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家萧传玖的生平事略与创作道路〗

 昵称32229807 2025-01-15 发布于广东

在当代中国雕塑艺坛上,萧传玖先生的雕塑作品占着一个突出的地位。他是一位在雕塑创作上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雕塑家,又是一位为我国培养了好几批雕塑人才的艺术数育家。他的《八一南昌起义》(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十块浮雕之一,与王卓予合作),建立在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坐像》等作品,是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称赞的。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很有成就的雕塑家,却在五十岁就被迫停止艺术创作,接着就被残酷地结束了生命。

图片

萧传玖先生于1914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三岁丧父。家庭经济困难,母亲当绣花女工来维持全家生活。萧传玖从小就喜欢艺术。上劳作课时,他作的笔筒、笔架最为精致,上面还刻有山水风景。在左邻右舍孩子们中间,萧传玖是“孩子头”。他在课余常常带小伙伴们做各种表演、画画和捏面人。十二岁那年,萧传玖小学毕业,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进了妙高峰中学。虽然门门功课都得了优秀成绩,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艺术。春天到了,他会自己扎鸢儿,他扎的鸢儿花样很多。在少年风筝比赛中,他总是优胜者。同时,他也喜欢玩乐器,如吹笛子、拉二胡等。初中三年级时,他曾从当铁路工人的伯父那里讨来一块凸透镜,配上木箱做了一部“幻灯机”。找了许多小玻璃片,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拿破被单作银幕。

初中毕业后,当萧母正为少年传玖生活出路问题担忧的时候,刚巧邻居有个亲戚从上海来,这人是个小学图画教师。他见传玖既聪明又有志气,有艺术天才,便毅然到肖母面前代为求情,说杭州有个专门学画的学校,他可带传玖去报考。但萧母感到,长沙与杭州相隔千山万水,在他们的经济情况下,要上杭州考学和出国差不多。那小学教师见萧母犹豫不决,便说,能考上公费最好,如考不上,再介绍他到苏州教小学。萧母见儿子酷爱艺术,含泪取下唯一的一付金耳环,唤萧传玖去换钱买船票。就这样萧传玖就随那位小学教师离开母亲和故乡去杭州了。

图片

1929年7月, 萧传玖到了杭州。该小学教师将他介绍给颐香斋的老板。那老板见这少年长得清秀聪明,很是喜欢,便留他住在自己的账房里。几天后他便参加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考试。进了考场,监考老师发给每个考生一小块馒头和一根炭条。他走到指定的画板面前,心只管嘣嘣跳,不知如何着手画画。他不知道这一小块馒头是给考生饿了吃的呢还是干什么用的。不久看到别人是拿它当橡皮用的,便也学着画起来。发榜前一天的夜里,他说什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便起床,一口气跑到校门口,在密密麻麻的字弄里找到了“萧传玖”三个字。颐香斋老板也以此为荣,待他更加客气,让他一直住到开学。

第一学期的学费是颐香斋老板给交的。第二学期开始,他利用课余搞勤工俭学解决自己的生活,母亲也偶尔寄点钱来。在班上,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由于勤学苦练,他的学习成绩总是数一数二。二年级要分专业了,他想了想自己的经济条件:要买纸张、颜料,对他来说都是困难的,但看到了雕塑专业只要有泥巴便行,于是就选了雕塑专业。学了四年,到毕业班时,他才二十岁。

1932年还在国立艺专读书时,萧传玖参加了“木铃木刻研究会”。这个研究会是由当时的进步学生组成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揭露旧社会制度的腐败,讽刺官僚们的丑恶本质,鼓舞人民的斗志。第二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国立艺专的另一个学生革命组织“一八艺社”成员力群、曹白等人被国民党特务抓走了。抓人的那夜,萧传玖在湖滨一家名叫蓓蕾公司的商店布置橱窗。第二天清早,他回到学校,在厕所里碰到一个同学,才知道曹白和力群还有叶洛被捕。他曾化名去监狱探望被捕者。被捕者用暗语叫他马上离开杭州。这时,国民党反动派搜捕共产党、镇压进步力量非常猖狂。有几个同学一起商量,认为争取出国是上策。没有路费怎么办?有个同学出了一个点子,就是住到上海一个同学的家里,同学的叔叔是一个大官僚,这样不但有了伙食费,更主要是免去了被逮捕的危险。后来该同学叫萧传玖为他叔叔画了一张肖像,这样他就在叔父面前讲了不少好话,说传玖如何有才气,要求叔父给予帮助:送点钱给传玖当作去日本留学的路费。叔父答应了。萧传玖终于在1933年买了一张黄鱼舱(最低等)船票到日本东京去了。

