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一矿暖沙洲
——721矿沙洲分矿同乡联谊会随想 ■作者:杨健达 2017年4月14日至4月17日,原七二一矿沙洲分矿的部分职工和矿子弟,在抚州进行了一次团聚,四天的时日虽然短暂,但对于许多已二三十年天涯海角,二三十年讯息断阻,二三十年音容渺茫,二三十年梦里相拥的沙洲游子来说,却是一次让人聊籍夙愿又长縈于心的盛会。 这次聚会,是由原沙洲分矿抚州籍职工发起的。十几二十年来,抚州籍的原沙洲职工,就一直坚持着每年几次的聚会传统,并筹组了一个基金会,推选了召集人。早在1995年,原沙洲已调回抚州的员工,就发起了第一次聚会,并发函邀请仍在矿里工作的沙洲新老领导和职工来抚相聚。期间,原分矿领导徐世年、朱国根、蔡永耕、顾兴国、张勇、李云龙等都参加了聚会,同时来的还有仍在沙洲工作的抚州籍职工二十多人,只可惜当年杨杰和李宗西已辞职离矿,未能与会,而当时通讯业的落后,也使九五年的聚会,其涉及面还是差强人意。 1998年,在建矿四十周年纪念的日子里,已调离七二一矿的抚州籍职工,以沙洲为主体,又特意召集起来,一行五十余人,返矿参加庆典。 对于举办今年的聚会,抚州籍的职工,是取认真而又慎重的态度来对待的。酝酿的时间很长,差不多近一年,但真正启动运作,是从今年三月初开始。考虑到聚会的形式、内容、时间、规模和相对应的财力支撑及举办能力,我们采取了在微信上发邀请函的形式而不是逐个通知,也是希望参加者秉持主动、自愿的原则来参与,以回避勉强的尴尬。我们想,只有参加者都有这样一种意愿,这样的聚会,才是积极、融洽、欢快的聚会,才不失聚会的意义。3月20日,我们在微信上发出了邀请函如下—— 亲爱的沙洲父老乡亲、兄弟姊妹们: 逝去的岁月,是因为无法重复才弥足珍贵;过往的人生,是因为已成过往而让人回味。无论过去是辉煌还是落泊,是富贵还是清贫,是得志还是失意,是坦途还是蹇旅,当人们回首人生时,总有几段历史能让你心潮逐浪、思绪翻飞、仰天长啸、拍栏击节。 回忆幸福,是一杯美酒,他能让你品尝到卅年窖藏的绵长醇厚;回忆磨难,是一剂中药,他能让你在苦涩中回味到甘草的隽永清甜。 为了怀念我们在沙洲这方热土上曾经同甘共苦、披棘开山的携手奉献;为了重温我们昔日朴实无华、真诚厚重的同乡情谊;沙洲(抚州)同乡联谊会,拟于4月14日至4月17日,举办沙洲籍721同乡在抚团圆聚会,为期四天。届时有上海、南昌、厦门等其他外地的沙洲同乡亦如期与会,同话离怀别绪,共叙高谊纯情。 为此,特向全体原沙洲籍同仁同乡,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在看到此函后能互为转告。只要认同我们在沙洲共同工作、生活的难忘经历,认同这一段苍茫岁月,认同这一方热土,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均欢迎参加此次相聚,共襄盛举! 我们将此次的聚会定义为“721矿沙洲分矿同乡联谊会”。之所以取这个定义,是因为我们的聚会,有不同于其他聚会的特定内涵。在这次聚会中,我特意将这一定义的内涵作了解释。因为所有的矿山建设者,都是在国家“大三线”建设的旗帜下集结到一起的。他们原本有自己的家乡,有自幼熟悉的故土,但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洗刷百年近代史带给中国人深刻的伤害和屈辱,矿山的建设者们舍弃了原本的亲情乡情,挟带着战争的硝烟,挟带着仆仆的风尘,从五湖四海,天南地北走到了一起。他们来的时候都还只是青年、壮年,甚至有稚气未褪的半大小伙子;他们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把最可宝贵的青春奉献在这里;他们把大好的年华奉献在这里;他们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所共同认同的家乡就在这里——七二一矿。 建矿初期崇乐边界的七二一矿区,还是一片苍莽的原始森林,甚至可称为蛮荒之地。七二一的建设者们,睡的是湿冷低矮的窝棚草垫,吃的是粗粝难咽的冷饭馒头,硬是在莽莽群山中用最原始的钢钎、铁镐、炸药、小车,修筑起了数百里公路,建成了方圆百里的大矿区。 七二一矿四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出自于七二一人四十多年的奋斗、奉献,这里面饱含了几代七二一人艰苦卓绝的努力,饱含了他们的汗水、鲜血、青春甚至生命。