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吐出的一口痰

 河神不分金银 2025-01-23 发布于天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于人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很广泛,应该不是我这种理工科出身的人所能回答的,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与我最近的阅读经历有关。像我在读《浮生六记》时,我才知道初中时候学的那篇名为《童趣》的文章原来出自这里,而他的人生经历却跟“盖一癞蛤蟆”的乐趣大相径庭,所以九年义务教育还是有选择的把人生中快乐的一面呈现给学生。

一个普通人,一个不从事文学、文字相关工作的人,是很难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联系的。现实生活就是现实生活,没有章回体,没有虚构,也没有: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现实生活是:生老病死、衣食住行。

我想到几年前的一件事。研究生的第二年,我半夜接到电话,跟我说:回来看看吧,你爷快不行了。第二天一早,我和我哥坐着大客车赶回家,然后我直接去采血车抽了两个单位的血,然后拿着献血证去买了两个单位的血送到医院(我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献血才能买血)。大夫给我爷输上血以后,没见好转。下午,所有人都放弃了,救护车给送回家,我爷躺在中间,我坐在一边,我大爷和大娘坐在另一边。中途我大娘扒了扒我爷眼睛看了看,然后顺便踢了一脚。

回到家后,我爷一直喘不上来气,也很痛苦,然后大家好像都在等待着,一直熬到半夜。我爷后来喝了点热水,紧接着又用力吐了一口痰,也能喘上来气儿了,也想要吃东西了。就这样,等待死亡却又突然向死而生。第二天,被人搀扶着,我爷笑呵呵的去医院了,像回到家一样开心。

我在医院陪护了两天,然后我爷身体好转之后我就回到学校,还跑了马拉松,再后来我把我爷跟我说的一句话写在了我的毕业论文致谢里面:人得懂得感恩。

这是一段很真实的经历,没有衣食住行,确是真真切切的生老病死。然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爷是怎么变好的?这个问题大家也一起讨论了一下,不过谁都说些有的没的,没有个最终结论。

今年年初,我选择读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里面有“范进中举”的章节,读起来恍惚中有“似有故人来”的错觉,这时候义务教育与《儒林外史》交织起来了。另一个是初中时候做的阅读理解题,一位很有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为我们科普《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他是典型的悭吝鬼,被称作“东方葛朗台”,与李梅亭、卢至、监河侯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吝啬鬼”。以现在的阅历来评估从前的老师,这位老师确实是位好老师。严监生虽拥有十万银子家产,却极度吝啬;临死前他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见灯盏内点着两根灯草,恐耗油过多,伸出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其妾揣知其意,挑掉一根,始点头死去。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片段照进了现实。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邪。"金有余道:"贤东!我扶著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著,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

当我读到这个情节,我推测我爷当时起死回生的关键是:喝了热水,然后把痰吐了出来。这样,气顺畅了,然后能吃东西了,有力气了。

我相信,今日我写只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种中国古代文学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我猜测还有更合乎逻辑、更有说服力的举证等待发觉。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不应该只将冰山一角呈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而应该给身处现实中的人们更多答案与引导,哪怕只是“似有故人来”也不失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功。

《儒林外史》告诉了我,我爷从一百岁又活到一百零一岁的原因,我也想对诸位说要多喝热水,关键时刻吐出的一口痰确实能救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