图片

到日本东京不久,他就考上了大学。因无能力出租房钱,就先借住在同学那里。后来搞了勤工俭学,才租了一间小房子,但仍旧经常付不出房租。起初在工人饭摊头上吃饭,也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他不得不给国立艺专的老同学写信求援。后有一女同学同情萧传玖,便给他寄了二十元,萧传玖总算度过了一次难关。

在东京大学读书的第二年,萧传玖作了一座自塑像,参加东京第二十三回“二科美展”。当时审稿非常严格,规定谁能参加美展谁便成为“二科”会员。学校领导以自己学校的学生能参加“二科”为荣。从此以后,校门口的守门老头见了他客气异常,再也不叫他出示缴费卡了。三年级时,他又以人体雕塑第二次参加“二科美展”。

萧传玖留日期间,同时拜了两位老师,一位是当年日本著名肖像画家藤岛武二,就是在他那儿学到了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另一位就是日本著名雕刻家杜边义之。这两位老师对萧传玖感情都很深,对萧传玖的作品极为赞赏。当萧传玖学完大学四年课程时,杜边义之曾建议萧留在日本大学深造。这时正值中日关系紧张,战争即将爆发,萧婉言谢绝了老师的好意,放弃了深造机会。他到处奔走,组织动员留日学生返回祖国一起抗日。1937年4月留学生归国团终于乘“皇后”号毅然回国。

图片

到了上海,萧传玖受新华艺专之聘当了教员。但因“八 · 一三”事件发生,又不得不使二十四岁的萧传玖离开上海。在离乱中他回到了阔别八年的故乡。1938年他参加了抗战文艺宣传工作。1939年他应国立艺专之邀去昆明任教。次年因学校领导分为两派,大闹学潮,结果对教师都没发聘书,萧传玖又应湖南长沙市旅行社的邀请,在一座大建筑物上制作一块题为《前方抗战,后方生产》的大浮雕。这一年,他同原来曾当过演员的教师刘伯音同志结了婚。战时,衡阳成了湖南文化大后方,文化人士比较集中,萧传玖在衡阳当了职业画家。他不但为人塑像、画像,还兼搞装潢设计等工作。他由于在衡阳举行了一次绘画、雕塑个人展览,一跃而成了社会名流。衡阳失陷,萧传玖夫妇不得不避难到汝城乡间。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了。萧传玖应杭州国立艺专之聘,重返母校任教。民主运动与反动统治斗争日益激烈。有人劝他去台湾,被拒绝了。解放前夕,萧传玖在国立艺专开过一次素描展览会,展出了《逼债》、《弃婴》、《抢米》……等作品,颇受观众的赞赏。当时国民党方面的校长对萧说:“这些画的内容你是否好好考虑过?……”萧不予理睬。在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中,萧总是站在进步师生一边。有一次,一个特务给萧写了一封恐吓信,警告萧传玖教授莫多管闲事。当时,萧传玖受到的压力虽然很大,但并未改变他支持进步同学的决心。有几个同学就因有了萧传玖的掩护而未遭到逮捕。

1949年5月杭州解放了。他积极协助党派来的同志做好接管学校的工作。1950年,萧传玖任雕塑系主任。在教学之余,他怀着满腔热情创造工农兵形象。《毛主席立像》、《护厂》、《工人纠察队》等作品,就是他解放初期的作品。

《工人纠察队》作于1950年春。1925—1927年大革命时期,长沙总工会门口有两个身穿蓝布制服荷枪守卫的工人纠察队的形象,一直印在萧传玖的脑中。解放时,他又看到铁路工人荷枪保卫人民铁路的英姿。这就成了他制作《护厂》、《工人纠察队》的直接动机。产生了创作的念头后,雕塑家就开始随时留意观察、体验这一题材的有关材料和形象。他曾拟过三个小稿:两个立像、—个坐像。他先做了题为《护厂 》的立像,此像曾在《人民文学》上刊出。后来,雕塑家自己认为此像未能把自己心目中的工人纠察队的性格充分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又制作了较为成功的坐像,即《工人纠察队》。在这个坐像上,他试图体现工人阶级保卫胜利果实的坚强意志和当家作主人的豪迈气概。一脚在前、一脚稍向后移,加强了动势。双手握枪,左手放在膝盖上,右手紧挨身体。手与脚的资态、位置互相呼应。上身正直,头部稍向右转,嘴巴紧闭,双目炯炯有神地注意前方。面部的肌肉变化不多,但却微妙,这是一个刚毅、稳重而又机智的壮年工人的形象。性格是比较内在的。这是架上雕塑,但却具有纪念性。这是萧传玖解放之初较为成功的作品。

