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26郭婉昱:课本是否需要设置“邪恶人物”

 高教课堂研讨 2025-01-24 发布于江苏

      对于教材中是否需要设置“邪恶人物”这个问题,人们的观点各异。

反方:无需设置以防污染儿童心灵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科书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在 “课程即知识” 的理论框架下,教科书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与知识逻辑的精心梳理,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参考资料,同时,它还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工具。自入学伊始,婴幼儿及青少年便持续接触各类教科书,从某种程度而言,人们对于世界的黑白认知、对正义与邪恶的判断,很大一部分源自与教科书相关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教科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及课本内容选择的重大意义就显得不言而喻。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我们需监督诗人,强制他们在诗篇中培育良好品格的形象,否则我们宁愿舍弃诗篇。同样,我们也要监督其他艺人,防止他们在绘画、雕刻、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中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不良精神。” 当我们跳出《理想国》的视角,立足于当下进行思考,对于诗歌(在希腊雅典时期可视为 “课本”)而言,邪恶人物是否真的应被完全从课本中剔除?若不删除,其存在又有何意义?这些邪恶人物的存在是否会误导儿童与青少年走向邪恶之路?从柏拉图的立场来看,他显然属于反方,也就是认为教材中无需设置“邪恶人物”,以防污染儿童心灵。

正方:需要设置以反映真实的社会

      正如性善论的情形,当人人皆为善人、“英雄人物” 时,讨论“课本是否需要设置邪恶人物”便毫无必要。然而,我们无法回到最初的人类时代对其进行教化引导,且经过几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已不能简单地被划分为完全善或完全恶,人的善恶难以用单一指标衡量。立足现实,社会环境复杂,无法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一个纯粹善意的环境,因此,让人们理解 “正义” 与 “邪恶” 具有现实必要性,这就需要在教材中设置一定的“邪恶人物”。

      一方面,若课本中仅存在 “英雄人物”,虽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正义形象,但难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我们对正义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另一方面,若课本中只有 “英雄人物”,学生从学校教科书中构建的 “真善美” 环境步入社会后,会发现现实社会与学习生涯中接触到的截然不同,可能因无法理解邪恶而内心痛苦,甚至以悲剧收场。如此一来,教育便未能发挥 “为人类幸福完满生活做准备” 的作用,可视为一种失败的教育。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课本中应存在一定数量的邪恶人物。

整合:教师辅助传授教育性的经验

      前文已论证课本中需有邪恶人物,以与现实社会接轨。但当课本中出现邪恶人物时,人们常担心:“孩子会不会因课本上的这些人物而变坏?” 这不仅是普通民众的担忧,著名教育学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也曾提出此问题。不过,这一问题并非无解。

      首先,从教科书自身而言,其中应仅包含少量邪恶人物。既然教科书旨在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为完满生活做准备,那么教科书应自觉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让 “邪恶” 成为极小部分的点缀,使学生接触教科书时能认识到社会的真实面貌 —— 整体充满正义,但也存在不正义与 “邪恶”。

      其次,教科书提及邪恶人物时,应详细描述其受到的惩罚与最终结局,让学生明白 “恶有恶报”,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无形的约束力与威慑力。

      最后,反思社会上 “课本中出现邪恶人物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这一观点时,我们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作用不可忽视。如何最大程度避免孩子受到邪恶人物的不良影响?教师对邪恶人物的看法与解读至关重要。我们应加强对教师思想觉悟的培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从教育根源上减少不良事物对青少年的影响。教师应传授 “教育性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教育性经验” 是基于教科书,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远离邪恶,而道德培养则能使受教育者反思邪恶的弊端,自觉走向正义的道路。

      总之,回顾当代的一些言论,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现实因素。“只有存在反派人物,才能凸显正派人物坚守的不易,才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归根结底,社会的物欲横流使对受教育者的德育培养愈发重要。唯有在课本中包含少量邪恶人物,并对其进行正确解析,才能让受教育者免受现实中的欺骗与狡诈,避免其因单纯而成为 “邪恶之人” 坑蒙拐骗的对象。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