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身处人情社会,我们需要研究的,并不是物,而是“人”。 “人”是一本大书,需要我们仔细品读,才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对于世道、人心、人性,越是理解深刻的人,越是能够得到生活的馈赠。 这个世界由“人”构成,注定“人性”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凡事无一例外。 相信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会做事的,比不过会做人的。 会做事,了不起有点业务本领,而会做人,则是深谙人情世故之道。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道”比“术”更高级,更重要。 一个人最高级的本事:识人心、通人性、躲是非。 02 识人心——看透对方,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常言道:“听其言,观其行。” 跟任何人打交道,首先,要听他说了什么,随后,要看他做了什么。 要是言行一致,说明他还是一个实在人,可要是言行不一致,说明他就是一个小人,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既然谈到人心,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人心,究竟是善良的,还是奸恶的?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人心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奸恶的一面,本质上,就是一道精致的“灰”。这道“灰”,黑白交织,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全部。 我们需要识别人心,有三个原因。 第一点,就是要搞清楚对方的情况,避免被对方诓骗。 第二点,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提高防备心理,有利于明哲保身。 第三点,就是占据优势地位。谁先看透别人,谁就能掌握社交的主动权。 03 通人性——以人性为突破口,去思考、理解一切问题。 很多人都糊里糊涂,看不透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没有按照“人性”去思考问题。 比如说,底层的穷人,总是希望精英阶层来拯救他们,于是乎,就天天在白日做梦。 问题是,精英阶层跟这些底层的穷人又没有关系,别人凭什么来拯救他们呢? 人性是自私的。真有好处,精英阶层只会想到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家人。至于外人是死是活,谁在乎呢? 说得直白一点,村里边有一个好岗位,你的儿子去竞争,村长的儿子也去竞争,那你认为,谁能获得这个好岗位呢? 答案不言而喻。 人性有3个特点,值得我们细品。 第一个特点,就是人性本私。人性是自私的,只会想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 第二个特点,就是人性本贪。人性是贪婪的,哪怕捞钱再多,也会欲望膨胀,继续捞钱。 第三个特点,就是人性慕强。人性是趋利避害,也是拜高踩低的,谁牛逼就奉承谁,谁弱小就打击谁。 04 躲是非——明哲保身的第一要义。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问题是,如何才能减少挨刀子呢? 要想减少挨刀子,就需要我们躲避人是人非,对于一切烂人烂事,能不管,就不管。 就一句话:“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我们的责任,就是扫回自己家门前的积雪,至于别人家的积雪,跟我们无关,也就不要管太多了。 比如说邻居夫妻俩因为床上的事儿吵架,你身为一个外人,难道要管别人的事儿吗? 邻居夫妻俩床上的事儿,那是别人的私事儿,外人没有资格去管。除非,是隔壁老王,跟别人老婆有染。 人情社会最忌讳的,就是多管闲事。 不是你撞的人,你非要去扶,就不要怪别人碰瓷讹你;不是你闯的祸,你非要去背,就不要怪别人把你当成背锅侠。 这年头是非太多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烂人烂事缠上。懂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是安身立命的第一要义。 05 写到最后 谈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为什么这跟书本上谈到的,有点不太一样呢? 《大明王朝1566》中,官场老油条胡宗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圣人之书是用来读的,而用来做事,百无一用。” 百无一用是“死读书”的书生。因为他们不懂得社会的运行逻辑,所以他们经常被社会毒打,也做不成事儿。 这个世界有两套规则,一套是明面上的规则,是用来忽悠人的,而另外一套,则是潜规则,是用来做事的。 人情世故,恰恰就是潜规则。你可以不认同,但你每天都碰得到,改变不了。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