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心铭》是憨山大师的心灵宝典,以清净的语言揭示了修行和悟道的真谛。每一句都直指人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迷茫的内心。 #01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身如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虚幻而无常。我们常常把自己局限在肉体的框架里,而忘记了身心的本质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流动的、无常的。我们若能跳脱这种局限,便能体悟到更深的真理。 #02观心无相,光明皎洁。心如明镜,清澈透明。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却能照见万物。我们常常被种种情感与思绪所牵绊,而无法看到心的真实面目。若能放下纷扰,我们的心会变得如清晨的阳光般明亮、皎洁,照见一切,清净无染。 #03一念不生,虚灵寂照。一念不生,指的是心境的绝对安宁,犹如一潭静水,清明而没有一丝波动。这种境界既是虚灵的,也是寂静的。心境的宁静能带来无限的智慧和光明。它超越了语言与思维,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灵光。 #04圆同太虚,具含众妙。心的境界如太虚一样广大无边,包容万象。无论是世间万物的变化,还是人生的种种起伏,心中都能容纳。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这种圆融的智慧让我们看透人生的复杂与微妙,达到了真正的自在。 #05不出不入,无状无貌。心的本性超越了表象的形态与外界的限制,它既不受外物的干扰,也不随内心的念头起伏而变化。它是无形无相的,既不产生,也不消失。它的本质是恒常的,安定的。 #06百千方便,总归一窍。无论多少种方法与途径,最终都归结为一个窍门——内心的觉悟与本性。世间的种种法门和智慧,最终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见性成佛,觉知自我。 #07不依形气,形气窒碍。人们常常依赖外在的形态和气息来判断一切,然而这却会成为我们认知的障碍。形与气是有限的,它们遮蔽了我们对真实的感知。只有超越形气,才能见到事物的真相。 #08莫认妄想,妄想生怪。妄想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当我们认同这些妄想时,就会被它们所困扰,产生种种怪异的情绪和幻觉。真正的智慧在于识破这些妄想,让它们无所依托,从而心灵得到释放。 #09谛观此心,空洞无物。真正的内心是空无的,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亦没有恒常的实物。我们看见的“我”,不过是心的虚幻投射。当我们能洞察这点时,便能够超越一切烦恼与痛苦,进入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10瞥尔情生,便觉恍惚。情感一生,心便迷茫。人之所以困扰于世,往往是因为情绪的波动。当我们只是随情绪起伏时,便会进入恍惚状态。只有在清明的觉知中,我们才能超越这些情感的束缚,回归本真。 #11急处回光,着力一照。在困境中回光返照,照见自己的内心,便能化解困顿。这句指出了我们在面对急难时,要保持觉察,迅速回归到内心的光明。心灵的力量是强大的,能够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找回方向,获得启示。 #12云散晴空,白日朗耀。急难过后,心如明镜,清澈明亮。像云散去后的晴空,白日的阳光照耀一切。经历了种种困境和迷茫,我们的心境会变得更加开阔,清晰,直指真理的本质。 #13内心不起,外境不生。外界的种种现象,皆是内心所生。如果我们能让内心保持清净与平静,外境也自会随之宁静。我们若能掌控内心的波动,外界的变化便不能影响我们的安宁。 #14但凡有相,不是本真。一切有形象、有相的事物都不是真正的本质。它们不过是暂时的表现,非恒常存在。我们应该超越这些表象,去直观事物的本质与空性。 #15念起即觉,觉即照破。一念生起时,如果能够立刻觉察到,这一念便不会再生根,迅速照破它。觉悟的关键在于及时觉察,不让妄想生根。只有保持觉知,才能随时斩断烦恼。 #16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外境的种种,来时我们不执着,去时我们放下。心灵的自在源于对外界不执着,不受外境干扰。我们能做到“扫即放过”,便能真正解脱。 #17善恶之境,随心转变。善恶的境界,实际上是随我们的心境而变化的。如果我们心中充满善念,外界也会呈现出善良的一面;反之,若心中有恶,外界也会映照出恶相。心,是决定一切的根源。 #18凡圣之形,应念而现。凡是圣人的形象,都是根据我们的念头显现的。我们的内心如何,外界的反应便会如何。这告诉我们,内心的修行才是根本,外在的行为是内心的反映。 #19持咒观心,如磨镜药。心如镜,需要不断的清磨。通过持咒、修行等方法,我们能清除心上的尘垢,使心更加明净。就像磨镜一样,不断地净化我们的内心,让它更加明亮。 #20尘垢若除,此亦不着。当心中的尘垢去除后,心即不再附着于任何事物。此句指出了我们在修行中的重要一步——去除执着。无执着的心,方能通达一切。 #21广大神通,自心全具。真正的神通并非外求,而是内心本自具足。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我们会发现心中的智慧与能力是无穷无尽的,真正的“大神通”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 #22净土天宫,消遥任意。修行到极致,我们的内心便是净土,所有的烦恼与杂念都消失,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自由。无论在何处,我们都能获得彻底的自在与安宁。 #23不用求真,心本是佛。我们不需要去外求真理,真正的真理就在我们的心中。心本是佛,修行的过程就是唤醒这份内在的觉悟。 #24熟处若生,生处自熟。修行的境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觉察,逐渐熟悉的过程。最终,我们会发现“生处自熟”,一切自然显现,心境自会达到圆满。 #25二六时中,头头尽妙。修行的境界不在于某一时某一地,而是时时刻刻都能保持觉知,处处都能感受到智慧的妙用。修行的成果是全方位的,随时随地都能觉察。 #26触处不迷,是名心要。真正的智慧体现在,我们无论触及何处,都不再迷失。心要的关键,是保持觉知,不被外境干扰,不随外物起伏,始终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平静。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人文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