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庆祝,具体日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地区则大多在腊月二十四。 所谓 “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除夕)即年三十了。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但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视为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来表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主要习俗: 祭灶:供奉灶神,通常在锅灶墙上贴上灶神的画像,并准备糖果、清水等祭品。 扫尘: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清理房屋,寓意送走旧岁的污垢和不快。 剪窗花:北方地区有剪贴窗花的习俗,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吃灶糖(糖瓜):北方小年时,人们会吃糖瓜、灶糖等甜食,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好事。 南方与北方小年在日期、习俗和食物上有所不同。北方小年,多在腊月二十三,主要食物有饺子、灶糖等;南方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食物则包括年糕、米饼等。此外,北方小年有贴窗花、写春联的习俗,而南方则有制作和悬挂灯笼的习俗。 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在春节到来的时候,小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原因是民间的风俗是“辞灶”。就是将灶台前的“灶王”年画揭下来烧掉,换上新的“灶王”,并写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届保平安”等等。人们总在这天晚上吃饺子,放鞭炮,过“小年”。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痕迹。 供奉灶王爷,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恭祝大家小年快乐,幸福安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