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月: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这时是农历初一。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峨眉月: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东边偏了一些。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镰刀形的一部分,称为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基本看不到月相。只有当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后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上玄月: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度。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则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 盈凸: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即为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有一夹角,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称为满月 亏凸:农历十六到-农历二十二左右,满月以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此时的月相称为亏凸月。 下玄月: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度。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月相变化歌(来源于网络)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在此之前没有详细了解过月相变化以及升落的日期和时间。都是看着哪天月亮比较圆、月亮比较亮的时候(比如农历十五左右),看到天气比较好就会架起来相机拍几张满月的照片,发现满月前后的月亮有点太亮了,细节总是拍不出来。后来拍过几次上玄月,发现弯月的时候拍摄会在月亮明暗交接处能拍到月亮的环形山。在2024年12月份冬天,日升完,日落早,加之晴天比较多一点,所以在十五前后拍了几次后就突发奇想,应该把完整的月相图拍摄出来。所以就在网上找了点月相出现的时间表,也初步了解了一下月相中月出、月落的时间。 后来下载了一个月出月落的APP,这个APP挺好用,随时可以到日、月出落的时刻及方位。 1、月升时,因为角度比较斜,穿过大气层的距离比较长,城市中的灯光污染以及大多数天气空气通透性不是很好,月亮会显得较暗和带橙黄色。此时拍摄对细节的呈现有一定的影响。最好时等月升后两三个小时后进行拍摄。初一、三十为无月日,看不到月亮,对于初三,初四这几天,日落后很快月落,所以行抓紧时间在西边拍。二十七、二十八这些日子,月出后很短时间就日出,所以只能在日出前一个多小时抓紧时间拍摄,否则会错过时机再等一月。初二和二十九因月相基本上是一条弯线,加之与日出日落接近同步,还要受到天气,灯光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能不能拍到要看运气了。幸运的是12月29日、元旦那天在日出前和日落后拍到了那轮一条线的弯月。 2、峨眉月和上玄月因为都是在日落后拍摄,所以时间上还是比较友好,但是在拍下玄月和残月的时候都是在凌晨两三点到日出前,所以每天都是定好闹铃起床拍摄,还是比较辛苦,幸运的是虽然2024年12月下旬每天天气不算太好,但是至少是拍完整了那个时段的月相。 3、拍摄月相要参考月相时间表,计算好大概拍摄的时间和方位。更多的是看运气好不好,碰上阴雨天那就只好放弃。冬天(冬至前后的日子)拍到峨眉月的机会更大些。南方阴雨天较多,成功率不大。北方高海拔,加之干燥空气通透性较好,灯光污染少,晴天多更容易拍摄。 4、关于拍摄器材和参数,我用佳能5D4单反,这个相机也用了好多年,镜头是以前一时兴趣为了拍几只小鸟买的适马150-600的C版镜头,当时还送了个1.4倍的增距,这个增距镜在打鸟的时候确实不方便使用,放置了很久没有怎么用,在拍月亮用了一下,感觉还可以,缺点就是使用增距镜后最大光圈减小,最大光圈只能是9了,对焦速度会变慢,经常有拉风箱的情况。拍摄参数不固定,都是根据月相变化随意调节,M档在保证ISO尽可能低的情况下根据需求调整光圈和快门。但快门也不能太慢,在镜头长焦端明显能看到月亮的移动速度还是挺快。但是光圈不能太小,这个镜头光圈小于16时会产生紫边的情况。我一直选择自动对焦,基本上可以对焦准确,总感觉手动对焦还是没有自动对焦精准。 5、拍摄技巧:这个镜头加1.4增距后必须使用三脚架来稳定,机身加镜头的重量太重手持基本上无法拍摄。为了避免按动快门产生机身抖动拍摄失败,所以用手机APP遥控拍摄,在拍摄的同时可以随意地选择曝光三要素,并且手机屏幕上点对焦,也挺方便。快门速度也不用那么苛求。在低ISO下能尽可能地保证画质。 6、后期处理:用ACR调整图像,为了使画面统一,均采用了黑白处理,根据原片的明亮调节曝光、高光、阴影。增加对比度。画面降噪和细节处理并使用曲线适当增加一点对比度。在PS中进行统一的二次构图和加拍摄参数说明。每张图处理后再拼成长图制作出这张完整的月相图。因为每张图都用了PSD格式并拼接,所以拼接的这张PSB文件太大了,有好几千兆,对电脑处理能力还是有一定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