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200字,阅读约需7分钟。 汉字寻踪 (189) 非草非木,翠竹新笋 朱英贵 拙论此前若干篇连续讨论了有关草本植物的一些汉字,连续关注了有关植物萌生的几个汉字(不、生、才、屯、春)和几个表示萌生后的禾本植物总称的汉字(屮、艸、草、卉)。与表现草本植物的字对应的是表现木本植物的字,拙论将后续加以讨论。事实上,还有一种介与草本与木本之间的植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竹”,从本篇开始,拙论准备连续用几篇文字来讨论这个“竹”字及其相关的“笋”字,在具体讨论这两个字之前,先来一篇“散打”,概括介绍一下与“竹”相关的文化与文学。 翠竹新笋,青翠的竹木是由新的笋芽长成的。南朝戴凯之撰的《竹谱》一书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意思是说竹与一般草木不同,其结构特点是在草与木之间:竹生于笋芽,类似于草;竹成于参天,类似于木。竹亦在刚与柔之间:竹多中空,此为“不刚”;却都有如缠的束节,此为“不柔”。 非草非木,竹之茎为木质,却属于禾本科植物。大千世界,事物是基本可以类别的,但不同的类与类之间大多存在中间状态。依据目前的生物学分类,通常认为它是一种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因为它的笋芽出土有着草本植物的特征,可见它是兼有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特征的一种独特的植物。 虚心劲节,国人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其实,竹这种植物并非“不刚不柔”,而是既刚且柔:“虚心”是它柔的一面,“劲节”则是它刚的一面,这正是“竹”这种植物特殊的文化价值。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过去被称作“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曾以竹做题、作喻来抒发心智,人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竹,虽无夭艳之风姿,却有优雅之尊容。它跟梅、兰、菊被敬称为“四君子”,又与松、梅一道被尊称为“岁寒三友”,历四时而常茂,值霜雪而不凋。这就是中国竹文化对“竹”的最高品评。 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温湿地带,台湾岛与海南岛也是竹的故乡。 我国竹的品类主要有: 毛竹:亦称“南竹”、“楠竹”,分布于长江流域。 罗汉竹:是毛竹的变种,又名“龟甲竹”,亦分布于长江流域。 刚竹: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山东、河南亦有少量分布。 淡竹:产于黄河流域以南各地。 慈竹:亦称“子母竹”、“钓鱼慈”,在四川为竹类中分布最普遍的一种,西南各地也多有分布。 簕竹:一名“大簕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粉单竹:亦称“单竹”,广西、广东、湖南等地栽培甚多。 麻竹:产于台湾、广东。 绿竹:我国南部多有生长。 鸟脚绿竹:一名“鬍绿”,产于台湾。 此外,民间另有笆竹、篃竹、箭竹、孤竹、桂竹、卭竹、赤竹、庐竹、汉竹、利竹、邻竹、斑竹、沛竹、篁竹、匾竹、白竹、紫竹等诸多称谓,恕不一一赘述。 关于竹的各部位,叫法亦有别。据清代陳淏子《花鏡·藤蔓类考·竹》记载: “竹根曰菊,竹引曰鞭。鞭上挺生者名笋,笋外包者名箨。过母别箨解名竿,竿之节名箹,初发梢叶名篁,梢叶开尽名䉜,竿上之肤名筠。” 引文中的“箨解”谓竹笋脱壳,“竹鞭”是指竹子细长的地下茎,横走于地下,竹鞭上有节,节上生根,称为鞭根。节的侧面生芽,有的发育成笋,有的发育为新鞭。一片竹林地上竹株分立,地下竹鞭则联成一体。 当然,拙论“汉字寻踪”追寻的是汉字的来龙去脉,所以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在文字要素上。如果在文字层面来品评“竹”字,愚以为有如下两点是为人所忽略而又特别需要重视的: 其一,拙论认为,本文上述的有关“竹”的知识与文化常识,还遗漏了“竹”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大功勋,那就是“竹简”。竹简是可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汉字的第一任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最早的汉字古文字初文应该是刻画在竹简上的,之后才是木牍与甲骨。