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过留名(12)

 书楼寻踪馆 2025-01-23
端石雕九龙云从砚,明,长23.5cm,宽16.7cm,厚3.2cm 砚端石制,紫色深沉,石质细腻。砚体厚重,作椭圆形,周边雕饰云龙戏珠纹,以石眼巧作圆珠。龙首下方凹作云池,池上有石柱眼。砚背面亦雕云龙缭绕,中央平滑处题铭: 維彼靈根,神物聚所。龍德正中,君子是與。署款“鹿原”。右题诗: 巗穴鍾靈藪,蒼壁鬼工剖。庖義作龍書,高陽志蝌蚪。 君若丁其時,神奇無不有。展也席上珍,淡濃皆可久。 壬子春三月,余甸書銘。 此砚雕饰繁细华美。
 
刻“比德”篆书小印。砚背面密布大小石柱眼,又称“鸲眼”,巧作成76柱。砚底上首镌刻“眉山苏轼”方印。 此砚因材施艺,成悬月之雅意。砚底石柱眼之多亦颇为罕见。端石漱石铭长方形砚,明,长23cm,宽12.7cm,厚5.8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长方形。石质细腻,颜色紫中泛绿。砚面平滑,中间深凹形成弯月形墨池,其上题铭: 质之刚也,柔以运之。性之静也,动以振之。经摩诘以著其功,由元晖而昭其胜。 后署“漱石人铭”四字,并“伯”、“衡”二印。砚背深凹成长方形槽,光滑规整。 此砚石质、石色上佳,造型简洁,仅墨池稍作雕饰,与砚铭相应,愈显朴雅之风。
 
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明,长19.1cm,宽11.2cm,厚6.9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石质黝黑细腻,石品纹理明显,为旧坑端石。砚为长方形抄手砚式,砚池深凹,池上圆形石眼宛如高空悬月,妙趣天成。砚首侧壁镌刻清乾隆皇帝御制铭: 一月悬高空,有形惟映水。著物则不然,可悟虚实旨。 是砚出旧坑,色白而侧理。鸲眼阔于眉,相映方池里。 其下柱近百,柱柱眼堪指。是为一印千,禅机示些子。 乾隆癸卯御题。
 
澄泥夔纹砚,明,长16.8cm,宽10.5cm,厚3.6cm 砚澄泥制成,束颈双连式,颈下为砚堂,砚额为椭圆形砚池,砚堂与砚池边沿雕饰不同的勾云纹,连颈处亦饰繁缛的云纹。砚侧面雕饰夔纹和兽面纹一周。砚背面深凹呈环渠,也可作砚池、砚堂受墨。背面略有剥蚀,底下凸出兽面纹两足。砚配随形嵌玉黄色漆盒,漆盒轻薄,盒内髹黑漆。用漆盒藏砚在明清时较为流行。 此砚泥质细腻,色泽浅黄,造型新颖,纹饰古雅繁缛,颇为华贵。
 
端石琴式砚,明末,长8.5cm,宽3.7cm,高1.6cm 砚端石制,琴式。砚面内凹,砚池和砚堂相通。砚背面有四小足,底刻“河东君研”,署“钱谦益题”。其下题诗:“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又“崇祯壬午年”,“因亦柳隐录”。随形配雕红木盒,盒面嵌竹刻“还砚图”,并题:“丁未初夏,戏作还砚图,以应竹亭一兄。清玩。”其下署名“程庭鹭”。 此砚石质细腻,造型小巧精致。实用与鉴赏相结合为清代砚式特点。
 
端石长方砚,明隆庆,长9.8cm,宽9.5cm,厚2.5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成,长方形,色青紫黑,砚面有青花、焦叶白及火捺纹。砚左侧镌刻阴文楷书“隆庆辛未(隆庆五年,1571年)孟冬识”,其下署一阳文篆书印。砚右侧镌阳文楷书:“划石骨出云腴,供吾翰墨,砺我廉隅。”下署“弇州山人”四字。砚背面镌阴文隶书“直以方,虚能受墨,动如静,静则寿”,且署“彭年”篆书方印。 此砚与墨两锭、笔两支、铜水丞、铜勺共装于一紫檀木匣内,组合成套。砚石为旧坑端石,细腻莹润,且具确切年款,极为少见。
 
澄泥风字砚,明,长26.5cm,宽17.3cm,高2.5cm 砚澄泥质,鳝鱼黄色,略具“风”字造型。砚背刻阴文草书题铭:“太守清贫不画绢,孙翁拟持蜀麻面。象气时之升与石,千年高节今如见。”款署“洪武庚申孟夏晦前一日”、“南宫里人宋克”,左下方镌“龚”字篆印。 此砚铭文为明初宋克所作,其内容说明是为友人孙翁而题,孙翁乃此砚主人,其人生平不详。
 
