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讲完了厌氧和缺氧的控制思路,今天讲讲最后的好氧段以及污泥管理控制思路 A2O工艺中,好氧区主要进行有机物的降解和氨氮的硝化,以及聚磷菌的吸磷过程。好氧微生物利用氧气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聚磷菌在好氧环境下,利用体内储存的 PHB 分解产生的能量,大量吸收污水中的磷,将其合成聚磷酸盐储存于体内。 ![]() 好氧段运行参数控制思路 溶解氧(DO) 控制目标:DO 一般控制在不小于2mg/L,但小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般控制在1.5左右也可保持正常硝化状态,如果后端是膜工艺,好氧末端的DO可控制值0.5-1mg/L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回流口的曝气设备实际运行中应低于其他曝气设备,防止内回流带回去的硝化液DO过高破坏缺氧环境。 控制思路:通过曝气设备控制。合适的DO 能保证好氧微生物和硝化细菌的活性,促进有机物降解和硝化反应。如果 DO 过低,会导致有机物降解不完全和硝化反应受阻;如果 DO 过高,会增加能耗,还可能引起污泥老化等问题。 PH 值 控制参考:PH 值维持在 7.0 - 8.0。实际运行中以厂区正常生产工况时的监测值作为自己的控制参数。 控制思路:首先我们要知道“缺氧段产碱好氧段耗碱”,由于缺氧段产生的碱度不足以弥补好氧段需求的PH,定期监测 PH 值,当 PH 值偏离正常范围时,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调节。因为硝化反应会消耗碱度,使 PH 值下降,所以可能需要添加碱(氢氧化钠)来维持合适的 PH 值。 水力停留时间(HRT) 控制参考:一般为6 - 14小时。 控制思路:通过调节进水流量控制HRT。足够的 HRT 能保证有机氮的氨化、氨氮的完全硝化、有机物的充分降解和磷的有效吸收,时间过短会导致处理效果不佳。 可点击查看:《污水厂“万能”调节池的运行管理细节》的文中有关于 HRT 的计算 氧化还原电位(ORP) 控制参考:好氧区硝化反应 ORP 一般在 +100 - + 350mV。除磷反应 ORP 一般在 +25 - + 250mV。其实两种ORP控制是有重叠区间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控制就行。 控制思路:通过控制曝气强度、进水水质等来调节 ORP。合适的 ORP 有助于好氧微生物和硝化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如果 ORP 过低,可能是曝气不足或者进水含有过多还原性物质,会影响有机物降解和硝化反应;如果ORP过高,可能会导致微生物受到氧化应激,也可能是因为 PH 下降导致 ORP 升高等,这些都要通过排查获得结果。可以通过调整曝气设备的运行参数、控制进水的还原性物质含量或投加片碱等来维持合适的 ORP。具体的ORP分析控制,后期小编会单拎一期来探讨。 硝态氮 控制参考:硝化反应产生的硝态氮浓度要达到预期的脱氮要求,同时防止硝态氮在好氧区积累过多影响后续处理。一般出水硝态氮控制在 10mg/L 以下。 控制思路:监测氨氮的氧化情况,确保硝化细菌正常工作,将氨氮有效地转化为硝态氮。通过控制 DO、温度、pH 值等参数来优化硝化反应。定期检测硝态氮浓度,观察其变化趋势。如果硝态氮浓度过高,可能是硝化反应过度或者反硝化反应不足,需要检查内回流比、缺氧区反应条件等因素;如果硝态氮浓度过低,氨氮浓度不降,可能是硝化反应受到抑制,需要检查 DO、温度、pH 值以及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等。 正磷酸盐 控制思路:聚磷菌吸磷后,正磷酸盐浓度应显著降低,达到良好的除磷效果。定期检测好氧段前端及末端正磷酸盐浓度,观察聚磷菌的吸磷效果。如果正磷酸盐浓度没有明显降低,可能是聚磷菌活性不足或者吸磷过程受到干扰。需要检查 DO 是否合适、聚磷菌数量是否足够(可通过污泥浓度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抑制聚磷菌等因素。 同时,要注意防止磷的二次释放,如在污泥处理过程中,避免污泥长时间处于厌氧状态而导致磷释放回污水中。 污泥浓度 控制参考:维持在2000 - 6500mg/L。冬季宜控制高于夏日的污泥浓度保持水体的温度适合微生物进行生化活动。 控制思路:污泥浓度过度高于这个范围,正常出水会出现悬浮物上升的问题,定期监测污泥浓度,通过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调节。合适的污泥浓度能保证好氧微生物和硝化细菌的数量,确保处理效果。如果污泥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污泥膨胀、污泥老化、或造成局部缺氧区域,使好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受到抑制、增加能耗,还容易造成设备堵塞等问题;如果过低,会影响生物池的处理效率、有机物去除能力下降,抗冲击负荷能力差。 污泥回流比 控制参考:一般在50% - 100% 之间。 控制思路:根据进水水质、出水水质等因素调整。合适的污泥回流比能保证好氧微生物在好氧区内的分布均匀,同时将一部分微生物带回缺氧区和厌氧区,维持整个工艺系统的微生物平衡。通过控制污泥回流泵流量实现合适的回流比能保证厌氧区有足够聚磷菌,避免过多好氧微生物进入影响厌氧环境。特别注意的是防止污泥回流至厌氧段前端的设备搅拌效果,如设备搅拌效果偏差,厌氧前段容易产生污泥堆积。 污泥沉降比(SV30) 控制参考:SV30 一般在 20% - 30%。 控制思路:按常规方法定期(如每天一次)测定 SV30。 若 SV30 过高,很可能是污泥膨胀。在好氧区,丝状菌大量繁殖是污泥膨胀的常见原因,这可能是因为曝气过度、进水营养比例失调等。需要调整曝气设备运行参数,如减少曝气强度、调整曝气时间等,同时检查进水水质,调整营养物质的比例。如果是污泥浓度过高导致的,适当增加剩余污泥排放量。 若 SV30 过低,可能是微生物活性差或者污泥流失。检查曝气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保证足够的溶解氧供应。同时查看污泥回流系统是否有堵塞等问题,确保污泥能够正常回流。也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来维持合适的污泥量。 污泥负荷率(也叫食微比、有机负荷) 其中, 是进水流量(单位:),表示每天进入处理系统的污水体积。 是进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₅)浓度(单位:mg/L)。 是曝气池容积(单位:),即微生物生长活动的空间大小。 是曝气池中污泥浓度(MLSS)浓度(单位:mg/L)。 日常监测与维护 好氧段监测项目: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前段氨氮、出水氨氮、前段硝态氮、回流段硝态氮、出水硝态氮、前段正磷酸盐、出水正磷酸盐。通过监测水质指标,了解好氧区的处理效果。如氨氮和总磷浓度不降反升,可能是处理过程出现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