七二一人,无愧于那个崇尚信念、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时代;七二一人,也无愧于共和国的煌煌历史。毋庸讳言,在大多数人心里,七二一矿这块土地,并不是一方乐土;相反,对这块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土地心怀的恐惧,心生的厌弃,还促使人们巴不得早日脱离这穷山恶水,摆脱这繁重、艰苦、危险的工作环境,心中充满了对另一种幸福的企盼。这些想法,其实也无可厚非,追求美好毕竟是人生常态。奇怪的是,当人们一旦以为脱离了艰难困苦而安居乐业后,却又会感觉到安乐的平庸,又开始眷恋自己当年的奋斗拼搏,心头产生一种在高歌“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时的类似的壮烈情怀。人们在共度危艰中所产生的情感,绝对有别于杯觥交错时的称兄道弟。虽然当年在矿时有所谓上海老乡、抚州老乡,还有什么江苏帮、安徽帮之说;但当面对一段沉重的历史,以前的地域概念已荡然无存。我在想,这就是七二一人对七二一矿的认同,也是一种对共同的家乡的认同,基于这一种认同,说全部七二一人就是同乡,名至实归! 七二一人创造和见证了七二一矿的辉煌,七二一人又目睹和无奈地接受了七二一矿的衰落。在辉煌和衰落的反差中,七二一人如飘絮浮萍般流落四方;也正是在这样的反差中,七二一人更感受到对那方土地的顽固地、深切地思念,期待着那方土地对他们的呼唤。近几年来,矿里各个单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举办的一次次聚会,就是对呼唤的回应。 沙洲的这一次联谊会,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天,但在四天的时间里所出现的场景,却是非常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久别的矿友在乍然重逢后的热情、热烈,不是以握手、寒暄所能替代的,人们的期待、焦灼、审视、寻觅、拍肩抚背,以及眼眶的湿润,喉头的咽哽,促膝的深谈,开怀的大笑,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迸发出来,真让人百感交集,难以言表。更让人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当一位女职工走进会场时,本来站立在会场一处角落的一位矿子弟,一下子眼光发亮,声嘶力竭的一声呼唤就飞身冲上去,扑到她身上,两人久久地相拥无语。这位矿子弟三兄妹是孤儿,他是最小的弟弟,他们一家,是在尚未成年的哥哥顶替招工后,拉扯着更年幼的弟妹一起长大的,这位女职工与他们兄妹是邻居。两家分别时,这位矿子弟只有十来岁,现在已长成了身高一米八的壮小伙。此情此景,说不清是喜是悲,但真情的流露却让人动容。可惜相机没抢下这个镜头。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聚会,沙洲的连续三届矿长杨杰、李宗西、朱国根都到会,又有连续三届分矿团总支书记黄学东、庞敏华、孙建民到会。座谈会邀请了三任矿长讲话,对沙洲的历史,进行了清晰的回顾;又邀请了两位当年的青年才俊,庞敏华女士和孙建民先生为我们主持了当天的晚会,他们的风度、气质、诙谐、睿智,将一台即兴而为,临时拼凑的晚会调动得活跃、灵动、热烈。 活动的第二天(4月15日),参会的全体人员前往沙洲。看着昔日繁忙热闹的沙洲已是残垣断壁,满目苍凉,不禁让人伤感;与其说是访旧,倒不如说是凭吊更贴切。但大家依然坚持着看遍了沙洲的每一处角落,在生产区、生活区,处处翻拣、寻觅、回忆着往昔的每一片生活印迹,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离开沙洲后,又到莲塘、古城流连,这两处是沙洲人要走出矿区的必经之路,也前后是当年矿部的所在地,每一个七二一人,对这两个地方也充满着回忆。在古城吃过午饭后,启程前往崇仁马鞍乡汤溪温泉,让大家稍事休憩,泡泡温泉,放松疲惫,在汤溪用过晚餐后返回抚州。 4月16日,已有二十余位矿友踏上了返程,余下来的有二十几位参加了早些时候联系好的龙虎山一日游,没去旅游的由陪同人员作抚州市区景点的游览。 聚会的最后一天(4月17日)上午,我们在金安小区举办了一个见面会,让外地和本地的沙洲人再度聚首,因为这样的场面,以后只会越来越少,值得大家珍惜。那天也是天不作美,纷飞的小雨一直下个不停,原本准备在户外广场举办的见面会,不得不改为借用小区的会议室来进行。