长方石砚,元,长14.5cm,上宽11.3cm,下宽12cm,厚3cm 砚粗石质地,上窄下宽,周侧均向底面内敛,砚面上方有深凹的花瓣式砚池,池下以双阴线雕出椭圆形砚堂。砚尾部两端凸鼓一双矮足。 依此砚的造型可见宋砚风格的遗绪。砚表面未经细致的打磨,雕刻线条亦显狂草,于简练之中见粗犷。这种风格正是蒙古民族的气质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的反映。此砚被认为是元代制砚的典型作品之一。
 
并“比德”篆书小印。砚背面密布大小石柱眼,又称“鸲眼”,巧作成76柱。砚底上首镌刻“眉山苏轼”方印。 此砚因材施艺,成悬月之雅意。砚底石柱眼之多亦颇为罕见。端石漱石铭长方形砚,明,长23cm,宽12.7cm,厚5.8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长方形。石质细腻,颜色紫中泛绿。砚面平滑,中间深凹形成弯月形墨池,其上题铭: 质之刚也,柔以运之。性之静也,动以振之。经摩诘以著其功,由元晖而昭其胜后署“漱石人铭”四字,并“伯”、“衡”二印。砚背深凹成长方形槽,光滑规整。 此砚石质、石色上佳,造型简洁,仅墨池稍作雕饰,与砚铭相应,愈显朴雅之风。
 
端石雕蟾纹长方砚,宋,长19.8cm,宽12cm,厚6.5cm。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砚面长方形,略有剥蚀,砚堂呈椭圆形,砚额雕刻弯月形砚池,砚上部又雕出云形和叶形双水池,砚面左下角雕饰蟾蜍吞吐云气。砚侧面分别雕饰海马、鱼、象、牛4种动物。砚背面深凹成内抄手,并刻焦叶纹。 此砚石体厚重,石质较粗,雕工简略。抄手砚式为宋代遗风。
 
三堂款陶砚,宋,长21.5cm,最宽13.8cm,厚3.3cm 砚以细陶土烧制而成,色微灰,有用墨痕迹。砚为抄手式,上窄下宽,两侧内敛呈梯形。砚池深凹呈曲线状,砚堂宽阔,中央略凸起。背面弧形深凹,作抄手式,底部阴刻篆书“三堂”款识,字体清秀。 此砚体宽广,陶质细腻光滑,造型具较为典型的宋代风格。
 
青石雕鱼纹砚,宋,长11.5cm,宽6.9cm,厚2cm 砚青石制,长方形,砚面上窄而下宽,略呈梯形,砚侧下敛,背面为平直长方形。砚略有剥蚀,显出粗糙的石质。砚面开琢椭圆形砚堂,表面光滑,与砚池相通,砚池边贴塑鱼纹,如临池观鱼,如鱼在墨藻,颇为别致。
 
李颢款风字形砚,唐,长20.5cm,宽13.8cm,高4.6cm 砚陶制,风字形。砚面池堂一体,砚首高翘,内凹呈凤池。陶砚两侧出峰,如刀削成,线条平直而流畅,砚素洁。砚底土色凝重,刀削梯形双足,双足间阴刻“李颢”二字楷书,清晰可见。 此砚陶土细腻,砚表光滑,砚体薄而轻,砚式独特,颇具唐代风韵。
 
箕形陶砚,唐,长12.6cm,宽9.2cm,厚1.9cm 砚陶制,造型小巧,呈风字形。陶色青灰,陶质较细,砚体薄而轻。砚首高翘呈圆弧形,两侧折腰,因似箕形而称箕形砚。砚面下斜形成砚池,砚堂表面光滑,可与石砚相媲美。陶质箕形砚为唐代较为流行的砚式。
 
十二峰陶砚,通高17.9cm,宽21.5cm,径18.5cm 砚细灰陶质,有3个扁形足,左右微高,砚面呈箕形。三面环峰,呈半圆形,分内外两重,内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龙口滴入砚面,两边山峰上各有一负山人像。 陶砚以陶土为胎,经烧制而成。此砚形象古朴,造型奇特,出土于河南洛阳,是西汉古砚中陶砚之珍品。
 
辟邪盖三熊足石砚,汉,通高14cm,直径14.6cm 砚青灰石制成,圆形高足式,三足熊形,作跪擎状。砚盖圆形,表面琢磨光滑,盖顶雕饰辟邪,体态雄健,四足直立,昂首高视,身饰减地凸起弧线,颇具神韵。盖内雕刻螺旋式弧线,雕刻痕迹明显,略显出黑白相间的石质纹理。 此砚雕刻技艺娴熟,造型显示出汉代石雕艺术的风格,古朴生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