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王开东老师的两篇文章,说的是当年明月和倪萍的事,但谈的都是人生,不过是想告诉大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作家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写下的结束语,我也挺喜欢: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 这段话,确实挺让人震撼的,但也比较容易让人产生错觉,那就是:相比于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我等芸芸众生,就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其实不然,深究一下不难发现,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真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比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其实更难。当年明月写下了从1344年到1644年三百年间明朝大大小小的故事,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诸多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但也只是在全书终章处写下的徐霞客,才是他认为唯一一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的人。 从22岁到54岁,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神州大地,用双眼悦纳祖国山河,历尽艰辛而甘之如饴,徐霞客用始于喜欢终于喜欢的方式完成的一生,真正是前无范本,后无复制。 再说回到王开东老师吧,他在文章里明确告诉我们,所谓喜欢的方式,不过是三点,一是自由,二是空间,三是闲暇。并且笃定地表示,他的教育下半生,“一定遵循自己的内心,不汲汲于功名,不奔波于金钱,不纠结于评价,不取悦任何人,也不希望别人取悦自己。”说到底,王老师是在表明,他将会且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余生。这,确实挺让人钦佩和羡慕的,但要知道的是,王老师是教育界的名人,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更是自媒体界的顶流人士,或许,他早已抵达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的境界。 但我们不是王老师,羡慕嫉妒一下可以,学是学不来的,做也做不到。几千年以来,人们赞叹和艳羡陶渊明、徐霞客,可是,又有几人真正成为了他们?有的人仅仅只是为了活着,就需要拼尽全力,殚精竭虑,就需要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就需要低下头来,委曲求全;有的人为了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过得好一点,就需要四处碰壁,头破血流,就需要绞尽脑汁,左奔右突……深夜里,扪心自问,当下的生活方式,有多少是自己所喜欢的? ![]() 在深圳做贸易的学生小陈在微信里对我说,2024年因为公司裁员,他已经改行送了一年的外卖,真想回到家乡这座小城,开个小店,过着云淡风轻煮茶赏月的悠闲日子。我笑着回复,那就回来吧,大隐隐于市,何尝不可?他马上给了我一个苦涩的表情,说,不是不想,是不敢,一家老小,都指着我去养活呢。我又接连回了几个大拇指表情,表示赞赏。放弃喜欢的方式,努力让家人过好,即便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喜欢,也要咬牙坚持下去,这,或许才是属于我们的最深刻的人生命题。 早几天看了一个视频,大意是,一个主持人问易中天先生幸不幸福,易先生想了想,说:你问的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也纯粹是一个私人的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一个人过去很幸福,但现在他可能又不幸福了,今天幸福,但他明天可能又因为一些事不幸福,比如说我,现在感觉很幸福,今天晚上或许会遇到烦心事而感到不幸福。所以,我幸不幸福,管你甚事? 说实话,这是我见过的关于幸福最精彩最接地气的回答,也与我今天写的话题本质上一样。纠结于幸不幸福,是不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把不好过的一生,努力好好过,尽量过好一点,才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