因为甲骨稀少难得,木牍的备置也没有竹简那么容易,只不过,我们现今能够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古文字是甲骨文,那是因为甲骨千年不坏,而早期竹简难以保存至今的缘故。 第二,拙论认为,“竹”字的构字理据并非如目前所公认的是“象竹之形”那样像竹枝、竹叶之形,而应该是像竹笋之形,竹笋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植物萌生现象,也是最能体现竹的“非草非木”特征的象形之物,“竹”字的构字理据即为竹笋的象形(详见下一篇的论析)。 以上论点,容当后续。这一篇算是引子,那就再来附带关注一下“竹”的文学意蕴吧。 翠竹新笋,自古以来就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赞美,试看如下几首唐宋诗人的诗句: (1)刘禹锡《庭竹》: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2)郑谷《咏竹》: 宜烟宜雨又宜风, 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 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 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 数枝穿翠好相容。 (3)裴说《春日山中竹》: 数竿苍翠拟龙形, 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 半山寒色与春争。 (4)乐史《慈竹》: 蜀中何物灵, 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数步, 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 枝叶不峥嵘。 去年筍已长, 今年筍又生。 (5)陆游《咏东湖新竹》: 插棘编篱谨护持, 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 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 枕簟仍教到处随。 (6)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 嫩箨香苞初出林, 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寸金。 (7)苏轼《霜筠亭》: 解箨新篁不自持, 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 须待秋风粉落时。 (8)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9)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0)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描写竹子的古代诗歌名篇很多,但专门写竹子的美文却不多,唐代蒋防创作的《湘妃泣竹赋》是文言文,清初诗人吴兆骞创作的《竹赋》也是文言文。其他古代文人写竹子的散文也是文言文,当代人读起来比较不易理解。 偶获今人薛玉森用现代白话撰有《竹赋》一篇(载《收藏家》2009年1期147页),诗歌般的语言,朗朗上口,可谓咏竹美文,特此借来一用,以光其德: 竹赋 (作者:薛玉森) 竹,非草非木,虚心劲节,没有梅的冷艳,没有松的苍翠,仗着一杆铁骨,几节虚心,便神通松柏,品齐寒梅。活着,劲节疏旷,写意君子之风;砍去,充梁作栋,撑起广宇万间;剖开,汗青点点,昭示古往今来。土中丝丝,呤唱着春的歌;空中潇潇,吐纳着土的节。多少恢宏志士,尽将毕生情怀,付之于劲杆节节,疏叶飘飘。 竹乃清雅尤物。月下弄枝,别有韵致;窗前投影,更添风流。天边几簇,便旷野生情,云霞生韵;石旁几棵,又顽石生灵,天然置居。冬日里,把水儿,雾儿,雪儿,都凝成冰花、冰果,比梅洁白,比菊傲强,那冰花中刺出的片片竹叶,孜玫地探求着春的讯息;随之而来,便有春意盎然,夏荫蔽日,秋叶裁月,把个春夏秋冬日月山川装入那节节虚心,蕴四季风云,酿日月情怀,疏旷愈达,清劲奇崛。 竹之清品,画坛独立。画竹易,不过个字,分字,介字而已;画竹难,难在竹通人品,画竹必先修身。于是,竹画便通了人性:个字写竹,取其特立独行的个性,介字写竹,意蕴倚天耿介的气节;分字写竹,心存雅俗虚实之鉴;一字写竹,全在直抒胸臆,随意挥洒之间。故尔画竹已不是用墨,而是用心,用品,用整个生命。 (就此打住,余论后续) 【下一篇预告】 “竹”字的构字理据及《说文》的解说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求知本末,探寻本源—汉字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