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程毅飞 银蛇舞动春风起,瑞雪纷飞喜气来。时光匆匆,转眼间甲辰龙年渐行渐远,乙巳蛇年向我们款款走来。在人们心目中,龙和蛇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十二生肖中,把龙和蛇排在一起,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是古人的一种大智慧。通过这种沉浮起落的比照,告诫人们,要敬畏每一种生命,珍惜每一份时光。 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动物,蛇冰冷的躯体与身上的毒液有时难免会令人感到害怕。因此,蛇在人们心目中,常以负面形象出现,是狠毒、冷酷的代名词。这是对蛇的一种偏见。在中国远古的传说神话中,蛇却曾被视为崇拜的对象。《山海经》中就提到蛇:“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蛇还曾一度被视为象征吉祥的延年之物,东晋时期王嘉编写的神话志怪小说《拾遗记》载,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孙氏,曾乘舟游于江浦之上,忽遇三丈白蛇跃入舟中。孙氏心生疑虑,惶恐不安,便请卜师占卜,卜师告诉她,此乃吉祥之兆,子孙当贵。后来,正如卜师所言,孙氏之孙张昭果然成了吴国将军,直至丞相。《诗经.小雅》云:“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意思是说,梦见狗熊棕熊、小蛇大蛇,是吉祥的梦。梦见狗熊棕熊,是生男孩的祥兆;梦见小蛇大蛇,是生女孩的祥兆。《水浒传》中,鼓上蚤时迁手里就时常拿着一条蛇,作为水浒一百单八将之一的英雄好汉,时迁通过对蛇的控制和驾驭,代表了勇气和力量,传达出勇敢和刚毅的精神。 据传,古代的闽粤族人对蛇是十分崇敬的,他们视蛇为神物,有敬蛇、祀蛇的习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闽”字条里说:“闽,东南越,蛇种。”甲骨文中,“闽”字“门”里的“虫”就是一条头部突出,尾部弯曲,蜿蜒悠长的蛇形。那时候的“蛇”,多用于占卜,涵盖自然现象、图腾崇拜、吉凶预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蛇的崇敬和恐惧。之后,随着民族大融合,汉人南下,敬蛇祀蛇的习俗不但保留传承了下来,还将蛇敬称为“小龙”。 蛇以其灵动蜿蜒的身姿,常常被用在文艺作品中。屈原在《离骚》中,就有“驾八龙之蜿蜒兮,载云旗之委蛇”的描写,诗人用“委蛇”来形容旗帜随风飘动的宏大场景,同时隐喻人物身姿的灵动和气势。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来形容蜀道的艰难和凶险。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其散文《捕蛇者》中,借永州捕蛇者蒋氏所述三代冒死捕蛇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唐代赋税的惨毒,官吏征敛的凶悍和人民遭受灾难的深重,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要求改革弊政的热望。开国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刻画出了雪活泼奔放的气势,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一代伟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以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知恩图报、性格善良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动物,在民间有许多吉祥寓意,流传较广的有:蛇行走,吉祥到;蛇蜕皮,新生机;蛇盘旋,福满堂;蛇吞象,宏图展;蛇化龙,步步升;蛇游泳,财源进;蛇腾飞,事业兴……这些吉祥寓语,寓意着蛇的灵活、智慧、变化和富有,象征着好运、财富、成功和幸福,传递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祝福,也展示了蛇作为吉祥动物的独特魅力。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作为。祝愿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有蛇有得,无忧无虑 ,蛇与争锋,事事成功。四蛇五入,蛇转乾坤,财运缠身,百福俱臻。与蛇俱进,勇攀高峰,恭贺新禧,蛇年大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