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摩擦力冲击效应影响,振动波形和轴心轨迹上将会出
现毛刺、削波等畸变,频谱丰富,含有低频、工频和高频分量。
摩擦严重时,轴心轨迹上可能出现反向涡动。这种现象主要发生
于小型、轻型转子上。
(2)受摩擦热冲击效应的影响,转轴产生热变形。此时,振
动信号的主频仍为工频。这种现象主要发生于大、中型转子上。
(3)力冲击和热冲击的影响程度不同,摩擦所表现出来的波
形和频谱特征不同。对于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而言,工程实践表明,
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从振动特征还是振动危害上看,热冲击效
应都远远大于力冲击效应。摩擦故障下,工频仍是振动信号的主
要频率分量。
(4)摩擦程度较轻时,振动幅值和(或)相位具有波动特性,
而且波动持续时间可能比较长。如果摩擦引起的热弯曲与原不平
衡反向,合成后振动逐步减小。一段时间后摩擦消失,动静接触
点脱离,径向温差减小,振动恢复原状。此时在原不平衡和轴封
间隙下又会发生摩擦,振动因此变得不稳定。出现这种情况后,
轴封往往显得比较“耐摩”,常会引起振幅长时间、大幅度波动。
汽轮发电机组工作转速下发生摩擦故障时,经常出现这种不稳定
振动现象。 ![]() (5)同样是振动不稳定,但是不同情况下摩擦引起的振动波动特征不完全相同。图 18 给出了三种典型情况。图中P0表示原始不平衡,P1 ~ P4表示摩擦引起的旋转性不平衡,虚线Q1 ~ Q4表示原始不平衡与旋转不平衡合成后产生的新不平衡。从图中可以看出,旋转不平衡量大小不同,摩擦所表现出来的振动特征也不同。 (a)图反映的是P0 << P1 ~ P4时的情况。P1旋转一周到P4,合成不平衡矢量Q从Q1 变到Q2,幅值从最大变到最小,此期间相位变化了 3600
。(b)图反映的是P0 ≈ P1 ~ P4时的情况。P1旋转一周到P4,合成不平衡矢量Q从Q1变到Q2,幅值从最大变到最小,相位仅变化1800
。(c)图反映的是P0 >> P1 ~ P4时的情况。P1旋转一周到P4,合成不平衡矢量Q从Q1变到Q2,幅值从最大变到最小,相位几乎没变。根据振动波动一周过程中振动最大值Qmax和最小值Qmin,可以估算出原始不平衡量为2Qmax + Qmin,波动量为2Qmax − Qmin。 (6)摩擦故障严重时,幅值和相位不再波动,振幅会急剧增大。打闸停机初期,振动可能不降反升。降速过程中的振动往往比开机过程中的振动要大很多,机组升、降速过程中的振动差别较大。停机后的大轴晃度也有可能较开机时明显增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