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设计论证(一) 本表参照以下提纲撰写,突出目标导向、问题意识、学科视角,要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规范。 1.[选题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进展(略写);相对于已有研究特别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进展(略写) 任何有点历史的学科,其研究都要从史料开始,在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出学科史,在学科史的基础上才能撰写学科课程论之类的专著,最后凭借此类专著的理论导向,编写出该学科的教材来。大学语文研究当然也应该如此。 ![]() 相比于大学语文,中小学语文史料工作已很完善,有大量的资料汇编类图书,如《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国文国语教育论典》《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汇编》《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等等。但是这些图书的“语文”一词,往往只是偏义词,偏指中小学语文,不包括大学语文在内,即便偶有涉及,也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譬如《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收有461个条目,而有关大学语文的只有4条,不足1%。 大学语文是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有的与中小学语文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门高校共同必修课,清末“癸卯学制”(1904)的《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都有这门课,《学务纲要》也从大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高度规定了这门课的属性。尔来120年,可分为三个段落:一是民国大学国文,二是大陆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三是港澳台高校的大学语文(大学国文)课。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资料、史料,但是缺乏汇集、整理。民国大学国文的史料,散见于民国旧报刊,近年来虽逐渐上网,但检索不便,没有专门的数据库。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陆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至今40余年,也有大量的资料,略计之,有专著70余种,论文数千篇,论文集数十种,教材一千余种。但这些资料(包括上述民国史料)都呈散状分布,没有一种资料集加以汇总整理,因此被引用率极低,难以发挥资料史料的价值。譬如有一种号称“大学语文教育学”的图书,实际只是中小学语文内容的转写,全书关于大学语文内容的注释不超过20条(这只相当于一篇论文注释的体量),这在大学语文专著中并非罕见,反映了资料方面的局促。所以今天尚没有出现一种真正大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史方面的专书,更没有大学语文课程论——然而最诡异的是,教材却编写了一千多种,那么教材编写理念是从哪里来的? 港澳台的大学语文(大学国文)课,始于1946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大陆学者跨海推广国语,台湾高校接续了民国大学国文教育。香港在英国殖民时期,重英文轻中文,直至九七回归,方有转机,各高校竞开中国语文课,香港中文大学杨锺基教授《大学国文科课程研究》一书,详细介绍了36种教材,其中包括1954年至1980年间港台高校教材19种,这正好填补了大陆高校停开大学语文课期间的空白。澳门是一个微型社会,他们和内陆高校一样,都把这门课叫做“大学语文”,编写的教材也非常近似。但是港澳台的大学语文同样缺少资料的汇集,没有出现资料汇编的专书。笔者曾发表过《台湾地区大学国文教育一瞥》《母语回归:香港特区的大学语文》《澳门特区的大学语文简述》等三篇文章,然正如标题所示,皆为隔岸观花,匆匆一瞥,深感资料汇编对于深入研究之重要。 对大学语文120年的资料史料进行收集、汇编,必须有一定的体量,单篇论文可以完成对某一资料或史料的研究,是资料汇集前的必要准备,真正的汇集需要以专书或专著的形式才能承载。大学语文至今只有70余种专著,其中侧重资料研究的仅下列几种:第一种是李君的《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是一种不完全的资料汇集,在120年中只截取了最近30年,在大学语文各类资料中只选择了教材一项,是一个单项的汇编。第二种是香港中文大学杨锺基教授的《〈大学国文〉科课程研究》,这原是80年代的一份课题报告,扔在资料室几乎已被忘却,是笔者帮他找到并转录成文字(原为手稿且多剪贴资料)并联系出版。杨锺基书稿的写作态度非常严谨,收集资料极其详尽,作者叙述其过程说:“曾经亲访或托人查阅之图书馆计有: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史丹福大学图书馆、加州伯克莱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书稿后面附录了“大学国文科研究论文目录”,为大陆学者提供了搜寻港台方面资料的线索。不过杨教授此书的重点仍在教材研究。第三种是笔者的《现代大学国文教育》,原书名是“民国大学国文研究”,书中收集并研究了30多种民国学者讨论大学国文的论文,这可以说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前期准备。其实如果环境宽松,能得到国家社科基金更多的资助,本来更科学的办法应先作分类的资料汇集,如“民国大学国文资料汇编”“重开大学语文40年资料汇编”“港澳台大学国文资料汇编”“大学语文教材百年资料汇编”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来作综合性的资料汇编,或许本项目完成后,能启发同行们都来做此项工作。 最后按照本节要求,还要说一下本研究的国外情况。国外也很重视母语高等教育,虽然没有类似“大学语文”的课程名称,但实际上是把这门课分解为语言、文学、写作三门课的,且都是公共必修课,相当于“大学语文1”“大学语文2”“大学语文3”。我们目前尚达不到这样的重视程度,只能先切切实实地开好大学语文这一门课。 (2)相对于已有研究特别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学科研究的“金字塔”中,大学语文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教学一层,本项目则选择最基础的一层:百年资料汇编与研究,认为只有这一层研究好了,才能进一步研究教育史和课程论,为教材编写提供编写理念,为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与目标,同时也为同行们的论文论著写作提供资料和史料。 大学语文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重开大学语文40多年来,总共只有过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个是教育学一般项目“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之构建研究”,立项时间是2009年,这一项目因未能按时完成而被撤销。虽然不了解具体内情,但从笔者本项目的眼光看,在缺乏底层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想要完成顶层的体系构建,必然有难以克服的障碍。 另一个是中国文学一般项目“现代大学'国文’学科建构与'国文’学科教育研究”,立项时间是2018年,目前还没有完成。不过估计问题应该不大,和前一个项目相比,该项目选择的是“国文”,也就是民国大学国文的研究,更加靠近学科基础,该项目负责人长期研究民国大学国文,虽然没有出版资料汇编之类的成果,但想必在研究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资料。 本项目和上述两个项目立足点都有不同,当有自己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独到的学术价值是强调了研究的逻辑起点,独到的应用价值是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方便他们的研究和写作。 (待续) ![]() |
|