但想不到小区的沙洲人热情很高,我们的车是9点钟到达,但小区广场上却早有三四十位沙洲人冒雨在此守候,我们一下车,他们就纷纷上前握手问候。看着当年的壮汉少妇已成满头华霜的耄耋老人,当年的青年已霜浸鬓角,当年的童稚已为人父母,心中有伤感,但更有欣慰。这样的牵手交谈一直在细雨中进行,又不断地有新来的人加入而停不下来,在我们的不断催促下,大家才聚到会议室,开了一个座谈会。会后,冒着细雨,在小区广场留下了一张合影。 晚上,是最后一批上海来宾离去的时间。从小区返回宾馆后,稍事休息,下午2点30分,联系好的茶楼接客的车到了宾馆,将我们拉到茶楼。在茶楼消费娱乐到5点30分,抚州公交的车到达茶楼,要将客人直接送达抚州东站(东乡)。前后五天的相聚时间不算太短,可当要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时,心中还是充满依依惜别之情。大家握手、拥抱,互颂祝福,互道珍重,在不舍中目送着汽车绝尘而去。 这一次聚会,从组织、实施和结果上来看,应该算总体成功,但也疏漏未免。 说成功,一是聚会的规模和效果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原先,我们以为只有上海和抚州周边地区的矿友会响应,刚开始预计不会超过七十人。没想到邀请函在微信群发出后,经过辗转传输,远在广东、福建、湖南、河北的矿友也赶了过来。更有一位矿友,当时还身在美国女儿家中,在得到消息后马上改变行程,提前回国,为的就是要参加这次聚会。二是这次聚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大家对乡情认同的热烈和迫切。聚会中,应大家的提议,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和一个QQ群,聚会后的几日,微信群就达到了八十多人,QQ群也有三十多人,许多未参加这次聚会的矿友都加入到两个群里,有人对未能参加聚会表示遗憾,有人提议下一次聚会应该怎样办理,互相打听、报告矿友的消息,在微信和QQ上发照片发视频,意犹未尽的热闹了半个多月。三是这次聚会的流程安排,相对的严谨细致,各项流程的衔接也很顺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说疏漏,是筹备这次聚会时我们显得较为保守,由原来估计的六十余人一下增加到九十多人,出乎我们的预料,也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我们对所有聚会流程都是提前二十多天就进行了安排,如对下榻的宾馆,我们就考察了七八家。对设宴的酒店,也确定了六七家,甚至还试吃了几家,以求能让来宾品尝到各种饮食风格而不过于单调。但这一切都是基于六十至七十人的数字来作出的安排,因此在正式活动一开始,就暴露出问题。比如14日中午的宴席,我们在“食尚空间”预定了六桌,但随着人数不断的增加到九十多人,我们一边在进行着活动,一边派人赶往酒店,三次加码到九桌,总算没有出现难堪。 当然,这次活动关键,还在于资金的支撑。会议加上接待前后五天,用餐、用车和其他开支,光靠收取每人300元会务费明显空缺巨大。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为了圆满地办好这一次活动,进行了数次商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不能因为资金的问题让这次活动出现窘态,由此决定在东道主中发动自捐。当场,认捐的就有十多人,每人2000元,筹得费用近四万元。事后,老领导杨杰、李宗西,还有几个热心的矿子弟也慷慨解囊,每人捐了2000元。沙洲的老明星、能人蔡明阳下车伊始,便交上1000元表示对活动的支持。还有几位矿友,在活动临结束前,也表达了想再交纳一些费用的意愿而被我们婉拒,因为我们的资金,已有足够的富余。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七二一人质朴、敦厚、坚毅、隐忍的可贵品质。可喜的是,七二一人经历了破产、重组、停产、下岗等一系列冲击,由云集而星散,流落四方。但七二一人却坚定地走出了迷惘、彷徨和困顿,创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天地。人散了心不散,依然牢牢地执着七二一人的家乡情怀。 祝愿我的乡亲,明天更好! 原文刊载于《721矿游子》第16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