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以后的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独孤皇后病死,享年59岁。曾被她称为“大孝顺”的宝贝儿子杨广,在杨坚及诸宫人面前“哀痛气绝,若不胜丧者”,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完美的孝子形象;可是回到自己的住所则“饮食言笑如平常”(《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九),哪有一点悲伤哀痛的影子!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卷十五中,专门有“隋独孤后妒及臣子”条: “古来宫闱之妒莫有过于隋独孤后者,不惟妒在己,并子与臣之有妾者,亦代为妒之……子之厚妾薄妻而母恶之,此犹是家庭之恒情。至于臣下之有妾,亦何与后事?乃亦因此而憾之,岂非奇妒哉!” 是啊,儿子对小老婆好,对结发妻子不好,做娘的对这非常厌恶,倒还可以用“家庭之恒情”来解释;可是,大臣们有妾,跟你这位皇后娘娘又有什么相干呢?竟然也痛恨入骨,竟然还让皇帝丈夫出面训斥甚至贬谪,果然堪称古来宫闱第一“奇妒”之妇了。台湾的柏杨先生则以调侃的口吻将独狐皇后“夸奖”了一番: “独孤女士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权运动者……可惜独孤女士没有建立一个理论基础,在那个大男人沙文主义的中古时代,她的主张只产生压力,没有产生说服力,受伤害的人不知道犯了什么罪,独孤自己也生了不少闷气,制造了不少笑料。” 问题还在于,独孤皇后贵为“国母”,而且还是“二圣”之一,因此可以凭着自己巨大的权势与声望,干涉所有她能接触到的令她深恶痛绝的“厚妾薄妻”现象,却无力——大概她也不想改变那个一夫多妻的制度吧?不是么,皇宫之内,她只能阻挠、干扰“每事唯后言是用”的皇帝老公不去亲近别的嫔妃,却不能阻挡皇帝老公设置三宫六院等各级嫔妃;她可以让皇帝老公责备乃至惩罚让姬妾生下儿女的文武大臣,却不能阻止文武大臣们讨小纳妾。独孤皇后却没有仔细想想,近在身边的皇帝老公可以由她自己严加管理,然而,可以讨小纳妾的文武大臣们,又该由谁去严加管理、不让他们的姬妾生儿育女呢?既然客观上无法严加管理,又凭什么去责备乃至惩罚那些“可怜”的文武大臣们呢?独孤皇后与隋文帝杨坚相依相伴了45年,接近于当今的“金婚”了,应该说,杨坚对她还是很有感情的,对于她的过世,也应该比较伤心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她的死,对杨坚又实在是一种解脱,因为从那以后,堂堂皇帝的那些嫔妃们就不再是形同虚设了。 ![]() 古来宫闱第一奇妒之妇的驾鹤西去,使隋文帝杨坚在私生活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嫔妃——宣华夫人陈氏与容华夫人蔡氏也就脱颖而出了。先说说蔡氏,她是在陈朝灭亡之后被选入宫廷的,由于生得既美,性情又柔顺,深得杨坚喜爱。可是,因为有独孤皇后在,蔡氏以前很难亲近皇帝。直到独孤皇后去世,她才“渐见宠遇”,并被拜为贵人,后来杨坚卧病在床,又被封为“容华夫人”。而陈氏呢,她是陈宣帝陈顼的女儿、后主陈叔宝的妹妹,陈朝灭亡后被送至长安、没入宫廷,后来又被选为嫔妃。她不但“性聪慧”,而且“姿貌无双”(《隋书·宣华夫人陈氏传》),独孤皇后还在世时,后宫极少有人能够亲近皇帝,唯独这位陈氏,就已经“有宠”了——当然,她也会受到独孤皇后的严重制约,不过,估计独孤皇后年老多病,有时候也管不胜管吧?正因为看到这一点,身在扬州的杨广,也把这位陈氏夫人看作自己夺取太子之位的一个重要“内助”,并经常送给她一些珍贵的礼物,“以取媚于陈氏”。陈氏也不负所托,于皇太子废立之际出了大力。等到独孤皇后一死,她不但被拜为贵人,还“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几乎接替了独孤皇后的位置,最后又在杨坚生病期间被封为“宣华夫人”。俗话说蛾眉伐性,独孤皇后去世时,杨坚已经是62岁的垂暮老人了;而独孤死后,陈氏、蔡氏“俱有宠”,身为皇帝的杨坚又“颇惑之”,结果,乐极生悲,“由是疾发”,于独孤去世的两年之后,终于支撑不住、卧床不起了。直到这时,杨坚才懊恼地对人说:“如果皇后还活着,我可不至于病成这个样子哟。”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467)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高处不胜寒/荣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