1952年下半年,学院广大师生到皖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萧传玖在这个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当时,萧传玖所在地的霍邱县三流集是一个十分贫苦的小村庄。那时,淮河尚未治好,常闹水灾。农民吃的全是粗粮。大米是绝无仅有的,能吃上一餐稀饭,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萧传玖和他带领的同学跟贫苦农民同吃同住。据说,他们晚上睡在紧靠牛栏的一张床上,有时牛尾巴也会扫到他们头上来。主人家又养了几只鹅,鹅到半夜老是嘎嘎嘎地大叫,但萧传玖先生并不抱怨。就在这样的房子里住了三个月,胜利地完成了土改工作队的任务。

图片

1953—1956年,萧传玖在北京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雕塑工作,他制作了浮雕《南昌起义》。在这期间,他还和苏晖、傅天仇合作了《广岛被炸十年祭》(石膏圆雕)。1953年,他还作了《鲁迅坐像》、《鲁迅胸像》。1955年他和苏晖、傅天仇去朝鲜参加志愿军纪念碑的设计工作。1956年,《鲁迅坐像》被铸成铜,建立在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先生墓地。1956年,他曾和一些雕塑家一道去龙门、云岗等地考察我国古代雕塑。同年,曾和王卓予同志合作了表现女红军生活的群像构图《过草地》。萧传玖这时在雕塑艺术创作上达到了鼎盛时期。

《鲁迅坐像》是萧传玖的传世代表作。鲁迅先生是萧传玖最为崇敬的人物。除了这座坐像外,他还做过两座《鲁迅胸像》,一个是石膏像(1953年作),另一个是石雕(1958年作)。为了塑造好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萧传玖重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大量著作以及有关鲁迅先生生平的回忆录,尽可能地收集鲁迅先生的照片,借以提高和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并丰富想象中的鲁迅形象。当他完稿时,还特地邀请鲁迅生前好友和许广平同志来对他塑造的鲁迅形象提意见。萧传玖对任何一个小意见都认真加以考虑。坐像的形象塑得极为成功。鲁迅先生端坐在他常坐的藤椅上,左手持书,靠在胸前,右手按在藤椅的扶手上,头部平正自然,面部表情微妙而深刻,似在思索着什么问题,但尚未得到明确的答案。一个伟大、朴实 、刚毅 、亲切的革命家 、思想家 、文学家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整个雕塑做得精细、严谨而又气势浩大。作品充满具体的细节,但所有的细节都在丰富着、增加着人物形象。这是现实主义在雕塑上的胜利。没有对鲁迅这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作品、生活方式的深刻而具体的理解,没有对雕塑艺术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正确认识,没有扎实的雕塑基本功,要塑造出这样的性格鲜明、思想深刻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形象,那是不可能的。这个坐像充分显示了雕塑家的才华、学识和功底。

《广岛被炸十年祭》是萧传玖和苏晖、傅天仇三人合作的雕塑作品,是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青年美展”竞赛作品之一。凡跟萧传玖合作过的人都感到和他在一起特别融洽、顺手。在年轻人面前他没有架子,诚心诚意帮助人:在年长人面前他显得谦虚和尊敬别人。这座群像塑造了两个人物:母亲和儿子。母亲跪在惨死的丈夫墓前,儿子站在母亲身旁。但我们只能看到儿子那张悲愤的脸,而备受战争折磨的母亲却低着头,将面孔深深地遮掩在自己的两手之中。从姿态上,我们可以看出她内心的极度痛楚。这孩子,才十来岁吧,那末十年前的今天,当他父亲惨死在原子弹下的时候,他才出生呢,也许,尚未到人世!雕塑仅仅用了两个人物,一张面孔,却充分表现了一幕战争年代的悲剧。这座静止的塑像,告诉人们的却是荡人心魄的生动情节。它以典型的悲剧事例、真实的艺术形象,强烈地谴责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座塑像唤起人们反战的觉悟,向全世界的良知呼吁和平和正义,并教诫人们:科学技术应该用来为人民造福,而不能借以残害人类!这件作品在国内刊物上多次发表。广岛的青少年曾拿着在报刊上发表的这件作品的照片到处募捐,希望用募捐得来的钱在广岛建立纪念碑,后来因故未能达到广岛青少年们的愿望。

