粥扁豆花粥生芦根粥(《食医心鉴》:鲜芦根50克,煎汤取汁,入红米50克煮粥);滑石粥(《太平圣惠方》:滑石15克,布包后和粳米50克煮为稀粥,然后去滑石)。
  • 脾虚型
症见久泻不止,或时泻时止,大便稀薄,或呈水样,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气腥臭,食欲不振,精神疲困,睡时露睛,面色黄,肌瘦,口唇色淡,舌质淡红,苔薄而腻,脉沉无力。治宜健脾止泻。
可选用参苓粥(《圣济总录》:人参5克,白茯苓8克,生姜一片,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作粥,临熟时下鸡子白一枚,盐少许,搅匀,再煮数沸)。
珠玉二宝粥(《医学衷中参西录》:先将生薏苡仁30克煮至烂熟,再将生淮山药粉30克及柿霜饼一枚加入,同煮为糊粥);乌梅粥(《圣济总录》:乌梅7枚,煎汤取汁,入粟米50克煮粥)。
马齿苋粥(《食疗本草》:鲜马齿苋50克,洗净细切,和粳米50克煮粥);芡实粥(《本草择要纲目》:糯米、芡实各30克捣为粗末,煮作稀粥)。
  • 脾肾阳虚型
症见久泻不止,大便水样或完谷不化,面色㿠白,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舌质淡,苔薄白,脉微细。治宜温补脾肾。
可选用附子粥(《太平圣惠方》:附子3克,炮去皮脐,干姜5克,炮后共研为细末,和粳米50克煮作稀粥);桂心粥(《食医心镜》:桂心3克,茯苓8克,桑白皮5克,剉末,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

若婴幼儿泄泻严重,出现面色㿠白,嗜睡肢冷,腹凹如舟,哭而无泪,舌质红而光剥无苔,证属阴阳俱伤。治宜益气、培中、养阴。

可选用补虚正气粥(《圣济总录》:黄芪20克,人参10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人参粥(《食医心镜》人参、茯苓各3~5克,麦冬5~10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作稀粥)。

三、贫血

症见面色苍白,毛发稀疏,黄而干枯,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唇舌色淡,爪甲无华,脉弱,治宜补血。
可选用补虚正气粥龙眼肉粥(《药粥疗法》:龙眼肉10克,红枣3枚,和粳米50克煮粥);糯米阿胶粥(《食医心鉴》:糯米50克,炙阿胶5克煮粥);牛乳粥(《遵生八笺》:用真牛乳一盅,待白米粥煮至半熟时去汤汁后加入,待粥煮熟时盛碗中,再加酥油一匙食之)、
芝麻粥(《锦囊秘录》:芝麻10克炒后研末,和粳米50克煮粥);人参粥补益大枣粥(《圣济总录》:去核大枣7枚,煎汤取汁,入青粱米50克煮粥);羊脊骨粥(《太平圣惠方》:羊连尾脊骨一握,肉苁蓉10克,菟丝子2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将熟时加葱白二茎,再煮数沸)、
熟地粥(《中国药粥谱》:熟地15克布包后煎汁,至汁呈棕黄色时入粳米50克煮粥,熟时去地黄食);当归粥(《中国药粥谱》:当归10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红枣5枚,砂糖适量煮粥);落花生粥(《粥谱》:连红衣之落花生30克,粳米50克,捣碎后再加水熬为稀粥)。

四、遗尿

  • 下元虚寒型
症见遗尿频频于梦中,面色㿠白,恶寒肢冷,腰腿痠软,小溲清长而频数,舌质色淡,脉沉迟无力。治宜温肾固涩。
可选益智仁粥(《经效产宝》:益智仁3~5克炒后研为细末,盐少许,调入粥中即可);桑螵蛸粥(桑螺蛸5~6克炒焦后研末和白糖10克和匀,调入粥中即可);菟丝子粥(《粥谱》:菟丝子10~15克,煎汤取汁,入糯米50克煮粥);附子粥。
雀儿药粥(《太平圣惠方》:麻雀2只,治如食法,酒炒后加水二大盏,次入粳米50克煮粥,欲熟时再下制菟丝子、复盆子、五味子、枸杞子末各2克,搅转,入五味,调和令匀,更煮粥,空腹食之)。
韭籽粥(《干金要方》:韭籽15克煎汤取汁,入稻米50克煮粥);狗肉粥(《食医心镜》:狗肉50克细切,以盐、豉及粳米50克熬粥食)。
  • 脾肺气虚型
症见遗尿频而量少,面白体瘦,食少便溏,自汗或盗汗,舌质淡,脉缓。治宜益气固涩。
可选用补虚正气粥人参粥黄芪粥(《冷庐医话》:黄芪20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党参粥(《中国药粥谱》:党参15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参苓粥白术沙参粥(即《圣济总录》白术猪肚粥去槟榔,加沙参10克煎汁煮粥)。
  • 肝经郁热型
症见遗尿,小溲黄臊,性情急躁,或兼见手足心灼热,夜间齘齿,唇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宜泻肝清热。
可选用栀子仁粥(《养生食鉴》:粳米50克煮粥,待粥将熟时入栀子仁末3克,再煮至熟);双花粥(《中国药粥谱》银花20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煮粥);菊花粥(《老老恒言》:菊花去蒂,晒干研末,调入粥中即成)。

糜粥治疗遗尿,宜中、早餐时进行,且所烹之粥宜稠不宜稀,否则因摄入水份过多及临近睡眠,而有损疗效。此外,还应令患儿侧卧,白天不要戏耍过度,更不要对患者遗尿进行指责,加重思想压力等等,以求得最佳效果。

五、病案举隅

  • 病例一
王××,男,6岁,1984年6月4日就诊。
其母代诉:发热咳嗽两天,刻下体温38.4℃,鼻塞,头痛,全身痠楚,咳嗽,微恶寒,食少纳呆,神疲,苔白,脉浮紧。
证属外感风寒,治宜疏风散寒以解外邪,
因患儿服药即吐,即嘱其母按法作《神仙粥》啜之,一啜汗出,再进诸症消失,两日而痊。
  • 病例二
何×,女,3岁,1983年8月16日就诊。
其母代诉:腹泻水样或蛋花样便已二天,日5~6次,味酸臭难闻,恶心,呕吐三次,口干嗜饮,不进食,常哭闹,但泻后稍见安静,腹胀,苔黄而厚腻,脉滑。
证属食滞泄泻,治宜消导积食。
嘱以北山楂20克煎汤取汁,入粳米50克熬成稀粥,仅取粥汁,酌加白砂糖、盐,口渴即饮,不计顿,调治两天而痊愈。
  • 病例三
蔡×,男,11岁。数年来入冬即遗尿,每夜1~3次,常于梦中尿床。畏寒肢冷,舌质淡,脉沉迟无力,
证属下元虚寒,治宜温肾固涩。
即以桑螵蛸50克(炒焦),益智仁50克(炒),共研为细末,每次早餐取药末10克,白糖一匙,调入粥中食。连服六日后,遗尿有所减少,10天后不再遗尿。粥疗已效,再投一料续食10日,至今未见复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