群像《过草地》(1956年作)是萧传玖和王卓予共同创作的。王卓予是萧传玖的高足,是一位艺术风格朴实、严谨、深沉的雕塑家。他们两人合作是不会互相抵消力量而只会相得益彰的。这座群像不论在构思构图上、情节的安排上、人物形象地塑造上、细节的刻画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人物形象把观众带到了几十年以前的红军长征的年代。一个老红军(认真说来也不过四十出头,五十不到)护着一个小红军迈着坚定的步伐缓慢前进,老红军的左后边跟着一个青年女红军。小红军显然已经很疲惫,每抬一步似乎都相当吃力,但还在毫不动摇地走着。他的右手摆在胸前,握着拳头,和面部的痛苦而坚毅的表情相呼应。女红军似仍有无穷的精力,扛枪的右手稍向后拉,左手已摆动到前面,虚握拳头,外衣敞开,显得英姿飒爽。人物的动态富于节奏感。构图上有开有合。人物的姿态、服饰、道具既各有不同,但又有照应,是一个整体。由人物的位置、姿态动作和道具等形成的空间也很富于变化。萧、王二位雕塑家很懂得雕塑的形式美。他们把雕塑艺术所拥有的一切手段、一切语言,都用在塑造形象,展示性格,烘托气氛,捕捉时代风貌上了。

1956年,萧传玖在北京胜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后,回到了杭州。一场政治运动已经迫在眉睫,但萧传玖还是抓紧时间在创作他的另一重点作品——《地雷战》。这件作品是革命军事博物馆约他创作的。这件作品也是能够体现萧传玖的雕塑功底的。对于塑造历史人物,他在创作前总是先做头像习作,在头像习作上探索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在做《地雷战》时,他利用了一个校工的形象,但又根据自己的意图对形象和性格作了改造,使人感到他塑造出来的人物是抗日战争时期埋地雷的北方民兵,而不是完全照着模特儿塑成的习作。《地雷战》的人物姿态很有动势。头部、脖子、双臂的肌肉,裤子和子弹带等等都真正是经过精雕细刻的,但雕塑家能把所有的细节连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要求。此像现藏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

图片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及60年代初期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占去了艺术家们的很多时间和精力,萧传玖不得不在政治运动的间隙中,见缝插针地进行客观条件所允许的雕塑创作。像《开镰》、《鲁迅胸像》(石雕)、《青年一代》、《伐木工人》、《苏州姑娘》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雕塑家在这些年已成了惊弓之鸟。因此,做的头像较多,有时只是练练基本功,生怕出差错。在这种条件和心情下所作的雕塑,已没有《鲁迅坐像》、《地雷战》那样的气势和神韵了。但萧传玖毕竟还是在处理手法方面根据当时客观形势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在《开镰》中对民族化的探索,在《伐木工人》中对木雕表现力的探索等等。在雕塑民族化问题上,他没有采取生搬硬套的简单做法。

他认为中国雕塑的优秀传统是讲气韵,手法概括简练。在《开镰》上,他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解探索雕塑的民族化。一个健壮朴实的农妇在开镰割稻前,站在地头,瞭望丰收的稻田,心中充满喜悦。不论是身体露出来的部位或是衣纹,都处理得简洁概括。但就思想深度和塑造技法来说,我们不能说这件作品达到了雕塑家前阶段的优秀作品的水平。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文化、教育界的人士在思想上稍稍安稳了一些。萧传玖在美术界和在浙江美术学院的地位相对地稳定起来。1960 年,他曾出席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是年冬又有机会去西北考察古代雕塑。1961 年,浙江省美协分会成立时,他被选为副主席。1962 年,《萧传玖素描人像集》出版。1963 年,他去四川考察大足石刻。这一切迹象表明,萧传玖在艺术上和政治上受到了党和群众的尊重和信任。按说, 他比起别人来是有更好的条件展示他的雕塑才能的。这几年,他的确也做了一些好作品,主要如木雕《伐木工人》和《东海渔民》等,但创作雕塑客观条件毕竟和50 年代前期不可同日而语了。1964—1965年间,他和雕塑系同学一起参加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后又去平湖参加“地主庄园”雕塑设计工作,尚未完成,“文革”就开始了。

1966 年8 月,萧传玖和一批教授都被戴上了“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关进了“牛棚”。写交代,看大字报,体力劳动,被批斗和陪斗,请罪……循环往复,一直搞了两年。1968 年5 月11 日遭受毒打含冤逝世,这时,萧传玖才五十三岁。

萧传玖文革前有一个设想:准备塑一二十件雕塑,表现红军从诞生开始和经历各个时期的战斗任务,以表彰红军的历史作用和鼓舞人民的斗志。还计划先画出素描稿,然后根据素描稿做构图,也准备有的用群像表现,有的用个人像表现。这一设想成了泡影。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萧传玖先生的生命是短暂的,但萧传玖这个名字及其作品将永远载入中国美术史册。

(原载于《新美术》1984 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